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8 16:32:40公主

論 說 文 比 較 表


      

     

      

   

 

作者借譬喻闡明學的重要,而達成勸學的主旨

典論 論文

 

批判文人相輕之弊,對文體、風格、才性、以及文章價值等,均有精闢的論述.

   

 

唐代士大夫恥於相師,昌黎慨歎師道淪喪,特藉李蟠請學之際,力陳當時士大夫恥於相師之弊,並闡發尊師重道、從師問學的重要.

   

 

論毀之原乃不責己.故責己當重而周,責人則要輕而約,如此則可國治太平

訓儉示康

司馬光

闡明儉以立德,奢則自敗之理,以垂訓示

   

黃宗羲

強調國君的責任在為天下興利除弊.文中充分發揮了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

   

顧炎武

作者遭亡國之禍,眼見明亡後士大夫不顧廉恥,變節求榮,內心沉痛.提出「行己有恥」的口號,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寡廉鮮恥所致,藉以說明廉恥與國運興衰的關係

   

曾國藩

文中論人才培養的重要.




一、文類引導
 1
、論者,解釋義理,申述己見.
 2
、始於先秦諸子,各以所學著書昭於後世.題目中常有「辨、論、議、原、說、

    釋、解」等字
 3
、如張爾歧辨志、方孝孺深慮論、韓愈原毀、師說、進學解

二、總目標示

    

 

 

版本  冊數

戰國

三民、正中、大同、南一

翰林

典論論文

曹魏

曹丕

三民、大同、正中、南一

翰林

師 說

中唐

韓愈

大同Ⅰ、正中Ⅰ、南一Ⅰ、龍騰Ⅰ、

翰林Ⅰ

原 毀

中唐

韓愈

正中Ⅲ

訓儉示康

北宋

司馬光

翰林,

原 君

黃宗羲

三民Ⅳ、龍騰Ⅳ

廉 恥

顧炎武

三民Ⅲ、大同Ⅲ、正中Ⅲ、南一Ⅲ、       龍騰、翰林

原 才

曾國藩

三民Ⅲ、正中Ⅲ



三、題解要點
 1
、本文選自荀子.是儒家論學的重要篇目.屬論說文.
 2
、作者借為學的目的、方法、效用,闡明「學」的重要,而達成其「勸學」的主
   

 3
、本文可以與禮記學記相參證,更是古代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

四、作者精要
 1
、荀子,名況.戰國時趙人.
 2
、五十歲始遊齊,齊襄王好文學遊說之士,荀子以齒德俱尊,曾為三際酒.
 3
、後至楚國,春申君任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子被免職,家居蘭陵.
 4
、晚年授徒講學,並從事著述.李斯、韓非是其弟子.
 5
、荀子與孟子並稱,孟子主張性善說;荀子主張性惡說,二者殊途卻同歸於使人

    為善.各有精義.
 6
、著書萬言,漢劉向校定為孫卿新書.三十二篇.唐楊諒為之注,更名為荀子.

五、要句精析

              

                

,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學則才過其本性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學可以改變其本質.(借外力可以改變本質)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三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後天的學習,可以改變先天的本性.


吾嘗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

學重於思(思而不學則怠)

吾嘗蚑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學者為學要擅於利用外在事物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假物以學,方能有成.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環境影響極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選擇學習環境的重要.(里仁為美,就有道而正焉)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福禍自取.榮辱之來,必象其德.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

物以性近;事以類同.

故言有召禍,行有招辱也,君子甚其所立乎!

君子必須謹慎所學;所選


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持恆積學,久必有成.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用心專一,則能有成.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燥也.

不能專一,則一事無成.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不能專默精誠,就不能成功

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

學貴專精,多歧亡羊

ㄕ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為學貴在專一心志

瓠巴鼓瑟,游於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學有專精,自能感物.(音樂感人至深)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涯不枯.

誠於中,必形於外.(積善必聞)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於動靜

君子之學為了美化自身.


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君子的一言一行,都可以作為他人的榜樣和依循的法則.

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僅四寸,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小人之學道聽途說,不能美化身心.


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囋,非也;君子如嚮矣.

君子不急著炫耀學問,把學問當作求祿位功明的工具.(君子乃善待問者.)

六、修辭重點:
 1
、排比:
    *
.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水為之而寒於水.
    *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
    *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蚑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
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於動靜.
    *
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也,群類之綱紀也.
 2
、映襯
    *
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
    *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舍之,金石可鏤.
    *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
君子之學也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3
、借代
    *
就礪則利
    *
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施薪若一,火就.
 4
、轉品
    *
假舟楫者,非能,而絕江河
    *
伯牙
    *
六馬仰
 5、頂針
    *
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
    *
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6
、對偶
    *
防邪僻而近中正(句中對)
    *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單句對)
 7
、譬喻
    *
心如結兮(明喻)
    *
君子如嚮(明喻)
    *
,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水為之而寒於水(借喻)
    *
肉腐出蟲,魚枯生蠹(借喻)
七、形音義辨
 1.
不可以已:不可以停止    :停止
 2.
中繩:合乎直的標準    :合乎,音ㄓㄨㄥˋ:繩墨. 木工取直的墨線
 3.
輮以為輪:輮直木使為圓輪:水泡火燻,使直木彎曲.音ㄖㄡˊ
 4.
:音ㄌ一ˋ,磨刀石
 5.
先王之遺言  古聖王的遺教. 遺言,指前賢的遺訓.
 6.
須臾  片刻.指時間的短暫
 7.
: 橫渡
 8.
編之以髮  即「以髮編之」的倒裝. 以茅草來編巢. ,草也.
 9.
:音ㄊ一ㄠˊ
 10.
白沙在涅  ,ㄋ一ㄝˋ,黑泥也.
 11.
蘭槐之根為芷,其漸之潃,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若也;如果,洗米汁.

    :尿液君子,上位者,與下文「庶人」相對稱,佩戴也.
 12.
榮辱之來必象其德  ,對稱也榮譽恥入的來到一定有相對稱的德性.
 13.
疇生:類聚而生  :音ㄔㄡˊ,同類
 14.
所立:所學也
 15.
神明自得  神明,澄澈之智慧.
 16.
聖心備焉  聖心,聖人之心懷,即仁義等道德修養,具備也.
 17.
蹞步:半步.:音ㄎㄨㄟˇ,同「跬」
 18.
十駕:馬拉車十天所走的路程. :馬拉車奔走一日的路程.
 19.
冥冥:專心致志. 與「惛惛」同義
 20.
赫赫: 顯盛貌
 21.
梧鼠五技  能飛不能上屋,能爬樹不能爬到樹頂,能游卻不能渡谷,能挖洞卻
             
不能掩身,能跑卻跑不過人.
 22.
心如結兮  心如物之固結而不散,指心志專一
 23.
故君子結於一也  君子行事,應把目標集中在一點上,集中.
 24.
:音ㄨ,何也
 25.
:為學的方法.
 26.
:指為學的目的
 27.
:根本、原則
 28.
禮之敬文:禮有周旋揖讓之敬,車服等級之文
 29.
春秋之微:春秋褒貶阻勸,多用微言
 30.
一可以為法則  ,皆也,全也.
 31.
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何也.
 32.
今之學者為人  為人,為向人誇耀
 33.
禽犢:借指禮物也小一點的叫禽大一點的叫犢.
 34.
:語多繁碎  音ㄗㄢˋ
 35.
如嚮:答人之問如響應聲,喻恰如其分之意,通「響」

八、成語運用
 1
、青出於藍:喻學習後,才情勝過本質(今多用於弟子的成就超越老師)
           
冰寒於水,後生可畏,後來居上
   
他練習桌球才二年,便能打敗教練,真是青出於藍.
 2
、齒德俱尊:言年高德劭(年長而德望高隆)
   
王老師齒德俱尊,同事間莫不引以為表率
 3
、藪中荊曲:喻習於不良的環境中,受影響而變壞
   
富家子弟留戀花街,「藪中荊曲」難見潔身自負之才
 4
、橘化為枳:喻人或物,一旦改變環境,品質就不一樣,有越變越壞之意
   
張家向以清白傳家,唯老二鎮日在外遊蕩,「橘化為枳」,家中二老想必是傷心

極了
 5
、麻中蓬直:喻處在良好的環境中,自然受其影響而變好.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環境之於人,影響至大矣,故學子當擇

    其善者友之.
 6
、積水成淵:積少成多
   
積土成山,積水成淵,天下斷無僥倖之成功,故而吾人當自強.
 7
、鍥而不舍:喻努力不懈
   
經過三年鍥而不舍地研究,他終於完成了他的研究.
九、賞析
   荀子以為人性本惡,故須「借學以化性,使為善」.文中揭示了學的目的、方法、態度、效用,說明人不能生而為善,必待學而為善,君子、小人之學的差別等.更論及,非天生的本質不同,而是後天學習所造成,故學可使人人為聖.
 
全文以「學」為經,以「不可以已」為緯,大量運用了譬喻、對比、排比等手法使抽像的理論,明確、具體.層次分明,條理明析.
首段總論學以修身的重要;二段反面論述「終日而思,不如須臾學」;三段說明環境對學的重要;四段論君子當慎其所學;五段論學貴持恆專一、累積見功;六段勉持恆累積,則聲聞自遠;七段論學的次序、目的、科目;八段論君子、小人為學態度的差異.

試題彙編
1、下列文句中,曾提及漢代以後所稱「五經」中任何經籍的選項是:

 (A)研味孝、老,則知文質附乎性情  (B)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而後春秋作  (C)

 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D)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

 ,詩、書雖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E)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

 禮者,法之大分也,群類之綱紀也.

:BDE  (A)孝經、老子不屬於五經  (B)詩經、春秋經  (C)禮、樂之事非經書

          (D)詩經、書經  (E)書經、詩經、儀禮

2、下列文句何者可用來強調為學的功能?  (A)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B)螣蛇無 

   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  (C)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絕江河  (D)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E)肉腐出蟲,魚枯生蠹

:CD  (A)為學的精神,學貴持恆  (B)為學的態度,學貴專精  (E)榮辱之來必象

       其德

3、荀子在勸學篇中,以為君子之學與小人之學不同處在於:  (A)君子之學也,

   乎耳,箸乎心,布於四體,形乎動靜;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B)君子之學

  ,不問而告;小人之學也,問一以告二  (C)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

  為禽犢  (D)君子之學也,目不能兩視而明,爾不能兩聽而聰;小人之學也,目不能

  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AC 

4、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蘭槐之根為芷,其漸之潃,君子不近,庶人不服乃言先

  天本質的重要  (B)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乃言非韜光養晦者,無以成就顯

  赫之功  (C)君子居必則鄉乃因里人為美  (D)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乃言

  君子人天性與眾人無異,但善於利用所學  (E)干越夷陌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

  .荀子認為是教使之然耳.

:CDE  (A)環境影響  (B)無專一的心志,則無顯赫的事功.

5、下列各選項,何者是強調為學的重要:  (A),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水為之而

  寒於水  (B)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C)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D)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於

  動靜  (E)物類之起,必有所始;容辱之來必象其德

:AC  (B)學貴累積見功  (D)君子之學也  (E)君子慎其所學

6、「瓠巴鼓瑟,沉魚出聽,伯牙彈琴,六馬仰秣」與下列選項何者相呼應?

  (A)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B)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矣  (C)

  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D)為善不積邪,安也不聞者乎?

:D

7、「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乃在強調:  (A)君子生非異也,

  假於物也  (B)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  (C)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舍之金石

  可鏤  (D)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B

8、「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與下列敘述,何者意義相同?  (A)玉在山而草

  木潤,淵生珠而涯不枯  (B)質的張而弓矢至焉  (C)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D)

  土成山,風雨興焉

:A

9、「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乃言:  (A)古人為充實自我而學,今人為服務

  人群而學  (B)古人為充實自我而學,今人為向他人炫耀而學  (C)古人學習往

  往只想到自己,今人學習則會顧慮別人  (D)古人學習為了替自己謀福利,今人

  學習為了向他人取得好處

:B

10、請選出下列字義上下相同者: (A)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會「數」而禮勤,

   物薄而情厚 (B)口耳之間「則」四寸;夫然,「則」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 (C)「其」漸

   之滫;「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 (D)木直「中」繩;詩者「中」聲之所

   止也 (E)學「惡」乎始,惡乎終;君子「惡」居下劉而訕上
:C  (A)方法 / 頻繁 (B) / (C) / (D)合乎 / 中正平和 (E) /

   

典論 論文


一、題解要點
 1
、本文選自昭明文選
 2
、點論:東漢獻帝建安末年,曹丕為魏太子時,精心撰寫的一部論著
        
內容廣泛,評人論事,修己處世,多所論列
        
原文五卷,今僅存自敘與論文.其餘斷簡殘編.
 3
、論文:我國文學,向與經史混淆;至丕之論文出,強調文章的價值,始予文學以獨  

        立的生命,開我國文學批評的先河.
       
文中除批評文人相輕的通病外,而文體、風格、才性,以及著述的重要等,

        均能發前人之未發,影響至為深遠.
 4
、點論論文是我國文學批評的單篇著作,也是我國文學批評之祖.
    (
南朝梁.劉勰所著文心雕龍一書,是我第一部以駢文寫成的文學批評專書)
二、作者精要
 1
、曹丕.字子桓,沛國譙人.曹操次子.建安二十二年立為魏王太子.建安二十五年,

    嗣位為丞相、魏王.同年篡東漢,自立為帝,都洛陽,國號魏,在位七年崩,諡文帝.
 2
、文學:
       
丕博聞強識,好讀書,經史百家,無不閱覽.
       
熱心提倡文學,經常與徐幹、陳琳、應瑒、劉楨等文士相遊宴唱和
 3
、詩風:
       
其詩多寫男女離愁別恨,善於表達婉約悱惻的感情.
 4
、著作:魏文帝集.


三、要句解析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不僅不知自己的缺點,反而把缺點拿來炫耀.(無自知之明)

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下筆不能自休

傅毅文章冗長散漫而不知剪裁

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自以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

建安七子自恃其才,不肯相讓


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以至乎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楊、班儔也.

孔融文辭富而理貧,不長於說理.

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又患闇於自見,謂己為賢.

一般的人有貴古賤今及不見自己短處的毛病.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容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

文章立言足以不朽,其價值勝過生命及榮華富貴.


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名聲自傳於後.

著述文章不必夤緣權貴,自能名垂千古.(立言可以不朽)

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

聖賢著作之心志,不因貧困或顯達而改變.

貧賤則懾於饑寒,富貴則流於逸樂,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

只顧營求眼前事務,不知立言以永垂不朽.


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句旨:四、修辭重點
 1
、轉品
        *
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也,而固.
        *
常人貴遠,向聲背實
        *
古人尺璧而重寸陰

        *蓋文章者,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2
、借代
        *
不託飛馳之勢,不假良史誌辭
        *
徐幹時有齊氣,然粲之匹也
 3
、映襯
        *
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
 4
、排比
        *
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
        *
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
        *
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5
、譬喻
        *
里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
咸自以騁驥騄於千里
 6
、錯綜
        *
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
 7
、對偶
        *
貴遠賤近,向聲背實
        *
文本同而末異
        *
賤尺璧而重寸陰(兼誇飾)
五、形音義辨
 1、伯仲之間:比喻人或事物不相上下,難分優劣高低. 伯仲 兄弟排行的次序
 2
、小之:輕視他,動詞也
 3
、屬文 寫做文章  連綴也,音ㄓㄨˇ.
 4
、下筆不能自休  指文章不冗長不知剪裁. 自休 自止也.
 5
、鮮能備善  很少有人能將各類文體都寫的很好 少也. 全、盡. ,
             
.
 6
、相輕所短 輕視他人的短處. 相、所 當代詞性助詞
 7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喻重視自己所有敝帚:破掃     

    帚:當也

 8、審己以「度」人  ㄉㄨㄛˋ.思考忖度.
 9
、累:音ㄌㄟˋ,毛病.
 10
、齊氣:舒緩之氣
 11
、和而不壯 指文氣平和卻不雄壯,(文章缺乏壯闊的氣勢)
 12
、壯而不密 只文氣雄壯卻不精密(文章過於疏闊)
 13
、理不勝辭:說理比不上辭采
 14
、向聲背實:崇尚虛名,背棄實學: 崇尚
 15
、銘誄尚實:哀祭文章貴在不違背事實. :用以讚揚功德或申明鑑戒的文體.

:音ㄌㄟˇ,用以累列死者生前功業,加以讚揚的文體.
 16
、四科不同 四類文體的作法各有不同. 類也. 四科 指奏議、書論、銘誄、

             詩賦
 17
、能之者偏 會寫文章的人,各有所偏
 18
、引氣不齊:演唱時行腔運氣的不同.借以說明作者精神氣質的不同,文章風格亦有不同 

19、素:本、性也
20、加思:改變心志  :移也.
21
、日月逝於上 光陰荏苒、歲月如流、日往月流 皆形容時光飛快流逝
22
、遷化:死亡也.

六、成語運用
 1
、伯仲之間:比喻人或事物不相上下,難分優劣
             (
不分軒輊、齊足並馳、平分秋色、旗鼓相當、一時瑜亮、足相

              頡抗、並駕齊驅)
          
王五、李四二生在文學上的造詣雖是伯仲之間,但王生對於事物的

           觀察力略勝李生一籌
 2
、敝帚千金:比喻重視自己所有、不知己短.
             (
敝帚自珍、闇於自見)
          
一向節儉成性的他,對於用了十幾年的梳子仍然敝帚自珍.
3
、理不勝辭:言辭繁富,而理貧乏,即不長於說理也.
            (
辭富理貧、辭盛氣弱、理氣不足、短於說理)
          
他太注重文辭的修辭的修飾,而忽略了理的陳述,以致理不勝辭,無法

           感動讀者
 4
、寸陰尺璧:極短的時間就像大塊的璧玉一樣珍貴.(極言時光的可貴)
           (
一刻千金、寸陰是競、禹惜寸陰)
          
所謂寸陰尺璧,我們怎能耗費光陰去做那些毫無意義的事.
 
七、賞析
     本文首開文學批評的先河,強調了章的價值,給了學獨立的生命.文中探討了學的價值、作家的個性與風格、文體、文學批評的態度等,曹丕以獨到的見解,突破了兩漢以來輕視文學的觀點,指出文學的獨立地位,題示文學的主張,僅管只是略引端緒,但是對後代的影響卻極為深遠.
全文首段揭露自古以來「文人相輕」的毛病與惡習;第二段是曹丕以審己度人的客觀態度評論七子的得失短長;第三段則是曹丕的文體分類論;第四段是曹丕的文氣論;第五段是曹丕的文學價值論.
篇幅雖然短小,內容卻宏富,既有理論,又有批評.理論中既有文學外部的功能價值論述,又有文學內部如文氣、文體特點的闡發.批評中既有對錯誤態度的批判,又有對多位作家作品的具體評論.果真是一篇名副其實的文學理論批評文章.

試題彙編
1、關於點論論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曹丕論文一篇,始賦予文學獨立之生命,此篇

  應是我國文學批評的始祖 (B)「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乃言:傅毅與班固情同手

  (C)「孔融體氣高妙」,指作者之精神本體及其稟賦修養所表現出不同之氣質,故謂

  之「體氣」 (D)文中將文章分為奏議、書論、銘誄、詩賦四體,此為中國文學中,文章

  分體之始 (E)若就曹丕所言「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一語觀之,論文中之「文

  學」觀,與後世所謂之「純文學」,尚有不合之處.
:ACDE  (B)乃指二人文氣不相上下
2
、中國文學批評,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曹丕,點論論文為中國文學批評的始祖 (B)

  陸機文賦是用駢文寫作的文論 (C)文心凋龍是最有系統的文學批評鉅著 (D).鍾榮、

  唐司空圖各有詩品,都以三品定詩人作品 (E)王國維.人間詞話,為中國近代文學批評的

  名作.
:ABCE  (D)司空圖所著詩品,分二十四品,並非三品.
3
、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曹丕以為文章乃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B)蘇軾自認為其

  行文如行雲流水,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 (C)方苞為文標舉「義法」,義指內容,

  指形式 (D)梁起超主張打破古文格律,擴大用詞範圍,不避俚俗、韻語、外國語法.
:ABCDE
4
、下列引號中的字義,何者兩兩相同? (A)斯不自「見」之患也/闇於自「見」,謂己為

  (B)時窮節乃「見」/寄身翰墨,「見」意於篇籍 (C)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都督

 「見」委  (D)夫然,「則」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 (E)「蓋」

 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風則襲裘,雨則御「蓋」
:ABC  
   (A)
看見/看見  (B)顯現/顯現  (C)/  (D)/原來是 (E)發語詞/雨傘
5
、下列何者是點論論文開風氣之先者? (A)開文學批評之風氣  (B)題出建安七子之名

   (C)提出文氣論及文體論 (D)予文學獨立生命,不再成為文學附庸 (E)肯定文學的價值
:ABCDE
6
、請選出正確的選項: (A)「而固小之」、「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二者皆使用轉品修

    (B)「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使用映襯修辭  (C)「不託飛馳之勢」,使用

  借代修辭 (D)里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兼用引用、借喻及映襯修辭  (E)「經

  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使用排比修辭
:ABCDE

7、典論論文中指出歷史上從事創作者至多,成就不多的原因為何?

 (A)文非一體,鮮能備善  (B)貴遠賤近,向聲背實  (C)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

  不可力強而致  (D)貧賤則懾於饑寒,富貴流於逸樂

:D

8、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

  .此句乃言: (A)行文的優劣大都與生活經驗有關  (B)行文之優劣全靠學習 (C)行文

  巧拙與作者本性有關  (D)文本同而末異
9
、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乃指: (A)文體甚多,

  而人各炫其長,輕人所短  (B)各類文體作法不一,人應善於自省,以明己之長短  (C)

  體甚多,而人有自知之明,遂以所長掩飾短處  (D)人雖兼善各體,所以學無專精.

:A
10
、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乃言: (A)一般人推崇古人,輕視今人,又崇尚虛名,不顧實

  (B)一般人常忽略實質,因此常會重視別人言語面,不顧其涵蘊的義意  (C)庸俗的人

  敬重遠方人而輕賤本地人  (D)庸俗的人好高騖遠,又不務實學
:A



一、題解要點
 1
、說者,論也.解釋義理,申述己見的文體.篇中的「師」,不是童蒙之師,而是士大

    夫之師
 2
、選自昌黎先生集.唐代士大夫恥於相師,韓愈慨嘆師道淪喪,所以藉李蟠請學,

    而力陳當時士大夫恥於相師的弊端.並闡述從師問學的方法以及尊師重道的

論說文
二、作者精要
 1
、韓愈,中唐.河南河陽縣人.字退之.撰文常稱昌黎韓愈.
 2
、三歲而孤,靠兄嫂撫養.早歲刻苦勤學,盡通六經百家之書.
 3
、唐德宗貞元四年赴舉,三試不第,至貞元八年方中進士.後累官國子監祭酒、

京兆尹、吏部侍郎等職.
 4
、因耿介絕俗,直言不諱,曾兩度被貶.
 5
、死後諡曰文,故世稱韓文公.
 6
、宋神宗時追封為昌黎伯,故又稱韓昌黎
 7
、思想:韓愈發揚儒家學說,排斥佛、老思想
 8
、文學:在文學上倡導古文運動,主張以先秦、兩漢內容充實,形式自由的散文,

來取代六朝以來空疏無本、華而不實的駢文.是謂復古運動
 9
、風格:其散文以「載道」為主.氣魄雄渾,語言精煉.
 10
、地位:.茅坤選錄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王安石、三蘇的作品,

習文範本,編為「唐宋八大家文鈔」.尊其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11
、著有昌黎先生集.


三、要句解析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學無先後,達者為尊.  (只學其道,不論其年齡)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矣

捨本逐末,非明智之舉.  (傳道解惑之師較授業之師重要)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作者慨嘆師道不復的原因 

三人行則必也我師


人人皆可以為我師----見賢思齊,見不賢則內自省.    (學無常師)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人各有專長,彼此可以相互師法,以截長捕短.

四、重要修辭
 1
、頂
    *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
請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2
、回 詞彙相同,詞序倒置
    *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
我愛人人,人人愛我) (犧牲享受,享受犧牲)
 3
、錯 語次交錯,抽換詞彙,伸縮文句,變化句式,使形式參差,詞彙別異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
 4
、排
    *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5
、映襯(對比)
    *
古之聖人………..今之眾人…………..
    *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6
、轉品
    *
君子不齒
    *
或師焉,或不焉
    *
吾師道也
    *
吾從而師之
    *
孔子師郯子
五、形音義辨
 1.
學者求學的人
 2.
傳道授業解惑  指事物當然之理,修己治人之方   
                 
  學業.大版也、書本也.
                 
  疑也
 3.
生而知之者: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人. :代名詞,指「道」與「業」
 4.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協疑惑,就永遠得不到解答了
 5.
吾從而「師」之: 學習,動詞
 6.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發語詞                               

豈也、寧也、詎也. 何必
 7.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那裡有道,老師就在那裡  :在也
 8.
出人  超出常人
 9.
猶且從師而問焉   猶且  尚且  :之也,代詞.指老師
 10.
聖益聖  聖人更加聖明   :更加
 11.
聖人所以為聖  聖人何以能成為聖人   所以:何以,為何
 12.
其皆出於此乎  :大概,表推測語氣
 13.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自己卻以從師問學為恥:…….為恥
 14.
句讀  斷句、逗點也  :音ㄉㄡˋ
 15.
或師焉,或不焉:有的會請教老師,有的不老師請教. :通「否」
 16.
小學而大遺  學了小的而遺漏了大的:指句讀之學:指聖人之道、經

典之業
17.
不恥相師  不以從師為恥
18.
士大夫之族  :類、輩.
19.
云者  語尾詞,有「如此、等等」之意
20.
足羞  非常羞恥   :音ㄐㄩˋ,非常也
21.
不齒  不屑與之並列,表示輕視:排比、並列
22.
常師  固定的老師
23.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學習的老師.論語:「三人行必
                   
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4.
郯子之徒   輩也、類也
25.
術業有專攻  專攻  專門研究
26.
經傳  聖人言論稱「經」, 後賢解經的文字叫「傳」
27.
通習  通曉熟習
28.
不拘於時  不受當時風氣的影響  :拘束、影響
29.
古道  古人從師問學之道
30.
  音一ˊ,贈送
六、成語運用
 1
、小學大遺:學了小的而遺漏了大的. 喻本末倒置
    
讀書人若著重字句解釋,忽略了篇章要旨,這是小學大遺的做法
    (
逐末忘本 拾本逐末  買履信度  買櫝還珠)
 2
、不恥相師:不以從師為恥
   
學識、地位愈高,越要謙虛為懷,不恥相師,別人才會更尊敬你
    (
不恥下問  程門立雪  不媿下學  詢于芻堯)
 3
、位卑足羞:以向地位低的人求教,就感到十分羞恥
   
學術風氣低落不振, 乃因學者位卑足羞,固步自封所使然
 4
、官盛近諛:向官職高的人求教,就覺得近乎阿諛
   
高處不勝寒,士大夫重風節,深憂官盛近諛之流言,故官位愈高,愈顯寂寞
 5
、學無常師:求學沒有固定的老師
   
學海無涯,唯勤是岸,我們應秉持著「學無常師」的精神,活到老,學到老.
 6
、生而知之:說人資質特高, 不待學而知
   
孔子在人的分類等次中以為,生而知之者乃上乘之才也.
 7
、君子不齒:君子不屑與之同列
   
下九流的百工之人,是君子所不齒,今日用所需卻又極倚賴之,異哉此風!
 8
、恥學於師:認為老師學習是件可恥的事
   
學無止境,若恥學於師,則必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矣!


 
七、賞析
    唐時士大夫間的風氣,恥於從師,韓愈慨嘆古來尊師重道的傳統不受重視,故藉李蟠從學的機會,撰寫此文,強調從師問學的重要,冀以重振師道.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曾論韓愈當時「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招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足見其勇氣與堅持.
全文結構謹嚴,脈落貫通.首段確立全文前提「師」,其後分層解析,以聖愚之別、童子與成人之異與百工與士大夫的對比,以凸顯「師」的必要性;第六段更引孔子為例,說明聖人尚且從師問學,批判了當代風氣的荒謬;第七段則補述了撰寫的緣由.全文首尾相應,理路嚴謹,文氣暢達,最後一筆真可謂畫龍點睛之作也.
   
試題彙編
1
、韓愈師說一文,以為(A)當時士大夫的風氣,恥於相師,故師道廢弛 (B)當時巫醫

  樂師百工之人,也都以相師為恥 (C)當時僅柳宗元一人,不顧流俗的笑侮,收招後

  ,抗顏為師 (D)聖人無常師,故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E)無貴、無

  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ADE   (B)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C)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韓愈

            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招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
2
、韓愈師說,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本文主旨在闡明從師問學之道與尊師重道

  之理 (B)其寫作動機在糾正唐世大夫恥於相師之弊 (C)唐世大夫卻有恥於相

  師之弊,白居易答韋中立書亦曾言及 (D)韓愈在本文中認為:到之所存,即師之

  所在 (E)又認為:同時考慮以位尊年高者為師,有助於己身前途
:ABD  (C)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曾言及 (E)不考慮前途
3
、關於古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對今文而言,在經學上則為古文經 (B)對籀

  文而言,為孔壁中之書 (C)對凱書而言,為秦小篆 (D)對八代文而言,為韓愈所倡

  載道之散文 (E)對語體文而言,為文言文.
:ABDE  (C)對隸書而研應為秦之小篆
4
、古文運動,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乃唐朝韓愈所提倡 (B)主張以文章蘊涵教

  (C)柳宗元為此一運動之主要人物 (D)至宋歐陽修力崇韓文 (E)曾鞏、李

  翱、王安石及三蘇繼起,乃有唐宋八大家之稱
:ABCD  (E)李翱不是八大家之一
5
、關於師說,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本文是論述從師問學方法的論說文 (B)

  李蟠恥學於師,昌黎慨嘆師道之廢,遂作此文 (C)篇中所謂「師」,係指「士大夫

  之師」 (D)篇中採古聖與今人、童子與成人、百工之人與士大夫等三重對比,

  力僻時非 (E)在形式上屬應用文的贈序
:CDE  (A)不是從師問學的方法,而是精神與重要性 (B)因李蟠不拘於時,請學

           於韓愈,慨嘆而作
6
、韓愈作師說,謂當時之人「小學而大遺」.其所謂小學,與下列何者所言較接近?
  (A)
說文解字序:「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小學為當時學制 (B)

  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離經謂離析經文,點讀章句,此為初入學者所習

  之業 (C)學記又云:「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記問之學即小學 (D)指「象形、

  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即「六書」
:B
7
、師說:「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君子不齒」乃言:
  (A)
不足君子掛齒 (B)君子不屑與之同列 (C)使君子不敢輕視 (D)使君子感到

  羞辱
:B
8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 亦先乎吾,

  從而師之.」此句乃言: (A)生前死後,我都尊之為師 (B)不論輩分年齡,只要懂得

  比我多,就是我的老師 (C)是我的前輩,我尊他為師;是我的晚輩,他稱我為師
  (D)
不管年齡大小,我都願拜他為師
:B
9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此四句乃

  :( A)時人遇到疑惑,或從師而問,或不從師而問 (B)句讀之不知,或者從師而

  ;惑之不解,或者不從師而問 (C)句讀之不知,或從師而問;惑之不解,則不從師

  而問 (D)句讀之不知,則從師而問;惑之不解,則不從師而問
: D
10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乃言: (A)人不該只知為子擇師,而不願為己擇師 (B)既已為子擇師,就不必在乎自身是否從師 (C)人應為自己擇師,不必為子則師 (D)向孩子的老師請教,並不可恥.
:A

 

 
一、題解要義
 1
、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是屬於論辨類的古文.
 2
、原,探求根源. ,譭謗也. 原毀,探尋毀謗的根源
 3
、全文乃言人當嚴律己,薄責人.治國茍若此,則國治矣.
 4
、「忌」與「怠」是一切譭謗之本.故全文不見「毀」,而「毀」意自見.

二、作者精要
   
詳前


三、要句精析

            

            

古之君子,其責人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 故人樂為善.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今之君子則不然.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故人難於為善.,故自取也少.

明今日君子薄己律人


舉其一,不計其十;究其舊,不圖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是不亦責於人者已詳乎.

解說今日君子的表現

雖然,為是者,也本有原,怠與忌之謂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論譭謗之所由


嗚呼!士之處此世,而望名譽之光,道德之行,難已!將有作於上者,得無說而存之,其國家可幾而理歟.

治國者倘能明乎譭謗之由,則必可國治家安.

四、修辭重點
 1
、排比
  
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
  
取其一,不責其二;即其新,不就其舊.
  
舉其一,不計其十;究其舊,不計其新
 2
、映襯
  
古之君子……….      今之君子…………
  
外以欺於人,內以欺於心
  
責己也中以周,待人也輕以約
 
五、形音義辨
 1、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   : 嚴厲:通「而」,反語連接詞 
                                  
: 周密: 要求少: 簡易.
 2
、重以周,故不怠  不怠  指自我修養上不敢懈怠
 3
、求其所以為舜者   所以:何以
 4
、而我乃不能是  :
 5
、其為人也,多才與多藝  技藝,技能.
 6
、即其新不究其舊  現在也 過去也
 7
、恐恐然  驚懼惶恐貌
 8
、其則人也詳,其待己也廉  本義乃指有分辨不茍取. 今以言其少也.即寬

                             疏略
9
、自取也少  自修進德成果小
10
、彼雖能是,其人不足稱也 稱道也
11
、舉其一不計其十  乃言僅舉其一端,不計其他也.
12
、圖  考慮
13
、有本有原  本即根,原為源之本字本原 猶指原因.
14
、修  學習、求上進
15
、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其應者:那些附和的人  :黨與,互相交好之人.
16
、強者必說其言,懦者必說於色   臉色也
17
、將有作於上者  指上位執政者
18
、其國家可幾而理歟!   國家差不多可以治理好  :表推測也. :庶幾,差不

   :治理

六、成語運用
1
、責己重周:嚴厲而周密的要求自己
           
君子責己重周,寬以待人,故能得眾望,成為清流之首
            (
嚴以律己,責躬罪己)
2
、巧言亂德:花言巧語,混淆視聽,聽信之,會敗壞德行,喪失操守
  
邪佞之人「巧言亂德」而致禍敗亂亡,誠自取也
3
、德高毀來:修養提高了,毀謗也跟著來了
  
樹大招風、「德高毀來」乃社會之病態,令人不勝噓唏
4
、薄責於人:對別人的責求寬鬆
  
吾人倘能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自然能遠離別人的怨恨
5
、自欺欺人:欺騙自己也欺騙別人
  
這個案子是從你手中核准的,你卻推說不知道,真是「自欺欺人」
七、賞析
   本篇乃在推究與揭發毀謗的成因,並試圖呼籲在位者革除此種弊端.當年韓愈遇大赦,由陽山北上待命,當時朝中朋黨紛爭,毀謗後進之風充斥於朝,韓愈「不平故鳴」託對話之辭,摹寫世態,語言犀利,曲盡人情.
第一、二段論古君子的作為;第三段論今日君子的表現,第四段言毀謗的根源在「怠」與「忌」,第五段則將前述修身問題,提升為治平國政的妙方.文章翻騰蓄勢,對比鮮明,文氣明暢,旨趣顯明.
 





一、題解要點
 1
、本篇為論說文,選自明夷待訪錄
 2
、文中強調了君的責任在為民興利除害,充分發揮了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

君為輕」的民本思想
二、作者精要
 1
、黃宗羲,字太沖,號梨州,學者稱南先生,浙江省餘姚縣人.
 2
、父黃尊素,為晚明東林書院名士.宗羲少受濡染,肆力於學,智識,名德並重一時.

弟宗炎、宗會,亦負異才,號為東浙三黃.
 3
、明亡後,曾糾合志士,奔赴魯王,以抗禦清軍.事敗,乃歸里門,專心著述,康熙十

七年,詔徵博學鴻儒,又薦修明史,均力辭不就.
 4
、宗羲治學,以捍衛陽明心學自任,力主誠意慎獨之說,又重史學的鑽研,平生服

膺者如:萬斯同、全祖望、章學誠等皆以史學名家,一時蔚為浙東學術.
 5
、著有:明儒學案、宋元學案(全祖望補足)、明夷待訪錄、南雷文定等.

三、要句精析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人類自私自利乃天性之所歸.

古之人,量而不欲入者,許由、務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堯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豈古之人有所異哉!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

古仁者,考量以千萬倍的辛勞去謀眾人之利,而各有不同表現.其實,和常人無異.


後之人君者不然.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皆出於我;我以天下之大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大害盡歸於人,亦無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始而慚焉,久而安焉.

後代的為政者,把天下當作了個人產業.百姓唯一的能做的,也僅只是替君王謀私利


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

古今主客異位,百姓因之以不得安寧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我固為子孫創業也.其既得之也,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此我產業之花息也.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後代君王家天下的謬論


古者天下之人,戴其,比之如父,擬之如天,誠不為過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惡其君,視之如寇仇,名曰獨夫,固其所也.

古今百姓對君的價值批判


而小儒規規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至桀、紂之暴,猶謂湯、武不當誅之,而妄傳伯夷、叔齊無稽之事;乃兆人萬姓崩潰之血肉,曾不異夫腐鼠!豈天地之大,於兆人萬姓之中,獨私其一人一姓乎!

識見淺短的儒生們,緊抱教條,不知輕重.


雖然,使後之為君者,果能保此產業,傳之無窮,亦無怪乎其私之也.既以產業視之,人之欲得產業,誰不如我?攝緘縢,固扃鐍,一人智力不能勝下欲得之者之眾;遠者數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潰在其子孫矣.

災禍的發生,源自於於自私自利.


是故明乎為君之職分,則唐虞之世,人人能讓,許由、務光非絕塵也.明乎為君之職分,則市井之間,人人可育欲,許由、務光所以曠後世而不聞也.然君之職分難明,以俄頃淫樂,不易無窮之悲,雖愚必明之矣.

為君者,明乎為君者的職分.


四、修辭重點
 1
、層遞
   
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許由、務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堯、舜是也.初不

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2
、映襯
   
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經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為主,天下

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
   
古者天下之人,戴其,比之如父,擬之如天,誠不為過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惡

其君,視之如寇仇,名之為獨夫;固其所也.
 3
、借代
   
是以其未得也,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

…..其既得之也,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

當然
   
曾不異夫腐鼠
 4
、譬喻
    
攝緘縢,固扃鐍,一人之智力不能勝天下欲得之者之眾….


五、形音義辨
 1
、有生之初  有生 只有人類,有生命 開始
 2
、所欲居  所願意居處、接受的.
 3
、量而不欲入者許由、務光是也  考慮之後而不願接受的人有許由、務光兩

.   衡量、考慮許由 堯時之高士.高士傳:「堯以天下讓許由,許由不

,隱於箕山之下.  務光 列仙傳稱:「商代高士,相傳湯以天下相讓,他負

石自沉於水」
 4
、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下代開君王.因其治水有功,舜讓天下與

,起初不願接受;舜死,他才作了,建立了夏朝.
 5
、某業所就,孰與仲多  我所經營產業的成就,與二哥鄉相比,究竟誰多?
   
漢高祖九年,未央宮落成,高祖在未央宮前殿宴請諸侯群臣時,向父親所說的


6
、屠毒天下之肝腦  殘害天下百姓,使他們肝腦塗地. :宰割  :毒害
7
、曾不慘然  竟然不會感到殘酷. :竟然、居然
8
、花息  花紅利息
9
、、獨夫  天命已絕,眾叛親離的
10
、規規焉  見識淺短貌
11
、寇仇  孟子離婁下:「君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12
、而小儒規規焉……於天地之間  二程遺書卷五:「父子、君臣、天下之定
    
,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13
、伯夷叔齊  相傳為殷朝貴族孤竹君之二子.武王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見莊子讓王篇、

呂氏春秋誠廉篇、史記伯夷列傳
14
、無稽  不可考證    查考
 15
、兆人萬姓  指人民百姓
 16
、腐鼠  指輕賤之物
 17
、攝緘縢,固扃鐍  喻帝王嚴防政權遭受覬覦  語出莊子胠篋
 18
、若何為生我家  明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陷北京,崇禎帝入壽寧宮,長平
        
公主年十六,牽帝衣哭.帝嘆息說:「汝何故生我家」.揮劍斫之,斷右臂;
        
又斫昭仁公主於昭仁殿  .
 19
、廢然摧沮  洩氣沮喪.   廢然  癱軟無力貌  摧沮  摧折沮喪
 20
、絕塵  喻人之超絕而不可及
 21
、市井  指民間
 22
、曠後世而不聞  空前絕後,再也沒有聽說過:空、絕
 23
、俄頃   片刻
 24
、易   換取
六、成語運用
 1
、好逸惡勞:愛好安樂,厭惡勞動
            
人的本性是好逸惡勞,所以自小要讓他養成勤勞的習性
 2
、利令智昏:一心貪圖私利,使人理智喪失不清
            
利令智昏,人常為利而作奸犯科,鋌而走險
 3
、市井之徒:在街市中謀生而知識鄙陋的人
            
它只是個市井之徒,自然不懂禮節,何必太過計較
 4
、視如寇讎:將其看做是仇人一般
   
總統是全民的領導中心,如果有錯,可以批評,但不能惡意攻訐,「視如寇讎」,
   
否則,如何期望社會和諧、國家安定.
   
義近:勢不兩立、不共戴天、恨之入骨、水火不容
   
義反:相親相愛、肝膽相照
 5
、廢然摧沮:形容頹喪、灰心的樣子
   
自信是成功的必要因素,如果一遇挫折就「廢然摧沮」, 如何能成大事、立
   
大業
   
義近:垂頭喪氣
   
義反:志得意滿、躊躇滿志、意氣風發

七、賞析
     這是一篇以探究君主起源和職責為主的論說文.文中對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頗多發揮.君王的職份究竟是什麼?一言以蔽之,在為天下興利除弊而已!文中更指出:天下一切禍害,都起源於「家天下」的君主制度;明白地主張:全民的利益,應置於君王的利益之上.真是石破天驚之論.
全文第一段論為君之職分在興利除弊,舉「古人之君」為範例,這是「托古」;第二段論「後之為君者不然」,反面論述就利害、人己,正反映襯,隱約可見諷刺「家天下」之意.第三段就古今對比,論天下與君王因主客易位,凸顯家天下的禍害.第四段就小儒謬論與孟子「民貴君輕」對照批謬揚孟.第五段,誡君王以天下為莫大產業,將自取滅亡,禍延子孫.第六段複述「為君的職分」總結全文
前幅筆調犀利,語調尖銳,咄咄逼人,五、六段忠告善道,語重心長,情味饒有餘韻.顧炎武見之而嘆,推崇為「三代之治可復」;梁啟超以為「於晚清思想之驟變,極有力焉」.影想所及晚清康、梁的變法思想,孫中山先生的民權思想,多有啟迪.



訓儉示康
一、題解要點
1.
釋題:篇明為訓,可見為訓示子孫之作.訓儉,以儉為訓也.,開示;明示也.,司馬光之子,司馬康也
2.
內容
 (1)
司馬康,性至孝,好學,官至右正言.宋代官俸優厚,加上承平日久,士大夫因此侈
   
靡成習.
 (2)
惜財愛物固然是儉,言行收斂節制也是儉.所謂有德者皆由儉而來,為人謙抑遜

,行事不敢放縱肆恣,正是以儉來鍛鍊人格的修養工夫.
3.
主旨:司馬光既已顯貴,惟恐其子孫薰染時習,成為紈褲子弟,便引述聖賢言論,例舉古今事例,闡明儉以立德,奢則致敗的道理,以垂訓誡.
二、作者概述
1.
明籍:司馬光,字君實,人稱涑先生,贈溫國公,諡文正.北宋陜州夏縣涑水鄉人.
2.
經歷:

 (1)自幼穎慧,勤於讀書,宋仁宗寶元初年登進士第.
 (2)
神宗時,因批評新法,與王安石不合,退居洛陽.
 (3)
哲宗立,起為門下侍郎,轉尚書左僕射,罷新法.
 (4)
聲威遠播,親理庶務,日夕勞瘁,居相位八月而卒
3.
品格:忠信孝友,恭儉正直,自云:「吾無過人者,但生平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

!
4.
文風:其思想源出於六經,文章如布帛菽粟,深切日用,以羽翼名教,端正世風為主
5.
著作:主撰資治通鑑,上起戰國,下終五代,計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凡二百九十四卷.另有獨樂園集、傳家集等行於世.

三、精句解析

              

                  

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敝以矯俗干名

儉素出自本性,並非矯俗干名

與其不遜也,寧固

與其奢侈僭越,毋寧固陋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以議也

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也(士當安貧樂道)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足類士服,農夫躡絲履

社會奢靡成風,人多僭禮

士大夫家,酒非內法,果、餚非遠方珍異,食非多品,器皿非滿案,不敢會賓友;長數月營聚,然後敢發書

慨嘆時風漸趨奢靡

公雖自信清約,外人頗有公孫布被之譏.公宜少從眾

外人譏其矯俗干名,宜委蛇從眾才是

吾今日之俸豈能常有?身豈能常存?一旦異於今日,家人習奢已久,不能頓儉,必致失所

儉薄所以居患難也

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

儉以養德,無欲則剛
,德之共也

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

,惡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後必有達人

先人有儉德,乃有顯達的後裔

管仲鏤簋朱紘,山楶藻梲,孔子鄙其小器

管仲在器物上與人爭勝,就顯得氣度狹小




四、重點修辭

石崇以奢靡誇人,卒以此死「東市」(借指:刑場)

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德之共也;,惡之大也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
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意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
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

衣取蔽寒,食取充腹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

引用

孔子稱:「與其不遜也,寧固」又曰:「以約失之者,鮮矣!」又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以議也.(論語.述而)
,德之共也;,惡之大也(論語,里仁)

對偶

,德之共也;,惡之大也(隔句對)

轉品

妾不「衣」帛、馬不「食」粟、饘粥以「餬」口、故就酒家「觴」之、「鄙」其小器.(皆是名詞轉動詞用,其意依序為:穿、吃、以粥充腹、以酒款客、鄙視)
謹身節用,「遠」罪豐家.(形容詞轉動詞用,遠離)

四、形音義辯
1.
輒羞赧:往往因害羞而臉紅.:往往  :音ㄋㄢˇ,因害羞而臉紅
2.
二十忝科名:二十歲那一年考中進士.:音ㄊ一ㄢˇ,辱也.自謙詞. 科名:科舉功
           

3.
聞喜宴獨不戴花:「聞喜宴」上只有我沒有戴頭花. 戴花:凡赴宴者,皆賜花簪於

帽上
4.
乃「簪」一花:音ㄗㄢ,原為髮飾之一,今當動詞用,插也
5.
服垢弊:穿著破爛骯髒的衣服.:當動詞用
6.
矯俗干名:違背世俗,求取美名.,違背也. :求取也
7.
與其不遜也,寧固:,謙遜. :鄙陋也
8.
以約失之者,鮮矣:,謹言慎行,不奢侈浪費. :音ㄒ一ㄢˇ,少也
9.
「惡」衣惡食:音ㄜˋ,粗劣
10.
詬病:批評.,音ㄍㄡˋ,罵也,非議也
11.
走卒:供人差遣的僕隸
12.
「躡」絲履:音ㄋ一ㄝˋ,,穿也.
13.
群牧判官:宋制,於太僕寺卿下設群牧司,掌內外廄牧事
14.
三「行」:音ㄒ一ㄥˊ,宴會時,主人敬酒一巡謂之一行.
15.
酒沽於市:酒是從市場上買來的
16.
脯醢:,音ㄈㄨˇ乾肉,音ㄏㄞˇ,肉醬
17.
相非:互相非議批評. :批評、指責
18.
會數而禮勤:聚會頻繁,禮節週到. ,音ㄕㄨㄛˋ,頻繁也   ,且也
19.
內法:宮廷內釀酒之法,此指官酒.
20.
發書:發出請柬,請柬

21.廳事前僅容旋馬:廳堂前,僅能容許一匹馬轉身;言狹小廳事:官府辦公處所
22.
清望官:名望清高的官員
23.
酒肆:酒館、酒家,音ㄙˋ店舖
24.
觴之:以酒款客. ,音ㄕㄤ,酒杯也.此處當動詞用
25.
不能「頓」儉:立刻
26.
君子:指在位者.下文之「小人」指平民百姓
27.
遠罪豐家:遠離罪惡,豐厚家業. ,音ㄩㄢˋ,遠離也,此處當動詞用

28.枉道速禍:枉曲正道,召來禍害. :斜曲:召來,招致
29.
饘粥以餬口:吃稀飯過日子,言其儉約. ,音ㄓㄢ,稠粥也,音ㄓㄡ,稀飯也.
            
,亦是粥類,此處做動詞用,以粥充口腹
30.
孟僖子知其後必有達人: 達人,指孔子,為正考父的七世孫
31.
妾不衣帛,馬不食粟:,音一ˋ,穿,當動詞用,音ㄙˋ,,當動詞用
32.
鏤簋朱紘:言器物之華美. :音ㄌㄡˋ,雕刻花紋. ,音ㄍㄨㄟˇ,古時祭祀時

盛物的祭器.,音ㄏㄨㄥˊ,幔帳
33.
山楶藻梲:言裝潢之華麗. ,音ㄐ一ㄝˊ,柱頭斗拱,或方似斗,以承屋樑. ,
           
ㄓㄨㄛˊ,樑上短柱
34.
孔子鄙其小器:孔子鄙視管仲氣度狹小
35.
「享」衛靈公:通「饗」,以酒食宴客
36.
東市:刑場
37.
非徒:不但、不僅、不只
38.
服行:實踐也.
五、成語運用
1.
錦衣玉食:指衣食精美豪侈
         
日日「錦衣玉食」而不事生產,必有座吃山空之日
      
義近:炊金饌玉、日食萬錢、食前方丈
2.
饘粥餬口:食粥以度日;喻生活貧困
         
父親經商失敗,全家生活頓時陷入困境,每天只能「饘粥餬口」
      
義近:草木衣食、簞食瓢飲、麤衣淡飯
3.
矯俗干名:違背世俗,求取美名
         
為人處世還是正直些好,「矯俗干名」者,易被人所厭惡
      
義近:沽名釣譽、欺世盜名
4.
枉道速禍:枉曲正道,召來禍害
         
薪水有限,如果不知勤儉,必然會貪賄不法,「枉道速禍」
      
義近:引火自焚、自取其咎
5.
山楶藻梲:形容住宅的華麗
         
古代貴族王親所住的房子,都是「山楶藻梲」華麗無比的藝術品
         
義近:瓊樓玉宇、雕樑畫棟
6.
公孫布被:比喻故示儉樸,以盜取虛名
          
已經是部長級的人物,出入還是那輛一千六百西西的老爺車,會不會被

人誤會是「公孫布被」,盜取清譽?
7.
遠罪豐家:喻遠離罪惡而富後家業
         
早出晚歸,生活簡單;讀來獨往,交友單純,「遠罪豐家」就是這麼簡單.
8.
妾不衣帛:居官清廉、儉約
         
當年經先生在時,公忠體國,妾不衣帛,粗食淡飯,國人景仰之至.
七、賞析
 
這是一篇專為兒子所寫的文章.宋代官俸優渥,士大夫又因承平日久,侈靡成習.司馬光惟恐其子薰染時習,故引述聖賢言論,列舉古今事例,闡明節儉是大善,奓侈是大惡;儉能立名,奢必自敗,告誡兒子要崇尚節儉.全文文字平實,殷殷告誡,是一篇家訓類的典範.
全文共七段,用意全在闡發「儉」的重要,第一段由家風與自己談起,第二段借人我對比,更引孔子言論以為佐證;第三段則舉正反實例,批判當代風俗頹敝;第四段正面引述當代名賢儉約事例;第五段引用御孫之言,探討事理;第六段正反對照,連舉七例,揭示儉可立名,侈足敗身的後果,最後則明誰文的動機與勖勉子孫的用意.

文章以夾敘夾議的筆法說古道今,於敘寫中,無論是表明觀點、針砭時弊,還是評論人事,都淺明實在,事例又都典型有力.由日長生活著筆,道理正大深刻,語氣平和懇摯,讀來倍覺親切.

八、試題彙編
1.「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意指:
 (A)
儉能致富干譽           (B)儉可寡欲養廉
 (C)
節儉為諸德之美         (D)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B

2.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以議也.」意指:
 (A)
讀書人志在追求真理,自當安貧樂道
 (B)
士人自當志於求道,何需與惡衣惡食者爭論
 (C)
惡衣惡食的士人,最為可恥
 (D)
讀書之士,不需與他人言及書中之道與志
:A

3.
「請名人代言」是提高廣告說服力最好的方法.下列四則廣告標題,如就文字意義,尋找背景相契合的古代名人來代言,則最不恰當的組合是:
 (A)
請莊子代言「自然就是美」
 (B)
請子路代言「心動不如馬上行動」
 (C)
請蘇秦、張儀代言「做個不可思議的溝通高手」
 (D)
請司馬光、王安石代言「好東西要和好朋有分享」
:D(兩人政治走向不同)

4.
把兩種相對或相反的事物、觀點對立排列,兩相比較,相互烘托,使主題更為明顯的修辭法稱為「映襯」.下列各句何者屬之?
 (A)
食非多品,器皿非滿案,不敢會賓友
 (B)
,德之共也;,惡之大也
 (C)
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
 (D)
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
 (E)
季文子相三,妾不衣帛,馬不食粟,君子以為忠
:BD
:A.排比 、疊字   C.對偶    E.排比

5.
下列「 」中的詞語,何者使用不恰當?
 (A)
吾素日固不敢「矯俗干名」,但順吾性而已
 (B)
在公路上行車,風馳電掣,能不「枉道速禍」者幾希
 (C)
「野人獻曝」,亦有其一得之見
 (D)
往事歷歷,「憬然赴目」,撫今追昔,寧不慨然
 (E)
演唱會中,萬頭攢動,「星羅棋布」,極為嘈雜
:BE
:A.違反世俗,求取美名  B.「道」指正道,非道路也 ;「速禍」指招來禍害,非加
 
速也.  C.平凡人貢獻的平凡事物   D.形容事物錯雜分散貌

  
一、題解要點
 1
、本篇是論說文.選自日知錄.
 2
、廉恥為修身的大節,恥是立心的大德.廉恥如果淪喪,國族隨之覆亡,故全文乃

在說明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
 3
、成文背景
   
我國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至五代,由於風俗敗壞,廉恥掃地.
   
作者遭亡國之禍,眼見明亡後士大夫不顧廉恥,紛紛變節出仕清朝.內心陳痛.
   
作者提出「行己有恥」的口號,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寡廉鮮恥所致.故以

之為題
二、作者精要
 1
、顧炎武 字寧人. 本名絳,明亡,改名炎武;世稱亭先生.
 2
、江蘇崑山人
 3
、明神宗萬曆四十一年生,.聖祖.康熙二十一年死,年七十.
 4
、秉性耿介絕俗,關心社會.少年時即加入復社,打擊宦官權奸.
 5
、弘光元年,清兵南下,炎武與吳其沆、歸莊起兵抵抗.明亡,母王氏絕食而卒,

命後人勿事異姓.
 6
、炎武暗結遺民,與鄭成功共謀復明,卻被奸小陷害,屢瀕於死.
 7
、晚年來往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陜西各省,勘察山川形勢,交接反清同志,

力圖恢復
 8
、其人格行成受母親王氏影響最大.清廷徵博學鴻儒,不就;又薦修明史,亦不往.
 9
、一生嚴以律己,雖身處逆境而終無頹唐之想,充分表現出堅貞不屈的過人志節
 10
、在學術上:顧炎武學識淵博,於經學、史學、音韻學、諸子百家、國家典制、

 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等,無所不通.
 11
、尤其留心經世致用之術,發揚民族精神
 12
、著有:天下郡國利病書、亭林詩文集、日知錄等書.
三、要句精析

                  

                     

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

禮義廉恥的重要與關鍵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

人當知恥而有所不為(不廉不恥,將招致禍敗亂亡)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知無恥為可恥,而能改從行善,則終身無復有恥辱之累矣.

恥之於人大矣哉,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

強調恥的重要.(詭詐者,是毫無羞恥心)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到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

士大夫忠義氣節,消失殆盡,四維掃地,其來有自.

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

四維之中,恥最為重要.


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省之人

在世衰道微時,必也持正不阿之君子人

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

君子處亂世而不改其操守.

我有一兒,年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服事公卿,無不寵愛

顏之推斥責齊士大夫之媚外無恥


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

顏之推戒後輩子孫,莫閹然媚外,靠屈意迎合來得功名,


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尚有小宛詩人之意.

之推尚有小宛詩人深自警惕之意.


四、修辭重點
 1
、排比
   
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
   
棄禮義,捐廉恥
   
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
   
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
 2
、譬喻
   
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
 3
、映襯
   
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
 4
、頂針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為不張,國乃滅亡
 5
、設問
   
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激問)
 6
、引用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六、形音義辨
  1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原義乃指:網上的大繩.引申為

                                    綱紀
2.
、人而如此  :若也
3
、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豈也.那裡  
4
、行己有恥  「己行有恥」的倒裝. 對自己的行為要能知恥而不為
5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人不可以無恥   無恥 沒有羞恥心    名詞.
   
無恥之恥   「恥.無恥」的倒裝句    動詞.…..為恥辱    無恥 

有羞恥心      以沒有羞恥心為恥辱   無恥矣   不會做羞恥的事,即可
以終身遠離恥辱
6
、悖禮犯義  違背禮,侵犯義
7
、原  同「源」,根源
8
、世衰道微  世風衰敗,道德衰微
9
、一朝一夕  指短暫的時間
10
、松柏後凋於歲寒   松樹柏樹在草木凋零時,更見其碧綠蒼翠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
                    
古人云:「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貞」
                    
文天祥正氣歌中說:「士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皆形君子處亂世而不改其操守.
11
、書疏  書信奏章  ,音ㄕㄨˋ
12
、稍欲通解  漸漸將要通達了解  ,將要
13
、若由此業   如果憑這套本事  技藝、本領
14
、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 顏氏家訓.終制云:「計吾兄弟,不當仕進.但以播越
                        
他鄉,無復資廕,兼以北方政教嚴切,全無隱退者故
                        
.」足見在北朝當官實在不是他的本願.
15
、小宛詩人  小宛,詩經小雅篇名.周幽王時,政教失常,士大夫作詩譏刺,並戒自
            
.後用此以喻「深自警惕」之意
16
、閹然  遮掩躲藏的樣子    :音一ㄢ
七、成語運用
 1
、悖禮犯義:違背禮節,侵害道義
            
為人當正直耿介,悖禮犯義是君子所不恥.
             (
離經叛道、作奸犯科、放僻邪侈、越禮過分)
 2
、閹然媚世:屈意迎合,以博世人歡心
             
鄉愿之輩,只會閹然媚世,豈能擔當大任
             (
趨炎附勢、繩營狗茍、靦顏奴膝、吮癰舐痔)
 3
、松柏後凋:君子處亂世而不改其操守
            
在混濁的時代中,也有不少松柏後凋之士,默默地盡一己的力量

扳回劣勢
             (
風雨雞鳴、時窮節見、疾風勁草、板蕩忠貞、松筠之節)
 4
、一朝一夕:形容時間短促
            
他今日的成就,絕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二十年努力的累積
 5
、世衰道微:社會風氣日漸敗壞,道德觀念日漸低落
            
處於世衰道微之際,更須堅持松柏後凋,疾風勁草的精神
八、賞析
   顧炎武生當明末,眼見當時士大夫不顧廉恥,紛紛變節,屈膝求官,內心沉痛,故提「行己有恥」的主張,強調寡廉鮮恥將會造成禍敗亂亡.文章雖短,但是組織嚴密,尤善於烘託主題,更「平提」--禮義廉恥,「側注」--,條理井然,緊湊清晰.
文章首引五代史說明四維的重要,並闡明廉恥與國家興衰的關係;第二段則說明四維之中,恥尤其重要;第三段言三代以下,雖廉恥淪喪,但仍有獨醒之人;第四段引顏氏家訓諷刺清初媚外的漢人.
文中處處可見士人、官吏的身影:如孔子、孟子、歐陽脩、管仲、顏之推、小宛詩人、屈原、及馮道、北齊士大夫、閹然媚世者.
文中更為了借古論今,故多處巧用古書、經句,:「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以於風雨.」兩句暗引論語、詩經之言.「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不但借用了屈原.漁父的文句,更暗含了自己「不同流合汙」的個性.文末以為仕於亂世的顏之推具有羞尺心,尚有小宛詩人之意.更言「彼閹然媚於世者, 能無愧哉?」將古人有志節而不屈之情境轉來和時下趨炎附勢者相比,諷刺、批判之意,果然精妙!
八、試題彙編
1.
行文或講話時,如果使用「反詰」語氣,可以刺激讀者多思索,:「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豈有不亂?國家豈有不亡者乎?」試判斷下列何句亦屬反詰語氣?
(A)
淒淒不似向前聲,滿坐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B)
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
(C)
何至更辱饋遺,則不才益將何以報焉
(D)
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
(E)
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愧哉
:DE
:A.提問     B.C疑問

2.
在畢業典禮中,你的父親須要代表家長對高三的畢業生致辭,你會找那一本書提供父親作講辭的參考?
(A)
五代史記      (B)顏氏家訓    (C)楚辭     (D)樂府詩集
:B
:對子姪輩行為處世有指正效果的宜以家訓類為適切

3.
「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的含意,與下列何段文句相似?
(A)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B)疾風知勁草    (C)先憂後樂
(D)
君子固窮                  (E)舉直錯諸枉
:ABD
:C.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   E.選賢與能,知人善任

4.
下列引號內的字義,相同的選項是:
(A)
世衰道「微」/具體而「微」
(B)
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死「而」有知,其幾何離
(C)
雞鳴不「已」於風雨/庭中始為籬,「已」為牆
(D)
不怨天,不「尤」人/恥「尤」為要
(E)
其「原」皆生於無恥/「原」泉混混,不舍晝夜
:B
:A.衰敗/微小  B.   C.停止/不久   D.埋怨/更加   E.來由/本源

5.
錯綜修辭格中的抽換詞面,常以字面不同,字義相同的字詞,造成強調加乘的效果,試判斷下列何語即使用此種手法?
(A)
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愧哉
(B)
世衰道微
(C)
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
(D)
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
(E)
棄禮義,捐廉恥
:BE
:A.設問  B.衰、微 詞義相同  C.悖禮犯義對偶  D.對偶、借喻 E.棄、捐
   ---
詞面抽換

6
.有關廉恥一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選自日知錄,說明廉恥與國運興衰的關

   (B)顧炎武任為,禮義廉恥,四者中,禮最為重要 (C)顧炎武認為,士大夫之無

   ,是謂國恥 (D)文中所謂「雞鳴不已於風雨」是比喻君子雖處亂世,卻仍不改

   其常度 (E)文中提到的顏氏家訓一書,是唐朝顏之推的作品
:ACD  (B)顧炎武認為四者中,恥最為重要  (E)顏氏家訓是南北朝的作品

7.
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亂世」意同於「疾風知

   勁草」、「板蕩識忠貞」 (B)「行己有恥」乃指:己之行事,若有不當,當知恥而

   不為 (C)「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句中「無恥」的意義三者皆同 (D)

   「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是因為:北方政教嚴切,又因之推流離失所,沒有可

   以依靠的人 (E)「尚有小宛詩人之意」乃指:還有喜歡作詩歌的癖好
:ABD  (C)無恥矣終生不復再受恥辱矣  (E)含有深自警惕之意

8.
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小宛詩人」乃譏諷周厲王政教之失 (B)由廉恥一文

   看四維的層級是:恥、廉、禮、義 (C)「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乃因士大夫

   身分高貴,若無恥則顯縣一國知識低落 (D)「不恥則無所不為」意近於「為機

   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 (E)「四維之中,恥尤為要」原因在於「人之不廉而至

   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
:ABDE  (C)因為士大夫是國家的中堅分子

9.
下列句法與修辭,何者正確? (A)廉恥一文前兩段採「平提側注法」行文 (B)

  者以為四維之中由上而下的層級為:廉、恥、禮、義 (C)「松柏後凋於歲寒,

   雞鳴不已於風雨」同時使用了借喻、排比的修辭手法 (D)「天下其有不亂,

   家其有不亡者乎?」同時運用了排比、設問、頂針等修辭格 (E)「不廉則無所

   不為,不恥則無所不取」屬排比句.
:ACE  (B)次序應是:恥、廉、禮、義  (D)不見頂針的特性

10.
關於廉恥,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這段文字是顧炎武引自新五代史馮道傳論,用以譏諷歐陽修等人之寡廉鮮恥

   (B)「無恥之恥,無恥矣」乃言:人若能視無羞恥心為最可恥的事,則能改行從善,

   終身遠離恥辱之行 (C)「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乃指:學藝若能優異,遠出同儕,

   自然能獲得公卿宰相的器重 (D)文中曾提及: 南北朝時,顏之推因不滿當時政

   教之多所缺失,故作小宛詩以自勉
:B 

11.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句中的「無恥之恥,無恥矣」乃指 :

(A) (A)人能恥己之無所恥,是能改行從善之人,終身無復有恥辱之累 (B)人雖以己

(B) (B) 之無恥為恥,而不改行從善,仍是無恥之徒 (C)人不以可恥之事為恥,愈陷愈

,終身無恥 (D)人心中不存恥辱一念,終身不受恥辱之累深,終身無恥
:A

12.
「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以於風雨」乃指: (A)處濁世而不改其操守 (B)再接
  
再厲,勇往直前 (C)在艱難中締造功業 (D)在動亂中工作不輟
:A

 

 
一、文類引導
  
,論說文體之一,蓋推究事物本原之義以示人.此體起於韓愈作五原,後人因

   ;其區曲折抑揚,與論說文相表裏.韓愈作原道、黃宗羲原君,為「原」體的名

   .
二、題解要點
 1
、本篇乃在討論人才培養問題,從強調人才的重要,講到培養人才的方法,再論

述陶鑄人才的責無旁貸,以收效將來作結
 2
、陶鑄人才,以移風易俗,正是文正公一貫的主張.也是本篇的論點.故篇首開宗

明義即道破要旨.修辭學上稱「提敘」法
 3
、晚清政局,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為挽回頹勢,曾氏主張從陶鑄人才,轉移風氣

入手;另一位激烈的改革者龔自珍也關心人才,他譏切時政,以解放人才為訴

,龔自珍所作病梅館記,可與原才比觀並讀.
三、作者精要
 1
、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
 2
、道光十八年進士,累官內格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部
 3
、咸豐二年,奉旨督練湘軍,因討伐太平天國有功,封為一等永勇毅侯,清廷視為

「同治中興」功臣.以大學士任兩江、直隸總督等職,文治武功皆有可觀,

諡文正
 4
、文正師法方苞、劉大魁、姚鼐,與桐城人物相往來.桐城作家如吳汝綸、張裕

釗、薛福成皆為其幕聊僚,並以曾門弟子相稱,於是蔚為湘鄉派.
 5
、曾文正公求闕齋日記則謂:「有義理之學、詞章之學、經濟之學、考據之學」

於三者之外別加經國濟民之學,崇尚實學致用.

 6、古文寫作,強調「義必相輔,氣不孤伸」,成為湘鄉派之語言特點
 7
、著有曾國藩全集.經使史百家雜鈔.


四、要句精析

                  

                

眾人之所趨,勢之所歸,雖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撓萬物者莫疾乎風.

風行草偃,其勢必然

世教既衰,所謂一、二人者不盡在位,彼其心之所嚮,勢不能不騰為口說而播為聲氣

社會風氣的潛移默化,莫可阻遏.

先王之治天下,使賢者皆當路在勢,其風民也皆以義,故道一而俗同.

古代君王重用人才,行仁德之治.


轉移習俗,而陶鑄一世之人,非特處高明之地者然也,凡逼命以上皆與有責焉者也

不論官位大小,皆有轉移風俗、培養人才的責任

循是為之,數十年之後,晚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期勉為政者立定培養人才的方針,並持之以恆,未來必然收效

五、修辭重點
 1
、提問:設問格之一. 此問通常可見答案於問號底下.又有人說叫「自問自答」
        
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心之所嚮而已.
   
懸問:沒有答案的問.
        
循是為之,數十年之後,萬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2
、層遞:
       
移十人、拔十人,漸至移百人、拔百人.
       
然則轉移習俗而陶鑄一世之人,非特處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
       
有責焉者也.

        有國家者,得吾說而存之,則將慎擇與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說而存之
        ,
則將惴惴乎謹其心之所嚮
 3
、映襯
       
比一二人者之心嚮義,則眾人與之赴義.一二人者之心嚮利,則眾人與之

        赴利.
       
有以仁義倡者,其黨徒亦死人義而不顧;有以功利倡者,其黨徒亦死功利

        而不返
六、形音義辨
 1
、風俗之厚薄奚自乎  奚自  何自,從那裡產生
 2
、比一二人心之嚮義,….      此也     傾向.同「向」
 3
、戢戢  聚集眾多的樣子.音ㄐ一ˊ.
 4
、則眾人君之而受命焉   君之  尊敬他.   尊崇.擁戴也.
 5
、撓萬物者莫疾乎風  搖動 急速、猛烈.
 6
、風民也皆以義   風民  教育感化人民
 7
、不能不騰為口說,而播為聲氣     傳播也聲氣  聲勢、風氣
 8
、蒸為習尚     興起、漸成
 9
、于是乎黨徒蔚起   蔚起  聚集起來
 10
、水流濕,火就燥  水向低窪溼地處流動,火跟隨乾燥之物燃燒. –周易乾卦文 

                   
 11
、無感不讎      應答、響應、應驗
 12
、自ㄕ於高明之地     主事、居位高明  地位顯貴  地位
 13
、轉移習俗而陶鑄一世之人   陶鑄  培養造就
 14
、翻謝  反而告訴   ,同「反」    告訴、致詞
 15
、十室之邑  言邑之小者
 16
、一命  官階最小者
 17
、天位  天子之位
 18
、惴惴乎   戒慎恐懼的樣子
 19
、賊   傷害
 20
、逆睹已  逆睹  預見     同「矣」.
七、成語運用
1
、風行草偃:草被風吹,而隨風向仆倒
            
在上位者若能以身作則,則風行草偃,民必趨於善
2
、戢戢皆是:形容到處都是
           
經濟蕭條,因裁員而告失業者,「戢戢皆是」.
3
、水流溼,火就燥:水往溼處流,火往乾處燒.指同類事物相聚而生
           
海畔有逐臭之夫,「水就溼,火就燥」此乃天理,故張、王二人走在一
           
,何異之有?
4
、移風易俗:扭轉風氣,改變習俗
           
曾公曾力挽社會頹勢,企圖以公益代功利,來達到「移風易俗」的目

,惜未能堅持到底,以致功敗垂成.
5
、責無旁貸:應負責而無法逃避、推諉
           
重整社會道德、重建社會秩序,是我輩「責無旁貸」的使命

八、賞析
 
本篇以陶鑄人才為主體,移風易俗則申其作用.故篇首開宗明義即揭示了論典大綱,道破全文要旨.是為「提敘法」
第二段則以庸弱與賢智相對照,凸顯人才的難能可貴,又以赴義與赴利相映襯,足見人才對世風的兩極影響.
第三段,讚揚先王之治,而感嘆「世衰道微,欲抑先揚」,治、衰相形,前後對比.
第四段,前駁在勢君子言天下無才之謬說,後提一命以上皆當以拔才為使命建言.
最後一段,論選拔人才,轉移風氣,是君臣上下的當務之急
各段靈活運用了層遞、對襯的手法,且論事說理有詳有略,有賓有主,故《雅潔不蕪》.其中有鋪敘、有轉折,有短句、有長句,句法變化,跌宕多姿,深得桐城真髓.
九、試題彙編
1.
湘鄉派主張文章「奇偶互用」,即指「駢散穿插、奇偶互用」,下列原才篇中的文句,哪一段文句最能呈現此一特色?
(A)
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賢且智者則眾人君之而受命焉
(B)
先王之治天下,使賢者皆當路在勢;其風民也皆以義,故道一而俗同
(C)
水流濕,火就燥,無感不讎,所從來久矣
(D)
彼自尸於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嚮,轉移習俗,而陶鑄一世之人,而翻謝曰無才;
  
謂之不誣,可乎否也
:C
:ABD皆屬散文句.
2.
下列引號中的詞語,何者意義相似?
(A)
「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助玩家喜歡到不同的國家感受不同的「風俗」
(B)
彼自尸於「高明」之地/應酬手腕「高明」的人,常被譽以長袖善舞
(C)
而翻「謝」曰無才/我不認識你,但我「謝」謝你
(D)
曾國藩用心於義理、詞章、「經濟」之學問政府的「經濟」方針不當,人民將受到最大的衝擊
:A
:A.社會風氣與文化風情等等  B.地位崇高/方法高妙  C.告訴/感激   D.經世濟民的政治學/物質資源的活動
3.
「此一、二人者心之向義,則眾人與之赴義;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則眾人與之赴
  
.」此段文字所表達的意思與下列何者相近?
(A)
君子之德,;小人之德,.草上之風,必偃
(B)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C)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D)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A
:BCD皆指有德之君子與無德小人的差異
4.
「水就濕,火就燥,無感不讎」意涵同於:
(A)
滿招損,謙受益            (B)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C)
同聲相應,物類相感        (D)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E)
雲從龍,風從虎
:CE
5.
有關於「原」這類文體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
論說文的一種
(B)
主要在於批駁之用
(C)
韓愈「原毀」、「原道」皆為篇名
(D)
,指探究本原,「原才」在申論風俗對人才培養的重要
(E)
多用於朝廷議事,以陳述不同意見
:ACD
:B.主要在於推論事理的本原,對某問題深究之用
  E.
非用於朝廷議事,亦為必陳述不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