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21 10:29:48格勒菜園

《 活出意義來》

"存在的空虛"是二十世紀的一種普遍現象。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人類要成為真正的"人"時,必須經歷雙重的失落,由此而產生存在的空虛。人類歷史初,"人"就喪失了一些基本的動物性本能,而這些本能卻深深嵌入其他動物的行為中,而使它們的生命安全穩固。這種安全感就如同伊甸樂園一樣,永遠與人類絕緣,人必須自作抉擇。

 

除此之外,人類在新近的發展階段中,又經歷到另一種失落的痛苦,即一向作為他行為支柱的傳統已迅速地削弱了。本能衝動不告訴他應該作什麼;傳統也不告訴他必須作什麼,很快地他就不知道自己要作什麼了,於是他愈來愈聽從別人要他去作什麼,於是他就愈來愈成為順從主義的犧牲者了。


"存在的空虛"所表現最主要的現象是無聊厭煩。現在我們可以領悟叔本華所說的,"人類注定永遠在兩極之間游移:不是災難疾病,就是無聊厭煩。"事實上,現時代中所興起的無聊厭煩感,比起災難疾病要給精神科醫師帶來更多的問題。而且這類問題必定會日益增加,因為自動化機器不斷進步,使一般人增多了閒暇的時間,但可憐的是其中有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要用這些新獲得的自由時間來作些什麼?

 

舉個例子,讓我們仔細想想"星期天能症"(Sunday Neurosis)這回事。當一周的匆忙結束,而內在的空虛浮現,使人理會到他對自己的生命不滿意時,就會發生此類憂鬱症了。很多自殺的案例都可以追溯到這種存在的空虛上面。現代如此廣泛普遍的酒癮(Alcoholism)及少年犯,除非我們能意識到問題底下的存在空虛,否則就無法理解為何有此種現象了。領養老金者及老年人的危機問題也是如此。

 

此外,還有許多種不同的面具及偽裝隱藏著存在的空虛。有時求意義的意志受到挫折,於是用其他代替者作為樸償,例如求權力的意志(包括最原始型態的權力意志)以及求金錢的意志。也有些時候.這種受挫的求意義意志被求享樂的意志所取代,因此成為性的代償作用(compensation)。在這些案例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因為存在的空虛,性慾遂猖獗氾濫。

 

神官能症患者中發生一種類似的情況,就是某種型式的反饋機制與惡性循環作用。這我後面會再提到。我們可以再三再四地觀察到,神官能症之症狀一旦侵入存在的空虛中,就會繼續興風作浪。但是如果在心理治療中我們不增補意義治療法,那就永遠不能成功地使病人克服他的病況。

 

要預防病人將來再復發,我們必須充填其存在的空虛。因此,意義治療法不只適用於上面所述的心靈性病患,也適用於心因性病人,特別是對"假性神官症"病人更為適當。瑪加達曾說過,"每一種治療方法,無論它多麼受到限制,在某方面都可以成為意義治療法。"

 

現在讓我們深思一下,如果有位病人問你:"到底我的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呢?"此時我們要怎麼辦才好?



看不出個人生命有何意義、有何目標,因而覺得活下去沒什麼意思的人,最是悲慘了。他很快就會迷失。而這種人一聽到鼓勵和敦促的話,典型的反應便是,"我這輩子再也沒什麼指望了"他們對生命再也沒什麼指望了。碰到這種反應,你還能說什麼?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從根本上改革我們對人生的態度。我們應自行學習-並且要教導瀕於絕望的人-認清一個事實。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對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對我們有何指望。我們不該繼續追問生命有何意義,而該認清自已無時無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問。面對這個追問,我們不能以說話和沉思來答覆,而該以正確的行動和作為來答覆。到頭來,我們終將發現生命的終極意義,就在於探索人生問題的正確答案,完成生命不斷安排給每個人的使命。

 

這些使命因人因時而異,生命的意義亦然。因此,我們不可能以概括的方式來解釋生命的意義;而這類的問題也絕無法用泛論來解答。"生命"並不是模稜兩可的玩意兒,而是非常真切具體的東西,正如人生的使命也非常真切具體一樣。這些使命構成了人的命運;每個人的命運都獨一無二且各有不同,無法同別人互作比較。同樣的境遇不會重複出現,每個境遇需要當事人給予不同的反應。

 

置身在某種情境當中,人有時候必須以行動來塑造自己的命運;有時候則最好趁機深思熟慮,藉以領悟人生的道理!又有時候,光是接受命運,承擔個人的十字架即足矣盡矣。總之,每個情境因其特點、性質而迥然有別,其所提出的難題,也永遠只有一個確切的解決方法。

 

人一旦發覺受苦即是他的命運,就不能不把受苦當作是他的使命-他獨特而孤單的使命。他必須認清:即使身在痛苦中,他也是宇宙間孤單而獨特的一個人。沒有人能替他受苦或解除他的重荷。他唯一的機運就在於他賴以承受痛苦的態度。

 

曾經在集中營內呆過的我們,都不認為這只是與現實脫節的空論。這是唯一對我們有幫助的見解,即使在毫無逃生之望的時候,我們也能夠藉著這種看法而免於絕望。很久以來,我們即已不再詢問"什麼是人生意義"了。這種天真的質疑,是由於把人生看成藉著積極創造某種有價值的東西而實現某個目標所致。我們早已徹悟,人生意義的涵蓋面不止於此,它包括生存與死亡,臨終與痛苦。

 

一旦看透了痛苦的奧秘,我們就不願再以忽視、幻想或矯情的樂觀態度來減輕或緩和集中營內種種折磨所帶來的痛苦,反而把痛苦看作是值得承擔的負荷。我們不再退縮,只因為我們已瞭解痛苦暗含成就的機運。

 

正是這種機運,使德國詩人裡爾克(Ralner Maria Rilke l873-l926)寫出:"有待了結的痛苦,何其多也!"(Wie vielist aufzuleiden!)所謂"有待了結"的痛苦,與一般常說的"有待完成的工作"用意相類。的確,有待我們了結、完成的痛苦,實在非常繁多。所以,我們有必要勇於面對所有的痛苦,並把軟弱的時刻和暗彈的淚水減到最低量。

 

然而,我們並不必以流淚為恥;畢竟眼淚證明了我們有承擔痛苦的最大勇氣。只可惜瞭解這個道理的人少之又少。有的人偶爾會赧顏表白自己哭過。我就曾問過一位難友,他的水腫是怎麼治好的,他紅著臉答道:"我用眼淚把它哭好的。"


這種獨一無二的特性,使得每個人都與眾不同,也使得每個人的存在有其意義。這種特質與創造性的工作和人類之愛息息相關。一個人一旦瞭解他的地位無可替代,自然容易盡最大心力為自己的存在負起最大責任。他只要知道自己有責任為某件尚待完成的工作或某個殷盼他早歸的人而善自珍重,必定無法拋棄生命。他瞭解自己"為何"而活,因而承受得住"任何"煎熬。

...........................................

活出意義來

生命的真諦,必須在世界中找尋,而非在人身上或內在精神中找尋,因為它不是個封閉的體系

內容摘自《 活出意義來

  本書以作者的集中營經歷為本,揭示人類生命的動力在於尋出意義;人只要參透為何而活,即能承受任何煎熬;而無論處境如何,亦皆有自由抉擇的餘地。本書深入淺出,但振聾發聵人人可讀。自出版迄今,轟動全球,堪稱為研究人類心理學與精神不可不讀的一本經典之作。

作者簡介

弗蘭克(Viktor E. Frankl)

  是一位精神官能學及精神分析學教授,以創作「意義治療法」聞名於世,對心理學界的影響及貢獻至深且鉅。納粹當政期間,曾被囚於集中營內,忍受種種非人待遇而終獲生還,因而對存在的痛苦、挫折,及現代人特有的焦慮與空虛感,特別關注。其見解深銳而透徹,為心理學注入前輩諸大師所疏忽的人道精神,開創了心理學的新里程。





http://san23.pixnet.net/blog/category/101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