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23 18:29:01格勒菜園

最偉大的創意在自我轉化

創意金字塔」立面圖 (創意地圖)
 

創意在運行時,我們的內在像是一座金字塔,金字塔上方吸取來自底座的創意營養,向上提升,經過精煉的過程,終究提煉出創意的精髓,從金字塔頂端吐出創意作品。


金字塔上方要從底部吸取泉源的養分,中間還有許多的考驗和障礙。創意學習主要的工作就是在清理金字塔內部,打通上下,讓創意在金字塔內順暢地流通。上下、左右,這都是金字塔表現的重要關係


2006最偉大的創意在自我轉化

文 / 咪寶
許多人都曾在賴聲川老師的電影、電視和舞台劇作品中得到珍貴的禮物並深受感動,而賴聲川老師表示寫這本書所花的心力相當於導了四齣舞台劇。為什麼要讀這本書?為什麼想了解創意?在讀這本書的同時我們必須學著對自己誠實,不斷地詢問自己的動機。因為,不這麼做,你很難讀下去。不誠實面對自己,日子也很難過下去。

創意在大部分人的認知裡總是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似乎都必須向外探求和追尋。但書中賴聲川以自己的經驗為本,所分享的創作歷程,都是來自於內而非外在的世界。即使有外在的刺激也是對我們內心的刺激。第一次讀到這時,我靜靜的檢視自己心裡一直存在卻被忽略的夢想和信念,然後我做出了一些改變和決定。

創意,從改變看法開始。

書中引述哲學家柏格森的話:「眼睛只能看到心願意理解的事。」我們每天面對世界,總是不自覺帶著情緒和偏見的,還沒真正認清事情以前就已經先貼上標籤。這個可怕的習性是心中安全感的來源,但這樣的安全感卻會讓我們一不小心就把自己關起來和外面的世界失去聯繫。

為了讓讀者更了解創意,書中整理出的創意金字塔左右兩端分別是「生活」和「藝術」場域,分別進行兩種性質不同但功能相連的學習。在讀這本書之前,咪寶一直沒發現找創意之前要先找自己。也曾經陷入創意金字塔中右邊的迷思,不斷尋找技巧和方法,急著累積經驗,最後卻丟了自己讓自己在感官經驗中流浪。

《賴聲川的創意學》沒有提供任何速成的方法直達創意,卻能讓讀者間接的了解創意同時進一步了解自己、誠實的面對自己。這本書是本人人都可以讀、人人都應該讀的必備好書。書裡沒有生硬的論述,而是充滿了人性的溫潤,揭示了創意的神秘面紗、讓讀者認識自身阻礙創意的經驗、習性和;「創作的難度在於,他的源頭是澎湃的熱情,但它的表現卻需要冷靜的執行」在每一章的最後拋出的問題,更像是進行一種了解自己的儀式;雖然有時候赤裸裸的檢視自己並不是一件那麼舒服的事情,但是在清理心中荒廢的角落時,很神奇地,心會變得平靜,好像能更沉穩的面對自己。

誠如書中所說:「只有慢慢重新認識自己,才能走向創意之道。」找創意前,先找到自己。


李安:「賴聲川幫助我們一窺創意的奧秘!」

  創意經濟時代來臨,創意成了個人與組織的核心競爭力。但創意可以「學」嗎?創意該如何「學」呢?有沒有一門學問可以讓人有系統、有步驟地學習創意?

  創意大師賴聲川認為:「創意是可以『練』的!」他相信,創意固然神秘,卻是有法可學、可管理的。賴聲川累積多年創作經驗與創意教學心得,突破過去創作風格,提出個人第一本專業著作《賴聲川的創意學》。本書不漫談劇場藝術,而是透過系統化的架構,提出實用的「創意地圖」,期待為台灣讀者找到「學會」創意的道路。

  《賴聲川的創意學》是國內第一本將創意規則化、步驟化的實用工具書,書中首度以地圖概念解釋創意成形脈絡的思考架構,是創意經濟時代之企業經理人、行銷廣告人必備的案頭書。

導讀推薦
創意與智慧

文/林懷民

讀完這本書,很感動。

聲川花在寫書的時間心血,應該可以讓他創製兩齣戲吧。

「賴聲川的創意學」跟坊間的創意書最大的不同是,作者是重量級的創意人。

他以自己的創作經驗為本,細細探索創作的根源,與讀者分享他多年創作歷程的風景,揭開「創意神秘論」的薄紗。我一路讀來,一路點頭,時時會心,特別爽快。

譬如,他引用當今建築泰斗法蘭克.蓋瑞的話語,說他的創作態度:「我不知道要去哪。如果知道,我不會去。」

很多人以為我編舞是在家裡「寫好」,再去教給舞者。事實上,編舞的過程對我是個冒險,如果知道成品的面貌,我一定不想去編。作品首演後,我對它一點興趣也沒有,只想重新出發,再去探險。

聲川坦述他年輕的時候,因為不「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盡情發揮,而後果慘烈。我「小時候」又急又躁,恨不得十八般武藝都在一個小品裡金光閃閃,因此編出不少只活一季的作品。

他引鈴本俊榮的話,說「初學者心中可能性很多;專家心中可能性很少。

近年來,我創作最大的挑戰正是「找出限制來」,然後專心在限制裡做到圓滿。

累積了經驗之後,聲川知道一場創作中的戲最後會是幾分幾秒,不用碼錶,也知道時間。我常常沒音樂便著手編作,編完一段再配音樂,舞畢音樂也剛好收煞。

聲川談創意的泉源,談觀察,靈感,轉化,結構,從創作的動機到成品,把每個論點闡述得淋漓盡緻,而且,深入淺出,讓每個人都讀得下去,讀得明白。

我覺得這是台灣藝術界最重要的基礎書籍之一。

然而,這不是為專業人士寫的書。

聲川說:「人人都有創意的能量。」

創意不是藝術家的專利。企業界,教育界,家庭主婦,政治家,乃至一個準備聯考的學生,都可以從這本書得到啟發,發揮創意,去完成夢想。

聲川用很簡明的理念來切入主題:「創意就是出一個題目,然後解這個題目。」

「超凡的智慧能夠提出超凡的題目;超凡的方法能夠作出超凡的解法。」

創意可以透過學習來增加功力,「智慧與方法」是訓練的內容。

「智慧要在生活中學習,方法是在藝術中學習。」

說得更淺白一點:如何從生活中有效累積內涵,增強判斷力;如何在實踐中累積經驗與功夫。

與其他創意書另一個不同點:聲川不提供速成的點子,建議讀者如何如何做。因為他明白,創意的勃發與完成來自生活的修為。與自己溝通是培養創意的基本規範。他在每一章節結尾丟出問題,讓讀者檢視自己,從自省中建立見心明性的自覺。

「心不會一宿之間改變,但慢慢訓練,我們的心確實能改變,變得更寧靜,寧靜的心就充滿開放的空間,充滿透視力……能深度觀看問題,然後問題會自我揭露。」

「放下,才看得到。」

聲川建議讀者禪坐。

他甚至認為創作者應有「無我」,「無私」,和「利他」的胸懷。

講創意的書也談靈修?沒錯,佛學的體會正是這本書的重要基礎。但聲川不傳教;他旁徵博引。道家,藝術家,科學家的言行都是他信手捻來的例證。因為有生命體驗和學識的融會貫通,這些舉證不掉書袋,而使論述充滿了人性的溫潤。

大部份談創意的書,多屬功利導向,「點子」是為了致富。這本書讓創意回歸到人的,生命的本位。「創意」是讓人活得更自在,做人做事更圓滿。

「圓滿」就是有好的願景,好的過程,好的結果,像一齣有「好的開頭,好的中間,好的結尾」的好戲。

現在大家常說,社會上許多事物,尤其是政治事件「歹戲拖棚」。創意常常只是包裝的點子。政見只是嘩眾取寵的口水。「要拚才會贏」,「先做了再說」。結果,天災人禍成為台灣的家常便飯,要往前走,寸步難行。期待下一代來扭轉大局時,卻也發現教育也出了問題。

我們需要沈穩下來,安頓身心,發揮創意。書寫台灣新劇本,開創爬出谷底的新局面。

「賴聲川的創意學」像一棵枝葉繁茂的樹,煥發著文學,美學,哲學,宗教與心理學的光芒,不同背景的人都可以得到不同的啓發。

我高度推薦這本書給所有的人,特別是教育界的朋友。

(本文作者為雲門舞集創辦人兼藝術總監)

推薦序
創意是一種有跡可循的心靈過程

文/余秋雨

人們很可能不知道什麼叫創意,卻一定很知道什麼叫沒有創意。

沒有創意的劇場是一個讓人極其疲倦的視聽泥潭,沒有創意的著作是一堆處處似曾相識卻又毫無親切感的文化垃圾,沒有創意的人生是一串由仿效、無聊、失落組合而成的重複歲月。

因此,人們永遠都想擺脫沒有創意的狀態,然而遺憾的是,連擺脫的方法都毫無創意。

這是人類的一大悲劇。因為生命的本質就是創造,而生命的存在卻把創造吞沒了。

幸好,歷來總有高人出來滿懷慈悲地啟發人們避免這種吞沒。今天的高人就是賴聲川先生,他以多年的實踐和修練告訴人們,創意是一種有跡可循的心靈過程,經過一系列有效的訓練,很多人都有可能進入源源不斷的創意狀態。

初一看,這是一本導演說戲的書,實際上,更是一本借助於藝術實例提升生命質量的書。我願意誠懇推薦。

(本文作者為《文化苦旅》作者)


推薦序
一窺創意的奧祕

文/李安

我沒承認我的創作能力是跟誰學的,我也從沒聽過那個創作人承認創作是有方法可學的。

可能創作人經歷的是一種神祕無識的寶貴汁液(JUICE),無從說起,也不願分享。

賴聲川是一位難能可貴的藝術創作者,更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並且修持佛法極深。

或許在這本書中,他願意分享的經驗與法門能夠幫助我們去除知識的障礙、啟發心智的能源,一窺創意的奧祕。

(本文作者為奧斯卡金像獎導演)

推薦序
創意的源頭活水

文/林谷芳

韓劇《大長今》所向披靡,卻少有人注意到史書對大長今的記載只有短短兩三行字。

日本卡通席捲全球,也少有人注意到劇中角色最迷人的「變身」本領,源自日本密教的修行。

迪士尼創造了許多兒童卡通的經典人物,同樣少有人注意到他們的出現都與華特迪士尼本人有關。

大長今、日本卡通、迪士尼都是創意成功的例子,但卻少有人問:這些創意是如何產生的?而在創意已成為上帝的當代,我們果真還要將這一切歸諸於上天的恩賜,或以為它只是天馬行空、腦力激盪的結果?

賴聲川是公認的創意人,他直率否定了這種恩賜、隨機的說法,他要告訴你,只有準備好,恩賜才會來臨,而隨機從來也不只是隨機。

賴聲川更不是一般的創意人,談創意,就得談不同,但他告訴我們,在個人的檔案外,如何回歸生命共同的檔案,才是真正的關鍵。所以創意不只是創意,它的根源是智慧,只能自生活中得,不能從熟練方法來,它的決定在動機,只想求新求變,作品永遠也無法感動人。

的確,沒有對韓國飲食文化的了解就不知道有大長今,但如果缺乏了對韓國飲食文化的關懷,更不可能將這兩三行字的記載化成四十多集的感人劇篇。同樣地,缺乏了對佛教密宗的了解,就不會知道有變身,但如果變身僅僅只為了好玩,更不可能成為動人劇情的關鍵。當然,如果缺乏了華特迪士尼的童心,迪士尼卡通在時代催化下更必然已面目全非。

就因為契入了這個源頭,一堆看似無關的事物才會連成〈如夢之夢〉,我們也才能在其中感受到濃厚的宗教心,而在這裡,生活與藝術、智慧與方法、平等與差別都不是對立的兩端。談創意,許多人期待賴聲川留個口訣,但他卻告訴大家,只有無我才能唯我。他把看來顛覆的創意與追求永恆的宗教連接得如此自然,以行動證實了他就是自己所說的創意人。

本來,創意是許多事物的源頭活水,但創意自己的源頭呢?賴聲川的答案很直接:要在生命中尋找藝術,不要在藝術中尋找生命,如此,源頭既清,波瀾自闊。於是在這本書,你看到的何只是創意,你還看到人生、看到宗教、看到一個人的獨處與歷練,看到藝術家的觀照與反省。

(本文作者為禪者/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

推薦序
今天,我們說創意

文/吳思華

由一位創意人回顧自己的創作歷程,解構創意從何而來,再重構如何獲取創意,這個歷程本身就是目標,亦是成果,更是一件充滿創意的事。

心理學家常用「福樂」(flow)理論來形容一個人完全沈浸在一項活動時,所產生的那種「全神貫注、樂在其中」的獨特經驗。本書作者賴聲川導演透過細膩的自我檢視,詳實記錄他的創作過程,並把創意心裡、劇場創作與佛家觀念相結合,完成這本獨自建構的創意學,身為讀者,開卷閱讀時,就如同觀看作者過去所導的每一齣戲,打從心裡驚嘆,欲罷不能,非到閉幕不可,確是一種暢快的「福樂」經驗。

個人過去在推動創造力教育或創新專案時,最常被問及的,包括:「創造力或創意是先天賦予或後天養成?」、「創意要如何孕育?」、「從創意到創新、創業如何轉換或銜接」。這些議題在學術上有很多的爭論與研究,賴聲川導演在『創意學』這本書中,漸進推演,層層剝離,跳脫科學性的理論流派,回到一種哲學性的本質探究,直接面對「生命」這個議題,展現出他的獨特見解。

賴聲川導演認為創意是岀題目與解題目的歷程,這個歷程中,有兩塊神秘的面紗必須掀開,一是創意的靈感如何產生,二是有了創意要如何具體執行,可簡單區分為「創」與「作」兩件事。這兩件事屬於兩個不同的學習領域,作者引佛法中的名詞,以「智慧」與「方法」來分別代表這兩個並存的場域,簡言之,「創」是內容、靈感、知識,「作」是形式、工具、技巧。

好創意必定來自人生智慧的細微洞察,在認真努力執行下以適當的方式呈現,因此作品本身也有生命可以感動人。因此,在所有創意發生之前,更重要的是,創意人如何持有一顆敏銳的心靈,刻劃豐富的生活,並擁有覺察事物間特殊關係的心智。這些,具體表徵在「人生智慧」這件事上,代表不同個體對其生命深度與廣度的展現。雖然,相關技巧與專業知識的學習很重要,但這種能耐或是強烈的心靈力量,才是創意擁有靈魂的源頭。

許多研究創造力教育的學者均指出,很多的知識或技巧短期內在課堂中可以學到,但能不能融會貫通成為創意來源,卻是一種長期的醞釀與轉化。顯然,能不能看透、看懂才是關鍵,課堂中的學習僅是短暫的基礎功夫,而整體自我生命歷程的關照與學習卻是無止盡,人生智慧需要更多的準備與體驗。我們現在的教育較偏重方法的訓練,較缺少智慧的啟發,這兩者該如何學習與調和是一項重大課題。賴聲川導演以「創意地圖」來代表創意的學習,也是本書的整體架構,給了大家很多的啟示。

個人在過去從事創新創造力的教學研究與政策推動時,另一個深刻的感受是好創意從發想到實踐,最重要的要素除了豐富的基礎知識以及讓知識元素間彼此聯結碰撞外,還需要有共同分享與實踐的社群活力。在社群中,來自不同領域的創意者,可以帶著其專業上的知識與創意點子,在團隊中互相分享、激發與辯證,不僅能激發出更多的創意,同時在萃取出共識觀點後,可以形塑一個讓大家感到美好與有意義的理想願景,發揮社群的生命力,號召更多人參與,讓創意得以不斷的擴散與引爆。

換言之,創意的團隊或社群是需要經營的,只有用心經營的創新社群,才能滋養創意的氛圍,才能讓心靈可以有感受與欣賞的能力,讓許多個體彼此間「心的對話」可以無礙、流暢的進行。

從更寬廣的角度來看,創意人的創意激發及其創作生命的尊嚴,其實來自於整個社會的創新生態系統。創意人在學習成長歷程中的生活經驗,創意作品引起觀眾或消費者的共鳴程度,以及創意與生活、教育或產業的聯結機會,都決定了社會上各個階層的創意人是否有持續創作的動力。臺灣希望邁向創新社會,這是一個更大的社會工程。

一個完整的創意生態系統需要很多元素來組成,包括創意人、創意競賽、創新活動、創作展演、創業家、創投資金、創意的生活方式以及好的創新政策,和蓬勃多元的創意文化產業等各種不同的要素。在建構創新生態系統時,內容與機制均不可缺,祇有透過內容與機制交互依存,才能演化滾動出一個經濟社會的複雜系統,積累文化的根基,將傳統賦予新生活力,鋪陳在真實世界中,同時展現不同個體生命的獨特性與主體性。

期盼未來,台灣不再僅以高科技產業聞名,在全球分工體系中卡位,同時能以台灣獨特、優質的生活形態與世界對話。當這個土地上的每個人都勇於樂道與聆聽彼此安身立命的生活與方式,創意在時時、處處、人人均可見,就像呼吸般的自然,臺灣才算是一個真正的創新社會,這些都需要從培養個人的創造力開始!

(本文作者為政大商學院教授)

推薦序
不斷自我挑戰的優雅靈魂

文/嚴長壽

聲川是一個活在當下的藝術家。這麼說的意思是:在抓緊社會脈動與觀眾品味以獲取共鳴的同時,他也絕對不忘記身為藝術家的本心,他永遠試著追求藝術創作的突破。本著對藝術創作的理想與堅持,在面臨兩難抉擇時,他總是毫不遲疑地選擇後者。所以在《暗戀桃花源》成功演出,在《這一夜》與《那一夜》等相聲新劇種獲得空前肯定之後,他沒有用類似的作品取巧於市場,反而不斷推出一齣齣風格不同、賣座與否毫無把握的新劇。長達七小時的《如夢之夢》是他勇於挑戰自己的最大證明。

聲川以多年戲劇創作經驗為基礎寫出的「創意學」一書,是十分讓人期待的。正如書中〈自序〉所言:「不論行業,創意的過程是一樣的。」小自自我突破,大如企業管理、國家政策制訂,「創意」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近年來提倡「創意領導」、「創意產業」,「創意」已然成為顯學,但聲川語重心長地指出:「諷刺的是,長期以來,文化創意正是各國政府所忽略,甚至打壓的。……到後來,『文化創意產業』原來是為『產業』服務,而不是為『文化』或『創意』服務。」創意的目的,不該只是替政府或產業提供所謂的「致勝方程式」,創意更不該淪為消費的工具 —— 這,也正是聲川一貫堅持與強調的。

所有創意都源自大量且不斷地學習、觀察、吸收與融會。一個創作者應該立足自己的文化,知所取捨,再進一步跳脫出傳統中不合時宜的思維與束縛,開創自己的天地。感謝聲川願意將他創意思考的心得跟我們分享。讓我們一起努力,使文化與創意不再只是政府或消費產業的墊腳石。

(本文作者為亞都麗緻大飯店總裁)

上一篇:你這個笨蛋!

下一篇:【心的距離】

阿楨 2014-02-20 09:34:55

夢想家翻版?

  姓馮的跟賴聲川1有仇嗎?不然怎老賴著賴打?打完《夢想家》1換「北市藝術中心」打!馮難道不知北藝中心是庫哈斯2在台處女作嗎?
  賴聲川雖是有創意3的表演藝術之創作者,但賴之作多屬現代主義戲劇、叫好也叫座,但馮等呆歹灣的文化廢物和流氓之作、多屬後現代主義戲劇(如紀蔚然)、強調批判、叫好不叫座,因此當狗黨執政者依依藝術和市場機制、找賴合作時、這些無賴便假民粹愛台4之名、鬥之!
  如此好鬥,呆歹到夾雜著典範與權利之鬥(如黃光國vs曾志朗5),鬥到最後【台才中用】、賴聲川幫大陸烏鎮打造藝術節。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6970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