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30 12:38:51土司

中國動畫片簡史





中國動畫片簡史

中國動畫片的發展經歷了6個時期。

  大鬧天宮

  1922~1945年是萌芽和探索時期。1918年《從墨水瓶裡跳出來》等美國動畫片陸續在上海登陸,使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人對神奇的動畫片著迷。抱著創造中國人自己的動畫片的信念,以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動畫人應運而生,成為中國動畫片的開山祖。經過他們艱苦的探索與研製,1922年攝製了中國第一部廣告動畫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之後,1924年中華影片公司攝製了動畫片《狗請客》、上海煙草公司攝製了動畫片《過年》。這兩部影片是中國最早的動畫片。但它們都沒有產生影響,產生影響的是萬氏兄弟於1926年繪製的《大鬧畫室》。1935年,萬氏兄弟推出了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片《駱駝獻舞》,1941年又推出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

  1946-1956年是中國動畫片的穩定發展時期。在毛澤東的領導下,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之前,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電影製片廠生產力木偶片《皇帝夢》(1947)、動畫片《甕中捉鱉》(1948),為建國後的生產奠定了基礎。1950至1956年這一時期,中國動畫片的創作和生產呈現以下特點:在題材上,用童話的故事服務於少年兒童,拍攝了《小貓釣魚》(1952)等;風格上,踏上民族化的道路,製作了木偶片《神筆》(1955)、動畫片《驕傲的將軍》(1956);技術上,由黑白片向彩色片轉化,攝製了中國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 (1953)、第一部彩色傳統動畫片《烏鴉為什麼是黑的》(1955)。

  螳螂捕蟬

  1957-1965年是中國動畫片第一個繁榮時期。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建立,使中國有了第一家獨立攝製美術片的專業廠。在毛澤東關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指引下,藝術家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使中國動畫片生產進入繁榮昌盛的發展時期。產量上升,在藝術上和技術質量上都達到了空前的平,不少影片在國際電影節獲獎,形成了被世界公認的中國動畫學派。這一時期,生產出享譽世界的經典大片《大鬧天宮》(上下集,1961、1964)。新片種不斷問世:1958年,第一部中國風格的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試製成功;1960年,創作出第一部摺紙片《聰明的鴨子》;1961年,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誕生,為世界動畫影壇增添了最能代表華夏風範的新片種;1963年,又拍出水墨動畫片《牧笛》,用水墨表現人物、家畜和山水,擴大了水墨動畫片的表現領域。此外,題材多樣化,也是這一時期動畫片生產的一大特點。

  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時期。1967年、1969年和1970、1971年這4年時間全國的動畫片生產廠家都“停產鬧革命”。1972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率先恢復生產,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為止,共攝製動畫片17部。這一時期的動畫片,如《小號手》(1973)、《小八路》(1973)、《東海小哨兵》(1973)等,都以描寫建國前的革命戰爭,描寫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鬥爭、路線鬥爭和思想鬥爭,歌頌工農兵為內容。在表現手法上,遵循寫實主義。1976年攝製的水墨剪紙片《長在屋裡的竹筍》,將中國的水墨畫與民間剪紙巧妙結合,為世界動畫片的百花園地又增添了一棵新苗。1976~1989年是中國動畫片第二個繁榮時期。

  小蝌蚪找媽媽

  從1978年底開始,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年代。這一時期,是20世紀中國動畫片最繁榮的年代。這10年間,湧現出多家新的動畫片生產部門,改變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一枝獨秀的局面;全國共生產電影動畫片219部,產生了批代表中國動畫片最高水平的優秀影片,如《哪吒鬧海》 (1979)、 《天書奇譚》 (1983)、《鹿鈴》(1982)、《山水情》 ( 1988),以及《狐狸打獵人》(1978)、 《我的朋友小海豚》(1980)、《雪孩子》 (1980)、《猴子撈月》(1981)、《南郭先生》(1981)、《鷸蚌相爭》(1983)、<蝴蝶泉》(1983)、《火童》(1984)、《金猴降妖》(1984—1985)、《草人》(1985)、 《夾子救鹿》 (1985)、 《女媧補天》 (1985)、《魚盤》 (1988)、《不射之射》 (1988)等;首次生產電視動畫片;首次生產動畫系列片,也產生了一批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優秀的作品,如《葫蘆兄弟》(1987) 、《邋遢大王歷險記》 (1987)、 《黑貓警長》 (1984~1987)、《阿凡提的故事》(1981~ 1988)等;題材更為廣闊,出現多部內容深刻、諷喻尖銳、針砭時弊的藝術動畫片,如《三個和尚》(1980)、《超級肥皂》《新裝的門鈴》(1986)、《牛冤》(1989)等,對糾正“動畫片即兒童片”的偏見,擴大動畫片的受眾群體,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中國動畫片的社會影響和國際聲譽也大幅度躍升,贏得了廣泛的讚譽。1990~2002年是中國動畫業陸續擴大規模的時期。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動畫片開始走上有別於傳統的道路。

  天書奇譚

  與國外動畫片生產廠家的經驗交流,數字生產手段的大量介入,各種體制的製作單位的多元發展,一專多能動畫人才的不斷成長,等等,這些都使中國動畫片的生產在數量和質量上出現了飛躍。尤其是從1995年起,中國電影放映公司對動畫片不再實行統購統銷的計劃經濟政策,將動畫業推向市場,改變了動畫片生產狀態和經營方式,逐步確立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觀念。90年代國產動畫片的一大特點是大型動畫連續片系列片盛行。中國從影院動畫藝術短片唱主角,轉入電視動畫片大型化、連續化、系列化的國際潮流。在製作方面,國內電腦動畫技術實力也明顯增強,電腦繪製背景技術已較為普及。三維和二維電腦動畫發展迅猛,形成了從策劃、創作、傳播到系列產品開發的“大動畫體系”新概念,從而推動了動畫業的騰飛。

  20世紀90年代成為中國動畫片生產的轉折時期。這一時期生產的優秀動畫長片有:《寶蓮燈》 (1999)、 《熊貓小貝》(1999)、《馬可波羅回香都》(2000);優秀動畫短片有: 《鹿與牛》 ( 1990)、 《雁陣》 (1991)、 《醫生與皇帝》 (1991)、《抬驢》 (1991)、《眉間尺》 (1991)、《十二隻蚊子和五個人》 (1992)、《麻雀選大王》(1992)、《鹿女》(1993)、《音樂船》(2000)等;優秀系列動畫片有:《大盜賊》 (1990)、 《舒克和貝塔》 (1989~1992) 、《葫蘆小金剛》(1993)、《藍皮鼠與大臉貓》(1993~1994)、《哭鼻子大王》(1994)、 《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1995)、 《自古英雄出少年》 (1995—1996)、《l的旅程》(1997)、《傻鴨子歐巴兒》 (1997)、 《學問貓教漢字》(1998)、《海爾兄弟》(1998)、《怎麼來的》(1998)、《西遊記》(1999)、《霹靂貝貝》(1999)、《的篤小和尚》(1999)、《中華傳統美德故事》(2000)等。

山水情

  進入2l世紀,中國的動畫公司、生產企業和動畫片產量持續增長。至2002年全國動畫製作公司(包括相關企業)已有120多家,比上世紀80年代末的20多家,增加了5倍。2001年中國共生產動畫短片7部,系列動畫片42部,總產量約18000分鐘,比2000年增長5000分鐘;2002年共生產53部動畫系列片及短片,總產量共約17300分鐘,接近2001年的水平。多年被忽視的藝術性動畫電影短片,2001—2002年有一批作品問世。如: 《回想》《誰的丈夫離得最遠》《誠信漂流記》《大夢敦煌》《黑貓》《射線》《塘》等。電腦動畫和網絡媒體動畫飛速發展。電視系列片《藍貓淘氣3000問》全部通過電腦完成製作,2001年推出的《小虎斑斑》是中國第一部全三維製作的動畫片。各種動漫網站十分活躍,尤其Flash動畫,已在青年學生和動畫愛好者中流行開來。動漫創作和展播活動十分踴躍。動畫教育發展迅猛,到2002年底,開辦動畫專業的高等院校已超過70所,在校學生共約5000餘人。動畫理論研究方興未艾,文章著作層見疊出。這一時期,動畫片生產仍以系列片為大宗。主要有:《小虎還鄉》《可可、可心一家人》《千千問》《我​​們的家園》《西西瓜瓜歷險記》《白鴿島》《小將狄青》《我為歌狂》《城市野戰排》《中華上下五千年》,等等。

  據統計,從1922年萬氏兄弟生產第一部廣告動畫片起,至2002年,中國共生產動畫片1168部。

  選美記

  中國的動畫大師和有成就的動畫家主要有:萬籟鳴,主要作品:《鐵扇公主》(1940,合作)、《大鬧天宮》 (1961—1964。合作);萬古蟾,主要作品:《鐵扇公主》(合作)、《豬八戒吃西瓜》(1958)、《漁童》(1959)、《人參娃娃》(1961)、《金色的海螺》(1963,合作);萬超塵,主要作品: 《鐵扇公主》(合作)、《機智的山羊》(1956);特偉,主要作品:《驕傲的將軍》 (1956,合作)、 《小蝌蚪找媽媽》(1960,藝術指導)、《牧笛》(1963,合作)、《金色的大雁》(1976,合作)、《金猴降妖》 (1984,合作)、 《山水情》 (1988,合作);阿達,主要作品: <哪吒鬧海》 (1979,合作)、 《三個和尚》 (1980)、《蝴蝶泉》(1983,合作)、《三十六個字》 (1984)、 《三毛流浪記》 (1984,合作)、 《超級肥皂》(1986)、 《新裝的門鈴》(1986,合作);唐澄,主要作品: 《小蝌蚪找媽媽》(1960,合作)、 《大鬧天官》 (1961,合作)、《草原英雄小姐妹》(1965,合作)、《鹿鈴》(1982,合作);錢家駿,主要作品: 《烏鴉為什麼是黑的》 (1955,合作)、 《一幅僮錦》 (1959) 、 《牧笛》 (1963,合作) (1963)、 《九色鹿》 (1981,合作);靳夕,主要作品:《小小英雄》(1953)、《小梅的夢》(1954)、《孔雀公主》(1963)、 《畫像》(1965)、《西嶽奇童》(1984,合作)、《神筆》(1955)等;王樹忱,主要作品: 《過猴山》 (1958)、 《哪吒鬧海》(1979,合作)、《天書奇譚》(1983,合作)、 《選美記》 (1988)、 《獨木橋》(1989);錢運達,主要作品:《絲腰帶》(1962)、 《紅軍橋》(1964)、《張飛審瓜》 (1980)、 《天書奇譚》 (1983,合作)、《女媧補天》(1985)、《邋遢大王奇遇記》(1986~1987,合作);虞哲光,主要作品: 《嶗山道士》(1981)、《聰明的鴨子》(1960)、《湖上歌舞》(1964)、《三隻狼》(1980)、《小鴨呷呷》( 1980);尤磊,主要作品:《半夜雞叫》(1964)、《小八路》(1972)、《大櫓的故事》(1975)、《愚人買鞋》(1978)、《喵嗚是誰叫的?》(1979)、《蛐蛐》(1981)、《老豬選貓》(1983,合作);詹同,主要作品:《真假李逵》(1981)、《假如我是武松》(1982 )、《擒魔傳》 (1987)、 《八仙與跳蚤》(1988)、《一半兒》(1990,合作);胡進慶,主要作品: 《長在屋裡的竹筍》(1976,合作)、《丁丁戰猴王》(1980)、《淘氣的金絲猴》(1982)、《鷸蚌相爭》(1983)、《草人》(1985)、《葫蘆兄弟》(1986~1987,合作)、 《葫蘆小金剛》 (1989—1990,合作)、《螳螂捕蟬》(1988)、《強者上鉤》(1988);何玉門,主要作品:《善良的夏吾冬》 (1981)、 《長大尾巴的兔子》(1987)、《木頭姑娘》(1958)、《小鯉魚跳龍門》(1958)、《小溪流》(1962年)、《渡口》(1975)、《好貓咪咪》(1979) 、《狐狸列那》(1989);張松林,主要作品:《蜜蜂與蚯蚓》 (1959)、 《小燕子>(1960)、《誰的本領大》(1961)、《沒頭腦和不高興》( 1962);林文肖,主要作品:《雪孩子》(1980)、《摔香爐》(1981)、《金猴降妖》(1985,合作)、《夾子救鹿>(1985,合作)、 《不怕冷的大衣>(1987)、《舒克和貝塔》(1990,合作);戴鐵郎,主要作品:《母雞搬家》(1979)、《我的朋友小海豚》(1980)、《小紅臉和小藍臉》(1982)、《黑貓警長》(1984—1987,合作)、《森林小鳥和我》(1990);周克勤(1942.3.28~),主要作品:《猴子撈月》 (1981)、《小熊貓學木匠》(1982)、《長了腿的芒果》 (1983)、 《水鹿》(1985)、《葫蘆兄弟》(1986—1987,合作);嚴定憲​​(1936.9 .12~),主要作品:《我們愛農村》 (1965)、 《放學以後》(1972)、《試航》(1976)、《兩隻小孔雀》 (1978)、 《哪吒鬧海》 (1979 ,合作)、《人參果》(1981)、《金猴降妖》(1985,合作)、《舒克和貝塔》 (1989~1990,合作);閻善春,主要作品: 《老狼請客》(1980) 、《網》(1985)、《邋遢大王奇遇記》 (1987,合作)、 《山水情》(1988,合作);胡雄華,主要作品:《蘿蔔回來了》 (1959)、 《等明天》 (1962 )、《差不多》 (1964)、 《東海小哨兵》(1973)、《狐狸打獵人》(1978)、《咕咚來了》 (1981,合作)、 《狐狸送葡萄》(1982);常光希,主要作品:《蝴蝶泉》(1983,合作)、《夾子救鹿》(1985,合作)、《奇異的蒙古馬》(1989~1990);馬克宣,主要作品:《大掃除》(1986)、《新裝的門鈴》<1987,合作》、《超級肥皂》(1987,合作)、 《山水情》 (1988,合作)、《十二隻蚊子和五個人》(1992);方潤南,主要作品:《愚人買鞋》(1979)、《大盜賊》(1990)、《瓷娃娃》(1982)、《魚盤》(1988);王柏榮,主要作品:《抬驢》(1982)、《老鼠嫁女》( 1983)、《火童》(1984);曲建芳,主要作品: 《阿凡提的故事》 (1981~1988);鐘泉,主要作品《牛冤》(1989)、《雁陣》(1991) 。

  目前,中國動畫片的主要生產部門有:上每美術電影製片廠、中央電視台青少年節目中心動畫片部、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北京電視台青少年中心的動畫片部,等等。

  在世界動畫舞台上,中國動畫學派以獨特的風姿,引起廣泛的關注和讚譽。強調思想性,重視以健康的內容引導觀眾,是中國動畫片突出的優良傳統。中國動畫片是一片淨土這裡沒有血腥,更沒有色情。這是任何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動畫片做不到的。而堅持民族繪畫傳統,則是中國動畫片顯著的藝術特點。中國有著悠久歷史的繪畫、雕塑、建築、服飾,乃至戲曲、民樂、剪紙、皮影、年畫等民族民間藝術,都為各種類型的動畫片,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借鑒材料。例如, 《鹿鈴》《山水情》等水墨動畫片,脫胎於中國畫中的寫意花鳥和寫意山水;《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天書奇譚》等傳統動畫片,借鑒的是中國古代寺觀壁畫;《漁童》《金色的海螺》《牛冤》等剪紙片,吸取的是中國皮影和民間剪紙的外觀形式,《南郭先生》《火童》融合了漢代畫像石和畫像磚的剛健風格; 《三個和尚》中,人物的舉手投足,清新的背景音樂設計,均採用中國戲曲,《驕傲的將軍》《醫生與皇帝》,將京劇臉譜賦予角色;中國動畫片中描寫的神仙、鬼怪、法術也完全本土化,像峨冠博帶、行走駕雲的太白金星,時而鑽出地面、愛管閒事、矮得像地缸似的土地爺,穿著紅兜肚、腳蹬風火輪、可以變成三頭六臂的白胖童子哪吒,手持如意金箍棒、一個斤斗十萬八千里的孫悟空,能辨別忠奸、善惡的獬豸、諦聽,還有順風耳、千里眼、人參娃娃……這些植根於中國神話、童話、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的動畫形象,全然土生土長,別無依傍,與古希臘、古羅馬以及歐美等國的神祗、魔鬼、魔法、巫術迥然不同;即使繪寫現代生活的動畫片,從服飾習俗、環境描繪到人物面貌、性格特徵,也都純然是一派中國氣概。正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借鑒和對本土現實生活的提純,使中國的動畫片呈現地道的中國風貌。此外,形式不拘一格,也是中國動畫片的特點。五千年悠久文明史形成的豐厚的文化底蘊,造就了不同風格的中國動畫家,帶來了中國動畫片百花齊放的格局。即便同是水墨動畫片, 《小蝌蚪找媽媽》用的是齊白石的畫意, 《牧笛》取的是李可染的筆法,而《雁陣》掇的是賈又福的墨趣。捃摭各殊,造境相異。這使中國動畫片在形式上,無仿無循,千姿百態,從而得以獨樹於世界動畫之林。

觀賞影片(點擊)【经典动画片 HQ】 天书奇谭 / 高清晰不切割 / 片长86分钟 - YouTube

Love in the nature(山水情1) - YouTube

續山水情GuQin music: 山水情 (1988) - YouTube

崂山道士 -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