書畫家溥心畬的藝術風格
溥心畬的書法藝術及風格
1957年,溥心畬手抄著作《寒玉堂論書畫》一冊出版,其中〈論書〉部份共十五則。其謂臨習古人書法的目的乃先「求其用筆」,而「運筆之法,以指豎拈筆管,以肩為樞軸,力發於臂,貫於肘,肘達於腕,如車輪然,肘動而外輪轉歋矣」,並進而需觀察古人用筆時線條點畫間「藏鋒」、「斂鋒」、「迴鋒」、「出鋒」和「起伏頓挫」的方法。其文章中謂:魏晉以降,則是「字在取勢」,講究的是筆墨運用書寫時經營的佈局、結構、輕重、形勢、骨肉、規矩、疏密、肥瘦等。亦是在習得用筆之法後,需於字體間的關係求其氣勢,得其氣勢後,則形體才能有所立。
在學書自述中,溥心畬認為自己首重腕力的訓練;臨寫的碑帖並不局限於一家,大字先學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後專寫斐休、南北朝碑文。小楷初學曹娥碑、洛神賦,後亦寫隋碑。行書臨米芾,並上溯《蘭亭》、《聖教序》。篆書則習秦《泰山》、《嶧山》刻石、《說文》部首、及《石鼓文》. . .等。隸書學《曹學》、《禮器》、《史晨》。大師的書風之所以能深入傳統而兼容並蓄,並非是兩三天的事;其書法及其藝術表現是將其出入於傳統間的經驗與成果凝練所得而來。
大師總結各體書法風格如下:習篆取其均圓,習隸得其折轉藏斂,習草得其圓轉迴旋,筆無滯礙,習行知左右上下,賓主交讓之勢,習楷得其方嚴,習飛白得其翔舞。
- 溥心畬出身皇室,對大內珍藏有機會多所觀摹,雖無師承,但書畫俱是北宗家法,惟其以文人自許,視作畫為文人餘事,因此盛年未全心付諸於此,但其畫作卻因此顯得高雅清靜[3]。
書畫家溥心畬的畫- 溥心畬價值觀遠承宋人,在民初畫壇新人輩出的時代,溥心畬或許內涵不同於前人,論藝術表現則寡見創新。
書畫家溥心畬的畫- 溥心畬於當代雖留德多年,精神上仍追遠傳統文化,非積極溝通中外之角色;開創性或許難與徐悲鴻一較,但在延續傳統方面,溥心畬則以授徒的方式傳承了古典文化的根本。
溥心畬為清恭親王載瀅的次子,其母為側福晉項氏,其祖父為清道光六子奕訢。幼年於恭王府學文,在大內培養「琴棋書畫詩酒花」的美學造詣,性格內向而好學。光緒皇帝過世前,曾經被召入宮中,參與皇帝的選拔,但未被慈禧太后選上。
即長入政治學堂,再留學德國,前後有八年;於柏林大學,研究天文和生物,取得博士學位,曾任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教授[2]。學成歸國,以學者身份治理經學,閒暇則從事藝術創作,為一全能書畫家,留德所學,顧溥身影,對生涯幾無影響。
1949年,溥心畬先遷居至舟山島,再隨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遷居台北市臨沂街;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執教,亦於自家開班授徒,如羅青哲等人,曾向其學習北宗山水。同時赴亞洲各國講學。晚年對台灣風景事物開始觀察描繪,多幅精品今典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與國立歷史博物館。
書畫家溥心畬舞劍
上一篇:[台灣寶藏] 書畫家溥心畬
下一篇:圖像時代歷史畫如何走向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