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22 13:36:10路夏綾子
【角色】名叫Peter Pan的這個死掉的孩子
「彼得潘」可以指向『死去的兒童』的象徵;
──是中世紀時,成人與童年期的模糊定義的「死」;
──也是醫藥不發達的時期,夭折孩子的「死」;
對成人來說:童年已死。
對活著的父母來說:夭折的孩子也是永恆的死亡遺憾。
在兩種解釋中,彼得潘都屬於一種『邊緣人』。
於是成人對那遺憾的孩子寄予夢想--夢想一個不死不老的孩子,生活在天堂似的世界裡;卻又渴望被現實的人發現他的存在(心中的孩子需要被慰藉),才有溫蒂的出場。
這是我對彼得潘的詮釋,我也讀過有另一個論點:評論著重在溫蒂身上,主張溫蒂才是主角,在女孩子面臨經期到來之前,產生的逃避和幻想。
要注意的是:故事中是溫蒂的媽媽來作成人女性的對照,而沒有出現溫蒂的父親這個成人形象(成年男性是虎克船長)。
當然,我還是比較喜歡說成我所理解的看法,我喜歡比較無特定性別的、廣泛性的歸結。
接下來要討論兩部關於彼得潘的電影。
第一部是《Peter Pan》。
導演: 哈根 P. J. Hogan
主演: 傑森愛賽克 Jason Isaacs
原作:Barrie, J.M.
當我小時候,看彼得潘的故事時,我的心思主要在於neverland的奇想與娛樂,那完全是孩子的樂園﹔比較起來,令人聯想到木偶奇遇記裡頭那個一直一直一直玩的世界(最後孩子都變成驢),說起來,一直玩一直玩是很恐怖的,裡頭的主持者應該都會把小孩子賣掉或吃掉!
雖然主持著孩子們的天堂,但Peter Pan不是個壞蛋角色,相反地,本片把他詮釋得──非常寂寞。
He can fly,he can fight. 他是孩子們的爸爸,相當於孩子王,孩子們崇拜的對象。
但他的唯一弱點是,沒有感情。
作為唯一的敵人的Hook也十分了解彼得。
當溫蒂被孩子們稱呼為媽媽時,我覺得有點諷刺──既然溫蒂還不想長大,卻反而來這當個媽媽(大人)?
雖然,那是孩子們的需要,我曉得,溫蒂多少有點應了他們要求。
說到孩子們──這些孩子們,除了溫蒂外,全都是Boy(是否有青春期的幻想暗示種種?) 當然最匹配溫蒂的便是Peter Pan,兩人之間有漸發的情愫(而愛情是長大的始),本片也從此處開始有它不一樣的詮釋法。
困擾Peter Pan的,是「感情」(象徵著青春期的,感情)。
溫蒂的「意欲離去」,是一大打擊﹔加上Tinker Bell的死,讓他傷心到極點(變了天、飄了雪,整個世界彷彿就是Peter Pan。) 然後,相信與希望展現了它的力量──在「I do ! I do !I do believe in fairies!」的呼聲中,Tinker Bell復活了──如此堅定的信念,真正是屬於孩子的真誠信念才能造成的世界!
(小時候我也曾有這樣認為「堅信」能改變「現象」的。)剛開始的fly也是,「相信想快樂的事就能飛」,「只要說一句不相信世上有小仙子,世界上就會有一個小仙子馬上死掉」
(Hook也懂,並且作了個驗證,那小仙子馬上死了──所以,他究竟相信不相信呢?)
我喜歡〔相信〕這種說法,而不喜歡用〔愛〕。
(許多電影濫用了愛這個意義)
回到Peter Pan,長大之後的我,現在才懂──這故事中的主角其實是Peter,就像電影【The Legend of 1900】裡頭,死也不肯下船的1900一樣。
Peter有「他人無法理解、無法領會」的堅持。
可以說彼得潘逃避長大也好,可以說他太安於現狀,但我對於1900與Peter的最終抉擇,是羨慕的
──他們並不妥協,怎樣都要做自己──縱使柯恩牌和溫蒂如何勸誘,即使悲傷仍然選擇了獨行。
可以引申很多狀況,但說了就覺得過於現實功利了,就此打住。
另一部要討論的「電影」片名是[尋找新樂園Finding Neverland ],一樣也是屬於彼得潘串場的電影。
電影一開始的中文字幕打上:「真人真事」的字眼,但我存疑。
若要真的討論這部電影,首先要介意的是:它有多接近事實?
畢竟電影的每個細節都有其戲劇考量,真實未必如此。
比如說:在電影裡,以前後呼應的姿態出現的一對老夫婦,在第一齣演得很差的戲後派對上,褒揚了劇作家,結果無論是劇作家或老夫婦倆,都是一臉尷尬。
這是真的發生的嗎?不是。
於是必須先抽離這種「劇情需要」的細節,才能更接近這一部作品。
但第二齣舞台劇的派對上,老太太說了「任何人都逃不過時間」這話,間接解譯了鱷魚口裡的時鐘,原來鱷魚的重點在於時間的追逐,會年老、身體會長大的我們,就像虎克船長一樣,擁有權勢、力量、金錢,卻永遠畏懼時間的追趕。 把眼光放在這部電影的導演上。
我最喜歡的是他把幻想「具現化」的情景,在第一次與那一家人的見面,劇作家示範了與大狗跳舞的魔幻效果,在他的帶領下,小男孩們都看見了,一隻大狗變成比人還高大的跳著華爾茲的灰熊,公園的樹木們都變成馬戲團裡的小丑舞者,耳邊也彷彿響起令人欲隨之起舞的樂聲。
這樣的魔幻,在最後一幕女主角死前,達到了最淒美的手法。
劇作家在她家所呈現的舞台,必須要加點想像力,當女主角獨自起身,走進了NeverLand,畫面轉暗___她的確到達了。
死亡只是到達了那個天堂,這樣的想像,對生者和死者都是最好的慰藉。(那一幕我也流淚了)
整齣電影,是有失望的,我最期待的那一幕並沒有演出來,無論是電影或是電影中的那場舞台劇。彼得潘這個故事最引人入勝的,就是那幕小精靈死掉時,整個劇場都瘋狂喊出:「I do! I do! I do bleive in fairies!」的場面,這是最感人肺腑的時刻!
但是這部電影並沒有拍攝出來,在電影裡只是草草以外婆的「拍手以示相信」來帶過。
我好失望~~
──是中世紀時,成人與童年期的模糊定義的「死」;
──也是醫藥不發達的時期,夭折孩子的「死」;
對成人來說:童年已死。
對活著的父母來說:夭折的孩子也是永恆的死亡遺憾。
在兩種解釋中,彼得潘都屬於一種『邊緣人』。
於是成人對那遺憾的孩子寄予夢想--夢想一個不死不老的孩子,生活在天堂似的世界裡;卻又渴望被現實的人發現他的存在(心中的孩子需要被慰藉),才有溫蒂的出場。
這是我對彼得潘的詮釋,我也讀過有另一個論點:評論著重在溫蒂身上,主張溫蒂才是主角,在女孩子面臨經期到來之前,產生的逃避和幻想。
要注意的是:故事中是溫蒂的媽媽來作成人女性的對照,而沒有出現溫蒂的父親這個成人形象(成年男性是虎克船長)。
當然,我還是比較喜歡說成我所理解的看法,我喜歡比較無特定性別的、廣泛性的歸結。
接下來要討論兩部關於彼得潘的電影。
第一部是《Peter Pan》。
導演: 哈根 P. J. Hogan
主演: 傑森愛賽克 Jason Isaacs
原作:Barrie, J.M.
當我小時候,看彼得潘的故事時,我的心思主要在於neverland的奇想與娛樂,那完全是孩子的樂園﹔比較起來,令人聯想到木偶奇遇記裡頭那個一直一直一直玩的世界(最後孩子都變成驢),說起來,一直玩一直玩是很恐怖的,裡頭的主持者應該都會把小孩子賣掉或吃掉!
雖然主持著孩子們的天堂,但Peter Pan不是個壞蛋角色,相反地,本片把他詮釋得──非常寂寞。
He can fly,he can fight. 他是孩子們的爸爸,相當於孩子王,孩子們崇拜的對象。
但他的唯一弱點是,沒有感情。
作為唯一的敵人的Hook也十分了解彼得。
當溫蒂被孩子們稱呼為媽媽時,我覺得有點諷刺──既然溫蒂還不想長大,卻反而來這當個媽媽(大人)?
雖然,那是孩子們的需要,我曉得,溫蒂多少有點應了他們要求。
說到孩子們──這些孩子們,除了溫蒂外,全都是Boy(是否有青春期的幻想暗示種種?) 當然最匹配溫蒂的便是Peter Pan,兩人之間有漸發的情愫(而愛情是長大的始),本片也從此處開始有它不一樣的詮釋法。
困擾Peter Pan的,是「感情」(象徵著青春期的,感情)。
溫蒂的「意欲離去」,是一大打擊﹔加上Tinker Bell的死,讓他傷心到極點(變了天、飄了雪,整個世界彷彿就是Peter Pan。) 然後,相信與希望展現了它的力量──在「I do ! I do !I do believe in fairies!」的呼聲中,Tinker Bell復活了──如此堅定的信念,真正是屬於孩子的真誠信念才能造成的世界!
(小時候我也曾有這樣認為「堅信」能改變「現象」的。)剛開始的fly也是,「相信想快樂的事就能飛」,「只要說一句不相信世上有小仙子,世界上就會有一個小仙子馬上死掉」
(Hook也懂,並且作了個驗證,那小仙子馬上死了──所以,他究竟相信不相信呢?)
我喜歡〔相信〕這種說法,而不喜歡用〔愛〕。
(許多電影濫用了愛這個意義)
回到Peter Pan,長大之後的我,現在才懂──這故事中的主角其實是Peter,就像電影【The Legend of 1900】裡頭,死也不肯下船的1900一樣。
Peter有「他人無法理解、無法領會」的堅持。
可以說彼得潘逃避長大也好,可以說他太安於現狀,但我對於1900與Peter的最終抉擇,是羨慕的
──他們並不妥協,怎樣都要做自己──縱使柯恩牌和溫蒂如何勸誘,即使悲傷仍然選擇了獨行。
可以引申很多狀況,但說了就覺得過於現實功利了,就此打住。
另一部要討論的「電影」片名是[尋找新樂園Finding Neverland ],一樣也是屬於彼得潘串場的電影。
電影一開始的中文字幕打上:「真人真事」的字眼,但我存疑。
若要真的討論這部電影,首先要介意的是:它有多接近事實?
畢竟電影的每個細節都有其戲劇考量,真實未必如此。
比如說:在電影裡,以前後呼應的姿態出現的一對老夫婦,在第一齣演得很差的戲後派對上,褒揚了劇作家,結果無論是劇作家或老夫婦倆,都是一臉尷尬。
這是真的發生的嗎?不是。
於是必須先抽離這種「劇情需要」的細節,才能更接近這一部作品。
但第二齣舞台劇的派對上,老太太說了「任何人都逃不過時間」這話,間接解譯了鱷魚口裡的時鐘,原來鱷魚的重點在於時間的追逐,會年老、身體會長大的我們,就像虎克船長一樣,擁有權勢、力量、金錢,卻永遠畏懼時間的追趕。 把眼光放在這部電影的導演上。
我最喜歡的是他把幻想「具現化」的情景,在第一次與那一家人的見面,劇作家示範了與大狗跳舞的魔幻效果,在他的帶領下,小男孩們都看見了,一隻大狗變成比人還高大的跳著華爾茲的灰熊,公園的樹木們都變成馬戲團裡的小丑舞者,耳邊也彷彿響起令人欲隨之起舞的樂聲。
這樣的魔幻,在最後一幕女主角死前,達到了最淒美的手法。
劇作家在她家所呈現的舞台,必須要加點想像力,當女主角獨自起身,走進了NeverLand,畫面轉暗___她的確到達了。
死亡只是到達了那個天堂,這樣的想像,對生者和死者都是最好的慰藉。(那一幕我也流淚了)
整齣電影,是有失望的,我最期待的那一幕並沒有演出來,無論是電影或是電影中的那場舞台劇。彼得潘這個故事最引人入勝的,就是那幕小精靈死掉時,整個劇場都瘋狂喊出:「I do! I do! I do bleive in fairies!」的場面,這是最感人肺腑的時刻!
但是這部電影並沒有拍攝出來,在電影裡只是草草以外婆的「拍手以示相信」來帶過。
我好失望~~
下一篇:【電影】瓦力WALLE
Peter Pan肯定是水瓶座...
Peter有「他人無法理解、無法領會」的堅持。...沒錯!
網路搜尋發現
好多個姓彭的男生都取名Peter
好多個水瓶男也都取名Peter
其中水瓶男的特性 正是
"夢想一個不死不老的孩子,生活在天堂似的世界裡;卻又渴望被現實的人發現他的存在(心中的孩子需要被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