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24 13:05:31Jason

前一陣子看了Nicole Kidman跟Sean Penn 主演的The Interpreter,台灣好像是譯成「雙面翻譯」,今天又重看了一遍。片子挺好的,抽絲剝繭,一層一層推演的劇情,很適合喜歡思考以及喜歡政治片的朋友。

不過這裡要講的不是這部片的重點,而是片子末尾,Nicole說了好幾遍的--非洲是我的家,我想念非洲,我想回家了。喔!必須交代一下,Nicole在片中演的是一個在美國出生,在非洲及歐洲長大的女生,擁有美國及Matobo(虛構的國家,我猜是影射辛巴威)雙重國籍,但是她認同的是落後的Matobo,落後的非洲,她認為那才是她的家,而不是美國。同樣地,我去年認識了一個在Columbia International Univ.神學院唸書的美國人,他的父親在非洲傳教,所以他在非洲長大,一直到念大學時,才回到美國求學。熟一點之後,我問他,你覺得你的家在非洲還是美國?他思考了一下,很認真地回答我:「我覺得非洲才是我的家」。

什麼是家?也許有些人覺得這個問題很蠢。家?不就是你出生長大的地方?基本上,這個答案沒錯,但並不完整。我認為家之所以為家,就在於它除了客觀的「出生長大之地」的事實外,更包含有主觀的「情感的認同」在裡面。對於那些在好幾個地方成長居住過的人們來說,他們可能只認定其中一個地方為家,而那個「家」不見得是最進步、最漂亮的一個。那個家,是他們情感寄託最深的地方。

或許你會說,在同一個地方出生長大的人,當然就會認定那個地方為家囉!喔!對不起!我要再說一遍,其實未必!舉個例子好了!五年級(或許六年級前段班)以前的朋友應該都記得,小時候在學校學過的--「我的家在台灣海峽那邊」、「我的家在松花江畔」之類的東西吧?國家教育教我們的是,我們的首都在南京,台灣只是反攻復興的跳板,我們的「家」在那邊。後來台灣民主化了、本土化了,這種教材就漸漸消失了。

當年渡海來台的外省人,如果至今仍認為他們的家在對岸,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奇怪的是,有許多在台灣出生長大的,外省人的第二代、第三代,他們仍然不認為台灣是他們的「家」,有些人甚至全盤接收了父祖的記憶,認定對岸那片從未見過的土地是他們的「家」。如果你注意政治議題、注意民調,你會發現,台灣有一群堅定支持統一的人,同時也有一群堅定支持中共「一國兩制」的人,這批人大約有15%上下,他們住在台灣這片土地上,但認同的,是對面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做錯了什麼嗎?為什麼幾十年的時間,仍然無法讓他們對這片土地產生感情?或者是台灣太小、太醜,不夠格成為他們的家?

俗話說:「兒不嫌娘醜」,不是嗎?台灣就是我的母親、我的家。這種想法,在我出國唸書後,變得益發強烈了,可能是人在異鄉的關係吧?台灣很小,不過卻住著許多不同想法的人。除了認同對岸的人之外,還有些人口口聲聲愛台灣,卻拼了命想拿美國籍、加拿大籍,即使只能到異鄉到寓公,還是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出國之後,才發現有數不清的台灣頂尖人才都留在海外,我這才瞭解我那個本土意識超強的老爸,當初為什麼拼了命反對我出國唸書!

子女長大了,就棄父母於不顧,這不是不孝嗎?為什麼台灣培養出來的菁英,到了異國,拋棄了台灣這個母親,還能沾沾自喜呢?有時不禁會想,如果所有台灣的留學生學成後,都能回國貢獻自己所學,今天的台灣應該不只現在這樣吧?「家有孝子,不絕其嗣;朝有諍臣,不亡其國」就是這個道理吧。

我真希望趕快完成論文,因為,我想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