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01 12:49:04小金老師

《部落格行銷》你blog了嗎? 12~20歲 叫我部落格世代

你blog了嗎? 12~20歲 叫我部落格世代

【聯合報╱記者簡文吟/台北報導】 2007.12.30 03:23 am


上網能力的數位落差還在設法縮短,新型態的數位應用落差又隱然成形。行政院研考會調查顯示,Web2.0潮流帶動的網路互動文化,正悄悄改變國內卅歲以下年輕世代的網路使用行為;不但流連網路的時間越來越長,廿歲以下的年輕人,平均每兩個人就有一人擁有部落格。他們化被動為主動,積極參與網路資訊建構與經驗分享,讓國內網路文化產生質變。

網路一族 掛網2.7小時

研考會公布「九十六年數位落差調查」成果顯示,國內網路人口穩定成長,全台十二歲以上民眾的上網率,由九十五年的六成四增至六成六,多出約四十萬人;網路族每天上網時數也從平均二點四小時增為二點七小時,依賴度越來越高。

21~30歲 三成部落客

具互動功能的部落格(blog)是Web2.0潮流的指標,也是今年最值得注意的網路現象。

調查發現「部落格世代」儼然成形。十二至廿歲的民眾,每兩人就有一人是部落客(blogger),廿一至卅歲世代設立部落格的比例也超過三成;他們特別樂於上網分享個人經驗或知識,三成四的年輕網友經常或偶爾為網友「提供解答」。相反的,卅歲以上民眾仍習於被動接收資訊,只有不到一成五主動透過部落格抒發心聲。

玩部落格 女客多於男

台灣部落客女多於男,近八成都不滿卅歲。他們平均每天掛網三點五小時,九成六使用網路即時通、六成六是網購族,四成八會上網提供知識,網路參與型態迥異於傳統網路族。

研考會陳俊麟副主委說,台灣快速走向網路化社會,政府過去致力於提升弱勢族群上網機會,落差「數量」縮減已見成效。而今年部落格、網路購物的熱絡,則透露網路「質」的改變。

網路公民 亟思優質化

中研院社會所吳齊殷副研究員表示,政府該思考如何利用互動式網路的特色,吸引年輕網路族一起打造優質網路公民社會。

這項調查是由研考會委託聯合行銷研究公司,在今年八月一日至九月十七日晚間進行電話訪問,共訪問台灣地區一萬五千零七位十二歲以上民眾。在百分之九十五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在正負零點八個百分點以內。調查結果依台灣地區十二歲以上人口之性別、年齡及居住縣市進行加權。

【2007/12/30 聯合報】@ http://udn.com/

虛擬你我他… 最怕成「窄」男「窄」女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台北報導】 2007.12.30 03:23 am


小學老師Any在「阿茲海默行館」部落格裡,呈現她的創意教學方案、寫作指導、校園事件的省思和學生、家長互動,獲得不少回響,還成為研究生觀察部落格互動的個案。

網友給Any老師不少掌聲,但她說「有時猛然一想,每天掛在電腦前太久,像陪伴孩子成長等生活中的事物就容易被忽略。」因此,她偶爾會「良心發現」,把部落格暫放一邊,掛起「休館中」公告。

部落格世界多采,各種主題都能找到;藉著「串連」、「引用」等機制,讓訊息交流更強。

學者認為,部落客藉由點閱人數的增加、對文章表達適當意見等等方式,建立網路上的虛擬人際關係,獲得心理滿足,不乏自我娛樂效果。

正如Any老師所說的:書寫部落格已經讓記錄成為一種習慣,分享也像呼吸一樣自然。所以許多部落客都說,玩部落格不入迷很難,認真經營真的很花時間;如果因此打亂了現實生活,先停一陣子也沒關係。

台大新聞研究所所長彭文正認為,只要能善用,網路是最好的自修工具;他肯定部落格可以成為知識交換、傳遞的好工具,特別是對網路的重度使用者來說更是如此。因此部落客之間的互動、對話,常有許多智慧的火花,充滿創意,值得追蹤、學習。

剛從台大新聞研究所畢業的黃如旭,為了研究網路交友現象,就透過部落格廣徵喜歡在網路交友的心聲,不僅豐富他對網路人際傳播的視野,也因此順利拿到碩士學位;彭文正認為,黃如旭為學術界創造一種新研究方法。

有人說:一個經營良好的部落格,就是一分現成的履歷表,也是經營「個人品牌」的好地方。由於部落格同時具備社群及內容網站和個人化媒體等特質,如果內容吸引人或具專業度,容易型塑出「專家」的光芒,因而吸引眾多粉絲跟隨。

不過,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就對部落格文化不太苟同。

他曾在演講時指出,許多大學生的文章主旨不明、前後明顯矛盾,可能與大學生喜歡未經修飾、不合邏輯的部落格文章有關。但也引起部落客的反駁。

文化大學廣告系主任羅文坤則認為,部落格可以成為很好的學習工具,但是時下的年輕人花太多時間經營、瀏灠部落格,如果交換的都是言不及義、缺乏知識價值的內容,難免排擠學習的時間;如果從小就在虛擬世界裡獲得人際關係的鼓勵,若因此讓網路取代真實世界的社會化過程,不僅會造就更多守著電腦不放的「宅男」、「宅女」,也很可能成為眼界和人生經驗都變得狹窄的「窄男」、「窄女」。

【2007/12/30 聯合報】@ http://udn.com/

肚臍眼文學? 「書籤」讓好文跳出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鄭朝陽】 2007.12.30 03:23 am


「Febie懷孕了,我已經有心理準備要讓出生活/工作的空間給那個親密的intruder,領土退後的範圍目前還無法估計。」

「有時候想,或許寫這種悶死人的工作日誌或許對某些讀者也會有些幫助,尤其是那些對成為學者抱著夢想憧憬的年輕人,早點看到無聊透頂的工作實況,可以避免因為誤解做出錯誤的決定。哈。」

這是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鄭陸霖部落格中的紀錄片段。在學術本業之外,他持續地經營了六個部落格,研究的、生活的,全在部落格留下軌跡。鄭陸霖寫著:「寫blog我是一直都抱著跟自己交代,自我釐清的功能。」

「不認識他卻覺得很熟悉。」常逛鄭陸霖部落格的研究生林莎夏說,從瑣碎的紀錄裡,她更能想像學術研究的生活是怎麼回事、一個想法是怎麼長成研究計畫的,這是書本裡看不到的。「他說沒有『快樂學習』這回事,讀學術論文就是要很拚,這點很激勵我」,她說。

看似流水帳的真誠書寫,多年來感動許多人。作家詹偉雄形容鄭陸霖「毫無保留洩漏自己過日子的心境底細、坦白給莫名的路人觀看」,分享「對工作和人生的自我咀嚼和提問」。

這段形容,幾乎適用於其他部落格的創作與觀看心情。

「部落格打動人的就是它真實的力量。」也有部落格的綠黨秘書長潘翰聲說,他是先當部落格的讀者,才當起作者的;「部落格讓每個人都能書寫自我、傳達訊息」,除了時間之外,幾乎不需成本。

當大部分上網者都有了部落格,在網上可以發現各式人生:遠嫁異鄉的台灣媳婦,多到可自成社群,交換食譜與文化;美食部落格人氣驚人,餐廳裡對著桌上餐點照相已是進食儀式之一;上班族寫職場現形記,打動人心如彎彎,已由平凡上班族成部落格天后。

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研究生花逸文研究台灣最大的無名小站,發現部落客是「新型文化媒介人」,因為為數眾多的部落客,日復一日記載社會所發生的各種事物,是文化研究的好素材,幾成「展示日常生活的型錄」。

因為展示生活,難免瑣碎或淺薄,甚至有人以作家張愛玲說的「肚臍眼文學」來形容部落格貼文,是「通篇『我我我』的身邊文學…花費一輩子時間瞪看自己的肚臍」,並想法子叫人也來瞪眼看。有網友說:「讀人家的部落格久了,連誰家小孩長什麼樣、最近在學校幹了什麼都知道。」對陌生人如此熟悉,感覺挺怪。

架了「阿孝札記」的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講師陳順孝表示,部落格的價值就在分享,寫出自己感動的事、生活紀錄,當然大半資訊是沒有重大意義的;但藉著「黑米」、「推推王」、網摘等書籤機制,許多人欣賞的文章就會由網海中跳出來。

像阿孝寫他在宜蘭的母親學識字、姊夫過世等人生事件,收到許多陌生人的鼓勵,受安慰的力量十分真實。

【2007/12/30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