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01 12:46:23Jason

韓國之後,是泰國嗎? 淺論台灣的經濟困境

今天看了中國時報網站(2005年8月1日),轉載了一篇「數位時代」雙週刊的文章「曼谷 亞洲創意新首都」,作者是鄭凱維。看了以後有很深的感觸。全文有點長,在此就不轉貼,有興趣的朋友請自行到中時或數位時代的網站閱讀。

記得幾年前,台灣還很喜歡喊「台灣經濟奇蹟」、台灣是亞洲四小龍(之首)等等。但現在呢? 在亞洲四小龍中,台灣顯然比不上新加坡、香港,前一陣子統計數字出來,2004年南韓的平均國內生產毛額(GDP)已經達到14098美元,超過了我國的13529美元。在亞洲四小龍中,台灣已經敬陪末座了。

黃天麟在先生「南方快報」中,指出了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這十幾年來,台灣有許多人說,產業必須西進,必須與中國「資源整合」,台灣的經濟才有未來。幾年下來,大陸已經是台灣最大的投資標的與出口市場,台灣在大陸的投資總額至少已經超過2000億美元,不論是比例或數額,都世居全世界之冠。如果那些理論正確的話,今天台灣的經濟發展應該是意氣風發才對啊!

當1992年台灣平均每人GDP達10274美元時,南韓還只有7193美元,台灣領先南韓達3081美元,幾近多了三分之一。但十二年下來,台商拼命地往大陸去投資設廠,為什麼南韓還是超越了我國?這十幾年來我們不是已經很努力了嗎?

大家都知道,現在的「世界工廠」是大陸。可別忘記,台灣賴以崛起的不也是「代工」?當世界經濟不斷前進,全球產業供應鍊也跟著不斷汰舊換新。哪裡有低廉的原料與勞工,世界工廠就搬到哪裡。十幾年前,當大陸開始崛起,台灣的代工產業就已經面臨了產業升級與研發創新的壓力了。這十幾年的產業西進,其實只是企圖藉著利用中國的資源,迴避我國產業必須面對的問題罷了。但無可避免地,由於台灣的資金技術與人才大量投入中國,使得國內資本形成減緩、勞工需求減少、失業率攀升,並壓低了國內消費,當然經濟成長也因此緩慢下來。

這一針止痛的鴉片,卻被台灣商人當成強身良藥,真是錯得太離譜了!拒絕升級的台灣代工產業,終究有一天要將市場拱手讓給中國廠商,這一天的到來,只是遲早的問題。

一九九七年七月,亞洲金融危機在泰國爆發,隨之蔓延到香港、南韓、新加坡等國。南韓有許多大企業倒閉,銀行壞帳問題也一一浮現。台灣表面上躲過了這波風暴,事實上也已嚴重內傷,但藉著各種政策措施延緩、掩蓋下來的問題,終於在02-03年爆發,台灣經濟出現了幾十年來最嚴重的大衰退。相對地,採取震撼療法的韓國,在大刀闊斧地進行金融改革整頓後,經濟迅速地恢復,七年後,其GDP超過了台灣。

另一個金融危機的受害國—泰國,在我們不知不覺間,也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出路。鄭凱維先生的報導裡指出了許多令我驚訝的現象與數據:

1.1998年,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籌辦王室婚禮,耗資千萬美元,並開「國際標」,結果由泰國的行銷公司「指標媒介」(Index event agency),打敗歐、美廣告公關巨人,拔得頭籌。

2.2004年泰國的流行音樂整體產值突破120億元泰銖(約近93億台幣),年成長幅度超過15%以上。在全球唱片產業同步下滑的同時,泰國最大的娛樂集團歌萊美〈GMM Grammy〉,卻寫下營收70億泰銖(約53億台幣)、唱片銷售量超過1000萬張、獲利年成長率超過30%的輝煌紀錄。相形之下,全台灣所有土洋唱片公司相加,營業額也只有44億台幣,總銷售張數更不到200萬張。

3.在電影產業方面,2004年泰國國片產量高達60部,在亞洲直追日本,年票房超過15億泰銖,市場佔有率與好萊塢拉成三與七之比,而對照台灣近五年國產片票房市佔率,沒有一年超過2%的低水準門檻。不只如此,泰國繼與好萊塢合作拍攝由里奧納多主演的「海灘」後,其「肯達那電影中心」 (Kntana movie town)更於2004年重金禮聘〈魔戒〉製作人歐斯朋打造了一座世界級的片廠。目前在泰國開拍的外國影片超過20部,每年赴泰國拍攝影視節目的外國團隊,幾乎都超過400個。不少擔任電影後期製作的日本、韓國、歐美影音工作者,都移居泰國,連台灣錄音工程業界的第一把交椅沈勝德,都決定揮別台北,在曼谷成立工作室。

4.在時尚與設計產業領域,2004年,由電信大亨出身的總理塔克辛(Thaksin Shinawatra)帶頭,啟動「時尚曼谷」計劃,一舉把泰國設計產業的出口總值拉過3000億泰銖(約2320億台幣),時尚紡織產品出口的金額更突破1300億泰銖(約1010億台幣),年成長率高達20%。2004年日本權威設計雜誌《AXIS》選出的「亞洲十大設計新秀」中,泰國設計師即包辦其中四名,與日籍設計師不相上下,並列第一。

旅居曼谷八年,目前擔任台北「品東西」家飾駐曼谷採購窗口的台灣設計師葉裕清指出:泰國的音樂、影像製品水平不但已追上台灣,甚至有凌駕之勢。泰國在「美學與娛樂產業」的崛起,已經在國際上形成了一種現象,並有人拿泰國跟當年的義大利相比擬。他們認為今日泰國的際遇,就類似上個世紀七○年代,義大利的家俱、時裝和電影工業的崛起一般,泰國儼然已經成為亞洲的「創意新都」。

這幾年韓國在消費電子產業的崛起是舉世矚目的,三星、LG,甚至連小小的賣Mp3隨身聽的iRiver,都已成為世界知名的品牌。以前被視為三流的韓國車,也早非昔日阿蒙,現代汽車在短短幾年內已經成為世界第七大車廠。南韓已經跑在台灣前頭了,現在我們又看到泰國也找到了自己的出路,在娛樂與設計產業大放異彩。台灣呢?我們仍要困守著代工產業,跟大陸人比誰更會做苦工嗎?

看到宏碁勇敢經營品牌的成功,我個人覺得非常欽佩。最近明基(BenQ)也勇敢地購併了西門子的手機部門,朝真正的全球手機大廠前進。這是件非常艱鉅的任務,但我依然衷心祝福他們能順利成功。不搞產業升級、不搞研發創新、不搞品牌附加價值,難道要靠政府的口水策略嗎?要靠藍綠政黨的惡鬥嗎?台灣要坐困愁城,原地等死嗎?與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奮力一搏,在這場生存保衛戰中,貢獻出自己的一點點力量呢?

**本文引用了許多黃天麟先生與鄭凱維先生的東西,不敢掠美,智財權歸原作者所有。
黃文請參見:http://w1.southnews.com.tw/snews/specil_coul/HuangTein/HuangTein_01/0058.htm
鄭文請參見: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Moment/newfocus-index/0,3687,9408010091+0+0+111906+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