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3-08 22:56:19扥辣斯
【雜】請勿剝削「環保」
禁用塑膠袋的政策開始全面實施了,缺少塑膠袋的生活的確讓人覺得好生突兀,有時買個飯盒回家,就必須一路上用手端著免得湯湯水水流了一身,若要買好幾杯飲料卻又忘了自己帶袋子,就必須多花幾塊錢買塑膠袋以避免在路上搬演李堂華雜技。不難想像,消費者的不便很可能在政策實施後成為反對聲音的來源。
但有趣的是,真正發出不平之鳴的並非這些因不方便而不滿的民眾,反而是塑膠產業中下游業者與某些相關產業領域的學者。先不論禁用塑膠袋政策是否對這些團體造成利益衝擊,他們明明確確地扛著禁用塑膠袋會導致剝削森林資源的論點,在媒體上宣揚一種另類的環保訴求。他們的論點,也引發了許多具有素樸的環保理想的民眾,不是開始質疑這次環保署大刀闊斧禁塑膠袋的作風,就是尷尬地站在看似矛盾的兩翼論述之間。
其實這並非兩難局面。
沒錯,當塑膠袋被禁用,則容器原料就會開始由紙漿替代,於是乎紙類資源需求大增,導致紙類原料供應上揚,首先倒楣的就是住在深山林內的大樹們。然而若為了保護森林,而大量使用塑膠產品,最後倒楣的就是被塑膠垃圾給淹沒,或被塑膠燃燒後所釋放的有機氣體給吞噬的地球。
或許經濟學家會說,既然兩種措施都有各自的無形成本必須被付出,那我們就來找個兩種原料使用量的平衡點吧。或許政客會察言觀色看看選民們的言論風向來進行政策的「調整」,以達到「雙贏」局面。但這都是有意無意誤導與被誤導的解決方法。
因為這個「兩難局面」其實是一種假象。問題核心並不在於「用紙與用塑膠,孰較環保」這個題目上,而是在於當今消費過度的現象。
其實塑膠是一種非常美妙的素材,它密度小,可塑性高,而且壽命無限,成本低廉,甚至隨著物質科學的進步,現在的塑膠幾乎融合了人類工具史上的四種主要原料的性質,金屬的耐熱,陶瓷的硬度,木材的結實,布料的輕盈,所以說塑膠根本就是造物者贈與人類的最重要禮物之一。
然而隨著商業社會的發展與消費文化的演進,塑膠的重要性來自於其適合量產與壓低成本的特性上。在消費是絕對價值的年代裡,一只手錶戴廿年,或一隻手機用十年,或一台電腦操五年,或一件襯衫穿三年,根本就是一種落伍的象徵,甚至是一種缺乏競爭力的表徵。求新、求變、求流行的用過及丟的世界裡,塑膠的永生不朽不再是一種美好的特質,反而成為一種邪惡。
相對地,紙類由於其回收技術的發展比塑膠來的長,所以紙類這種得以回收的原料則成為了新世紀裡的美德代表。她服膺著快速變遷的社會的價值,一輪一輪地死而復生,一回一回地為人類服務,快速地適應這個勢利的環境。
膨脹的人口與慾望,讓從廿世紀甫誕生不到一百年的塑膠,從人類的希望變成人類的絕望,而紙類再度成為成為人類文明的彌賽亞。然而這個浪漫的誤解卻是來自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以方便為導向的浪費態度。
如今,這個核心問題只有在大愛電視台才會被提及。環境污染的根本就是來自於人類對自然的需索過度,只要這層問題可以解決,環境保護根本不是問題。可惜的是,在利益團體的短視反動,不僅抹煞其重要性,而且還創造出禁用塑膠袋才是真正的不環保的弔詭印象。
其實塑膠也可以如紙類般「環保」,只要這些「傳統」的化工產業與學者願意投資心力於發展高品質的回收技術,以及設計高效率的回收管理制度,則塑膠這種具有許多優點的原料,將會比紙張更有貢獻。
但是無論回收技術如何先進,只要過度需求與浪費繼續存在,就算紙類和塑膠都被禁用,環境保護的理想都不會實現。如果環境倫理不被重視,環保的核心問題不被長遠考量,那麼「環保」這個詞只不過是被有心政客或利益團體綁架,用以自我權力鞏固的符號。當「環保」理想被這些可惡的東西剝削殆盡,人類就等著「樹人」的反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