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7-30 15:45:56扥辣斯
【書】查令十字路84號在哪裡?
這是一本可愛極了的魚雁往返集子。當我翻開內文第一頁,我就毫不猶豫地刷卡買下。亦因為刷卡,我意外得到誠品書店為準備發行聯名卡所進行市場調查的小禮物,頗為質樸的一對素燒碗。
與書店的互動,最令人喜愛的,就是那份意外的驚喜。
最近無意間發現幾張書籤,是一家已經倒了的小書店的書籤。那是一個文化沙漠與人文薈萃的交界處的書店。我自沙漠,循著時報開卷的年度書選,到那家小小的綠洲驛站中尋索可能的生機。那是約十年前的事了。大時代的沙暴掩沒了綠意,城市的沙漠化。也因此我曾經憤恨過金石誠品等強勢的沙浪。
小書店並不特別。為了維生,店中僅有一面牆擺滿書冊,其他部分則堆滿文具、紙上遊戲、偶像照片、以及應景應節的卡片。每次把書拿到櫃檯時,最令人期待的就是當老闆娘查看版權頁以後,宣告一個打了九折的價格,然後在我把錢掏出來時,她將一張書籤插入書裡。一個轉移該書所有權的儀式。我記得我是很識相的人。因為我知道這書店不可能提供我太多的欲求,因此我不會開口問老闆娘是否有進某本我在牆上找不到的書。反正同在台北市,放學後多走幾部路就可到重慶南路挖寶,何必自討沒趣。
就在高中生涯開始後沒多久,小書店就沒了。而那幾張書籤,卻夾在書裡,在十年後,與我相遇。這是一場跨時間的驚喜。
除了跨時間的驚喜,也有跨空間的。而《查令十字路84號》就是延續二十年並橫跨大西洋,關於素未謀面的買書者與賣書者情誼的故事。
有不少人在閱讀之後,與電影《電子情書》合併起來討論,傷感近來大型連鎖書店興起,有人情味與專業的小書店不再的情景。對我而言,這樣的感傷只不過是對理想的幻滅所發起的喟嘆罷了。或許可以這麼說,書店本是營利者,不是人情味提供者,一間書店若可以成功擔負起書籍陳列平台的功能已屬不易,倘若還要求店主負責人情味的供應,或者擁有一般程度以上的嗜書愛書個性,未免太過苛求。
海蓮漢芙與位於查令十字路84號的馬克與柯恩書店所的感情,絕非來自書店老闆或經理的嗜書或人情味,而是前者的慷慨與後者的專業精神所共同澆灌培養出來的。如果沒有漢芙的大方與書店經理的奮力尋書,二者之間的關係,將會如平常的跨海交易一樣,純屬商業行為。當然,二次世戰後英國的物力維艱,亦在這場將傳頌千古的佳話中,扮演著重要的催化劑角色。
而我相信,這一切必須肇始於驚喜。當漢芙第一次收到保存良好的絕版舊書時,其心中喜悅決不下於第一次收到火腿的書店員工。自此開始,一次次的驚喜,將兩岸的心繫在一起。
或許大型書店的機構化,讓書店失去了人味,即便有笑臉盈盈或回應肯切的客服人員,也不易讓人產生過度的親切聯想。實體書店與網路書店的距離越來越小,差異僅在你能不能自在地翻開書本閱讀而已,而書店本身的功能幾乎僅剩陳列與流通。難道這就宣告著書店人情味與專業的死亡嗎?
或許人情味會在過度分工之後,不再濃冽地存在大書店中;但是專業服務精神,卻是會繼續保留。當然,在連鎖店一家一家地開幕之後,不必然每家的專業水準都能維持,但相信仍將有書店經營者與雇員,在理想的驅使之下往讀者所需求的專業水平邁進。
或許在這個書店戰國時代,嗜書者也該多一點人情味,體諒且肯定願意在競爭激烈下,維持一定專業水準的書店。
馬克與柯恩書店已逝,但查令十字路84號仍在;發生在時光之流中某一段落的查令十字路84號與遠方書客所銘蝕的綺麗故事,永遠流傳。懷想這段故事固美,但創造屬於自己的《查令十字路84號》將更為刻骨銘心吧。
書名:查令十字路84號 (84, Charing Corss Road)
作者:Helen Hanff
譯者:陳建銘
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