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12 12:46:13Trista

[13W] 胎兒頸部透明帶及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基因篩檢SMA檢查 (圖+影片)

 昨天才在想說這幾天要請假去做自費檢查-第一孕期母血唐氏症篩檢-胎兒頸部透明帶(11~13+6)及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基因篩檢SMA,結果今天一早突然宣布放豪雨假,剛好讓我跟老公可以一起去醫院看小西瓜是否安然無恙.且今天也沒等很久就進去看診,唯一不配合的就是小西瓜,因為她趴著的關係,所以醫生要我去吃個甜食且走個十分鐘再進來看診! 

很神奇,吃完甜食後的小西瓜真的起床了!還在那邊滾來滾去,感覺很頑皮的樣子!檢查過程中,我跟老公很認真的盯著螢幕聽醫生講解,不過檢查到一半的時候,醫生說目前還沒長出那個東西,我嚇到了!心想什麼東西還沒長出來,害我超緊張的啦!原來是指還沒有看到凸凸的東西啦!

 

醫生說超音波檢查都無問題,抽血報告需等三個禮拜才出來!不管怎樣,每次只要聽到小西瓜沒事,我就放心了!

 

對了! 像我這次有做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基因篩檢,下次若懷孕就可以不用作此項目囉!

 

胎兒頸部透明帶  

小西瓜頭圍大小

  

 

小西瓜心跳聲  

 

小西瓜 

 

 

翻滾吧!小西瓜~

 

相關資訊(轉載)

頸部透明帶(Nuchal translucency NT是指在第一孕期利用超音波觀察於胎兒頸部後的皮下積水,透明帶到了第二孕期以後通常會消退,只有少部分個案會變成頸部水腫或頸部囊狀水瘤。

1866 年,Langdon Down 發現到第 21 對染色體多一條的胎兒,皮膚缺乏彈性及過厚後,此病症並以他命名,即唐氏症;到了 1990 年代,由於超音波技術不斷進步,我們已能夠藉由超音波觀察到唐氏症皮膚過厚(頸部透明帶增厚)這種特徵,至此頸部透明帶成為許多孕婦關心的,紛紛要求超音波掃瞄時一定要測量頸部透明帶。

我們將超音波掃瞄測量頸部 NT 值配合孕婦年齡,及孕婦血清中游離β-hCGPAPP-A(妊娠性血漿蛋白)數據結合,成為有效的唐氏症篩檢方法,偵測率可達 8590%

研究發現,在大部分染色體異常的胎兒中(主要是第21對染色體多一條,即唐氏症),其 NT 會出現增厚現象。NT厚度會隨著胎兒頭臀徑(CRL)增加,因此測量時也應考量懷孕週數;測量胎兒 NT 厚度的最佳時機為懷孕 10 週至 13 6 天,CRL 須大於 45㎜ 及小於 84㎜,會限定此時間的原因是:

1.      14 週前染色體異常的胎兒出現頸部異常積水的發生率較 1418 週高。

2.      測量NT有其測量標準步驟,在 1013 週測量 NT 的成功率為 98100%,至 14 週時,由於胎兒會直立姿態,因此會增加測量的難度。

利用超音波測量胎兒頸部透明帶因為簡單,且屬非侵入性,孕婦通常會願意作此種篩檢,但若發現頸部透明帶增厚,處理仍是需進行絨毛膜取樣術(CVS)或羊膜穿刺術(Amniocentesis)來確認胎兒染色體是否有異常。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簡稱SMA是一種遺傳疾病,俗稱「漸凍人」,主要致病原因是第五對染色體運動神經元存活基因缺失,使得脊髓前角的運動神經元產生漸進性退化,而導致全身肌肉逐漸萎縮、軟弱無力,因此造成走路、爬行、吞嚥、呼吸等動作困難,甚至死亡。這種疾病除了少部分是自體的基因突變所致,大部分都是父母遺傳下來的,是屬於「隱性遺傳」。正常人有兩個以上這種基因,而帶因者則只有一個,本身並不會發病,與正常人一樣。如果父母都是帶因者,如此生育的下一代便有二分之一的機會是帶因者,四分之一的機會是正常人,四分之一的機會是肌肉萎縮症之患者。

這種疾病的患者肌肉萎縮呈對稱性、下肢較上肢嚴重且身體近端較遠端易受影響。不分男女都有可能發生,而發作年齡從出生到成年都有可能,依其發病年齡、疾病嚴重程度和影響肌肉程度分為三型:

  1. 第一型重度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在出生六個月內會出現症狀,患者四肢及軀幹呈現嚴重無力;肌肉張力嚴重減退,無法控制頸部肌肉,哭聲無力、肌腱反射消失,常常會吞嚥及呼吸困難。通常在兩歲前就會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2. 第二型中度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發病年齡較晚,大多在出生後六個月至一歲半之間。最主要影響的是下肢的肌肉,因此大腿無力導致無法站立即行走。上肢偶爾會受影響,但大多正常,尤其是頸部以上肌肉完全不受影響,因此有正常的表情與手部運動。除了少數患者在孩童時期因併發感染死亡,大多數此型患者依賴他人協助與照護,可以順利活至成年。
  3. 第三型輕度脊髓性肌肉萎縮症:這型預後最好,其症狀從一歲半至成年皆可能發生,影響肌肉較少,大多影響近端肢體肌肉無力,因此常常僅在走路、跑步或走樓梯造成不便,故常需輪椅或拐杖輔助。這型患者通常可以長期存活。

在台灣,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孩童發生率第二高的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僅次於海洋性貧血。根據統計,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新生兒發病率大約是一萬分之一,帶原率約為三十五分之一(即每三十五人就有一人帶因)。粗略估計全國每 900 對夫婦就有一對會生下病童,每年新增 40 50 名病患。由於目前尚未有治癒的方法,加上以往僅在發病後才能做疾病診斷,來不及預防,造成家庭及社會龐大的醫療負擔。因此基於優生保健的目的,如果可以在產檢時,孕婦利用抽血方式來檢測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基因。若孕婦發現是帶因者,先生必須進一步抽血檢查。假使先生也是帶因者,建議施行絨毛膜採樣或羊膜穿刺,以確定胎兒是否為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患者。希望這項基因檢測技術能像海洋性貧血及唐氏症篩檢一樣普及,可以大幅降低此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