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5-29 19:40:28燕子
去年的529 ---- 紀伯倫說~知識與青春的互斥
今天一直覺得很煩躁,一個字兒也蹦不出來,很想從這塊土地上逃走。
一些不順心的事情,試著去看事情的真相,心靜不下來,自己也知道各種版本的解釋都是自我意識作祟的結果,如何才能放下過去的經驗法則及情緒化的思維呢?
我這幾天在看的〔僧侶與哲學家〕,對這幾個月來企圖用不同門派的方式去解釋生命意義的我,是相當有意思的一本書,內容是一對父子的對話,父親是舉世聞名的哲學家,兒子則是在法國一流學府拿到生物方面的博士學位後,毅然跑到西藏附近的幾個國家出家約二十年的僧侶,父親無法理解為何他的兒子會選擇在自己幾乎已經篤定可以在生化科技界有一番成就的時候遠走南亞,所以在討論的過程中,對佛學所提出的疑問很多是我前幾個月對其他領域也問過的﹔此外,兒子在那二十年左右的時間,有十二年一直跟在西藏喇嘛中最高精神領袖的身邊,直到此人圓寂,他從原本科學訓練的思考方式,到他看到喇嘛們祥和的氣息,心裡一股〔沒有火不會有煙〕的念頭,認為那兒一定有西方科學未曾理解的部分,使他決定在追求科學及心靈的最高成就間,選擇了心靈。
他說到幾句話是我感同身受的,大概的意思是〔他在做科學的研究時,雖然也有成就感,也有快樂與欣喜,但那樣的感受並不持久,而且在科學研究這個領域,少了他一個人,一樣會有別人去做﹔心靈的成長則不然,每一次的領悟都令他感到無比愉悅甚或驚喜,他因為家世背景特殊,使他從小到大有機會接觸到在哲學、科學、藝術及探險家中的翹楚,這些人在事業上的成就驚人,但他卻也看到這些人的心靈上並沒有達成西方所認為的〔和諧〕〕。
一些不順心的事情,試著去看事情的真相,心靜不下來,自己也知道各種版本的解釋都是自我意識作祟的結果,如何才能放下過去的經驗法則及情緒化的思維呢?
我這幾天在看的〔僧侶與哲學家〕,對這幾個月來企圖用不同門派的方式去解釋生命意義的我,是相當有意思的一本書,內容是一對父子的對話,父親是舉世聞名的哲學家,兒子則是在法國一流學府拿到生物方面的博士學位後,毅然跑到西藏附近的幾個國家出家約二十年的僧侶,父親無法理解為何他的兒子會選擇在自己幾乎已經篤定可以在生化科技界有一番成就的時候遠走南亞,所以在討論的過程中,對佛學所提出的疑問很多是我前幾個月對其他領域也問過的﹔此外,兒子在那二十年左右的時間,有十二年一直跟在西藏喇嘛中最高精神領袖的身邊,直到此人圓寂,他從原本科學訓練的思考方式,到他看到喇嘛們祥和的氣息,心裡一股〔沒有火不會有煙〕的念頭,認為那兒一定有西方科學未曾理解的部分,使他決定在追求科學及心靈的最高成就間,選擇了心靈。
他說到幾句話是我感同身受的,大概的意思是〔他在做科學的研究時,雖然也有成就感,也有快樂與欣喜,但那樣的感受並不持久,而且在科學研究這個領域,少了他一個人,一樣會有別人去做﹔心靈的成長則不然,每一次的領悟都令他感到無比愉悅甚或驚喜,他因為家世背景特殊,使他從小到大有機會接觸到在哲學、科學、藝術及探險家中的翹楚,這些人在事業上的成就驚人,但他卻也看到這些人的心靈上並沒有達成西方所認為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