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該稱讚先天的聰明與漂亮還是誇後天的善良與努力?
雖然稱讚很好,但是....
請不要誇孩子漂亮或者帥氣!
有一位到北歐某國做訪問學者的人,
曾經歷過這樣一件事:
週末,她到當地的一位教授家中做客
賞識孩子的時候,應該賞識孩子的努力和禮貌,
而不應該賞識孩子的聰明與漂亮。
1. 誇具體不誇全部
直到有一天,發現孩子變得害怕失敗,
經不起一丁點兒挫折……
誇聰明,會讓孩子迴避困難的挑戰
3.誇事實不誇人格
誇人格,會讓孩子感到巨大的壓力,
甚至故意犯錯來平衡他的評價
每一個孩子從心底都無時無刻地渴望著被肯定、被誇獎、被鼓勵,而「你好聰明!」是一句非常常用的誇獎語。然而,正如一個小細節也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如何對孩子進行誇獎一樣具有巨大的差異。
誇聰明考努力VS
實驗說明:誇孩子努力和誇孩子聰明,結果大不同!
誇孩子聰明還是誇孩子努力?這二者到底有什麼不同?斯坦福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和她的團隊,曾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的研究,這項研究結果令學術界震驚!
在實驗中,他們讓孩子們獨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拚圖任務。
第一輪測試:
首先,研究人員每次只從教室裡叫出一個孩子,進行第一輪智商測試。測試題目是非常簡單的智力拚圖,幾乎所有孩子都能相當出色地完成任務。每個孩子完成測試後,研究人員會把分數告訴他,並附一句鼓勵或表揚的話。研究人員隨機地把孩子們分成兩組,一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關於智商的誇獎,即表揚,比如,「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另外一組孩子得到是一句關於努力的誇獎,即鼓勵,比如,「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得很出色。」
為什麼只給一句誇獎的話呢?德韋克解釋說:「我們想看看孩子對表揚或鼓勵有多敏感。我當時有一種直覺:一句誇獎的話足以看到效果。」
第二輪測試:
隨後,孩子們參加了第二輪拼圖測試。這一輪,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可選,一種較難,但會在測試過程中學到新知識,另一種是和上一輪類似的簡單測試。孩子們可以自由選擇參加哪一種測試。結果發現,那些在第一輪中被誇「努力」的孩子中,有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則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
德韋克在研究報告中寫道:「當我們誇孩子聰明時,等於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這也就是實驗中「聰明」的孩子的所作所為:為了保持看起來聰明,而躲避出醜的風險。
第三輪測試:
這一次,所有孩子參加同一種測試,沒有選擇。這次測試很難,是初一水準的考題。德韋克團隊故意讓孩子們遭受挫折。
孩子們都失敗了。先前得到不同誇獎的孩子們,對失敗產生了差異巨大的反應:那些先前被誇獎「努力」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德韋克回憶說:「這些孩子在測試中非常投入,並努力用各種方法來解決難題,好幾個孩子都告訴我:『這是我最喜歡的測驗。』」
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他們在測試中一直很緊張,抓耳撓腮,做不出題就覺得沮喪。
第四輪測試:
第四輪題目和第一輪一樣簡單。那些被誇獎「努力」的孩子,在這次測試中的分數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誇獎「聰明」的孩子,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卻退步了大約20%。
雖然德韋克一直深信,表揚對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這個實驗的結果,還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解釋說:「鼓勵,即誇獎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反之,表揚,即誇獎孩子聰明,就等於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
德韋克的實驗重複了很多次。她發現,無論孩子有怎樣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誇獎聰明後遭受挫折的失敗感。男孩女孩都一樣,尤其是好成績的女孩,遭受的打擊程度最大。甚至學齡前兒童也一樣,這樣的表揚都會害了他們。
固定型成長型VS
這個實驗並不是雞湯故事,而是真實存在的。卡羅爾·德韋克也在TED演講中提到過這個實驗。與此同時,她提出了: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
▼卡羅爾·德韋克的TED演講:請相信,你可以進步
習慣於被誇獎為聰明的孩子,易於形成固定型思維模式:相信一個人的素質和智力,是一成不變的。成功來源於優秀,若遭遇失敗則說明不聰明。
而不斷被誇獎努力的孩子,多易養成成長型思維模式:認為素質和智力可以通過努力而提高。
下圖直觀地反映了兩種思維模式的差異:
你的孩子和哪種思維模式更接近呢?
對孩子的誇獎是一種藝術,鼓勵通常是針對過程和態度的,如「爸爸看到你這學期的努力,為你驕傲」,表揚通常是針對結果和成效的,如「爸爸看到你成績提高,為你高興」。然而,無論孩子成績提高與否,他們的努力都是值得誇獎的。多描述,少評價,可以避免孩子被表揚綁架,或輸不起、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
總之,好的稱讚方式,會特別重視過程,讓孩子能坦然接受挫折,願意不斷進行自我挑戰,培養他們的成長性思維。
https://read01.com/zEKmKP.html#.WD9CA1L_4I8.facebo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