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8-13 08:53:39扥辣斯

【雜】成長與保守化的必然性



當一個人面對(基進)社會主義者啞口無言時,通常會以一句話來搪塞:「卅歲以前不信奉共產主義的人是傻子,卅歲以後還信奉共產主義的人是瘋子。」

先姑且不論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二者之間尚有一段距離,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一般人在生命過程中,當掌握了越來越多的資源與權力之後,便會有越來越「理性」的思維,因此會從無產的位置,轉變成從有產的位置來思考及詮釋世界。所謂換了屁股就換了腦袋,是一般人的通性,非政客之所專屬。因此從左到右逐漸位移的現象,是成長過程之必須。

當一個人發現自己被整編入「保守勢力」體系中之後,難免會生出莫名的惶惑,因為當自己開始工作、開始儲蓄、開始投資,便出現以經濟為社會主要目標的政治心態。而當自己的政治心態開始出現「拼經濟」的觀念時,仔細反省,便會發現此一時的想法竟與彼一時的理想杆格不入。當時,我們為了台灣的環境,拒絕高污染外資的設廠,拒絕水庫的興建,拒絕核四的動工;但是卻在經濟蕭條的同時,開始懷想離我們遠去的外商,在水荒電荒的時刻,開始認同新興水庫與電廠的成立。「只要配套措施完整」,我們這麼自我安慰著,雖然壓根兒就不信會有完整配套措施的出現。

於是我們開始精神分裂(literally)。僅在這環保議題中就左右擺盪不已,而在社會其他面向包括,社會福利、社會保險、以及其他社會安全(環保可屬社會安全之一環)的政策辯論中,更無時無刻不牽扯著那些曾經左過而開始逐漸右傾的人們的思緒。

每個人總希望能過個好的生活,衣食無虞、享有自由。然而當這個國家社會的基調是右邊的,強調個人性:個人的資產自己賺取、個人造業個人擔,此時,社會中的個人就不得不在生活獨立之後,逐漸向右傾斜,以符合社會期待,以及這社會對個人所訂立的遊戲規則。因此當一個人對「好的生活」的定義是錦衣玉食美車豪宅,則他必須自行去取得可完成此一目標的資金;即便個人無忒大野心,但仍需自行籌措可達到「好的生活」的所需資源。這麼一來,即便是一個完全無欲無求的人,也必須為了避免因為生活的某些風險造成生活的毀壞,故必須累積足夠的金錢作為承擔風險的基金。因此所有人必須在金錢上打滾,把眼睛放在金錢的增加幅度上。

這某程度地可成為個人努力與成功的推力。然而當過度了,金錢就離人而去,反過來控制了個人。當金錢成為社會的唯一價值,或說社會中衡量價值的黃金標準,則社會問題隨之而生。但是要在一個講求個人化的所謂現代民主社會中生存,遵守金錢遊戲卻又是唯一生存之道,這更讓逐漸右傾的人更加戰慄。

任何人都無法獨立地僅在經濟層面上右傾,且對其他議題採左傾態度,而不會有精神分裂之虞的。如前所述,當經濟觀念右傾,環保議題、勞工問題、警察制度、稅務與社福平衡等問題也都將傾向右邊,即傾向「小而美」的政府編制與「大有為」的產業組織;傾向降低產業環保成本、勞工成本、稅務成本,並傾於降低個人所需繳納至國庫的稅,甚或高唱加強警察制度維持社會安定,繼而排擠了弱勢團體的社會福利、犧牲了民眾的生活環境與健康等等基本人權;即便這將會提高產業與個人盈收,以促進股市上揚與激熱市場氣氛。因此在個人層面,一旦右傾,全面右傾。

然而正如前所述,在一個以自由市場作為前提的社會中,個人必須自行擔負一生中所有可能面對的支出,也因而培養出個人資產擴增的企求,一般而言達到此一目的的方法即是投資。故而一旦進入右傾社會,個人便不得不像保守右派靠攏。由此而論,個人隨成長而保守化,在一個高舉自由市場旗幟的社會中,是必然發生的過程;也因此問題的根源不全然來自個人,相對地,社會結構必須負起大部分的責任。只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大部分個人是無知於這個結構性問題的,而對此結構性問題有基本認知但基於生活而必須右傾者,卻必須負起某程度的良心不安。

或許這個已經過度發展的世界中,我們所真正需要的,應是「小而美」的個人慾望,與「大有為」的政府保障吧。唯有如此,識者在左右拉扯之時的良心不安,才有得以紓解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