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08 11:03:01Aaron Chuang
愛上葡萄酒(開台六個月感言)
有人問我葡萄酒有什麼好喝? 葡萄酒又酸,又澀,又不甜(#紅酒),光喝又不會飽,喝多又會醉。喝咖啡至少還能提神,喝茶可以消除口中油膩的感覺,喜歡微醺的感覺喝一點白蘭地或威士忌既可,或許喝葡萄酒對身體有益但是很多不喝葡萄酒的人也一樣長壽,所以為什麼要喝葡萄酒?
1997年3月我回台灣度假,依慣例到光華商場”朝聖”後順便逛一下水準書局(現已搬到師大旁),當時看到一本書叫做”葡萄酒入門”,當場翻了一下覺得不錯,買下等回到南非時好好研讀一番。沒想到當晚睡前翻了一下竟然一口氣把書讀完。當時也剛好一位醫師好友的弟弟(也是醫師)從開普敦搬到約翰尼斯堡來,而他在開普敦時就經常拜訪酒莊,透過他我開始接觸到葡萄酒。後來在上班的地方銀行遇到一位外國同事,他工作之餘也在南非的Cape Wine Academy上課,而且已經上到Diploma級,他建議我如果要有系統的了解葡萄酒,最好到他現在上課的地方學習。就這樣我上了大約兩年的課到Diploma,直到三年前我回台灣前才結束。
回台後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個酒商,當時我覺得如果工作和興趣相同的話,這樣的工作做起來一定很愉快。在那一段時間我除了學習到很多酒品知識外,同時我也對台灣酒界的經營模式和環境有所接觸,只是後來我發覺到興趣跟工作是兩回事,而且那一段時間我有”看酒不是酒”的感覺,跟我想像的差異很大。於是我一年前又回到我的老本行金融界,然後下班後跟朋友喝喝酒,在網路上寫寫文章。早期我寫的文章大多刊登在前公司的網站上,多半也都跟公司的酒品有關。離開酒界後我寫的文章一開始是刊登在好友C架設的網站Meetwine上,後來寫的一些文章也刊登在W&L的網站上,六個月前自己在Pchome開設個人台後,裡面有後來寫的文章,也陸續把以前在Meetwine和W&L寫的文章整理進來。
上週末我到Pageone買了酒界大師Matt Kramer寫的2003年版本”Making Sense of Wine”,我花了一個星期讀完。這不是因為這一本書寫的太過深奧,而是裡面寫的很多觀念需要時間去思考,而書中談到的很多理念和現象,對酒界生態不清楚的人可能無法了解裡面的意義。不過在研讀這本書時,腦海中卻開始思考我喝葡萄酒的心路歷程。
剛接觸到葡萄酒時,我發覺一個懂葡萄酒的人很會享受生活,社會地位也很高,使我有想深入了解葡萄酒的動力,而當時的我收集葡萄酒的原因是我有”我有你沒有”或”我買到的酒比你便宜”的心態,所以那時我很可能為了幾瓶酒省幾塊錢跑遍整個約翰尼斯堡,甚至整個南非,買到放在自己儲酒間後又再一次的尋找新的目標。現在想想其實那時的我並不是那麼喜歡喝葡萄酒。在酒商工作的那一段時間酒對我而言只是商品,沒有所謂愛或不愛的問題,所以那一段時間我很少買酒。離開酒商後這一年我接觸到很多酒品,同時也認識很多一起喝酒的同伴。那一個階段的我其實在研究葡萄酒,所寫的文章大多偏向葡萄酒的知識,不但回答我自己對葡萄酒的疑問,同時也在尋找葡萄酒對我的意義。今年寫的文章大多跟我參加過的餐會或餐會上喝到的酒品有關,所探討的問題大多是我在餐會上遇到的問題。當我開始思考我喝過的酒,然後寫成文章放在網路上時,我的生活改變許多。這裡面的改變包括認識更多喝葡萄酒的朋友,吃到更多好吃的菜餚,還有很多透過這些”酒友”生活上的經驗傳承,增添生活不少樂趣。
從”看酒是酒”到”看酒不是酒”,再到”看酒是酒”這幾個喝酒階段或許很抽象,分界線也很模糊,但是如果一瓶酒的價值在於這一款酒的價格,或是Parker或WineSpectator的評分,可能是”我買的到你買不到”,甚至”我喝過你沒有喝過”時,我們很可能已經變成所謂的勢利的喝酒者(Wine snob),而酒只不過是我們偶爾拿出來跟人家炫耀的東西而已,根本沒有所謂喜不喜歡的問題。Matt Kramer提到收藏葡萄酒就像看自己的小孩成長般,有著不同階段的酸甜苦辣,現在喝到不錯並不表示一年後不會在”睡覺”,現在喝到香氣很封閉時並不表示一年後不會變的更好。所以他說如果一款好酒沒有辦法一次買一箱(最少六瓶)時,根本無法了解一款酒的真正容貌,就如一首好聽的歌聽一次是不會夠的。
葡萄酒的奧妙在於用不同的地區的葡萄釀出來的葡萄酒會有不一樣的味道,不同年份的酒釀出來的酒也不一樣,連同一款同一個年份的酒在不同時間喝時也有不同的滋味,甚至一款酒現在喝跟下一個小時喝風味也有差異。這種無窮的變化我想只有葡萄酒才有,沒有其他的東西差異會如此大。
開始喝葡萄酒後我的社交地位沒有升高,但是我卻因葡萄酒認識了很多享受生活的朋友,而我的”我有你沒有”或”我買到比你便宜”的心態也在見多喝多的情形下偶爾才會出現。只是我看到很多剛開始喝酒的朋友在對葡萄酒沒有基本概念時一下子就接觸到十分專業的酒,導致對葡萄酒有錯誤的認知,這是我深感遺憾的地方。
為什麼要喝葡萄酒? 沒有什麼原因……..因為愛上葡萄酒!!!
1997年3月我回台灣度假,依慣例到光華商場”朝聖”後順便逛一下水準書局(現已搬到師大旁),當時看到一本書叫做”葡萄酒入門”,當場翻了一下覺得不錯,買下等回到南非時好好研讀一番。沒想到當晚睡前翻了一下竟然一口氣把書讀完。當時也剛好一位醫師好友的弟弟(也是醫師)從開普敦搬到約翰尼斯堡來,而他在開普敦時就經常拜訪酒莊,透過他我開始接觸到葡萄酒。後來在上班的地方銀行遇到一位外國同事,他工作之餘也在南非的Cape Wine Academy上課,而且已經上到Diploma級,他建議我如果要有系統的了解葡萄酒,最好到他現在上課的地方學習。就這樣我上了大約兩年的課到Diploma,直到三年前我回台灣前才結束。
回台後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個酒商,當時我覺得如果工作和興趣相同的話,這樣的工作做起來一定很愉快。在那一段時間我除了學習到很多酒品知識外,同時我也對台灣酒界的經營模式和環境有所接觸,只是後來我發覺到興趣跟工作是兩回事,而且那一段時間我有”看酒不是酒”的感覺,跟我想像的差異很大。於是我一年前又回到我的老本行金融界,然後下班後跟朋友喝喝酒,在網路上寫寫文章。早期我寫的文章大多刊登在前公司的網站上,多半也都跟公司的酒品有關。離開酒界後我寫的文章一開始是刊登在好友C架設的網站Meetwine上,後來寫的一些文章也刊登在W&L的網站上,六個月前自己在Pchome開設個人台後,裡面有後來寫的文章,也陸續把以前在Meetwine和W&L寫的文章整理進來。
上週末我到Pageone買了酒界大師Matt Kramer寫的2003年版本”Making Sense of Wine”,我花了一個星期讀完。這不是因為這一本書寫的太過深奧,而是裡面寫的很多觀念需要時間去思考,而書中談到的很多理念和現象,對酒界生態不清楚的人可能無法了解裡面的意義。不過在研讀這本書時,腦海中卻開始思考我喝葡萄酒的心路歷程。
剛接觸到葡萄酒時,我發覺一個懂葡萄酒的人很會享受生活,社會地位也很高,使我有想深入了解葡萄酒的動力,而當時的我收集葡萄酒的原因是我有”我有你沒有”或”我買到的酒比你便宜”的心態,所以那時我很可能為了幾瓶酒省幾塊錢跑遍整個約翰尼斯堡,甚至整個南非,買到放在自己儲酒間後又再一次的尋找新的目標。現在想想其實那時的我並不是那麼喜歡喝葡萄酒。在酒商工作的那一段時間酒對我而言只是商品,沒有所謂愛或不愛的問題,所以那一段時間我很少買酒。離開酒商後這一年我接觸到很多酒品,同時也認識很多一起喝酒的同伴。那一個階段的我其實在研究葡萄酒,所寫的文章大多偏向葡萄酒的知識,不但回答我自己對葡萄酒的疑問,同時也在尋找葡萄酒對我的意義。今年寫的文章大多跟我參加過的餐會或餐會上喝到的酒品有關,所探討的問題大多是我在餐會上遇到的問題。當我開始思考我喝過的酒,然後寫成文章放在網路上時,我的生活改變許多。這裡面的改變包括認識更多喝葡萄酒的朋友,吃到更多好吃的菜餚,還有很多透過這些”酒友”生活上的經驗傳承,增添生活不少樂趣。
從”看酒是酒”到”看酒不是酒”,再到”看酒是酒”這幾個喝酒階段或許很抽象,分界線也很模糊,但是如果一瓶酒的價值在於這一款酒的價格,或是Parker或WineSpectator的評分,可能是”我買的到你買不到”,甚至”我喝過你沒有喝過”時,我們很可能已經變成所謂的勢利的喝酒者(Wine snob),而酒只不過是我們偶爾拿出來跟人家炫耀的東西而已,根本沒有所謂喜不喜歡的問題。Matt Kramer提到收藏葡萄酒就像看自己的小孩成長般,有著不同階段的酸甜苦辣,現在喝到不錯並不表示一年後不會在”睡覺”,現在喝到香氣很封閉時並不表示一年後不會變的更好。所以他說如果一款好酒沒有辦法一次買一箱(最少六瓶)時,根本無法了解一款酒的真正容貌,就如一首好聽的歌聽一次是不會夠的。
葡萄酒的奧妙在於用不同的地區的葡萄釀出來的葡萄酒會有不一樣的味道,不同年份的酒釀出來的酒也不一樣,連同一款同一個年份的酒在不同時間喝時也有不同的滋味,甚至一款酒現在喝跟下一個小時喝風味也有差異。這種無窮的變化我想只有葡萄酒才有,沒有其他的東西差異會如此大。
開始喝葡萄酒後我的社交地位沒有升高,但是我卻因葡萄酒認識了很多享受生活的朋友,而我的”我有你沒有”或”我買到比你便宜”的心態也在見多喝多的情形下偶爾才會出現。只是我看到很多剛開始喝酒的朋友在對葡萄酒沒有基本概念時一下子就接觸到十分專業的酒,導致對葡萄酒有錯誤的認知,這是我深感遺憾的地方。
為什麼要喝葡萄酒? 沒有什麼原因……..因為愛上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