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15 07:16:57Jason

制度與智慧(上)

  「晏子春秋」裡面有個故事叫「橘逾淮而枳」。說的是橘子生長在楚國時又大又甜,有人把它移到淮河以北,它就變成又小又澀的枳了。這故事告訴我們,環境不同、氣候不同、水土不同,就算是同樣的種子,也會長出不同的果實。在現實世界裡,不知是有些大人物沒看過這故事,還是他們貴人多忘事,把這故事給忘了,所以我們經常看到「橘逾淮而枳」的事活生生地重演。
  十幾年前,台灣開始講教改,主要擘畫者有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博士,以及當時的教育部長吳京博士等人。這兩個人一個是流體力學博士,一個是化學博士。我不知道他們懂不懂教育,但他們認為台灣應效法美國的教育制度。因為美國講愛的教育、因為美國教育鼓勵思考創造、因為美國沒有大學聯考,所以中小學生比較快樂......。聽起來多麼完美啊!那麼把這套制度移植到台灣來吧!想必這樣一來,我們的下一代就都能在愛的環境中,快快樂樂地長大,還能發展出獨立思考與創造能力,讓台灣像美國一樣,成為世界一流的國家。十幾年下來,美夢似乎沒有成真,倒比較像是惡夢一場。為什麼?簡單地講,主其事者恐怕忘記了「橘逾懷而枳」的道理。講得難聽一點,這些主導教改的人,不懂教育也就算了,恐怕他們也不看報紙。所謂美式教育的美景,其實只存在他們的想像裡。
  愛的教育是三十幾年前美國教育學者發展出來並落實的概念。在真正愛的教育下長大的美國青年,幾年前開始陸續進入職場,並對職場生態造成相當大的衝擊。因為這些年輕人從小就是在師長與父母的呵護與讚美下長大。老師成天”excellent,” ”wonderful”掛在嘴邊,打罵學生那是絕少出現的新聞。所以這些新生代已經習慣了別人的鼓勵與肯定,投入職場後,他們也期望同樣得到上司的讚美與肯定。一旦上司有所責難或質疑時,他們就會出現挫折、自我否定的現象,甚至動不動就離職。因為這種現象已非少數特例,而是普遍的風潮,現在美國職場上的主管還不得不再進修,學習怎麼好好呵護讚美這些年輕人。聽起來很耳熟嗎?哈哈!這些人在台灣叫做「草莓族」。
  美國的教育其實是十足的菁英教育。講好聽一點叫因材施教,講難聽一點,就是重視菁英,對那些非菁英的學生,基本上就是放牛吃草。從小學開始,就有所謂的eagle class(近似台灣的資優班),每年還有各種學門與才藝的競賽,學校不但重視,還會有全國性的電視轉播呢!例如geography bee, history bee等等。來自各方的菁英學生,神氣地在電視上回答各種可能你我都答不上來的問題。中學生每個州還有Governor’s School,從各個中學選出菁英學生去就讀,能去的人都覺得很光榮。在這種制度下,學生自然呈現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情況。到了高中,居然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沒畢業就中輟離開了校園。三分之一!這是多大的比例啊!這些學業中輟沒有一技之長的年輕人,不但謀生不易,往往也成為各種社會事件的主角。這就是為什麼幾年前Bush總統要提出新的教改願景—No Child Left Behind法案的原因。這種菁英教育下的「淘汰者」或「退賽者」,我們經常可以在街頭或商店裡看到。例如你到Walmart買了$3.81的東西,如果你是台灣人,可能會想,19cent 的找零,一堆銅板多礙事啊!於是你可能會遞給店員$4.06的現金,心想這樣我可以用掉6 cent的銅板,而店員會找我一個quarter,比一堆銅板好帶多了。這種事我幹過幾次,但幾乎每次下場都一樣,讓我屢試不爽—每次試都很不爽啊!他們通常都是很驚訝地看著你,有一兩個還對我翻白眼,一副「你到底懂不懂英語」的神氣,真是讓我又好氣又好笑。脾氣比較好的,會先把6 cent 退給我(意思是:先生,你多給了),然後把4塊錢收下,再慢慢數零錢:82, 83, 84... 一直數到100給你。於是很不幸地,我的6 cent 沒用掉,還得到一堆銅板。美國的基礎教育真是成功啊!建構式數學萬歲!
  當然,李遠哲先生跟吳京先生當年到美國留學時,在課堂上、實驗室裡碰到的,絕不是上述那些人。他們碰上的是美國教育下培養出來的菁英—一流的師資、一流的設備,甚至一些比他們更強的同學。畢業後,他們留在美國工作,身邊的上司同事也都是頂尖的人才。大概因此,他們就對美國的教育制度心嚮往之吧!當然,另一個原因是,實驗室工作甚忙,他們想必沒時間看報紙的文教版,社會版就更不用提了。所以那些教育失敗的「案例」,他們大概通通都沒看到。
  李吳諸公另一個偉大的願景就是廢除聯考、廣設大專院校,讓下一代沒有升學壓力。十幾年下來,台灣的大專院校已經有167所,以密度而言,是世界第一喔!跟便利商店的密度一樣,都是傲視全球呢!但是,莘莘學子們的升學壓力解除了嗎?台灣的高等教育趕上美國了嗎?在我看來,答案應該都是NO吧?!現在的小孩不但英數理化該補的樣樣沒少,還要補國文、補才藝,因為現在大學改採多元入學了。申請入學要看才藝、要看社區服務,所以搞得大家團團轉。有時不禁會想,不知這些教改諸公們會不會覺得納悶—「奇怪!現在可以不考聯考啦!18分就可以進大學啦!教改不是成功了嗎?為什麼大家都在罵?」哈哈!如果他們真的這樣想,那我只能說:「笨蛋!台灣的報紙是用中文寫的,難道你也不看嗎?」
  幾年前有立委跟學者合作,針對技術學院的大專生跟國中生做英文測驗,結果前者的程度還不如國中生。上個月聯合報登了一則新聞,說是技術學院英語系(應用外語系)的畢業生,連全民英檢中級(好像是高中程度)都考不過。之前還看過,某些學校理工科的學生,連1/2 + 1/3都不會,居然以為是2/5(分子相加,分母相加得出來的。天啊!這是「建構式」數學嗎?哈哈哈)!大學變多了,自然原來進不了大學的人,也成了大學生。這還不打緊,經過四年的大學教育後,程度居然還不如國中生、高中生。那麼我們的大學教育是不是有問題?讓那些程度不夠的學生進了大學,又讓程度不行的他們領了證書畢業。這些學生進了社會能找到像樣的工作嗎?你也許會說,他們程度不好啊!可是,別忘了,這些人會說,我也是大學畢業啊!讓國中程度的人領學士學位,提高了自尊跟自我期許,然後「眼高手低」,讓大學生失業率比高職生高,這些應該不是教改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