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10 16:36:50期指贏家

中醫減肥

中醫減肥

中醫減肥是按照辯證原則,依患者不同年齡、飲食方式或體質等造成的各種臨床症狀施治,部分的減肥中藥還可以降血壓、緩解便秘或腸胃不適、改善心血管功能,加上中藥作用較緩和,副作用少,深受許多肥胖者的喜愛。西藥目前的使用普遍,作用快、效果顯著,療效受到肯定;中藥的使用歷史悠久,以調理身體本能為機轉,使臟腑功能順利運作,脂質代謝提升到一個穩定的程度,以下介紹大家幾種常見且廣泛應用在治療高脂血症的單味中藥。
 荷葉
 
為多年水生草本植物蓮的葉片,味苦澀,性平,功能清暑利濕、除煩止渴,常用在夏日治暑濕症。含有荷葉鹼、槲皮素、草酸和鞣質等,生物鹼生理活性顯著,自古便是瘦身的良藥。實驗證明荷葉有解熱、抗病毒、降血脂、擴張血管的作用。其減肥降脂之功效加上可以去暑熱,夏天飲用是不錯的飲品。
 何首烏
 
為蓼科多年草本植物何首烏的塊莖,味甘苦而微溫,能補肝腎、益精血,潤腸通便等。主要含大黃酚、大黃素、大黃酸和和其他羥基衍生物等,能夠減少膽固醇吸收,有降低血清膽固醇,防止或減輕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用於高脂血症的患者療效顯著。
 澤瀉
 
為澤瀉科沼澤植物澤瀉的塊莖,性味甘淡,有利尿作用,並使尿中的鈉、鉀和尿素排泄增加。塊莖中含有澤瀉醇、揮發油、生物鹼、膽鹼、卵磷脂等,可以明顯降低血清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和血清一氧化氮含量,減少肝臟和動脈內壁的脂肪沉積,對脂肪肝有治療作用。
 山楂
 
薔薇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植物野山楂的果實,味酸而甘,可以助脾健胃,增加胃中消化分泌,促進消化。有效成分為黃酮類化合物和有機酸,臨床上用於單純性肥胖、高血脂和便秘的治療。可以藉由降低三酸甘油脂、升高一氧化氮含量子改善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降低血壓、促進膽固醇排泄,從而降低血脂的作用。
 絞股藍
 
俗稱的七葉膽,葫蘆科絞股藍屬植物,又稱五葉參。性味苦寒,有清熱解毒、止咳祛痰的功效,多種生理活性可以降血脂、抗血栓、抗癌、保肝和提升免疫作用等。主要成分為絞股藍皂,可以抑制血清中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的升高,降脂保肝,預防動脈硬化形成。
 大黃
 
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葉大黃或唐古特大黃的根莖。味苦性寒,含大黃素、大黃酸、大黃酚、大黃素甲醚等衍生物。有良好的瀉下作用,尚可以利尿、保肝、降低血壓和膽固醇等作用。生大黃有攻積通便,活血化瘀作用,適用於偏實證及熱結便秘的高血脂病人。
 草決明
 
又叫決明子,為豆科一植物決明或小決明的乾燥成熟種子。味甘、苦,微寒,主要含有大黃酸、大黃素,決明素和決明內酯,還有蛋白質和胡蘿蔔素等,有清熱潤腸通便作用。實驗及臨床應用證明具有抑制血清膽固醇升高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作用,降血脂療效好。
 蒲黃
 
為香蒲科水生草本植物水燭香蒲的乾燥花粉,性味甘平,含有固醇類及揮發油、生物鹼和脂肪油等,藥理研究有促凝血作用、降血壓作用,臨床及實驗研究能抑制腸道吸收膽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從而達到降低血脂的作用。但只有生蒲黃花粉有降脂作用。中醫在降血脂的治療上多使用補益肝腎、健脾益氣、滋陰養血、活血化瘀、清熱通便、消食化痰這些藥,而中藥在歷史上使用久遠,療效穩定,副作用小,更適於老年患者。利用中草藥減肥降脂瘦身在國際風靡一時,但認為它是天然無毒副作用,而導致錯誤的用藥觀念,卻是十分不恰當的。例如有些中藥可能會引發過敏反應,或本身具有腎毒性,嚴重的話還會使腎受損壞死,此外不當的煎煮方式和炮製,也會無法減弱藥物的毒性甚或增加。這裡也提醒民眾,任何藥物皆不可長期而盲目的服用。
 == 中醫對高血脂證的分型治療 ==

一 、 脾虛痰濁型: 宜健脾益氣、袪痰化濁

        形體肥胖,頭暈頭重,胸脘痞悶,肢體沉重,倦怠乏力,苔白膩或厚膩,多見於 高脂血症之初期、中期 。

二 、 肝陽痰火型: 宜平肝潛陽、清熱化痰

  1. 型體壯實,頭脹跳痛,急躁易怒,目赤心煩,多夢,口乾口苦,便秘。

2. 多見於合併有 高血壓症之患者,易導致中風 。

三、陰虛陽亢型: 宜滋陰潛陽

  1. 形體消瘦,面紅或暗,頭暈耳鳴,口咽乾燥,盜汗,五心煩熱,腰酸乏力,遺泄,舌質紅。

  2. 本型常合併有 動脈粥樣硬化 。

四 、 脾腎陽虛型: 宜溫補脾腎

  1. 面色淡白,神疲乏力,形寒怯冷,面浮肢腫,納減便溏,腰膝酸軟,陽萎遺精,舌質淡胖,苔白膩或水滑。

  2. 本型多見於繼發性高血脂症,常見於 甲狀腺功能減退或慢性腎病 過程中。

五 、 痰滯瘀阻型:宜化痰通絡、活血化瘀

  1. 胸悶痞脹,隱隱作痛,或痛如針刺而固定,心悸氣憋,苔白膩,舌質紫暗或有瘀點。

  2. 本型常合併 冠心病、心絞痛 。

六 、 單味降脂食物:

    黃瓜,芹菜,茄子,辣椒,萊菔,大蒜,香菇(冬菇),豆腐,蕎麥,燕麥,玉米,紅麴。

七 、 茶飲方:

  1. 山楂益母茶:山楂 30 克 ,益母草 10 克 ,茶葉 5 克 。沖茶飲用

  2. 菊花山楂茶:菊花 10 克 ,山楂 30 克 ,茶葉 10 克 。沖茶飲用

  3. 荷葉茶:乾荷葉 9 克 ,茶葉 9 克 。沖茶飲用

  4. 三寶茶:普洱茶、菊花、羅漢果。沖茶飲用

高脂血症病因與治療

 陳潮宗摘要

  高脂血症是,現代人最常見的疾病,動脈硬化、冠心病、腦中風等原兇,本病在中醫典籍並無具體的描述,僅有「痰濕」、「濁阻」、「肥胖」相似之論述;歸究病因多因飲食傷脾、勞心思慮過度、老年機能退化所致。丹參降脂散是臨床上不分病因首選之處方,可搭配不同之體質給與與適當之調整。

關鍵字:膽固醇、高血脂。

前言

  血脂是血漿或血清中脂類的總稱,主要是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磷脂、游離脂肪酸等。血中脂類增多,超過正常範圍稱為高血脂症,又稱高脂蛋白血症。本病是現代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特別是老年人在此基礎上容易繼發其他許多的疾病,如動脈硬化、冠心病、腦中風等,對老年人危害極大,因而防治高血脂症對老年人十分重要。

  根據現行的檢查數據,血液總膽固醇的指數最好小於200m/ dl,因為當總膽固醇大於200時,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即直線上升。另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的膽固醇)能小於13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的膽固醇)能高於35m/ dl,幾乎沒有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理由是低密度脂蛋白和三酸甘油脂、膽固醇結合,沈積在血管壁,形成粥狀動脈硬化;而高密度脂蛋白則與膽固醇結合,將其帶至肝臟代謝掉。

  高脂血症在傳統醫學屬「痰濕」、「濁阻」、「肥胖」等範疇。古人雖然不知道血脂增高,但已經注意到它的存在與危害,尤其對過食肥甘引起高脂血症的危害性早有認識,如《素問‧生氣通天論篇》:“高梁之變,足生大丁”、《三因方》:“飲食飢飽,生冷甜膩,聚結不散,或作痞塊,膨脹滿悶”。中醫在治療上特別重視節制飲食,如《醫學心悟》提出養身之道,第一條即是節制飲食,認為:“人身之貴,父母遺體,食欲非宜,疾病峰起,外邪乘此,纏綿靡已,浸淫經絡,凝寒腠理,變症百端,不可勝紀”,已經注意到飲食與疾病的關係。

病位與病理

  高脂血症屬中醫「污血病」範疇。污血者,不潔之血,乃飲食水穀之濁氣,水穀不化之痰濁,瘀滯不通之血液結於脈中而成。主要是飲食傷脾,年老精虧所致;其病位在血脂,涉及心、肝等臟腑,而脾弱腎虛,痰瘀阻脈為病理基礎。

病因分類

飲食傷脾:飲食所起,嗜食肥甘膏梁厚味,膩脾礙胃,運化不利,水穀難以隨食隨化,淫精於脈,則成為痰瘀,發為本病。
勞傷心脾、心脾兩虛:過勞所引起,勞心思慮過度,宗氣過耗,心脾受傷,心主血脈,心氣虛,血行遲緩,瘀血內生;脾氣虛,運化失職,水穀不化精微,痰濕內生,病久入絡,痰濕阻脈絡,瘀血內生。
年老精虧:因老年機能退化所引起,高脂血症在中老年後發病率明顯增加,女子多在更年期後,男性患者多在中年後發病,與中醫腎虛理論不謀而合。年老腎精虧虛,精血不足,血脈不利而為瘀。另一方面腎為先天之本,腎氣對各臟腑器功能起著推動溫煦的作用。同時腎陽又主司一身之水液的蒸化,如腎陽虛衰,可導致五臟功能之減退,使水液的輸布失常,水液化為痰飲,發為本病。
治療

「丹參降脂散」是臨床上不分病因首選之處方,本方以集合現代藥理研究為構成本方之動機,高脂血症的發生是由多臟腑功能失調所致,本病之屬性為“本虛標實”,本虛以脾、腎為主,標實為痰瘀,病位在血脈。治療上應補臟腑之不足,化淡濕,活瘀血,以推動氣血之運行。

「丹參降脂散」的組成及原主要作用為吾人所熟知之外,其藥理作用分析如下值得參考:

(一)丹參:有降低膽固醇之作用,增加冠狀血流。

(二)澤瀉:干擾膽固醇的吸收。

(三)何首烏:抑制腸道吸收膽固醇並促進血漿中膽固醇的運輸及清除。

(四)決明子:含有蘆薈大黃素,能促進腸管蠕動,抑制膽固醇吸收。

(五)茵陳:含有香豆類素,可降低血清及主動脈弓段膽固醇含量。

(六)山楂:可減輕脂類在器官沈積。

(七)三七:含黃酮,有降脂作用。

(八)虎杖:含大黃素,可減少外源性膽固醇過多進入體內。

(九)蒲黃:減少膽固醇在腸道吸收,並促進排出。

(十)薑黃:促進膽汁排泄,達到降脂作用。

治療上以「丹參降脂散」為主劑即可。依辨證之不同而可以有幾種調整。

健脾利溼:脾胃是運化水榖之重要器官,健脾可促進食物的消化,痰濕不生,用丹參降脂散加黨參、白朮、茯苓、薏苡仁等補脾益氣、化濕和中。
滋補腎精:動脈粥樣硬化多見於老年人,年老腎精或腎氣虧虛,痰濁瘀血內阻於脈,發為本病,可用丹參降脂散重用何首烏,加熟地、續斷、桑寄生、杜仲、枸杞、女貞子等補腎之品,使血脈充實,脈通暢。
養心益氣:心主血脈,心氣旺盛則血行暢通,心氣虛弱則血行不利,補益心氣可助血通行,用丹參降脂散重用丹參加人參、甘草等。
疏肝理氣:肝主疏泄,助脾運化,可選用丹參降脂散加柴胡、香附、川楝子等疏肝理氣之品。
化痰除濕,活血治標:本病以痰瘀為標,化痰除濕藥,可選用陳皮、瓜蔞,澤瀉、菖蒲、海藻、白芥子等。
活血化瘀,可選用桃仁、紅花、丹參、水蛭、川芎、蒲黃等。 
另飲食上常建議病人攝取下列食物也有益降低膽固醇之功效。

綠豆和豆類膳食:植物性固醇能競爭抑制外源性膽固醇的吸收,並增加其排泄作用。
芥菜花、茶葉、大蒜、金銀花、葡萄葉、大麥根鬚等皆有降脂作用。 
 病例一

患者:張先生,60歲。

主訴:頭昏目眩、失眠多夢、手足麻木、腰痠項強、記憶力消退,已半餘年。

四診:舌淺苔薄白、氣息微弱、脈弦濇,診斷為高脂血症;檢驗報告如下:三酸甘油脂251mg/dl膽固醇422mg/dl

治則:滋補肝腎

處方:丹參降脂散8公克,加熟地3公克、杜仲2公克、枸杞2公克,3×7/p.c

追蹤:服藥一週後複診,諸症皆減輕,但手足仍麻,乃囑其飲食宜清淡,多運動,持續服藥。月餘後,三酸甘油脂、膽固醇已回復正常。

病例二

患者:陳女士,52歲。

主訴:口乾口苦、胸悶氣短、便秘、性情急躁、手麻項強、不寐、煩躁易怒,已年餘。

四診:面色暗黃、氣息較粗、舌質黯紅、舌苔黃膩,診斷為高脂血症;檢驗報告如下:三酸甘油脂320mg/dl、膽固醇300mg/dl

治則:疏肝理氣。

處方:丹參降脂散8公克,加柴胡3公克、香附2公克、川楝2公克,3×7/p.c

追蹤:病人再複診,症狀皆改善,為仍覺口苦、便秘,囑其多喝水。仍繼續服藥,約五週之後,三酸甘油脂、膽固醇已恢復正常。

結語

  應酬多,運動少,過多的飲酒與油膩食物所引起的高脂血症,只要加強運動,改變飲酒飲食習慣即可得到改善,服用丹參降脂散常有良好的反應,至於年紀較長的患者往往有臟腑功能失調,則需要配合藥物治療。西藥降血脂效果很快,但服西藥降血脂藥常造成肝功能異常及停藥後迅速反彈現象,中藥治療是一種良好的選擇,若患者兼有肝病的情況之下,那中藥就是是唯一的選擇。

讓你措手不及的急性心肌梗塞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 陳旺全

     只因為電梯故障,走樓梯到四樓參加電台節目的金門王,因心臟不堪負荷,引發急性心肌梗塞,送醫急救,仍告不治。今後想聽一曲感人、旋律優美的「流浪到淡水」就只能在舊CD裡找了,令人不勝唏噓。談到引起心肌梗塞的原因,主要有過度勞累、受寒著涼、飲食失調及情緒激動等因素造成;而患有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誘發疾病病史更是心肌梗塞的高危險群。其病理是指由於心肌持久、嚴重缺血而引起部分心肌壞死,絕大多數是在冠狀動脈粥樣化的基礎上合併血栓形成或持續性發痙攣,使管腔發生急性阻塞而形成。從前無論中西醫的臨床或典籍當中,心肌梗塞是屬中、老年人的疾病,不過由於近年來,生活水準的提昇,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大魚大肉的結果下,造成高膽固醇、高脂肪、的大量吸收,發病的年齡層有逐漸下滑之虞,許多壯年男性在長期工作壓力、交際應酬的影響下也成為高危險群。當血管被累積的膽固醇及脂肪堆積到一定的程度時,就會出現“心絞痛”的現象,臨床的症狀有胸痛、胸悶、連帶的肩膀上臂痛,如果胸痛的情形會持續半小時以上,伴有冷汗、噁心感覺時,這就是心肌梗塞發病的前兆,那您就必需要去醫院做個徹底的檢查了。中醫的歷代文獻指出心肌梗塞即為“真心痛”、“厥心痛”、“胸痹”、或入“厥証”、“脫証”之範疇,在《金匱要略》即提到:「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者其極虛也。」,《古今醫鑒》則說「心痹痛為素有頑痰死血,或因惱怒氣滯所致。」這些理論就是指天氣變化、飲食不調、精神上的不穩定都是導致此病的主因。中醫藥從整體陰陽調節,扶正固本上出發,益氣養陰,活血化瘀,以達到治標固本的功效,可用高麗參三錢制附片二錢〈先熬〉 當歸二錢 白朮三錢 黃耆五錢 乾薑二錢 桃仁二錢 紅花二錢 瓜蔞三錢 薤白二錢,水煎溫服,每日一劑,連服十五劑,為一療程。另外可治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絞痛、心悸;有噁心、嘔吐感的藥,可用吳茱萸三錢黃耆五錢 竹茹二錢 陳皮二錢 法半夏二錢 茯苓三錢 旋覆花二錢,水煎溫服,每日一劑,連服十劑,即有相當好的療效;心跳過緩可用高麗參三錢 制附片二錢〈先熬〉 乾薑二錢五味子二錢 炙甘草三錢 桂枝一錢,水煎溫服,每日一劑,連服十劑;心跳過快,則以龜板三錢 鱉甲三錢 生牡蠣二錢 生地二錢 黨參五錢 麥冬三錢 當歸二錢 甘草一錢,水煎溫服,每日一劑,連服十劑。   心肌梗塞的患者必須有樂觀開朗的性格,情緒過激或過度憂鬱都會加重病情的惡化;冬天及一天的清晨都是發作的高峰期,要特別注意天氣變化對身體的影響;此外,飲食的控制特別重要,要限制動物性脂肪、鹽分的攝入,可以多吃如菠菜、香菇、青椒、豆腐及蘋果、橘子等,這些食物都有降低劣質膽固醇的功效;吸煙喝酒都是心血管病變的大敵,要嚴格戒除,適量的運動也有助於心臟功能的恢復。金門王的遽逝是台灣音樂界的一大損失,但也提醒了我們,若不想讓自己「走的」不明不白,徒增家人的哀傷煩惱,那平時就要建立正確的生活和飲食態度,保持愉快的心情,這樣才是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獨門秘方。

1. 品 名:  乙字湯 

   成 分:  當歸(川) 甘草 黃芩 大黃 柴胡 升麻    

   適應症:大便燥結,便秘所引起之痔核疼痛。

2. 品 名:  一貫煎 

   成 分:  當歸(川) 麥門冬 枸杞子 北沙參 生地黃 川楝子    

   適應症:養陰疏肝。

3. 品 名:  八味地黃丸 

   成 分:  山茱萸 熟地黃 山藥 牡丹皮 肉桂 炮附子 澤瀉 茯苓    

   效能:溫補腎陽。

   適應症:腎陽虛弱,命門火衰,夜尿,自汗,耳鳴。

   注意事項:肝陽上亢(高血壓)者慎服。 

4. 品 名:  十神湯 

   成 分:  川芎 赤芍藥 陳皮 白芷 葛根 麻黃 生薑 升麻  紫蘇 香附 炙甘草  

   效能:解肌發表,理氣通陽。

   適應症:感冒風寒,發熱惡寒,頭痛無汗,咳嗽鼻塞。

   注意事項:1.體虛多汗者慎服。2.肝陽上亢(高血壓)心臟病患者慎服。 

5. 品 名:  十味敗毒散 

   成 分:  甘草 川芎 桔梗 獨活 茯苓 荊芥 柴胡 防風 生薑 櫻皮  

   適應症:蕁麻疹,濕疹,蓄膿症,化膿性皮膚疾患。 

6. 品 名:  十味香薷飲 

   成 分:黃耆 甘草 白朮 人參 厚朴 陳皮 香薷 白扁豆 木瓜 茯苓    

   適應症:祛暑解表,調氣培中。

7. 品 名:  十全大補湯 

   成 分:  熟地黃 當歸(川) 黃耆 白朮 大棗 川芎 人參 肉桂 茯苓 生薑  白芍 炙甘草 

   效能:補血益氣。

   適應症:氣血兩虛,肢體倦怠。

   注意事項:陰虛火旺,肝陽上亢(高血壓)者慎服。 

8. 品 名:  十六味流氣飲 

   成 分:  檳榔 當歸(川) 黃耆 甘草 川芎 人參 白芍藥 烏藥 枳殼 厚朴 木香 桔梗 肉桂 白芷 防風  紫蘇  

    適應症:癰疽及?瘤。 

 

9.. 品 名:  八珍湯 

   成 分:  熟地黃 當歸(川) 白朮 大棗 川芎 人參 白芍藥 茯苓 生薑  炙甘草  

   效能:雙補氣血。

   適應症:氣血兩虛,神疲肢倦,食慾不振,面黃肌瘦。

 10.品 名:  八味帶下方 

   成 分:  當歸(川) 川芎 陳皮 金銀花 土茯苓 茯苓 木通 大黃    

   效能:清熱解毒。

   適應症:濕熱帶下,熱淋。

 11.品 名:  八正散 

   成 分:  梔子(山梔子) 瞿麥 滑石 車前子 燈心草 木通 大黃  扁蓄 甘草梢  

   效能:清熱瀉火,利水通淋。

   適應症:膀胱結熱,小便濇痛。

   注意事項:淋證日久,體質虛弱及孕婦均不宜。 

 12.品 名:  人參瀉肺湯 

   成 分:  甘草 人參 枳殼 桔梗 杏仁 黃芩 梔子(山梔子) 連翹 桑白皮 大黃  薄荷  

   臨床應用:治肺經積熱,上喘氣逆,胸膈脹滿,痰多,大便乾結。 

 13.品 名:  人參養榮湯 

   成 分:  五味子 遠志 熟地黃 當歸(川) 黃耆 甘草 白朮 大棗 人參 陳皮 茯苓 生薑  白芍 桂心  

   效能:補氣血。

   適應症:脾肺氣虛,營血不足,食少無味,身倦肌瘦。

   注意事項:肝陽上亢(高血壓)孕婦及幼兒慎服。 

 14.品 名:  人參當芍散 

   成 分:  當歸(川) 甘草 白朮 川芎 人參 白芍藥 桂皮 澤瀉 茯苓    

   適應症:妊娠腹中疼痛,心下急痛,產後血暈,目虛氣乏。 

 15.品 名:  人參湯(理中湯) 

   成 分:  甘草 白朮 人參 乾薑    

   適應症:溫中祛寒,補氣健脾,慢性胃腸炎,胃弱,胃痛,嘔吐。

 16.品 名:  人參敗毒散 

   成 分:  甘草 川芎 人參 枳殼 桔梗 前胡 獨活 羌活 茯苓 柴胡 生薑  薄荷  

   臨床應用:虛弱體質,感受外邪,寒熱頭痛,鼻塞聲重,濕毒流注,腳腫,腮腫。

   注意事項:陰虛液燥証之口渴明顯,舌紅少津者不宜。 

 17.品 名:  二陳湯 

   成 分:  甘草 陳皮 半夏 茯苓 生薑    

   效能:溼燥化痰,理氣和中。

   適應症:溼痰咳嗽,痰多色白,胸膈脹滿,噁心嘔吐,脾胃不和。

 18.品 名:  二朮湯 

   成 分:  甘草 白朮 香附子 陳皮 半夏 黃芩 蒼朮 威靈仙 羌活 茯苓 生薑  南星  

   適應症:治痰飲,雙臂痛及手臂痛。 

 19.品 名:  九檳吳茯湯 

   成 分:檳榔 甘草 桂皮 厚朴 木香 吳茱萸 茯苓 紫蘇葉 生薑 橘皮  

   適應症:腳氣。

 20.品 名:  九味羌活湯 

   成 分:  甘草 川芎 蔥白 黃芩 生地黃 蒼朮 羌活 白芷 細辛 防風 生薑    

   效能:解表,祛溼,清裏熱。

   適應症:外感風寒溼邪,頭痛,項強,四肢痠痛。 

 21.品 名:  七味白朮散 

   成 分:  甘草 白朮 人參 藿香 木香 茯苓 葛根    

   適應症:小兒消化不良症,感冒引起之吐瀉。

 22.品 名:  上中下通用痛風丸 

   成 分:  川芎 桃仁 紅花 天南星 黃柏 蒼朮 威靈仙 羌活 白芷 桂枝  龍膽 防己 神麴  

   臨床應用:痛風,有寒,有濕,有熱,有痰,有血之不同,以此為通治。 

 23.品 名:  女科柏子仁丸 

   成 分:  柏子仁 續斷 熟地黃 澤蘭 牛膝  卷柏  

   臨床應用:袪瘀通經,月經不調,血虛有火,月經耗損,漸至不通,羸瘦而生潮熱,室女思慮過度,經閉成癆。

 24.品 名:  川芎茶調散 

   成 分:  甘草 川芎 羌活 白芷 薄荷葉 細辛 荊芥 防風    

   臨床應用:感冒,偏頭痛,惡風有汗,鼻塞痰盛,頭暈目眩等。

   注意事項:氣虛,血虛,久病者慎用。

 25.品 名:  小續命湯 

   成 分:  甘草 大棗 川芎 人參 白芍藥 杏仁 黃芩 炮附子 麻黃 桂枝 防風 生薑  防己  

   臨床應用:治中風不省人事,喎斜癱瘓,麻木眩暈,涎鳴反張,瘖?厥冷,及風痹腳氣,外顯六經形證。 

 26.品 名:  小柴胡湯去參 

   成 分:  大棗 半夏 黃芩 柴胡 生薑  炙甘草  

   臨床應用:和解少陽。用於慢性肝炎,膽汁反流性胃炎

 27.品 名:  小柴胡湯 

   成 分:  大棗 人參 半夏 黃芩 柴胡 生薑  炙甘草  

   臨床應用:往來寒熱,心煩喜嘔,胸痛,脅下痞鞭。用於肝炎,膽汁反流性胃炎,過敏性皮膚病。 

 28.品 名:  小建中湯 

   成 分:  大棗 白芍藥 桂枝 生薑  炙甘草 膠飴  

   臨床應用:虛勞性疲勞,或腹痛,或下痢為目標,兒童體質改善,貧血症,夜尿症。

   注意事項:嘔者慎用。

 29.品 名:  小青龍湯 

   成 分:  五味子 白芍藥 半夏 乾薑 細辛 麻黃 桂枝  炙甘草  

   臨床應用:感冒,咳嗽痰多,支氣管炎,喘息,腎炎,浮腫,胸滿,有停飲者。

   注意事項:風熱咳喘,虛喘慎用。孕婦慎用。

 30.品 名:  小承氣湯 

   成 分:  枳實 厚朴  生大黃  

   臨床應用:治傷寒陽明證,腹滿,便秘,潮熱譫語,脈滑。

   注意事項:年高血燥,產後血虛,病後津虧,貧血者慎用。

 31.品 名:  大黃牡丹皮湯 

   成 分:  冬瓜子 牡丹皮 芒硝 大黃    

   臨床應用:蟲垂炎,子宮內膜炎,淋疾,骨盤腹膜炎,時時發熱自汗,復惡寒,其脈遲緊。

   注意事項:寒濕瘀滯不宜。◎孕婦,老人,體弱者,慎用。

 32.品 名:  大秦艽湯 

   成 分:  熟地黃 當歸(川) 甘草 白朮 川芎 黃芩 生地黃 石膏 獨活 秦艽 羌活 白芷 茯苓 細辛 防風  白芍  

   臨床應用:風濕初中經絡,見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風邪散見,不拘一經者。

   注意事項:本方為風邪初中經絡而設,汪昂稱“六經中風輕者之通劑

 33.品 名:  大柴胡湯去大黃 

   成 分:  大棗 枳實 半夏 黃芩 柴胡 生薑  白芍  

   臨床應用:和解少陽,內清裏熱。用於膽絞痛,膽囊炎,急慢性肝炎,美尼爾氏綜合徵,帕金森氏綜合徵。

 34.品 名:  大柴胡湯 

   成 分:  大棗 白芍藥 枳實 半夏 黃芩 大黃 柴胡 生薑    

   臨床應用:高血壓症,肝臟肥大症,慢性肝炎,膽石症,心臟性喘息,寒熱往來。

 35.品 名:  大建中湯 

   成 分:  人參 乾薑  蜀椒 飴糖  

   臨床應用: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寒氣上衝皮起見頭足,上臂痛而不可觸近者。

   注意事項:實熱,濕熱,血熱,瘀熱內蓄而致腹痛者不宜

 36.品 名:  大青龍湯 

   成 分:  甘草 大棗 杏仁 石膏 麻黃 桂枝 生薑    

   臨床應用:流感,急性肺炎,麻疹,結膜炎,風眼,腦膜炎,急性關節炎,丹毒,發熱惡寒,身體疼痛。

   注意事項:掌握劑量,不可汗出過多。 

 37.品 名:  大承氣湯 

   成 分:  枳實 厚朴 芒硝 大黃    

   臨床應用:治陽明實熱證,脈沈實者,苔焦黃起刺,大便不通,腹滿疼痛,潮熱譫語。

   注意事項:表證未解者,孕婦,虛寒證,體虛者不宜

 38.品 名:  三痹湯 

   成 分:  續斷 當歸(川) 黃耆 杜仲 甘草 大棗 川芎 人參 白芍藥 牛膝 生地黃 肉桂  獨活 秦艽 茯苓 細辛 防風  生薑    

   臨床應用:補氣血,祛風濕,止痺痛。用於運動麻痺,手足麻木,骨節疼痛,腦溢血麻痺,風濕性關  節炎,慢性神經麻痺。 

 39.品 名:  三黃瀉心湯 

   成 分:  黃芩 黃連 大黃    

   臨床應用:咯血,吐血,鼻血,眼底出血,齒齦出血,口內炎,口臭,口苦,皮下出血,子宮出血, 血尿,腸出血,痢疾,膀胱出血,痔出血,動脈硬化,高血壓,眼疾,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更年期症狀。

   注意事項:孕婦不宜,脾胃虛寒者慎用。 

 40.品 名:  三黃錠 

   成 分:  黃芩 黃連 大黃    

   臨床應用:習慣性便秘,胃部悶塞,高血壓,失眠,精神不安。

   注意事項:孕婦不宜, 脾胃虛寒者慎用。 

 41.品 名:  三黃石膏湯 

   成 分:  淡豆豉 大棗 黃芩 黃連 黃柏 梔子(山梔子) 石膏 麻黃 生薑  細茶  

   臨床應用:傷寒,六脈洪數,面赤鼻乾,煩燥不眠,譫狂鼻血,發斑等症。

   注意事項:寒性體質慎用。 

 42.品 名:  止嗽散 

   成 分:  甘草 紫菀 陳皮 桔梗 百部 白前 荊芥    

   臨床應用:感冒咳嗽,支氣管炎咳嗽。

   注意事項:痰中帶血者慎用,陰虛勞嗽不宜。 

 43.品 名:  木香檳榔丸 

   成 分:  檳榔 枳殼 青皮 木香 陳皮 黃連 黃柏 牽牛子 大黃  香附 蓬莪朮  

   臨床應用:一切滯氣,心胸腹脅,痞滿,二便濇滯。

   注意事項:體虛、年老者慎用。孕婦不宜。

 44.品 名:  月來順 

   成 分:  當歸(川) 杜仲 川芎  熟地 白芍 人蔘 蜂蜜  

   臨床應用:補血調經,益氣強腰,用治月經不順,胎前產後,調養,皮膚乾燥,男女貧血

   注意事項:孕婦慎用 

 45.品 名:  少腹逐瘀湯 

   成 分:  當歸(川) 川芎 蒲黃 延胡索 沒藥 五靈脂 肉桂 小茴香  赤芍  

   臨床應用:活血祛瘀,溫經止痛。痛經,閉經,不孕,子宮肌瘤,卵巢囊腫,泌尿系結石。

   注意事項:孕婦及氣虛崩漏者不宜。 

 46.品 名:  天麻鈎藤散 

   成 分:  夜交藤 石決明 天麻(川) 桑寄生(黃寄生) 杜仲 黃芩 梔子(山梔子)  鈎藤 川牛膝 茯神 益母草  

   臨床應用: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眼暈,高血壓眩暈,面部肌肉痙攣。

   注意事項:舌降無苔之陰虛動風證,不宜。 

 47.品 名:  天王補心丹 

   成 分:  酸棗仁 熟地黃 人參 丹參 生地黃 玄參(元參)  天冬 麥冬 柏子  

   臨床應用:寧心,化痰涎,袪煩熱,滋陰養血,思慮過度,神志不寧,咽乾口燥,健忘怔忡,口舌生瘡,心悸失眠。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胃納差,痰濕留滯者,慎用。 

 48.品 名:  升麻葛根湯 

   成 分:  甘草 葛根 生薑 升麻  芍藥  

   臨床應用:流行性感冒,瘡疹未發,發斑痘疹欲出不出,鼻血,眼充血,皮膚病,扁桃腺炎,解酒毒


   注意事項:麻疹巳出者或麻疹發而不透者,見氣急、氣粗、喘咳不宜。 

 49.品 名:  分消湯 

   成 分:  白朮 枳實 厚朴 砂仁 香附子 木香 大腹皮 陳皮 蒼朮 澤瀉 豬苓 茯苓 燈心草 生薑    

   臨床應用:中滿鼓脹,脾虛發腫,利尿。 

 50.品 名:  六和湯 

   成 分:  白朮 人參 藿香 厚朴 砂仁 杏仁 半夏 木瓜 茯苓 扁豆  

   臨床應用:能禦風寒暑濕燥調六氣,益氣健脾。 

 51.品 名:  六君子湯 

   成 分:  白朮 大棗 人參 陳皮 半夏 茯苓 生薑  炙甘草  

   臨床應用: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慢性胃炎,胃潰瘍,胃下垂,慢性腸炎,大便溏泄。

   注意事項:忌食生冷、辛辣、油膩食物。 

 52.品 名:  五積散 

   成 分:  當歸(川) 川芎 枳殼 厚朴 陳皮 桔梗 半夏 白芷 麻黃  白芍  

   臨床應用:惡寒,發熱,頭痛身痛,項背拘急,嘔吐腹痛,膨滿感,腳氣腫痛,月經不順,流感胃炎,婦人病等。

   注意事項:熱病不宜。 

 53.品 名:  五淋散 

   成 分:  當歸(川) 甘草 梔子(山梔子) 燈心草  赤芍 赤茯苓  

   臨床應用:清熱涼血,利水通淋。用於尿道炎,膀胱炎,結石,淋疾。

   注意事項:本方所治淋疾,以血淋為主。 

 54.品 名:  五苓散 

   成 分:  白朮 澤瀉 豬苓 茯苓 桂枝    

   臨床應用:口渴,瀉痢,頭暈,頭痛,浮腫,急性腸炎,胃弱,小兒之腸炎。

   注意事項:體虛者可與補養脾腎之劑合用。脾氣虧損,腎氣虛弱,溫病高熱傷津慎用。 

 55.品 名:  五皮飲 

   成 分:  大腹皮  生薑皮 五加皮 茯苓皮 地骨皮  

   臨床應用:水病腫滿,上氣喘息,或腰以下腫。

   注意事項:忌生冷油膩食物。 

 56.品 名:  玉泉丸 

   成 分:  烏梅 甘草 人參 栝樓根(天花粉) 茯苓 葛根  麥冬 生黃? 炙黃?  

   臨床應用:生津止渴、益氣養陰。消渴多飲、小便頻數、大便稀糖、精神疲乏。 

 57.品 名:  右歸丸 

   成 分:  熟地黃 當歸(川) 菟絲子 枸杞子 杜仲 山藥 肉桂  附子 鹿角膠 山萸肉  

   臨床應用:內分泌功能低下,性機能減退,精子缺乏症,慢性氣管炎,老年性赤白帶過多症,坐骨神經痛,再生不良性貧血,腎病綜合症。

   注意事項:陰虛火旺慎用,忌生冷。 

 58.品 名:  左歸丸 

   成 分:山茱萸 熟地黃 菟絲子 枸杞子 山藥 牛膝  鹿角膠 龜板膠  

   臨床應用:滋腎水,調營衛。用於慢性腎炎,不孕症,萎縮性外陰炎,再生障礙性貧血,神經衰弱,慢性腰肌勞損。

   注意事項:脾虛便溏,胃弱痰多者慎用。 

 59.品 名:  加味三黃錠 

   成 分:  黃芩 黃連 白花蓮 大黃    

   臨床應用:三焦實熱,煩燥,便秘,高血壓。

   注意事項:孕婦不宜,脾胃虛寒者慎用。 

 60.品 名:  白頭翁湯 

   成 分:  黃連 黃柏 秦皮 白頭翁  白頭翁 秦皮 黃連 黃柏  

   臨床應用:治傷寒,熱痢,下重等。 

 61.品 名:  白虎湯 

   成 分:  粳米 知母 石膏  炙甘草  

   臨床應用:治傷寒,熱痢,下重等

   注意事項:表證未解的無汗發熱,口不渴,脈見浮細或沉者不宜。 

 62.品 名:  白虎加人參湯 

   成 分:  粳米 甘草 人參 知母 石膏    

   臨床應用:治肺炎,中暑,糖尿病,搔癢性熱感性皮膚病,太陽中熱,汗出惡寒,少陰瘧,陽明瘧。

   注意事項:熱盛於裏,氣津兩傷之暑熱,有其療效。 

 63.品 名:  生脈散 

   成 分:  五味子 麥門冬 人參  人參 麥門冬 五味子  

   臨床應用:益氣生津,斂陰止汗。用於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心絞痛、低血壓、肺心病。

   注意事項:實證、暑熱熱邪尚感者,咳而表證未解者,不宜。 

 64.品 名:  生化湯 

   成 分:  當歸(川) 甘草 川芎 桃仁  黑薑  

   臨床應用:產後惡露不行,兒枕骨痛。

   注意事項:血熱而有瘀滯者不宜。 

 65.品 名:  甘露飲 

   成 分:  熟地黃 麥門冬 石斛 天門冬 枳殼 枇杷葉 黃芩 生地黃  茵陳蒿 炙甘草  

   臨床應用:目赤腫痛,齒齦腫痛出膿,口瘡咽痛,胃中濕熱,發疹,腹滿身熱,黃疸。

   注意事項:忌辛辣、油膩食物。 

 66.品 名:  甘露消毒丹 

   成 分:  菖蒲(石菖蒲) 藿香 黃芩 連翹 射干 滑石 木通  川貝母 薄荷 黃芩 白豆蔻 茵陳蒿  

   臨床應用:濕溫時疫、邪在氣分。症見發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酸,咽腫,身黃,頤腫,口渴,小便短赤或淋濁,舌苔淡白或厚或干黃者。

   注意事項:濕熱並陰虛津虧證慎用。

 67.品 名:  甘麥大棗湯 

   成 分:  甘草 大棗  小麥  

   臨床應用:治婦人臟躁善悲欲泣,癇症,狂症。

 68.品 名:  瓜蔞枳實湯 

   成 分:  當歸(川) 甘草 枳實 木香 陳皮 桔梗 貝母 黃芩 梔子(山梔子) 茯苓 生薑  瓜蔞仁  

   臨床應用:實熱生燥痰,喀出困難,胸膈痛不能轉側者。支氣管炎、肺炎、胸膜炎有乾凝痰伴咳嗽、胸痛、呼吸困難者。

 69.品 名:  玉屏風散 

   成 分:  黃耆 白朮 防風    

   臨床應用:感冒,過敏性鼻炎,慢性氣管炎,小兒肝炎,蕁麻疹,腎炎。

   注意事項:避風寒,忌生冷,油膩飲食。

 70.品 名:  玉女煎 

   成 分:  熟地黃 麥門冬 牛膝 知母  生石膏  

   臨床應用:陰虛胃火齒痛。

   注意事項:大便溏泄者慎用。

 71.品 名:  正骨紫金丹 

   成 分:  當歸(川) 甘草 紅花 血竭 木香 牡丹皮 丁香 茯苓  兒茶 熟大黃 蓮肉 白芍

   臨床應用:因跌打撲墜,閃挫損傷,引起的血瘀血凝聚,紅腫疼痛及傷筋動骨等。

   注意事項:◎孕婦不宜。

 72.品 名:  平胃散 

   成 分:  甘草 大棗 厚朴 陳皮 蒼朮 生薑    

   臨床應用:脾胃不能運化,食慾不振,胃炎,胃弱,胃擴張。

   注意事項:虛證,熱證不宜。孕婦慎用。 

 73.品 名:  平肝流氣飲 

   成 分:  當歸(川) 甘草 川芎 白芍藥 厚朴 青皮 半夏 梔子(山梔子) 吳茱萸 茯苓 柴胡 香附 橘皮  

   臨床應用:慢性肝炎,肝硬化,膽囊炎,疝氣腹痛。

 74.品 名:  四逆湯 

   成 分:  甘草 乾薑 炮附子    

   臨床應用:少陰病,表熱裏寒,下痢清穀,四肢拘急,手足厥冷。

   注意事項:本方所治之厥逆、亡陽,非屬陽虛者不宜。

 75.品 名:  四逆散 

   成 分:  甘草 枳實 柴胡  芍藥  

   臨床應用:和解表裏,疏肝理脾。用於肝炎,膽囊炎。

 76.品 名:  四物湯 

   成 分:  熟地黃 當歸(川) 川芎  白芍  

   臨床應用:補血調經,月經不順,更年期障礙,白帶。

   注意事項:◎孕婦慎用。陰虛火旺所致月經過多,崩中漏下,胎動漏紅慎用。

 77.品 名:  四君子湯 

   成 分:  白朮 大棗 人參 茯苓 生薑  炙甘草  

   臨床應用:陽虛氣弱,脾胃衰弱,食少泄瀉脈來細軟者。

   注意事項:陰虛血熱者慎用。

 78.品 名:  半瀉六君子湯 

   成 分:  牡蠣 甘草 人參 陳皮 半夏 黃芩 黃連 蒼朮 茯苓 生薑    

   臨床應用:急慢性胃腸炎,食慾不振,弛緩性瀉痢,胃潰瘍。

 79.品 名:  半夏瀉心湯 

   成 分:  甘草 大棗 人參 半夏 黃芩 黃連 乾薑    

   臨床應用:心下痞及嘔而腸鳴者,急慢性胃腸炎,胃擴張,胃潰瘍等。

   注意事項:陰虛嘔逆者不宜。

 80.品 名:  半夏厚朴湯 

   成 分:  厚朴 半夏 茯苓 生薑  蘇葉  

   臨床應用:中脘痞滿,噁心嘔逆,胃下垂,支氣管喘息,支氣管炎,咽喉異感症。

   注意事項:痰火郁結慎用。

 81.品 名:  半夏白朮天麻湯 

   成 分:  麥芽 神? 天麻(川) 黃耆 白朮 人參 陳皮 半夏 黃柏 乾薑 蒼朮 澤瀉 茯苓

   臨床應用:燥濕化痰,益氣和胃。痰厥頭痛如裂,眩暈,吐逆怠,惡心煩悶,美尼氏綜合症。

   注意事項:陰虛肝陽上亢之眩暈頭痛者不宜

 82.品 名:  加味逍遙散 

   成 分:  當歸(川) 白朮 梔子(山梔子) 牡丹皮 茯苓 薄荷葉 柴胡  白芍 煨薑 炙甘草  

   臨床應用:治肝脾血虛,遍身瘙癢,口舌生瘡,耳內作痛,胸乳腹脹,小便不利,初育產門腫脹,焮痛不閉,更年期障礙。

   注意事項:虛寒者慎用。

 83.品 名:  加味八仙湯 

   成 分:  熟地黃 當歸(川) 甘草 白朮 川芎 人參 牛膝 陳皮 半夏 秦艽 羌活 茯苓 桂枝 柴胡 防風  白芍  

   臨床應用:運動麻痺,腦溢血之麻痺疼痛,顏面神經麻痺,顏面神經痙攣,手足麻痺感覺。

 84.品 名:  血府逐瘀湯 

   成 分:  當歸(川) 甘草 川芎 桃仁 紅花 牛膝 枳殼 桔梗 生地黃 柴胡  赤芍  

   臨床應用:瘀血停滯胸中而見頭痛,胸痛,痛如針刺有定處或呃逆乾嘔,內熱煩急,心悸失眠,午後潮熱,唇舌紫暗,舌有瘀點,脈弦澀等症。

   注意事項:◎孕婦不宜。

 85.品 名:  竹葉石膏湯 

   成 分:  粳米 麥門冬 人參 半夏 石膏  竹葉 炙甘草  

   臨床應用:傷寒胃虛而熱,咳逆,煩渴作嘔,肺炎,流行性感冒。

   注意事項:陽虛寒甚者不宜。

 86.品 名:  百合固金湯 

   成 分:  熟地黃 當歸(川) 麥門冬 甘草 桔梗 貝母 百合 生地黃 玄參(元參)  白芍  

   臨床應用:補肺,滋腎,治肺傷咽痛,喘嗽痰血。

   注意事項:脾虛便溏,食慾不振者慎用。

 87.品 名:  托裏消毒飲 

   成 分:  當歸(川) 黃耆 川芎 厚朴 陳皮 桔梗 栝樓根(天花粉) 金銀花 白芷 防風  穿山甲 皂角  

   臨床應用:治癰疽,化膿性淋巴腺,多發性肌炎,耳漏,乳樣突起炎後遺症。

 88.品 名:  安中散 

   成 分:  牡蠣 甘草 良薑 肉桂  元胡 茴香 縮砂仁  

   臨床應用:神經性胃痛,吐酸水,胸脹腹滿,腹痛。

 89.品 名:  杞菊地黃丸 

   成 分:  山茱萸 熟地黃 枸杞子 山藥 牡丹皮 澤瀉 茯苓  甘菊花  

   臨床應用:目赤腫痛,久視昏暗,迎風流淚,怕日羞明,頭暈。

   注意事項:忌食酸性及生冷食物。

 90.品 名:  辛秘湯(神秘湯) 

   成 分:  甘草 厚朴 陳皮 杏仁 紫蘇葉 麻黃 柴胡    

   臨床應用:感冒,支氣管炎,支氣管喘息,神經痛。

   注意事項:心臟病疾患者不宜。

 91.品 名:  芎歸膠艾湯 

   成 分:  當歸(川) 川芎 艾葉  炙甘草 白勺 芍藥 地黃  

   臨床應用:子宮出血,流產後出血之止血,妊娠腹痛,血尿,痔出血。

 92.品 名:  防風通聖散 

   成 分:  當歸(川) 甘草 白朮 川芎 蔥白 桔梗 黃芩 連翹 石膏 滑石 芒硝 大黃 麻黃 荊芥 防風 生薑  山槴子 白芍 薄荷  

   臨床應用:動脈硬化症,高血壓症,心臟性氣喘,痔疾,酒精中毒症,慢性腎炎,常習便秘。

   注意事項:體衰腹瀉者慎用,◎孕婦不宜。

 93.品 名:  防己黃耆湯 

   成 分:  黃耆 甘草 白朮 大棗 生薑  防己  

   臨床應用:治風濕風水關節煩疼,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腰以下浮腫。

   注意事項:水腫實證而兼噁心、腹脹、便溏不宜。

 94.品 名:  辛夷散 

   成 分:  甘草 川芎 蒿本 白芷 木通 細辛 防風 辛夷 升麻  辛夷 防風 白芷 細辛 蒿本 升麻 川芎 木通 甘草  

   臨床應用:鼻塞,鼻生瘜肉。

   注意事項:孕婦不宜,忌辛辣食物。

 95.品 名:  辛夷清肺湯 

   成 分:  麥門冬 甘草 枇杷葉 黃芩 梔子(山梔子) 知母 百合 石膏 辛夷 升麻  百合 麥門冬 辛夷 升麻 石膏 知母 山梔子 黃芩 枇杷葉  

   臨床應用:鼻塞,鼻生瘜肉。

 96.品 名:  芍藥湯 

   成 分:  檳榔 當歸(川) 甘草 木香 黃芩 黃連 肉桂 大黃  芍藥   

   臨床應用:細菌性腸炎,裏急後重,瀉痢腹痛,痢下膿血。

   注意事項:久痢及虛寒痢不宜

 97.品 名:  芍藥甘草湯 

   成 分:  甘草 白芍藥  白芍藥 甘草  

   臨床應用:治營血受傷,肢攣厥逆,熱不止者,坐骨神經痛,腰痛,胃痙攣,腹痛等。

 98.品 名:  沙參麥冬湯 

   成 分:    北沙參 麥門冬 生扁豆 甘草 桑葉 玉竹 瓜樓根  

   臨床應用:清養肺胃。燥咳,小兒口瘡,肺炎。

 99.品 名:  杏蘇飲(幼科) 

   成 分:  麥門冬 甘草 橘紅 枳殼 桔梗 前胡 杏仁 黃芩 桑白皮 生薑  浙貝母 紫蘇  

   臨床應用:溫散風寒,宣肺化痰。

 100.品 名:  杏蘇散 

    成 分:  五味子 甘草 紫菀 陳皮 桔梗 杏仁 桑白皮 紫蘇葉 麻黃  大腹皮烏梅   

    臨床應用:頭痛,惡風,咳嗽,鼻塞,脈弦,口不渴。支氣管炎。

101.品 名:  抑肝散 

    成 分:  當歸(川) 甘草 白朮 川芎 茯苓 柴胡  ?藤  

    臨床應用:痙攣,驚悸寒熱,或發熱咬牙,或嘔吐痰涎,腹脹,食慾不振,不眠症。

 102.品 名:  折衝飲 

   成 分:  川芎 桃仁 紅花 白芍藥 牛膝 牡丹皮 桂枝  川歸 元胡  

   臨床應用:治月經不順,子宮出血,流產後調養,婦人經痛諸症。

   注意事項:◎孕婦不宜。

  103. 品 名:  完帶湯 

   成 分:  甘草 白朮 山藥 人參 陳皮 蒼朮 車前子 柴胡  荊芥炭 白芍  

   臨床應用:白帶,帶下色白或淡黃,清稀無臭,面色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脈緩或濡弱。

   注意事項:肝鬱化熱,濕熱下注,而見帶下赤黃,稠黏臭穢,苔黃脈數慎用。

 104.品 名:  定經湯 

   成 分:  熟地黃 當歸(川) 菟絲子 山藥 黑荊芥 白芍藥 茯苓 柴胡    

  【效  能】補肝益腎、疏鬱定經。

  【適應症】肝腎氣鬱、月經前後不定、或時斷時續。

 105.品 名:  知柏地黃丸(知蘗八味丸) 

   成 分:  山茱萸 熟地黃 山藥 黃柏 知母 牡丹皮 澤瀉 茯苓    

   臨床應用:治相火旺盛,咽痛,勞熱骨蒸,虛煩盜汗,骨痿髓枯,尺脈大者。

   注意事項:脾虛便溏,消化不良者,慎用。 

 106.品 名:  治濁固本丸 

   成 分:  蓮鬚 益智仁 砂仁 半夏 黃連 黃柏 豬苓 茯苓  炙甘草  

   臨床應用:治胃中濕熱,滲入膀胱,下濁不止。

 107.品 名:  金鎖固精丸 

   成 分:  龍骨 蓮鬚 芡實 牡蠣 蒺藜  沙苑  

   臨床應用:夢精,滑精,盜汗虛煩。

   注意事項:心肝火旺或下焦濕熱致遺精者慎用

 108.品 名:  附子理中湯 

   成 分:  白朮 人參 炮附子  炮乾薑 炙甘草  

   臨床應用:急性胃腸炎,吐血,便血,子宮性出血,過敏性紫斑,消化不良,風濕性心臟病,肺心痛,嬰幼兒腹瀉。

   注意事項:熱證疼痛,孕婦,溫熱燥氣之失血者不宜。

 109.品 名:  金沸草散 

   成 分:  甘草 大棗 旋覆花 前胡 半夏 麻黃 荊芥 生薑  赤芍  

   臨床應用:發散風寒,化痰止咳。用於感冒,咳嗽,支氣管炎,支氣管喘息。

 110.品 名:  肥兒八珍糕 

   成 分:  芡實 黨參 白朮 山藥 陳皮 薏苡仁 茯苓  扁豆 蓮子肉  

   臨床應用:小兒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形疲色痿,腹膨便溏,久服健脾胃,進食生肌。

 111. 品 名:  羌活勝溼湯 

   成 分:  甘草 川芎 蒿本 獨活 羌活 蔓荊子 防風    

   臨床應用:風濕上衝,頭痛,脊痛,項強。

   注意事項:孕婦慎用。

 112.品 名:  炙甘草湯 

   成 分:  麥門冬 大棗 人參 生地黃 火麻仁 桂枝 生薑  炙甘草 阿膠  

   臨床應用:傷寒,脈結帶,心動悸,發熱,盜汗,咳痰,心臟病。

   注意事項:胃腸虛弱或腹瀉下痢者慎用。

 113.品 名:  治頭瘡一方 

   成 分:  甘草 川芎 紅花 連翹 金銀花 蒼朮 大黃 荊芥 防風    

   臨床應用:小兒頭部濕疹,搔癢。

 114.品 名:  治喘一方 

   成 分:  甘草 厚朴 蘇子 杏仁 茯苓 桂枝  桂枝 蘇子 杏仁 厚朴 茯苓 甘草  

   臨床應用:虛證體質者之喘息。

 115.品 名:  抵當湯 

   成 分:  桃仁  酒大黃 水蛭 虻蟲  

   臨床應用:攻逐瘀血。用於月經閉止,月經不順,子宮筋腫,跌打損傷,脫疽,健忘症,精神分裂症。

   注意事項:孕婦不宜。

 116.品 名:  定喘湯 

   成 分:  甘草 蘇子 款冬花 杏仁 半夏 白果 黃芩 桑白皮  麻黃  

   臨床應用:喘息,肺虛,感寒等。

   注意事項:內無痰熱,或哮喘日久,氣虛脈弱者慎用。 

 117.品 名:  身痛逐瘀湯 

   成 分:  當歸(川) 川芎 桃仁 紅花 沒藥 五靈脂 牛膝 秦艽 羌活 地龍  香附  

   臨床應用:活血祛瘀,祛風除濕,通痺止痛。用於神經痛,顏面神經麻痺,肩周炎,腰腿痛,靜脈炎,類風濕性關節炎。

   注意事項:孕婦不宜,凝血功能不良者慎用。

 118.品 名:  吳茱萸湯 

   成 分:  大棗 人參 吳茱萸 生薑  吳茱萸 人參 生薑 大棗  

   臨床應用:嘔吐,下痢,頭痛,煩燥,手足逆冷,涎沫,腸炎,習慣性頭痛,嘔吐等。

   注意事項:熱證嘔吐、頭痛、胃腹痛不宜。

 119.品 名:  保和丸 

   成 分:  麥芽 山楂 橘紅 半夏 連翹 茯苓  神麴 萊服子  

   臨床應用:消化不良,胃炎,胃、十二脂腸潰瘍,預防逆流性食道炎。

   注意事項:體虛無積滯者不宜。孕婦慎用。

 120. 品 名:  柴葛解肌湯 

   成 分:甘草 桔梗 黃芩 石膏 羌活 白芷 葛根 柴胡 生薑  白芍  

   臨床應用:感冒,頭痛,鼻燥,口渴,四肢煩疼,脈微洪者。

   注意事項:風寒表證及正氣弱者慎用。

 121.品 名:  柴陷湯 

   成 分:  甘草 大棗 人參 半夏 黃芩 黃連 柴胡 生薑  瓜樓仁  

   臨床應用:治肋膜炎,肺炎,膽石,熱病胸痛,或心下痛,咳嗽。

 122.品 名:  柴苓湯 

   成 分:甘草 白朮 大棗 人參 半夏 黃芩 澤瀉 豬苓 茯苓 桂枝 柴胡 生薑 柴胡 黃芩 人參 甘草半夏 桂枝 豬苓 茯苓 白朮 澤瀉 ?  

   臨床應用:小柴胡湯五苓散之合證。用於腎病綜合徵,消化道癌,腎炎。

 123.品 名:  柴胡疏肝湯 

   成 分:  川芎 枳殼 陳皮 柴胡  炙甘草 香附 白芍  

   臨床應用:肝氣鬱滯,脅肋疼痛,往來寒熱,納少腹脹,經前痛經。

   注意事項:服藥過程如出現口燥咽乾,舌紅少苔心煩失眠,應停服。

 124.品 名:  柴胡清肝湯 

   成 分:  當歸(川) 甘草 川芎 赤芍藥 黃芩 梔子(山梔子) 連翹 生地黃 柴胡 防風 牛蒡子  瓜樓根   

   臨床應用:治腺腫,慢性扁桃炎,咽喉炎,皮膚病,微熱,麻疹後不調和,疳症,肋膜炎,神經質,神經症等。

 125.品 名:  柴胡桂枝湯 

   成 分:甘草 大棗 人參 半夏 黃芩 桂枝 柴胡 生薑 芍藥 生薑大棗  

   臨床應用:傷寒發熱,肢節疼痛,微嘔,心腹卒痛。癲癇,消化性潰瘍,神經衰弱,時邪外感引起的發熱。

 126.品 名:  柴胡桂枝乾薑湯 

   成 分:  牡蠣 甘草 黃芩 乾薑 桂枝 柴胡  瓜樓根  

   臨床應用: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頭汗出,心下煩,往來寒熱,心悸亢進等。

   注意事項:初服微煩,復服汗出、小便利而愈。 

 127.品 名: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成 分:  龍骨 牡蠣 大棗 人參 半夏 黃芩 茯苓 大黃 桂枝 柴胡 生薑    

   臨床應用:神經衰弱,不眠症,神經性心悸亢進症,動脈硬化症,高血壓症,慢性腎炎。

 128.品 名:  香蘇散 

   成 分:  蔥白 陳皮 紫蘇葉 生薑  炙甘草 香附  

   臨床應用:四時感冒,頭痛發熱,胸膈滿悶,噯氣惡食。

   注意事項:風熱外感慎用。

 129.品 名:  香薷飲 

   成 分:  厚朴 香薷  扁豆  

   臨床應用:暑熱,頭痛發熱,惡寒煩躁,口渴,腹滿,吐瀉等。

 130.品 名:  香砂六君子湯 

   成 分:  甘草 白朮 大棗 人參 砂仁 木香 陳皮 半夏 茯苓 生薑    

   臨床應用:治氣虛痰飲,嘔吐痞悶,脾胃不和。

   注意事項:生冷食物不宜。

 131.品 名:  苓桂朮甘湯 

   成 分:  甘草 白朮 茯苓 桂枝    

   臨床應用:眩暈,心悸亢進,神經衰弱,健脾滲濕,溫化痰飲,慢性腎炎等。

   注意事項:陰虛津液不足者,慎用。

 132.品 名:  苓甘薑味辛夏仁湯 

   成 分:  五味子 甘草 杏仁 半夏 乾薑 茯苓 細辛  茯苓 甘草 乾薑 五味子 細辛 半夏 杏仁  

   臨床應用:治支氣管炎,支氣管喘息,肺氣腫,心臟性喘息,腎炎。

   注意事項:肺熱及肺燥咳嗽不宜。

 133.品 名:  苦荊散 

   成 分:  荊芥  苦參  

   臨床應用:濕疹。

 134.品 名:  胃苓湯 

   成 分:  白朮 大棗 陳皮 肉桂 蒼朮 澤瀉 豬苓 茯苓 生薑    

   臨床應用:脾胃受濕,飲食停積,腹痛下痢,尿利減少,口渴,急性腸胃炎,食傷。

   注意事項:孕婦慎用。忌生冷油膩。

  135.品 名:  洗肝明目散 

   成 分:  當歸(川) 甘草 川芎 蒺藜 桔梗 黃芩 黃連 梔子(山梔子) 連翹 決明子 石膏 羌活 蔓荊子 菊花 荊芥 防風  地黃 薄荷  

   臨床應用:治明目,硬化性角膜炎,角膜實質炎,鞏膜炎,虹彩炎,赤腫,綠內障。

 136. 品 名:  厚朴溫中湯 

   成 分:  甘草 大棗 厚朴 木香 陳皮 乾薑 生薑  草豆蔻 赤茯苓  

   臨床應用:胃腸虛寒,消化不良,腹滿作痛,大便溏泄。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之腹部脹滿,舌苔白滑,泛吐清水,大便溏瀉均宜。

  137.品 名:  保產無憂方十三味(安胎飲) 

   成 分:  當歸(川) 菟絲子 黃耆 甘草 川芎 白芍藥 枳殼 厚朴 荊芥 生薑  川羌活 川貝母 蘄艾  

   臨床應用:治妊娠,嘔吐,痰水,心中憒悶,頭重目眩,惡聞食氣,或胎動不安,腰腹卒痛,下血不止。

   注意事項:可安胎,預防流產,但已產後,此藥不宜。 

 138.品 名:  桂枝茯苓丸 

   成 分:  桃仁 赤芍藥 牡丹皮 茯苓 桂枝    

   臨床應用:月經不順,月經困難,子宮出血,子宮內膜炎,子宮筋腫,血道症,卵巢機能不全,打撲症,痔疾,更年期障礙。

   注意事項:孕婦慎用。 

 139.品 名:  送子觀音五子衍宗丸 

   成 分:  五味子 覆盆子 菟絲子 枸杞子 車前子  蜂蜜

 140.品 名:  送子觀音毓麟珠丸 

   成 分:  熟地黃 當歸(川) 菟絲子 杜仲 甘草 白朮 川芎 人參 茯苓  蜂蜜 川椒 鹿角霜 白勺

 141.品 名:  茯菟丹 

   成 分:  五味子 菟絲子 山藥 茯苓  石蓮肉  

   臨床應用:治心腎不交,遺精,白濁,強中,消渴等證

 142.品 名:  茯苓飲 

   成 分:  白朮 人參 枳實 茯苓 生薑  橘皮  

   臨床應用:治胸有停痰宿水吐出後,心虛氣滿不能食,胃下垂,胃液分泌過多症,胃擴張,胃腸性神經衰弱。

 143.品 名:  茵陳蒿湯 

   成 分:  梔子(山梔子) 大黃  茵陳蒿  

   臨床應用:治陽明病發熱,小便不利,腹滿口渴,黃疸,肝炎,皮膚病,蕁麻疹等。

   注意事項:陰黃及濕重於熱者不宜。◎孕婦慎用

 144.品 名:  茵陳五苓散 

   成 分:  白朮 澤瀉 豬苓 茯苓 桂枝  茵陳蒿  

   臨床應用:治濕熱黃疸,傷寒濕熱,口渴,小便不利,煩渴發熱。

   注意事項:陽黃不宜。

 145.品 名:  荊芥連翹湯 

   成 分:  當歸(川) 甘草 川芎 枳殼 桔梗 黃芩 梔子(山梔子) 連翹 白芷 荊芥 柴胡 防風  白芍  

   臨床應用:治中耳炎,蓄膿症,肥厚性鼻炎,扁桃腺炎,面皰,青年期腺病質改善,膿耳。

 146.品 名:  荊防敗毒散 

   成 分:  甘草 川芎 枳殼 桔梗 前胡 獨活 羌活 茯苓 荊芥 柴胡 防風 生薑  薄荷 

   臨床應用:發汗解表,散風祛濕。用於外感風寒濕邪、惡寒發熱、頭痛項強、肢體痠痛、腮腫。

   注意事項:忌生冷、油膩之品

 147.品 名:  秦艽鱉甲湯 

   成 分:  烏梅 鱉甲 當歸(川) 青蒿 知母 地骨皮 秦艽 柴胡    

   臨床應用:風勞骨蒸,咳嗽,血枯肌瘦,肺炎,胸膜炎,盜汗,脈來細數。

 148.品 名:  真人活命飲(去穿山甲) 

   成 分:  當歸(川) 甘草 乳香 沒藥 陳皮 栝樓根(天花粉) 貝母 金銀花 白芷 防風  赤芍 皂角  

   臨床應用:治癰疽,發背疔瘡,痘疔,散瘀消腫,化膿生肌。

   注意事項:陰證瘡瘍者不宜。 

 149.品 名:  益氣聰明湯 

   成 分:  黃耆 甘草 人參 黃柏 蔓荊子 葛根 升麻  白芍  

   臨床應用:風熱上擾,頭痛目眩,內障初起,耳鳴耳聾。

 150.品 名:  烏藥順氣散 

   成 分:  白殭蠶 甘草 大棗 川芎 烏藥 枳殼 陳皮 桔梗 乾薑 白芷 麻黃 生薑    

   臨床應用:骨節疼痛,中風遍身頑麻,語言蹇滯,口眼喎斜,喉寒痰湧,步履艱難,顏面神經麻痹。

   注意事項:◎孕婦不宜。

 151.品 名:  消風散 

    成 分:  金蟬(蟬蛻) 當歸(川) 知母 生地黃 石膏 蒼朮 木通 荊芥 防風 牛蒡子  苦參胡麻  

    臨床應用:頭目昏痛,皮膚瘙癢,濕疹,蕁麻疹。

    注意事項:氣血虛弱者,不宜。 

 152.品 名:  桃核承氣湯 

   成 分:  甘草 桃仁 大黃 桂枝  桃仁 桂枝 甘草 大黃  

   臨床應用:實證逆上,經閉,下腹痛,腰痛,月經不順,高血壓,膀胱炎,血道症,打撲症。

   注意事項:體虛弱者慎用,孕婦不宜。

 153.品 名:  桃紅四物湯 

   成 分:  熟地黃 當歸(川) 川芎 桃仁 紅花  白芍  

   臨床應用:活血行瘀。用於帶狀?疹,三叉神經痛,過敏性紫癜,痛經,偏頭痛,蕁麻疹,銀屑病,子宮內膜異位症。

   注意事項:氣血兩虛之月經病慎用,孕婦不宜。

 154.品 名:  桑螵蛸散 

   成 分:菖蒲(石菖蒲) 龍骨 桑螵蛸 遠志 龜板 當歸(川) 人參 茯苓    

   臨床應用:心悸健忘,小便頻數。

   注意事項:下焦火,溺赤澀痛慎用。

 155.品 名:  桑菊飲 

   成 分:  甘草 桔梗 杏仁 連翹 菊花 桑葉  薄荷 葦根  

   臨床應用:風溫在肺,發熱咳嗽。

   注意事項:風寒感冒慎用。

 156.品 名:  桔梗石膏湯 

   成 分:  桔梗 石膏    

   臨床應用:袪痰。

 157.品 名:  桂枝湯 

   成 分:  大棗 桂枝 生薑  白芍 炙甘草  

   臨床應用:感冒,頭痛,發熱惡風鼻炎,流行病之初期(脈浮緩)。

   注意事項:外感風寒表實証不宜

 158.品 名:  桂枝芍藥知母湯 

   成 分:甘草 白朮 知母 炮附子 麻黃 桂枝 防風 生薑 白勺 附子  

   臨床應用:肢節腫痛,關節炎。

 159.品 名: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成 分:  龍骨 牡蠣 甘草 大棗 桂枝 生薑  芍藥  

   臨床應用:治男子失精,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髮落,脈極虛芤遲,及女子夢交。

 160.品 名:  桂枝加苓朮湯 

   成 分:  甘草 大棗 蒼朮 茯苓 桂枝 生薑  芍藥  

   臨床應用:神經痛,風濕痛,坐骨神經痛,四肢伸屈困難。

 161. 品 名:  桂枝加苓朮附湯 

  成 分:  甘草 白朮 大棗 炮附子 茯苓 桂枝 生薑  芍藥  

   臨床應用:頭痛,惡寒,目眩,神經痛,尿水減少,風濕痛。

 162.品 名:  桂枝加附子湯 

   成 分:  甘草 大棗 炮附子 桂枝 生薑  芍藥  

   臨床應用:治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

   注意事項:濕熱,易上火體質不宜。 

 163.品 名:  桂枝加芍藥湯 

   成 分:  甘草 大棗 桂枝 生薑  芍藥  

   臨床應用:急慢性大腸炎引起之腹痛或瀉痢,蟲垂炎,慢性腹膜炎,腹部膨滿。

 164.品 名:  桂枝五物湯 

   成 分:  桔梗 黃芩 茯苓 桂枝  地黃  

   臨床應用:牙齒疼痛,口舌糜爛,齒齦炎,齒槽膿漏,口內潰瘍等。

 165.品 名:  麻子仁丸 

   成 分:  枳殼 厚朴 杏仁 大黃  麻子仁 芍藥  

   臨床應用:緩下劑,常見便秘。

   注意事項:孕婦不宜。體虛、年老,陰虧便秘慎用。

 166. 品 名:  紫菀湯 

   成 分:  五味子 阿膠 人參 紫菀 桔梗 貝母 知母 茯苓  炙甘草  

   臨床應用:勞熱久咳,老年氣虛熱咳,肺虛痰血,肺結核咳血者。 

 167.品 名:  紫根牡蠣湯 

   成 分:  牡蠣 當歸(川) 黃耆 甘草 川芎 金銀花 大黃 升麻  芍藥 紫根  

   臨床應用:腫瘍,乳腺症,皮膚病,頸部淋巴腺腫。

 168.品 名:  麻黃湯 

   成 分:  杏仁 麻黃 桂枝  炙甘草  

   臨床應用:感冒(無出汗),支氣管喘息,感冒引起之發熱,頭痛,神經痛(脈浮緊)。

   注意事項:外感有汗、風熱慎用。熱退即止。

 169.品 名:  麻黃附子細辛湯 

   成 分:  炮附子 細辛 麻黃    

   臨床應用:虛弱者之感冒,咳嗽,袪痰。

   注意事項:熱、實、燥証不宜◎孕婦不宜。

 170.品 名:  麻杏薏甘湯 

   成 分:  杏仁 薏苡仁 麻黃  炙甘草  

   臨床應用:治筋肉關節風濕病,疣,手掌角皮症。

 171.品 名:  麻杏甘石湯 

   成 分:  杏仁 石膏 麻黃  炙甘草  

   臨床應用:肺中熱盛之咳逆喘急。

 172. 品 名:  麥門冬湯 

   成 分:  粳米 麥門冬 甘草 大棗 人參 半夏    

   臨床應用:支氣管炎,感冒,袪痰,喘息,肺結核,喘嗽。

   注意事項:肺痿屬虛寒者不宜

 173.品 名:  逍遙散 

   成 分:  當歸(川) 白朮 白芍藥 茯苓 薄荷葉 柴胡  炙甘草 煨薑  

   臨床應用:月經不順,白帶,更年期之神經症。

 174.品 名:  清燥救肺湯 

   成 分:  麥門冬 阿膠 甘草 人參 枇杷葉 杏仁 石膏 胡麻仁 桑葉  枇杷葉 桑葉 杏仁 石膏 人參 阿膠 麥門冬 胡麻仁 甘草  

   臨床應用:頭痛發熱,咳嗽無痰,氣逆而喘,咽喉乾痛,心煩口渴。

   注意事項:脾胃虛弱慎用,涼燥證不宜。

 175.品 名:  清鼻湯 

   成 分:  甘草 川芎 桂皮 桔梗 石膏 薏苡仁 大黃 葛根 麻黃 辛夷 生薑  芍藥  

   臨床應用:肥厚性鼻炎,蓄膿症,鼻塞,流膿鼻涕。

 176.品 名:  清腸飲 

   成 分:  當歸(川) 麥門冬 甘草 地榆 黃芩 金銀花 玄參(元參) 薏苡仁  當歸 麥門冬黃芩 玄參 金銀花 地榆 薏苡仁 甘草  

   臨床應用:治大腸癰。

 177.品 名:  清暑益氣湯 

   成 分:  五味子 當歸(川) 黃耆 麥門冬 甘草 白朮 大棗 人參 青皮 陳皮 黃柏 蒼朮 澤瀉 葛根 生薑 升麻  神曲  

   臨床應用:長夏濕熱起因之四肢困倦,無氣力,胸滿氣促,身熱心煩,下部膨悶,小便頻數,口渴不思飲食,自汗體虛。

   注意事項:素體氣虛並傷暑邪者較宜

 178.品 名:  清涼飲 

   成 分:  當歸(川) 甘草 枳殼 桔梗 黃芩 黃連 梔子(山梔子) 連翹 生地黃 白芷 燈心草防風  薄荷 細茶  

   臨床應用:扁桃腺炎,咽喉赤腫疼痛。

 179.品 名:  清胃散 

   成 分:  當歸(川) 黃連 牡丹皮 生地黃 升麻  當歸 升麻 黃連 生地黃 牡丹皮  

   臨床應用:清胃涼血。齒痛,齒齦腫痛出血,齒齦潰爛。

 180.品 名:  清咽利膈湯 

   成 分:  甘草 桔梗 黃芩 黃連 玄參(元參) 茯苓 防風 升麻 牛蒡子  白芍  

   臨床應用:心脾蘊熱,咽喉腮舌腫痛,扁桃腺炎。

 181.品 名:  清肺湯 

   成 分:  五味子 當歸(川) 麥門冬 甘草 天門冬 大棗 陳皮 桔梗 貝母 杏仁 黃芩 梔子(山梔子) 桑白皮 竹茹 生薑  當歸 麥門冬 天門冬 大棗 甘草 生薑 陳皮 山梔子 黃芩  

   臨床應用:治咳嗽,慢性咽喉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喘息,肺炎,肺結核,心臟性喘息。

 182.品 名:  清心蓮子飲 

   成 分:  黃耆 麥門冬 人參 黃芩 地骨皮 茯苓 車前子  炙甘草 石蓮肉  

   臨床應用:上盛下虛。思慮憂愁,抑鬱,心中煩躁,口苦咽乾,神經衰弱,糖尿病,腎炎,白帶,遺精。

 183.品 名:  清上防風湯 

   成 分:  甘草 川芎 枳殼 桔梗 黃芩 黃連 梔子(山梔子) 連翹 白芷 荊芥 防風  防風川芎 荊芥 白芷 連翹 薄荷 梔子 黃芩 黃連 桔梗   

   臨床應用:治顏面瘡癤熱毒,浮腫或眼充血,或酒皻鼻,清上焦火。

 184.品 名:  涼膈散去硝,黃加桔梗 

   成 分:  甘草 桔梗 黃芩 梔子(山梔子) 淡竹葉 連翹  薄荷  

   臨床應用:清上瀉火。風疹,鼻竇炎,鼻血,支氣管炎,肺炎。

 185.品 名:  涼膈散 

   成 分:  甘草 黃芩 梔子(山梔子) 連翹 芒硝 大黃  薄荷  

   臨床應用:頭昏目赤,煩燥口渴,舌瘡,便秘。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大便溏薄者不宜。孕婦慎用。

 186.品 名:  旋覆花代赭石湯 

   成 分:  甘草 大棗 人參 代赭石 旋覆花 半夏 生薑    

   臨床應用:心下痞硬,噎氣不止,嘔吐,胃酸過多。

   注意事項:痞硬噎氣,舌苔厚膩証候尤為適合。

 187.品 名:  敗毒散 

   成 分:  赤芍藥 桔梗 栝樓根(天花粉) 黃柏 連翹 金銀花 牡丹皮 生地黃 玄參(元參) 柴胡 牛蒡子  熟石膏 薄荷 生甘草  

   臨床應用:化膿症,惡寒,發熱,頭痛,疼痛。

 188.品 名:  排膿散 

   成 分:  枳實 桔梗  白芍  

   臨床應用:化膿性疾患,皮膚潰瘍,皮下膿瘍,中耳炎。

 189.品 名:  參蘇飲 

   成 分:  甘草 大棗 人參 枳殼 木香 陳皮 桔梗 前胡 半夏 茯苓 葛根 紫蘇葉 生薑 

   臨床應用:治感冒發熱,頭痛,支氣管炎,肺炎,氣鬱,惡阻。

 190.品 名:  參苓白朮散 

   成 分:  甘草 白朮 山藥 人參 砂仁 桔梗 白扁豆 薏苡仁 茯苓  蓮肉  

   臨床應用: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或吐或瀉。

   注意事項:高血壓及感冒熱症慎用。

 191.品 名:  越鞠丸 

   成 分:  川芎 蒼朮  香附 炮梔子 神麴  

   臨床應用:六鬱所致神經官能症,梅核氣,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膽囊炎,膽石症,肋間神經痛,痛經等。

   注意事項:使用時忌憂思惱怒。虛證鬱滯者不宜單獨使用。

 192.品 名: 鈎藤散 

   成 分:  茯神 麥門冬 人參 陳皮 半夏 石膏 茯苓 防風 生薑  鈎藤 炙甘草 甘菊花  

   臨床應用:治神經症,肩凝痛,頭痛,高血壓,動脈硬化症,更年期障礙。 

 193.品 名:  黃連解毒湯 

   成 分:  黃芩 黃連 黃柏 梔子(山梔子)    

   臨床應用:口燥咽乾,鼻血,吐血,小便赤澀,大便秘結。

   注意事項:如出現熱傷陰液,舌質光絳,不宜。

 194.品 名:  黃連湯 

   成 分:  甘草 大棗 人參 半夏 黃連 乾薑 桂枝    

   臨床應用:胸熱胃寒,腹痛嘔吐,急性胃炎,腸炎。

   注意事項:陰虛胃痛嘔逆者不宜。

 195.品 名:  黃耆建中湯 

   成 分:  黃耆 甘草 大棗 桂枝 生薑  芍藥 膠飴  

   臨床應用:虛勞裏急,病後衰弱,盜汗。

   注意事項:陰虛火旺,中滿慎用。

 196.品 名:  黃耆五物湯 

   成 分:  黃耆 大棗 桂枝 生薑  白芍  

   臨床應用:顏面神經麻痹,周圍神經損傷,坐骨神經痛,肩周炎,腳氣,半身不遂。

 197.品 名:  黃芩湯 

   成 分:  甘草 大棗 黃芩  芍藥  

   臨床應用:瀉痢腹痛,裏急後重。用於痢疾,小兒腹瀉,急性腸炎,阿米巴痢疾

   注意事項:虛寒性下痢不宜。 

 198.品 名:  越婢加朮湯 

   成 分:  甘草 白朮 大棗 石膏 麻黃 生薑    

   臨床應用:腎炎,由腳氣引起之浮腫,風濕,惡風,小便不利。

 199.品 名:  華蓋散 

   成 分:  甘草 蘇子 陳皮 杏仁 桑白皮 麻黃  赤茯苓  

   臨床應用:治肺感風寒咳嗽上氣,胸膈煩悶,項背拘急,鼻塞聲重,頭目昏眩,痰氣不利,脈浮數者

注意事項:寒鬱化熱不宜。

 200.品 名:  腎著湯 

   成 分:  甘草 白朮 乾薑 茯苓    

   臨床應用:溫陽健脾,行氣利水。夜尿症,坐骨神經痛,遺尿,帶下,腰冷,腰重痛,腹脹大便稀溏。

 201.品 名:  普濟消毒飲 

  成 分:  白殭蠶 人參 橘紅 桔梗 黃芩 黃連 連翹 馬勃 板藍根  玄參(元參) 柴胡 升麻 牛蒡子  生甘草  

  臨床應用: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帶狀?疹。

注意事項:忌服辛辣、刺激、油膩飲食。陰虛患者慎用

 202.品 名:  散腫潰堅湯 

   成 分:  當歸(尾) 莪朮 海藻 桔梗 栝樓根(天花粉) 昆布 黃芩 黃連 黃柏 連翹 知母 葛根 柴胡 升麻  龍膽 炙甘草 荊三稜  

   臨床應用:消腫散結,破潰排膿。治氣毐瘰,馬刀,結硬如石,已破流膿水者。

 203.品 名:  復元活血湯(去穿山甲) 

   成 分:  當歸(川) 甘草 桃仁 紅花 大黃 柴胡  瓜樓根  

   臨床應用:跌打損傷,瘀血留結胸脅,痛不可忍者。

   注意事項:孕婦不宜。 

 204.品 名:  頓嗽散 

   成 分:  甘草 桔梗 黃芩 梔子(山梔子) 桑白皮 石膏 柴胡    

   臨床應用:治熱証痰少攣性乾咳,支氣管炎咳嗽,百日咳。 

 205.品 名:  過期飲 

   成 分:  熟地黃 當歸(川) 甘草 川芎 莪朮 桃仁 紅花 香附子 木香 肉桂 木通  白芍

   臨床應用:小腹脹痛,月經遲來,痛經,閉經,月經量少有血塊。

   注意事項:孕婦不宜。

 206.品 名:  補陽還五湯 

   成 分:      

   臨床應用:治正氣虧虛而致血脈不利之半身不遂,腦血管疾病,坐骨神經痛,腎炎。

   注意事項:愈後還須繼續服用防止復發。 

 207.品 名:  補陰湯 

   成 分:      

   臨床應用:腎虛腰痛。

 208.品 名:  補中益氣湯 

   成 分:      

   臨床應用:內傷勞倦,神經衰弱,脾胃虛弱,元氣不足,子宮後屈症等。

   注意事項:熱症之吐、鼻血或濕熱瀉痢慎用。 

 209.品 名:  葛根黃芩黃連湯 

   成 分:      

   臨床應用:細菌性痢疾,腹痛,腸炎,而有發熱者,酒客熱喘。

 210.品 名:  葛根湯 

   成 分:      

   臨床應用:由感冒初期之頭痛,發熱無汗,肩痛,神經痛。(脈浮緊)

   注意事項:溫病初起,熱重寒輕,口渴,脈浮數,舌紅者慎用。

 211.品 名:  葛花解酲湯 

   成 分:      

   臨床應用:健脾滲濕,行氣導滯。飲酒過多,宿醉。

 212.品 名:  聖愈湯 

   成 分:      

   臨床應用:失血過多,氣血俱虛,煩渴燥熱。

 213.品 名:  當歸飲子 

   成 分:      

   臨床應用:益氣活血,疏風除濕。用於枯燥與搔癢主訴。乾性皮膚病,皮膚搔癢症,瘡疥,分秘性少膿。

 214.品 名:  當歸拈痛湯 

   成 分:      

   臨床應用:濕熱走注,遍身骨節煩痛,肩背沈重,關節痛及一切風濕熱毒。

   注意事項:濕熱並有陰虛津虧慎用。忌辛辣、油膩食物。

 

215.品 名:  當歸芍藥散 

   成 分:      

   臨床應用:月經不順,白帶,子宮出血,子宮後屈,慢性腎炎,腰痛,更年期綜合症,神經衰弱,心悸亢進症。

 216.品 名:  當歸四逆湯 

   成 分:  當歸(川) 甘草 大棗 桂皮 通草 細辛  芍藥  

   臨床應用:傷寒,手足厥,脈細欲絕,腹中攣急,四肢酸痛,腰痛

 217.品 名:  當歸四逆湯 

   成 分:  當歸(川) 甘草 大棗 桂皮 通草 細辛  芍藥  

   臨床應用:傷寒,手足厥,脈細欲絕,腹中攣急,四肢酸痛,腰痛

 218.品 名:  溫膽湯 

   成 分:  甘草 大棗 枳實 陳皮 半夏 竹茹 茯苓 生薑    

   臨床應用:痰氣郁結化熱証。眩暈,嘔吐,不眠,癲癇。精神病,神經官能症,胃、十二指腸潰瘍,美尼爾氏綜合症。

   注意事項:嘔吐呃逆,屬寒痰者,不宜。

 219.品 名:  溫賦湯(真武湯) 

   成 分:  白朮 炮附子 茯苓 生薑  芍藥  

   臨床應用:手足寒冷,胃弱,腸炎,痢疾,濕疹等。

 220.品 名:  溫經湯 

   成 分:  當歸(川) 麥門冬 阿膠 甘草 川芎 人參 半夏 牡丹皮 吳茱萸 桂枝 生薑  白芍

   臨床應用:治月經不順,子宮出血,血道症,更年期障礙,虛寒不妊症,手掌煩熱。

   注意事項:腹滿有塊,實證瘀血者,不宜。

 221.品 名:  溫清飲 

   成 分:  熟地黃 當歸(川) 川芎 白芍藥 黃芩 黃連 黃柏 梔子(山梔子) 生地黃      臨床應用:治崩中漏下,面黃腹痛,腸出血,子宮出血,著明貧血或有腰痛浮腫,皮膚乾燥,帶下,瘙癢。

   注意事項:虛寒者忌用。

  222.品 名:  萆薢分清飲 

   成 分:  菖蒲(石菖蒲) 益智仁 烏藥 萆薢 茯苓  甘草梢 萆薢  

   臨床應用:治真元不固,陽虛白濁,小便頻數。

   注意事項:膀胱濕熱證之小便白濁、膏淋不宜。

 223.品 名:  滋腎明目湯 

   成 分:  熟地黃 當歸(川) 甘草 川芎 人參 白芍藥 桔梗 黃連 梔子(山梔子) 生地黃 白芷 燈心草 蔓荊子 菊花  細茶  

   臨床應用:滋腎,明目,勞神腎虛,眼痛,白內障,眼睛疲勞或閃視。

 224.品 名:  滋陰降火湯 

   成 分:  熟地黃 當歸(川) 麥門冬 白朮 天門冬 大棗 陳皮 黃柏 知母 生地黃 生薑  白芍 炙甘草  

   臨床應用:養陰涼血。咽喉乾燥,口渴,咳嗽,嗄聲。

 225.品 名:  疏鑿飲 

   成 分:  檳榔 大腹皮 秦艽 羌活 澤瀉 赤小豆 木通  薑皮 茯苓皮 椒目 商陸  

   臨床應用:水腫,利水,喘呼,口渴。

 226.品 名:  疏經活血湯 

   成 分:  當歸(川) 甘草 川芎 桃仁 牛膝 陳皮 生地黃 蒼朮 威靈仙 羌活 白芷 茯苓 防風 生薑  龍膽 防己 白芍  

   臨床應用:治痛風,漿液性膝關節炎,腰痛,坐骨神經痛,痿躄(下肢麻痹)浮腫,半身不遂,高血壓。

   注意事項:辛辣食物不宜。

 227.品 名:  寧嗽丸 

   成 分:  甘草 石斛 橘紅 蘇子 桔梗 貝母 杏仁 半夏 桑白皮 茯苓  薄荷 穀芽  

   臨床應用:治諸般咳嗽,感冒風寒,支氣管炎咳嗽等。

 228.品 名:  養心湯 

   成 分:  五味子 酸棗仁 遠志 茯神 柏子仁 當歸(川) 大棗 川芎 人參 肉桂 茯苓 生薑 炙黃耆 半夏麴 炙甘草  

   臨床應用:治心虛血少,驚悸怔忡或盜汗不寐,發熱煩燥,或虛熱上攻,致患瘡瘍。

 229.品 名:  複方丹蔘片 

   成 分:  丹參  冰片  

   臨床應用: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用於心脈瘀阻所致的冠心病、心絞痛。

   注意事項:氣血虛弱,無血瘀氣滯者慎用。孕婦慎用 

 230.品 名:  樂適舒(W.T.T.C) 

   成 分:  訶子 薏苡仁  紫藤瘤 菱角  

   臨床應用:消炎,鎮痛,鎮痙,排膿,利尿。浮腫,關節痛,化膿症。

 231.品 名:  銀翹散 

   成 分:淡豆豉 桔梗 淡竹葉 連翹 金銀花 荊芥 牛蒡子 生甘草 薄荷  

   臨床應用:溫病初期發熱無汗,或有汗不多,口渴頭痛,咽痛,脈浮數,舌尖赤,苔薄黃。

   注意事項:忌油膩葷腥,風寒感冒不宜。

 232.品 名:  酸棗仁湯 

   成 分:  酸棗仁 甘草 川芎 知母 茯苓    

   臨床應用:虛勞,虛煩不得眠,盜汗。

 233.品 名:  蒼耳散 

   成 分:  白芷 辛夷  薄荷 蒼芎子  

   臨床應用:治鼻淵,蓄膿,鼻炎。

 234.品 名:  漢方胃腸藥 

   成 分:  豬膽 甘草 人參 桂皮 砂仁 陳皮 半夏 黃連 丁香 蒼朮 茯苓 生薑  茴香  

   臨床應用:胃部膨滿感,胃弱,腹瀉,胃酸過多,胃痛。

 235.品 名:  槐花散 

   成 分:  槐花 枳殼  側柏葉 荊芥穗  

   臨床應用:清腸止血,疏風下氣。痔瘡出血,過敏性紫癜,潰瘍病出血,阿米巴痢疾。

   注意事項:便血日久,見氣虛或陰虛者,慎用。

 236.品 名:  調經丸 

   成 分:  海螵蛸 當歸(川) 肉蓯蓉 川芎 延胡索 烏藥 青皮 陳皮 黃芩  香附 白芍 生地 小茴  

   臨床應用:調經理帶。

 237.品 名:  潤腸丸 

   成 分:  熟地黃 當歸(川) 甘草 桃仁 枳殼 厚朴 杏仁 黃芩 生地黃 大黃  麻子仁  

   臨床應用:老人虛弱性、習慣性、高血壓、動脈硬化、慢性腎炎、其他頑固便秘。

   注意事項:忌辛辣之物。

 238.品 名:  濟生腎氣丸 

   成 分:  山茱萸 熟地黃 山藥 牛膝 牡丹皮 肉桂 炮附子 澤瀉 茯苓 車前子    

   臨床應用:慢性腎炎,糖尿病,神經衰弱,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

   注意事項:實火,陰虛火旺,表邪未解者不宜。

 239.品 名:  龜鹿二仙膠 

   成 分:  龜板 枸杞子 人參  鹿角  

   臨床應用:大補精髓,益氣養神,治視物不清。

   注意事項:感冒發熱及有實火者不宜。

 240.品 名:  龍膽瀉肝湯 

    成 分:  當歸(川) 甘草 黃芩 梔子(山梔子) 生地黃 澤瀉 車前子 木通 柴胡  龍膽  

    臨床應用:肝經濕熱引起之耳聾耳腫,脅痛苦,小便赤澀。

    注意事項:脾胃虛弱者慎用。

 241.品 名:  龍骨牡蠣湯 

   成 分:  龍骨 牡蠣    

   臨床應用:胃酸過多,慢性胃炎,神經痛,利尿。

 242.品 名:  獨活寄生湯 

   成 分:  當歸(川) 杜仲 甘草 川芎 人參 白芍藥 牛膝 生地黃 獨活 秦艽 茯苓 細辛 防風  桂心 寄生  

   臨床應用:腰腿拘急,筋骨攣痛,冷痹無力,屈伸不便,風寒濕痺。

   注意事項:◎孕婦慎用。

 243.品 名:  燈花敗毒散 

   成 分:  甘草 川芎 皂刺 枳殼 桔梗 前胡 紫草 連翹 金銀花 乾薑 獨活 羌活 荊芥 柴胡 防風  水燈香  

   臨床應用:解毒,消炎,利水,蕁麻疹。

 244.品 名:  橘皮竹茹湯 

   成 分:  甘草 大棗 人參 竹茹 生薑  橘皮  

   臨床應用:胃虛有熱之呃逆乾嘔,幽門不完全梗阻嘔吐,腹部手術後嘔逆,妊娠嘔吐。

 245.品 名:  導赤散 

   成 分:  甘草 生地黃 木通  竹葉  

   臨床應用:治心熱移於小腸,口糜舌瘡,小便赤澀,莖中作痛,熱淋不利,面赤煩燥。

   注意事項:忌辛辣、刺激、油膩等食物。

 246.品 名:  導水茯苓湯 

   成 分:  檳榔 麥門冬 白朮 砂仁 木香 陳皮 桑白皮 木瓜 澤瀉 燈心草 紫蘇葉  赤茯苓 大腹皮  

   臨床應用:水腫,小便秘澀,喘滿倚息,不能轉側,飲食不下,服喘嗽氣逆諸藥不效者。

   注意事項:其他水腫與喘併發者可用。

 247.品 名:  薏苡仁湯 

   成 分:  當歸(川) 甘草 蒼朮 麻黃 桂枝 生薑  芍藥  

   臨床應用:風濕,關節炎煩痛,慢性關節炎,肩痛

 248.品 名:  還少丹 

   成 分:  五味子 遠志 熟地黃 楮實子 枸杞子 杜仲 肉蓯蓉 巴戟天 山藥 大棗 牛膝 小茴香 茯苓  山茱萸  

   臨床應用:調補脾胃,固精補血,食慾不振,腰痠體倦,牙齒浮痛。

   注意事項:◎孕婦不宜。

 249.品 名:  蘇子降氣湯 

   成 分:當歸(川) 甘草 厚朴 蘇子 陳皮 前胡 半夏 生薑 肉桂 大棗  

   臨床應用:降逆平喘,痰延壅盛,咳嗽短氣,胸膈滿悶。

   注意事項:肺熱壅盛之喘咳不宜。

 250.品 名:  雙解散 

   成 分:  當歸(川) 甘草 白朮 川芎 桔梗 黃芩 連翹 石膏 滑石 薄荷葉 麻黃 荊芥 防風  梔子 白芍  

   臨床應用:流行感冒所引起之發燒,耳鳴鼻塞,口苦舌乾,咳嗽等病症及唇風。

 251.品 名:  瀉黃散 

   成 分:  甘草 藿香 梔子(山梔子) 石膏 防風    

   臨床應用:脾胃實熱,口乾,口瘡,口臭。

   注意事項:胃陰虛有熱者不宜。

 252.品 名:  瀉白散 

   成 分:  粳米 甘草 桑白皮 地骨皮    

   臨床應用:感冒,咳嗽,喘息等。

   注意事項:風寒喘咳,虛寒咳嗽不宜

 253.品 名:  歸脾湯 

   成 分:  酸棗仁 遠志 當歸(川) 黃耆 白朮 大棗 人參 木香 生薑  炙甘草 龍眼肉  

   臨床應用:神經衰弱,健忘怔忡,不眠症,神經性心悸亢進症,食慾不振,胃弱,胃下垂,貧血,血尿,月經不順,遺精。

   注意事項:熱邪內伏,陰虛脈數者不宜。

 254.品 名:  藿香正氣散 

   成 分:  白朮 藿香 大腹皮 陳皮 桔梗 半夏 茯苓 紫蘇葉 生薑  炙甘草  

   臨床應用:外感風寒,頭痛,惡寒,嘔吐,下痢,胸悶腹脹,夏季感冒。

   注意事項:陰虛火旺者不宜,忌生冷油膩。

 255.品 名:  響聲破笛丸 

   成 分:  甘草 川芎 砂仁 桔梗 連翹 大黃  阿仙藥 薄荷 詞子  

   臨床應用:清涼除痰,消積潤燥。用於失音嗄聲,咽喉痛。

 256.品 名:  蠲痹湯 

   成 分:  當歸(川) 黃耆 大棗 薑黃 羌活 防風 生薑  炙甘草  

   臨床應用:益氣和營,祛風除濕。筋痛,腰痛,四十腕,五十肩,痛風

 257.品 名:  變製心氣飲 

   成 分:檳榔 甘草 枳實 蘇子 半夏 桑白皮 吳茱萸 茯苓 木通 桂枝    

   臨床應用:心臟性喘息,慢性支氣管炎。

 258.品 名:  續命湯 

   成 分:  甘草 川芎 人參 杏仁 石膏 乾薑 麻黃 桂枝  川歸  

   臨床應用:治腦溢血,腦軟化症,神經痛,顏面神經麻痹,身體拘急,面目浮腫。

   注意事項:腦血管意外初起時,不宜。

中醫減重 〔組成〕吳茱萸1~3克

診斷:體系性硬皮病(硬化期及萎縮期)
辨證:病屬肺、脾、腎俱虛(陰陽俱虛)。
治法:補腎健脾、活血散結。
處方:鹿角膠6克(溶化),阿膠6克(溶化),鼈甲30克
(先煎),熟地24克,淮山藥15克,杞子9克,仙茅9克,巴戟
9克,紅花4.5克,桂枝9克,黨參15克,白術12克,赤芍12
克,炙甘草6克。
二診:在上方基礎上加減,服藥1個月後,關節疼痛減輕,但
月經來潮量多,舌嫩紅、瘦,苔黃,脈虛。證以陰虛爲突出,乃
改用六味地黃湯加行氣活血藥物。
處方:山萸肉9克,淮山藥18克,雲苓9克,熟地8克,丹
皮6克,澤瀉6克,杞子9克,鹿角膠4.5克(溶化),黨參15克,
黃芪12克,當歸12克,丹參15克,麥芽15克。
三診:上方加減服至1972年4月出院。出院時手足麻木減輕,
皮膚較松弛,顔面、左手皮膚可見皺紋并可撚起,指腕關節活動
較前乖巧,精神轉佳。出院後仍照上方加減。
治法:滋養腎陰,健脾益氣。
處方:黃芪15克,熟地15克,淮山藥15克,雲苓9克,山
萸肉9克,鹿膠6克(溶化),當歸12克,白芍15克,丹皮9克,
澤瀉9克,杞子9克,谷芽12克。
上方或去當歸、白芍,加巴戟,或以阿膠易鹿膠,連服約4個
多月,後改爲六味地黃湯加黨參18克,服4個月。在這10個月
中,間或炖服吉林參,每次9克。病情日趨好轉。後因故停藥10
個月後,病情有些屢屢。1974年8月再來診,仍繼用六味地黃湯
加黃芪、黨參、杞子之類。服藥數月後胸部、腿部之緊束感已除,
稍能下蹲,全身皮膚除手指以外均能撚起,兩前臂已有汗出。
1975年下半年起仍用前方加減,每周服藥3劑,每周加服東
北産之田雞油3克炖冰糖服1次,或以海南産的沙蟲幹約30克,

全國文明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185
煮瘦肉湯吃,以庖代難過之阿膠與鹿角膠,時或炖服白糖參15克,
總的治療章程仍舊不離養陰益氣。至1976年9月,患者體重增加,
精神、食欲均好,能勝任日常家務勞動。顔面有表情,顔面至臂
及手的皮膚能夠捏起,能下蹲,各關節乖巧,但兩手的末節指關
節活動仍欠佳,原來皮膚顔料暗黑已轉爲一般接近一般顔料。除
頸部隐約可見的白色脫色斑外,背及臀部的脫色斑已全面消失,張
嘴活動乖巧,舌可伸出唇外,舌尚瘦嫩,苔白濁,脈細。
〔按語〕從患者的臨床顯示來看,屬中醫的虛損證。患者症
見皮膚如革,全身肌肉萎縮,骨質脫鈣,頭骨凹凸不平,納呆,舌
質嫩,瘦而短,色淡,脈細而兩寸甚弱。肺主皮毛,肺之氣陰虧
損,失卻
“熏膚澤毛,若霧露之溉”的作用,故皮膚失其柔潤。脾
主肌肉、四肢,脾氣虛虧,失其健運,氣血虛少,不能營養肌膚,
故肌肉萎縮而四肢活動困難;腎主骨,病已數年,所謂病久
“窮
必及腎”,腎陰虧損,故骨質受害。符合中醫所謂虛損之重證。
《難經》說:
“損脈之爲病奈何?然!一損損于皮毛,皮聚而毛落;
二損損于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于五髒六腑;三損損于肌肉,肌
肉消瘦,飲食不能爲肌膚;四損損于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
損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脈之病也,從上下者,骨
痿不能起于床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此患者先起于皮
毛而後及于骨,是從上損及于下之證。病雖先起于肺,但已損及
後天的脾和先天之本,故考慮以治腎爲主,健脾爲輔,活血散結
以治皮。按這一原則用一方治療一個時期之後,舌由淡嫩轉爲嫩
紅,苔色黃,是腎陽虛有所恢複,故轉而以補腎陰爲主,拟二方
用六味地黃湯加補氣活血藥。出院後仍按此原則治療而逐漸減去
活血藥,加用補益元氣之吉林參,使肺氣内充,皮毛得養。田雞
油、沙蟲幹與阿膠、鹿角膠異樣屬于
“血肉無情之品”,這是遵循
吳鞠通所說的填陰塞隙,必需用血肉無情之品之意。據病人反映,
此兩味服後,覺得甚好,睡眠亦佳。

全國文明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186
此病治療達數年之久(雖然其中有10個月的徘徊),療效緩
慢,足見前人把這類病命名爲虛損是有道理的。而虛損病的治療,
後天之本
——脾,與先天之本
——腎,是重要的關鍵。脾不健運
則雖補腎亦不易受納,但不補腎則病必難愈,補腎對于本病尤爲
關鍵中之關鍵也。
二十一、股動脈硬化症
梁某,男,50歲,群衆。
初診:1965年4月19日。
病史:患者于年初起,下肢疼痛逐漸加劇,null.隻能行走二三百
米,站立不能超出跨越30分鍾,原并患有高血壓、陽萎,經某軍醫院
用脈搏描記器描記,其足背動脈無搏動,确診爲股動脈硬化症。患
者曾到北京、上海等地的大醫院求治亦确診爲此病,但未能得到
有效的治療。
診查:面色黃滞,痛楚面容,下床站立下肢疼痛,步履艱難,
夜間疼痛加劇難眠,舌質暗嫩,苔白兼濁,脈尺弱兼澀象。
辨證:脾腎兩虛兼血瘀。
治法:溫補脾腎,益氣行血,祛瘀通脈。
處方:①吉林參10克(另炖),黃芪30克,雲苓15克,白
術15克,淮山藥15克,牛膝15克,杜仲12克,續斷15克,丹
參15克,當歸尾6克,赤芍15克,甘草5克,土鼈蟲10克。
②外治用海桐皮12克,細辛3克,祈艾12克,荊芥9克,吳
茱萸15克,紅花9克,桂枝9克,川斷9克,歸尾6克,姜活9
克,防風9克,生川烏12克,生蔥4條,水煎。并在煎液中加入
米酒、米醋各二兩,熱洗患肢,每天2次。
全國文明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187
有時遵循病情在内服方中選加桃仁、紅花或杞子。用内外法
治療3個月後,患肢疼痛消失,已能行3裏許,能站立一二小時
作通知。脈搏描計器檢查,足背動脈已有脈搏波。繼續用上法鞏
固2個月病愈。追蹤考核20年,未見複發。
白某,男,50歲,群衆。
初診:1974年1月17日。
病史:患者于1972年7月起,左下肢漸進性疼痛麻木,慢行
不到1裏,急行不能達10
00米,即覺股部疼痛不能堅持,患腿測
不到血壓,甘油三酯及膽固醇均高于一般值。某軍區總醫院确診
爲左股動脈局促閉塞性粥樣硬化症,經1年多的住院治療,病情
未見好轉特邀會診。
診查:症見患者下肢痹痛時輕時劇,不耐站立,走路難達百
米,面色暗滞,唇暗,舌邊紅,苔白,脈稍數而寸弱,左跗陽脈
僅可觸動,但甚微弱。
辨證:血瘀閉阻。
治法:化瘀通絡爲主,佐以補氣涼血。
處方:①太子參15克,丹參15克,赤芍18克,丹皮9克,
豨莶草9克,桃仁9克,水蛭9克,牛膝12克,銀花藤30克,寬
筋藤30克,威靈仙9克。null.水煎服,每天1劑。
②外治用上藥渣,加生蔥5條,生姜12克同煎,并在煎液中
加米酒、米醋各一兩,熱洗患腿(從腹股溝洗至足趾。)
二診:3月1
11日。天天堅持用上法,至再診時病情好轉,已
能走五六裏路,急行可達1裏,患腿血壓爲15.5/12kPa。診其面
色由滞轉潤,唇稍暗,仍時覺患腿麻木,舌邊稍紅,苔白,脈數,
寸稍弱。治守上法,處方:太子參15克,丹參15克,赤芍18克,
丹皮9克,桃仁9克,牛膝12克,水蛭9克,豨莶草9克,銀花
藤30克,寬筋藤30克,威靈仙9克,紅花4.5克。外治法如前。
此案治療3個月康複出院。

全國文明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188
〔按語〕此病日常發生于50歲以上的人(糖尿病者發病可
較早)。病機主要是股動脈粥樣硬化,引起下肢血液供應不夠,使
下肢肌肉和神經營養障礙。顯示爲下肢疼痛,不能久站,間歇性
跛行,休息時痛,股動脈搏動削弱,腘動脈和足背動脈削弱以至
消失,危急時可引起足趾潰瘍與壞疽。
本病屬中醫的血瘀證範疇。兩病例都見下肢痹痛,不耐站立
行走,是足跗陽脈微弱以至無脈,這些是瘀阻脈道的重要見症。緻
瘀之因,主要是氣虛氣滞。這正如《靈樞·刺節真邪論》所雲:

“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第一例重視于陽氣虛衰,故
重用人參、黃芪,佐以雲苓、白術、淮山藥以加強補氣之力,立
統血行血之帥權。第二例雖有氣虛,但不甚,主要偏于瘀實并兼
有郁而化熱的症候,故隻用太子參一味以補氣,并用了丹皮、銀
花藤以清絡熱,祛瘀藥用赤芍、桃仁、紅花、丹參,此乃效法于
清代名醫王清任的《醫林改錯》。赤芍活血祛瘀并能疏肝以利氣機
之舒坦;桃仁破血并能滑腸以利腑氣之通調;紅花祛瘀力專,輕
散而活絡;丹參清涼活絡,通心利脈。四味合用,相得益彰,共
奏祛瘀利脈之功。用牛膝一味引藥下行,使藥力中轉病所。上述
2例還判袂選用土鼈蟲和水蛭,是取其善走竄經脈而更好地發揮
活血通脈的作用。其中水蛭破血之力較土鼈蟲強,故用在偏于瘀
實的第二例,第一例隻用土鼈蟲。第一例兼有陽虛,故用杜仲、川
斷以溫腎助陽,協助參芪以解寒凝血脈之弊;第二例瘀實郁結,故
用豨莶草、寬筋藤以舒筋通絡,并用威靈仙以助之,增強其效力。
本病用外洗藥熏洗相當重要。因外洗藥能直接作用病所,而
且脈中之血得溫熏熱洗必加強運轉,有益于瘀阻的化解。外洗藥
中加入生姜、生蔥、酒、醋有辛散酸收、走竄排洩的作用。這作
用能加強藥力的發揮,有益于肌體組織對藥物的吸收。第一例陽
虛較甚,故另拟外洗方,用大隊溫經化寒、解凝止痛、祛風行血
和活血通脈之品,使局部經脈疏通舒坦。此方是我多年臨床中用

全國文明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189
之有效的閱曆經過方,對肢節疼痛的風寒濕痹患者屢效,近借以治療
本病亦獲良效。爲什麽不加入内服藥中?我以爲此方溫行力大,但
兼有燥性,内服對本虛之證容易耗陰傷血,且用方太雜,不成理
法。熱洗從肌表直接作用病處,既可直到病所排解風寒濕邪,又
可内外配合,相得益彰。
二十二、深部黴菌病
隋某,女,2歲。
初診:1974年12月1日。
病史:發熱腹痛3周,排粘液大便10天。患兒3周前出手低
熱,流涕,5天後高熱,腹痛,即到某西醫院留醫治療,曾用四環
素、紅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等,治療期間相繼出現嘔吐,大
便帶粘液,口腔粘膜有白色分泌物,外陰部有白膜樣物被覆等症
狀。後因大便培養覺察念珠菌,喉液塗片黴菌(+),而作二重感
染治療,停用上述抗生素而改用制黴素,未見較着好轉,遂于1974
年1
11月18日轉我院留醫,那時除上述症狀外,并見高熱
(T39.9℃),精神疲困,面色潮紅,唇幹裂,滲血,咽稍紅,時有
腹痛,但不劇烈,全腹未見較着壓痛及反跳痛,大便每日2~3次,
帶有粘液,心、肺、肝、脾未見較着病理體征,舌質稍紅,苔少,
9
脈濡數。血常規:白細胞2
22.1×10/L,分類:中性0.74,杆狀
0.04,淋巴0.19,大單核0.03。診斷爲粘膜及内髒型念珠菌病。
辨證:爲濕溫證(邪在氣分)。初用中藥及西藥制黴菌素,第8天
後改用克黴唑、苯甲異惡唑黴素、氨基苄青黴素、磺胺甲基異惡
唑及其他對症治療。經上述治療體溫曾一度降至37.5℃,大便日
1~2次,外陰還有少許白膜樣被覆,大便常規仍覺察念珠菌(12
全國文明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190
月2号查)。随即體溫有逐漸降低達38.8℃,并見咳嗽,口不渴,
大便日9次,質同前。
診查:舌質紅,苔黃黑,脈數。雙肺呼吸音粗,右肺可聞濕
羅音。頸部及上胸有斑丘疹。X線胸片爲右上肺炎(院外會診:肺
部炎性竈考慮爲黴菌所緻,但不廢除細菌感染)。血常規:白細胞
16.5
55×109/L,中性0.80,淋巴0.11,杆狀0.01,大單核0.04。
辨證:溫熱之邪壅郁三焦。
治法:清上下焦溫熱。
處方:白頭翁15克,秦皮12克,川連3克,桃仁6克,苡
仁15克,冬瓜仁10克,魚腥草15克,葦莖15克,甘草4.5克,
小葉鳳尾草15克。
西藥仍用克黴唑,抗生素則用慶大黴素、紅黴素。
二診:1974年12月8日。用上藥治療8天後(12月8日),
除大便次數減爲日二三次,小便頻急有所改善和體溫稍下降(在
38.3~39℃之間)外,咳嗽等其他症狀無改善,頸及胸部皮疹稍
增,皮膚粗糙,苔轉薄黃,病有好轉之機,但上焦幹冷仍較着,且
有傷津現象,中藥改拟葦莖湯合瀉白散加減專理上焦。
處方:竹葉6克,鈎藤10克,蟬蛻3克,桑白皮10克,地
骨皮10克,葦莖10克,桃仁6克,冬瓜仁10克,苡仁10克,甘
草1.5克,西洋參4.5克(另炖沖服)。
西藥單用克黴唑,停用抗生素。
用上藥的第3天(12月11日)體溫下降至37.4℃。咳嗽明
顯減輕,精神、胃納稍好,之後體溫一直甯靜于36.5~37.5℃之
間,其他症狀逐漸減輕,第5天(13日)肺部羅音消失,仍用上
方加減出入。其後大便逐漸轉一般,外陰部白膜消失,體溫一般。
12月23日胸透示肺部炎性竈消失(1月6日停用克黴唑),後期
遵循病情,曾判袂予四正人湯合葦莖湯加減及桑螵蛸散加減。1975
年2月5日諸症消失,各種檢查均在一般範疇而病愈出院。

全國文明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191
〔按語〕本例爲深部黴菌病,黴菌侵犯粘膜及消化系、泌尿
系、呼吸系等多個體系。中醫辨證屬濕溫證,邪氣彌漫上、中、下
三焦,病雖撲朔迷離,由于采取中西醫結合,共同努力,終得治
愈。本例中醫治療經過屢屢辨證,末了用清熱利濕之劑,并遵循
幹冷在上、中、下三焦的不同,而采用不同方。如初以上、下二
焦爲主,則用葦莖湯合白頭翁湯;後邪重視于上焦,且有幹冷化
燥傷及肺陰之征象,故用葦莖湯合瀉白散。于是病情得以逐漸改
善。邪退以後,由于大病傷正,故較長一段時間予以健脾及補腎
之品收功。
此外,觀本例病情演變及中西用藥經過,可看到除西藥的治
療作用外,中醫的療效是一定的。197
77年夏天于某醫院會診一深
部黴菌病(侵犯腦組織),經予葦莖湯加味,經過中西醫結合治療,
亦獲病愈。故我以爲千金葦莖湯對深部黴菌病似有一定療效。
二十三、嗜酸性細胞增加症
盧某,男,2
22歲,工人。
初診:1975年8月7日。
病史:患者于1975年6月查大便,覺察鞭蟲卵(+),7月初
覺下腹陣發性絞痛,以右下腹爲甚,大便3~5次/日,便色黃褐,
量少,有粘液,伴裏急後重,并見低熱(體溫37.5℃),頭痛,即
到某醫院診治。初按亞急性闌尾炎治療,用抗菌素有效,後相繼
覺察嗜酸細胞增高(54%),肝脾腫大,多次查血絲蟲及血吸蟲均
陽性,予護肝、驅蟲(海群生,驅蟲淨等且各藥服完1療程)及
抗過敏藥物治療亦未效。由西醫以“嗜酸細胞增加症待查”轉診
來,懇求中醫診治。

全國文明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192
診查:除上述症狀外,并見頭暈,疲乏,懶動,口無味而幹,
小便色黃,舌質老,苔黃濁邊白,脈弦數。體溫37.5℃,肝肋下
3cm,壓痛,脾大2cm;白細胞13×109/L,分類:中性0.28,淋
巴0.17,大單核0.01,嗜酸0.54;紅細胞4.4
44×1012/L;
GPT1
110U,CFT(+);尿常規、大便常規、寄生蟲及阿米巴均陰
性;孵化找血吸蟲毛蚴(日本血吸蟲毛蚴孵化法)連續3次陽性,
血絲蟲3次檢查均陽性;透胸心肺未見極端。
辨證:下焦幹冷。
治法:清熱利濕。
處方:秦皮15克,白頭翁15克,川連4.5克,木香4.5克
(後下),黃柏10克,金錢草30克,郁金10克,甘草4.5克。日
1劑,留渣複煎當日服。
二診:8月26日。患者服上方6劑後自發精神清爽,頭暈頭
痛、腹痛較着減輕,大便日2次,量增,裏急後重消失。查白細
胞12.6×109/L,嗜酸0.18,中性0.55,淋巴0.27。唯因做事關
系停藥2周後,再查嗜酸性粒細胞又複上升至0.42,仍覺頭痛,腹
微痛,口幹,苔白濁,脈弦數。中醫減重.仍守上方,服法同前。
三診:9月28日。服上方1個月後,嗜酸性粒細胞降至0.27,
仍微覺頭痛及右下腹痛,舌質轉淡嫩,微有齒印,苔白,脈弦細,
乃餘邪未盡,正氣已虛,肝氣乘脾之象。遂改拟健脾化濕濁,舒
肝清餘邪之方:白頭翁15克,秦皮12克,黃柏10克,白芍15克,
沙參15克,雲苓12克,白術12克,木香6克,(後下),枳殼4.5
克,甘草4.5克。
服上方10天後(10月7日)查嗜酸性粒細胞直接計數爲
3
3
330/m
mm,症狀又有所減輕,守方服藥至1
11月底,症狀消失,大
便一般。1976年1月5日,嗜酸性粒細胞降至0.5,基礎病愈,囑
仍服後方一段時間,50天後複查嗜酸性粒細胞爲0.6,無其它不
适,做事生活如常。

全國文明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193
〔按語〕本例不明原因嗜酸細胞增加,經西藥抗菌、驅蟲、
抗過敏等辦法治療有效。中醫典籍尚無嗜酸細胞增加症的記載,唯
患者有腹瀉,腹痛,裏急後重,便中有粘液等症狀,符合中醫痢
疾之診斷,結合舌象,辨證爲幹冷痢。遂予白頭翁湯加味治之,效
果明顯,憐惜病未愈而停藥緻病情屢屢,遷延光陰。後期由于病
邪久戀,正氣漸傷,幹冷之邪内困最易傷人脾氣,脾氣一虛,則
肝氣乘虛橫逆,故改拟健脾化濕、舒肝清餘邪之法,用白頭翁湯
去苦寒之黃連以驅餘邪,用四正人湯健脾祛濕,但以沙參易黨參,
一取涼潤養津,一防過補留邪,合白芍、枳殼、木香舒肝理氣。配
伍妥貼,守方而愈。
二十四、白細胞及血小闆減少症
李某,男性,45歲。
病史:因患白細胞及血小闆減少症,屢屢出現皮下瘀斑。此
次住院治療多日未見好轉,遂轉找中醫求治。自發精神疲倦乏力,
頭暈目眩,氣短聲低,食欲尚可。
診查:面色黯滞,四肢皮下有出血斑數塊,舌嫩稍胖,脈虛,
99
白細胞數2.6×10/L,血小闆數42×10/L。
辨證:爲血證,屬脾陽不升,後天平衡,氣血虧虛,血失統
攝。
治法:升發脾陽,運化氣血,兼以固攝血脈。
處方:黃芪15克,黨參15克,白術12克,柴胡9克,黃精
12克,升麻5克,仙鶴草30克,陳皮3克,炙甘草5克,首烏12
克。
服上方1個月後,白細胞數逐漸上升,血小闆則無增減。3個

全國文明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194
99
月後,白細胞數爲5.5×10/L~7.2×10/L,血小闆數
10
00×109/L。
〔按語〕本案患者因做事忙碌,加上起居飲食失于調節,緻
使陰血暗耗,後天失養,正氣衰落,從而出現白細胞及血小闆減
少的虛損證。本例虛損标在氣血,本在脾土,故救治脾土則是治
療成敗之關鍵,李東垣以爲脾胃是人身升降的樞紐。脾主升,把
水谷精微之氣,上輸心肺,流布全身。胃主降,使糟粕穢濁從下
而出。一升一降,使人體氣機生生不息,而升清降濁中,主要方
面又在于升清,升發脾陽是氣機升降運化的動力。正是遵循這一
指導思想,在治療上述患者經過中,堅持選用李氏的補中益氣湯
加減化裁而成。方中以黃芪、黨參、甘草等甘溫之品以補中氣,白
術甘燥以健脾,以黃精、首烏溫潤補血,使氣有血母,血有氣帥,
陳皮行氣反佐參芪,使補而不滞,加入升麻與柴胡有一語道破之
意,突出了升發脾陽的作用,李氏的原方有當歸一味,遵循自己
不成熟的閱曆經過,當歸對于血小闆減少者不宜,故用黃精、首烏代
之,再加仙鶴草以止血,此三味主要爲血小闆減少而設。由于遣
方用藥在理在法,切中病情,使病者脾陽得升,運化有權,氣血
化生有源,故能轉愈。

全國文明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195
處方拾穗

全國文明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197
中醫治病,從單味藥到複方,是一個飛躍的發展,與
西醫之從一味藥中摸索其有效成分的發展之途剛好相
反。相傳“伊尹”作湯液,商湯的廚師伊尹是“方劑”的
創始人,故中醫有醫食同源之說。桂枝湯、甘麥大棗湯
的“湯”字足以證明醫家從廚師引進技術的痕迹。幾味
藥物互相配合,産生不同的惡果,因而鼓吹了中醫藥學
的發展。漢代張仲景以“醫經”的實際,料理“經方”的
閱曆經過,開中醫辨證論治的先河,其所著《傷寒論》有1
113
方,所用之藥味惟有90多種。惟有90多種藥的《傷寒
論》卻被先人推崇爲“足以鈴百病”之巨著,所謂足以
鈴百病,即運用《傷寒論》方能夠治百病,事實确切如
此。方劑之妙用,被仲景推上一個新台階。試以桂枝湯
爲例,看看方劑的運用:桂枝湯由桂枝、白芍、炙草、生
姜、大棗組成,用以治療外感發熱、惡風、頭痛、脈浮
緩之證;若将白芍加倍,加入大黃,則變成桂枝加大黃
湯,治療誤下後症見腹滿而大實痛之證;若将桂枝加大
黃湯,除去大黃,加入饴糖,又變成補中益氣的小建中
湯。《傷寒論》中由桂枝湯加減衍變者共有19方。中藥
配對組方,千變萬化,這就是中醫的特質。金元時代學
術争鳴,在實際上有所沖破,名醫創立新方成爲時髦,方
劑的發展又形成高潮,不少名方至今仍爲我們所采用。時
至今日,中醫藥學已臨近飛躍發展的前期,我們這一代
應爲方劑學方面的繼續發展做一點做事,因此不避淺陋,
将數十年來之常用自拟方劑拾錄如下,供讀者參考。以
下諸方,除注明來源者,均爲自己自拟方。

全國文明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198
一、治胃、十二指腸潰瘍方
〔組成〕黨參18克,白術12克,雲苓15克,柴胡9克,佛
手片5克,烏賊骨(或瓦楞子(煅))15克,甘草5克。
〔功效〕健脾益氣,舒肝和胃。
〔主治〕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胃腸神經官能症。
〔加減法〕暖氣反酸者加砂仁、元胡或合用烏貝散(烏賊骨
85%,浙貝母15%研爲極細末),每服2~3克。肝氣郁結者加白
芍、枳殼、郁金,或左金丸。肝郁化火或胃熱過盛者合用三黃瀉
心湯。脾胃虛寒者加黃芪、桂枝、法夏或附桂理中湯。兼吐血便
血者加側柏葉、白及、阿膠、田七末(炒)。胃陰虧虛者加麥冬、
石斛、玉竹等。
另一法:臨睡前麥芽糖一湯匙,吞服。
二、治萎縮性胃炎方
〔組成〕太子參30克,雲苓12克,淮山藥12克,石斛12
克,小環钗12克,麥芽30克,丹參12克,鼈甲30克(先煎),
甘草5克,田七末3克(沖服)。
〔功效〕健脾養胃,益陰活絡。
〔主治〕萎縮性胃炎,慢性淺表性胃炎。
〔加減法〕脾胃氣虛較甚者加黃芪或參須(另炖);濕濁重視
者加扁豆、雞蛋花、苡仁等;肝郁者加素馨花、合歡皮、郁金等。

全國文明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199
三、治膽汁返流性胃炎方
〔組成〕吳茱萸1~3克,川連3~5克,太子參30克,白
術15克,雲苓15克,甘草5克,威靈仙15克,桔梗10克,枳
殼5克。
〔功效〕健脾疏肝,降逆止嘔。
〔主治〕膽汁返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潰瘍、胃窦炎。
四、治食管贲門失弛緩症方
〔組成〕太子參30克,白術15克,雲苓15克,甘草5克,
白芍15克,台烏12克,威靈仙15克。
〔功效〕健脾益氣,緩急進食。
〔主治〕食管贲門失弛緩症。
五、治慢性結腸炎方
〔組成〕木香(後下)5克,川連5克,柴胡10克,白芍15
克,枳殼6克,甘草5克,太子參30克,白術15克,雲苓15克。
〔功效〕健脾舒肝,行氣止痛。
〔主治〕慢性結腸炎。

全國文明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200
〔加減法〕腹痛較着者加砂仁、元胡、救必應;洩瀉較甚者
加番石榴葉15~30克;納差者加麥芽、雞内金、布渣葉;久瀉不
止者加赤石脂30克,補骨脂10克。
六、治洩瀉方
〔組成〕新鮮番石榴葉30片(幹品15~30克)
〔功效〕消炎止瀉。
〔主治〕腸炎洩瀉,細菌性痢疾。

七、治腸套疊方
〔組成〕旋覆花5克,代赭石15克(先煎),黨參9克,炙
甘草5克,生姜2片,大棗3枚,法夏9克。
〔用法〕上藥慢煎,服後半小時,繼用下法。
另外,用蜂蜜10
00毫升,加開水20
00毫升,待溫度爲37℃時,
灌腸,與此同時,用梅花針扣擊腹部腫塊。
〔功效〕降逆理腸,調暢氣機。
〔主治〕小兒腸套疊。

全國文明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201
八、治急性闌尾炎方
〔組成〕生大黃15克(後下),蒲公英15克,冬瓜仁30克,
桃仁12克,丹皮9克,皂角刺12克,芒硝6克(沖服)。
〔功效〕清熱瀉下。
〔主治〕急性闌尾炎;闌尾膿腫(藥物組成中去芒硝)。
針灸療法:針刺闌尾穴(雙側),用瀉法深刺之,運針一二十
分鍾,接電針機半小時,再留針1小時。每天1次,連刺3天。
外敷法:三黃散外敷。用蜂蜜适量加水調勻,敷患處,藥幹
即換。
九、治慢性闌尾炎方
〔組成〕生大黃9克,丹皮9克,冬瓜仁30克,桃仁9克,
芒硝6克。
〔功效〕清熱瀉下。
〔主治〕慢性闌尾炎。
〔加減法〕痛甚加蒲公英或田七末;熱甚加地丁、銀花、連
翹;出現包塊(闌尾膿腫)加皂角刺;虛人于後期酌加黨參或花
旗參以扶正。
注:此方即大黃牡丹皮湯,可每月服三四劑,持續3個月。

全國文明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202
十、治慢性肝炎方
〔組成〕黨參或太子參15~30克,雲苓15克,白術12克,
甘草5克,川萆薢10克,珍珠草30克。
〔功效〕健脾化濕濁,扶土抑肝木。
〔主治〕慢性肝炎。
〔加減法〕濕重者加法夏10克、砂仁3克、苡仁15克。肝
郁者加素馨花10克、郁金10克。肝陰不夠而見眩暈、失眠、夢
多者加桑寄生30克、桑椹子15克、旱蓮草12克、女貞子12克。
腎陰虛而見腰膝酸痛、舌嫩紅苔少、脈細數者加首烏30克、山萸
肉12克、熟地20克、淮山藥易白術、太子參易黨參。黃疸者加
田基黃30克、溪黃草30克,或金錢草25克、土茵陳25克。血
瘀者加丹參15克、茜草根12克、桃仁10克、蟲6克。
十一、治早期肝硬化方
〔組成〕太子參30克,白術15克,楮實子12克,川萆薢
10克,雲苓15克,,菟絲子12克,土鼈蟲10克,甘草6克,丹
參18克,鼈甲(醋炙)30克。
〔功效〕健脾護肝,化癥軟堅。
〔主治〕早期肝硬化。
〔加減法〕酒精中毒性肝硬化,加葛花12克;肝炎後肝硬
化,加珍珠草30克;門脈性肝硬化,若硬化較甚,加炒山甲10克;

全國文明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203
牙龈出血者,加紫珠草30克;陰虛者去川萆薢,加淮山藥15克,
石斛12克。黃疸者加田基黃30克。
十二、治腹水方
〔組成〕甘草、甘遂等量。
〔用法〕用等量之甘草煎濃汁浸泡已打碎之甘遂,共泡3天
3夜,去甘草汁,将甘遂曬幹爲細末,每服1~2克,用腸溶膠囊
裝吞,于清晨用米粥送服。
〔功效〕攻逐瀉水。
〔主治〕肝硬化腹水。
注:此方爲官方驗方,攻逐力強,不宜重用多用,仍須與辨證論治相結
十三、治低白蛋白症方
〔組成〕淮山30克,苡米15克,鼈或龜約斤許。
〔用法〕煲湯或炖服。每周1~2次。
〔功效〕健脾填精。
〔主治〕低白蛋白症或A/G比值倒置者。

全國文明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204
十四、治肝吸蟲方
〔組成〕①黨參(或太子參)12克,雲苓12克,白術10克,
扁豆12克,山藥15克,郁金10克,棗子槟榔25克(切),使君
子10克,甘草5克。
②郁金10克,苦楝根白皮15克,榧子肉25克,棗子槟榔25
克(切)。
〔用法〕先服①方,每日1劑,複煎當日服,連服3~4天;
後服②方,服法同上,連服5~7天爲1療程。若體質結實者,則
先服②方,後服①方,劑次不變。感染輕者,日常服1~2療程可
愈;感染重者,日常服3療程可愈,最多可服至4療程。
〔功效〕健脾驅蟲疏肝。
〔主治〕肝吸蟲病。

十五、治膽道蛔蟲症方(膽蛔湯)
〔組成〕炒榧子肉15克,使正人(打)12克,棗子槟榔
(切)12克,烏梅10克,苦楝根白皮15克。
〔功效〕驅蟲,安蛔,止痛。
〔主治〕膽道蛔蟲,腸道蛔蟲,亦可治蛔蟲性腸梗阻。
〔加減法〕腹痛甚者加木香、枳殼、砂仁;熱象較着者加黃
連、黃柏;大便秘結者加枳實、玄明粉、大黃;脾虛者加四正人
湯或參苓白術散;蛔蟲性腸梗阻亦可配合針刺四逢穴,或加服生

全國文明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205
油50毫升,口服或胃管給藥。
十六、治膽囊炎與膽石症方
〔組成〕柴胡10克,太子參15克,金錢草30克,郁金12
克,白芍15克,蒲黃6克,五靈脂6克,甘草3克。
〔功效〕舒肝利膽排石,健脾活血。
〔主治〕膽囊炎,膽石症。
〔加減法〕熱盛者去太子參與黃芩、栀子;濕盛者去太子參
加茵陳、木通;大便秘結者去太子參與元明粉、枳殼或大黃;脾
虛較甚者加雲苓、白術。
十七、治阿米巴痢疾方
〔組成〕鴉膽子肉20粒。
〔用法〕以滑石粉爲衣,空腹吞服。
〔功效〕清熱解毒,殺蟲止痢。
〔主治〕阿米巴痢疾。

注:此方出于張錫純。

全國文明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206
十八、治高血壓方
一方石決牡蛎湯
〔組成〕石決明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白芍
15克,牛膝15克,鈎藤12克(後下),蓮子心3克,蓮須10克。
〔功效〕平肝潛陽。
〔主治〕肝陽上亢之高血壓病。
〔加減法〕苔黃、脈數無力者加黃芩;兼陽明實熱便秘者加
大黃;苔厚膩者去蓮須加茯苓、澤瀉;頭痛甚者加菊花或龍膽草;
頭暈甚者加天麻;失眠加夜交藤或酸棗仁。
二方蓮椹湯
〔組成〕蓮須10克,桑椹子12克,女貞子12克,旱蓮草
12克,淮山30克,龜闆30克(先煎),牛膝15克。
〔功效〕滋腎養肝。
〔主治〕肝腎陰虛之高血壓病。
〔加減法〕氣虛者加太子參;舌光無苔加麥冬、生地;失眠
者加酸棗仁、柏子仁。血虛者加首烏、黃精。
三方肝腎雙補湯
〔組成〕桑寄生30克,首烏30克,川芎10克,淫羊藿10
克,玉米須30克,杜仲10克,磁石30克(先煎),生龍骨30克
(先煎)。
〔功效〕雙補肝腎,兼予潛陽。
〔主治〕陰陽兩虛之高血壓病。
〔加減法〕氣虛者加黃芪30克;腎陽虛爲主者,可用附桂
十味湯(肉桂、熟附子、黃精、桑椹子、丹皮、雲苓、澤瀉、蓮

全國文明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207
須、玉米須、牛膝);腎陽虛甚兼浮腫者,用真武湯加杜仲、黃芪。
四方赭決九味湯
〔組成〕黃芪30克,黨參15克,陳皮3克,法夏10克,雲
苓15克,代赭石30克(先煎),草決明30克,白術15克,甘草
3克。
〔功效〕益氣祛痰。
〔主治〕氣虛痰濁之高血壓病。
〔加減法〕兼肝腎陰虛者,加首烏、桑椹子、女貞子;兼腎
陽虛者加肉桂心、仙茅、淫羊藿;兼血瘀者加川芎、丹參、田七
末等。
十九、治冠心病方
〔組成〕黨參(或太子參)18克,竹茹10克,法夏10克,
雲苓15克,橘紅10克,枳殼6克,甘草5克,丹參18克。
〔功效〕益氣祛痰以通心陽。
〔主治〕冠心病。
〔加減法〕氣陰兩虛者合生脈散;血瘀胸痛甚者加田七末、
豨莶草或失笑散;氣虛甚者合用四正人湯或重用黃芪;血壓高加
草決明、代赭石、鈎藤、牛膝;血脂高加山楂、布渣葉、草決明,
首烏。

全國文明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208
二十、治風濕性心髒病方
〔組成〕太子參30克,白術15克,雲苓15克,甘草5克,
桃仁10克,紅花5克,五爪龍30克,雞血藤24克,桑寄生30克。
〔功效〕益氣活血。
〔主治〕風濕性心髒病。
二十一、治慢性心衰方
〔組成〕花旗參10克(另炖),麥冬10克,炙甘草6克,大
棗4枚,太子參30克。
〔功效〕益氣生脈。
〔主治〕慢性心成效衰竭。
〔加減法〕心陽虛者用暖心方(紅參、熟附子、薏苡仁、橘
紅等),心陰虛者用養心方(生曬參、麥冬、法夏、雲苓、田三七
等),除二方外,陽虛亦可用四正人湯合桂枝甘草湯或參附湯,加
五爪龍、北芪、酸棗仁、柏子仁等;陰虛用生脈散加沙參、玉竹、
女貞子、旱蓮草、桑椹子等。血瘀加用桃紅飲(桃仁、紅花、當
歸尾、川芎、威靈仙)或失笑散;水腫甚者加用五苓散、五皮飲;
兼外感咳嗽者加豨莶草、北杏、紫菀、百部;喘咳痰多者加蘇子、
白芥子、膽星、浮海石;濕重苔厚者加苡米、扁豆衣;喘咳欲脫
之危症則用高麗參合真武湯濃煎頻服,配合靜脈注射麗參針、參
附針,或參麥針以補氣固脫。

全國文明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209
注:此方出于黃省三加以化裁。
二十二、治偏癱截癱方
〔組成〕黃芪120~240克,赤芍15克,歸尾10克,川芎
10克,桃仁10克,紅花5克,地龍10克,丹參24克,水蛭10
克。
〔功效〕益氣活血。
〔主治〕中風後遺症,外傷性截癱。
注:此方爲補陽還五湯加味。

二十三、治咳嗽方
〔組成〕百部10克,紫菀10克,橘絡10克,浮海石10克,
冬瓜仁10克,北杏10克,五爪龍20克,蘇子10克,萊菔子10
克,甘草5克。
〔功效〕降氣化痰,宣肺止咳。
〔主治〕咳嗽。
〔加減法〕外感咳嗽加豨簽草15克、桑葉10克、薄荷6克
(後下)。食滞咳嗽加布渣葉15克、芒果核10克。脾虛咳嗽合四
正人湯培土生金。暑熱咳嗽加蓮葉10克、扁豆花10克、西瓜皮
15克。秋燥咳嗽加雪梨皮15克、沙參15克。過食生冷之咳嗽加
藿香10克、生姜3片、蘇葉6克。痰熱咳嗽加黃芩12克、瓜蒌
15克、竺黃10克。

全國文明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210
二十四、治肺氣腫方
〔組成〕五爪龍30克,太子參30克,白術15克,雲苓15
克,甘草5克,蘇子10克,萊菔子10克,白芥子10克,鵝管石
30克。
〔功效〕培土生金,降氣除痰。
〔主治〕肺氣腫,哮喘之緩解期,慢性支氣管炎。
〔加減法〕咳嗽甚者加百部10克、紫菀10克、橘絡10克。
喘甚者加麻黃6克、地龍10克。兼食滞者加杧果核10克,布渣葉
15克。
二十五、治支氣管擴張症方
〔組成〕百合30克,百部15克,海蛤殼30克,白芨30克。
〔功效〕固肺斂肺,止咳止血。
〔主治〕支氣管擴張症,肺結核,百日咳,久咳,咳唾痰血。
注:上海驗方。
二十六、治肺結核方
〔組成〕黨參15克,黃芪15克,淮山藥15克,知母15克,

全國文明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211
玄參15克,生龍骨15克,生牡蛎15克,丹參9克,三棱10克,
莪術10克。
〔功效〕補氣養陰,活血化瘀。
〔主治〕肺結核。
二十七、治神經官能症方
〔組成〕甘草10克,大棗5枚,面粉一湯匙(沖熟服)。
〔功效〕養心安神,甘緩和中。
〔主治〕神經官能症,失眠。
注:此方即甘麥大棗湯,小麥改爲麥面粉惡果更好。
二十八、治頭痛方(加味選奇湯)
〔組成〕防風9克,羌活9克,黃芩9克,甘草6克,白芍
12克,白蒺藜12克,菊花9克。
〔功效〕祛風,清熱,止痛。
〔主治〕頭痛,偏頭痛,眉棱骨痛,三叉神經痛。
〔加減法〕陰虛較着者生地易黃芩,或以磁硃丸與六味地黃
丸以治之。日服磁朱丸以鎮攝其亢陽,晚服六味地黃丸以滋其腎
陰。血瘀者加茺蔚子10克,牛膝15克,豨簽草15克,或用血府
逐瘀湯。
注:磁朱丸本眼科用藥,又名神曲丸,出自《備急千金要方,用120克
神曲以配60克之磁石及30克之朱砂,磁石滋腎潛陽,重鎮安神,朱砂清心

全國文明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212
安神,妙在用120克神曲以健運脾氣,使石藥不緻有礙胃氣,又能升清降濁。
二十九、治癲痫方
〔組成〕荊芥8克,全蠍10克,僵蠶10克,浙貝10克,橘
絡10克,白芍15克,甘草6克,雲苓15克,白術12克,丹參
15克,黃芪15克,蜈蚣2條。
〔用法〕共研極細末,每次3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小兒減半量。
〔功效〕益氣祛痰,鎮痛安神。
〔主治〕癫痫。
附:治癫痫官方驗方
〔組成〕未開眼黑狗仔全隻。
〔用法〕放瓦筒包黃泥糊,炭火烤至小黑狗幹炭,研細末,
放瓶中打地氣,分幾次用黃精酒送服,日常壯者不服此方。
另方:黃豆250
00克,地龍幹30克,白胡椒30克,水50
000克,
慢火煲至幹水,每天3次,食黃豆一握。
〔功效〕鎮痛安神。
〔主治〕癫痫。

脫髮偏方集錦
  

  注:這些偏方收集於網上,請自行分辨真假

  1.食醋150毫升,加熱水200毫升。趁熱洗頭,每日1次。常洗見效。
  
  2.桑白皮120克,水煎,去渣,以水洗髮,治癒為止。
  
  3.醋3.50毫升,墨2錠。用墨塊在醋中研成稀糊狀,擦患部,每日3次。
  
  4.川芎5克,首烏20克,核桃30克。共搗碎煎湯代茶飲。
  
  5.生赭石500克,研成細末後過篩。早晚飯前各服3克,連服3個月即可治癒。主治青年脫髮。
  
  6.鮮側柏葉30克,霜桑葉15克,鬧羊花3克,骨碎補12克,透骨草10克,皂角3克。研末,放入大口瓶中,用75%的酒精浸泡,酒精以沒過藥末為度,將瓶口密封,7天後即可使用。用時以紗布濾出部分藥液,用脫脂棉蘸之塗抹患處,每日3-4次,治癒為止。
  
  7.何首烏、生側柏、黑芝麻、旱蓮草、女貞子、生地各30克,陳皮15克,川椒9克,大青鹽13克。加水3000毫升,煎至1500毫升,取藥汁,放入黑豆500克,煮至藥汁全部被豆吸收光為止,將豆曬乾後,每次嚼服60粒,每日3次,治癒方停。
  
  8.天麻、首烏、熟地、白芍、當歸、木瓜各33克,菟絲子50克,川芎17克。共研成粉,和為蜜丸,每丸10克。早晚各服1丸,溫水送服。
  
  9.生薑皮(焙乾)、人參各30克,共為細末,將生薑切斷蘸藥末於落發處擦之,隔日一次。本方主要用於精神因素導致的脫髮。
  
  10.生附子、蔓荊子、柏子仁各15克,共為細末,以笥雞脂(即烏雞的脂肪)和之,搗研千下,於瓷罐內密封,百日取出,塗發落處,三五日即生發。本方主要用於血虛風燥所致的脫髮。
  
  11.生黃芪15克,黨參12克,當歸、白朮各9克,牛蒡子、阿膠、茯苓、枳殼、桂枝各6克,甘草3克。水煎2次,藥液混合。每日1劑,2次分服,15劑為一個療程。
  
  12.鮮柳枝、芝麻梗、雞血籐各適量。煎水洗頭,每日早晚各1次。藥液可留下,倒入藥渣內復煎再用。
  
  13.艾葉、菊花、防風、薄荷、蒿本、甘松、藿香、蔓荊子、荊芥穗各9克。煎水熏洗患部,每日1次,連用2-3次。以後每隔半月可重複熏洗。
  
  14.生地、何首烏各30克,黑芝麻梗、鮮柳枝各50克。水煎,趁熱熏洗患部,洗後用乾毛巾覆蓋患部半小時。每日1劑,3次洗頭,5日為一療程。
  
  脫髮的藥物治療治療脫髮的外用藥有:
  
  生發滋榮散:生薑皮(焙乾)、人參各等份,研成細末,鮮生薑切斷,蘸藥末搽患處,治斑禿。
  
  生發擦劑(《浙江中醫雜誌》1989年第三期):補骨脂、土槿皮、毛薑(即骨碎補,又名申姜)、生大黃、川楝子各10克,白蘚皮、百部、川椒、老薑、紫荊皮各6克,醋浸一周後取浸出液外搽患處,日三次,用於斑禿。
  
  中藥洗劑(《皮膚病中醫診療簡編》):皂角、側柏葉各30克,透骨草15克,水煎外洗,用於脂溢性脫髮。
  
  治療脫髮的口服用藥有:
  
  二至丸(《醫方集解》):冬青子(即女貞子,冬至日采收)、旱蓮草(夏至日采收),冬青子研末,旱蓮草熬膏,製成蜜丸,每10—20克,早晚空腹服。補肝腎,久服白髮變黑,並益腎強身。
  
  枸杞沉香酒(《男女保春大全》):枸杞子、熟地黃各50克,沉香5克,白酒1000毫升,三味藥酒浸10—15天,日3次,飯前服10亳升。
  
  治療白髮的外用藥有:
  
  大豆煎(《肘後方》):黑大豆浸於食醋中一、二夜,煮爛,去渣,文火濃縮成膏。洗髮後頭髮已干,用以塗發,為安全而有營養的染髮劑。
  
  千金令白髮還黑方(《外台秘要》):取黑桑椹,水漬(ZI)之,頻沐發即黑。
  
  治療白髮的口服用藥有:
  
  烏髮藥酒(《中國秘方全書》):黃芪、當歸各50克,肉桂15克,生地、茯苓、熟地、黨參、白朮、麥冬、五味子、羌活、龜板膠各25克,共為粗末,裝入布袋內,浸入10斤高梁酒15日左右,早午晚各服10毫升。
  
  白髮變黑方:黑芝麻、黑豆、生何首烏各等份,研粉煮粥,加糖少許,早晚適量開水沖服。
  
  中醫藥治療脫髮
  
  脫髮是皮膚病的一個症狀、中醫皮膚病是祖國醫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古代雖未形成專門學科,但有關皮膚病的脫髮症和斑禿資料可散見於各科書籍。
  
  頭髮與臟腑有密切的關係:
  
  1.心主血脈,主神明,心著生之本;心,其華在面,發為血之餘。
  
  2.肝藏血,發為血之餘。頭髮的營養源於血,故年少血氣盛時頭髮茂密,色黑有光澤;年老肝血不足時,頭髮變為蒼白,易於脫落。
  
  3.脾主升清。脾氣能將飲食的精微、津液上輸於肺,再輸佈於其他臟腑而化生氣血營養全身,當然也使毛髮得到營養。
  
  4.肺,其華在毛。華是榮華外露的意思。從毛髮的榮與枯可以推斷肺臟機能的盛衰,這是因為肺臟能「輸精於毛髮」。肺臟病變時可出現毛髮枯黃易斷。
  
  5.腎,其華在發。頭髮的營養雖然來源於血,但生機根源於腎氣。腎氣的盛衰,外部表現在毛髮上。青壯年腎氣充盛,頭髮茂密光澤;年老體弱、腎氣虛弱的人毛髮往往容易枯槁而脫落。
  
  脫髮的辯證論治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肝腎虧虛:勞傷、情慾過度引起肝腎虧虛,肌膚失養,則毛髮乾枯脫落。治宜滋補肝腎、濡養肌膚,方選當歸飲子加知柏地黃丸加減。組成:當歸20g、生地30g、熟地30g、川芎10g、白芍15g、何首烏15g、天冬10g、胡麻10g、知母10g、黃柏6g、山藥15g、丹皮10g、澤瀉15g、茯苓20g、山萸肉15g。
  
  2.心肝火旺:久則血熱生燥生風。則毛髮失養,乾枯脫落。以平肝瀉火涼血為治療原則,可用生地30g、丹皮10g、玄參12g、黃芩15g、赤芍20g、珍珠母30g、柴胡15g、梔子15g、升麻15g、紫草10g、菊花15g水煎服。
  
  3.久病血虛或失血過多而血虧:由於血虛血虧不能營養肌膚,以致腠理下密,毛孔張開,風邪乘虛而入,風盛血燥,頭髮失榮,枯槁脫落。以滋腎⒀⒁嫫瘟圃穎捎酶階?g、仙茅10g、仙靈脾10g、菟絲子30g、補骨脂10g、肉蓯蓉10g、鹿角膠15g、黃芪40g、當歸20g、丹參30g、生地30g、熟地30g、人參10g,水煎服。
  
  4.勞傷心脾:情緒抑鬱則勞傷心脾,水濕運化失常;濕熱內生,上蒸而致毛髮失養、脫落。治宜養心健脾、化濕清熱,選用茯苓20g、炒白朮20g、薏苡仁20g、澤渾15g、砂仁10g、防己6g、當歸20g、丹參30g、葛根30g、側柏葉10g、赤芍15g、黃芩15g,水煎服。
  
  5.脂溢性脫髮:由於過量攝入高脂肪、高蛋白,飲食過度,或用腦過度所致。可用當歸20g、生地30g、澤瀉15g、槐米10g、升麻15g、防風10g、生山楂30g,水煎服。
  
  另外,脫髮可用外治療法:
  
  1.側柏葉60g、甘草10g,水煎外洗。2.生薑片外擦。
  
  3.白蒺藜15g、白鮮皮25g、荊芥10g、艾葉10g、防風10g、生薑3g、甘草10g,水煎洗頭。
  
  中藥治療脫髮藥方驗方一組成:生地20克熟地20克當歸20克側柏葉15克黑芝麻30克制首烏25克旱蓮草20克
  
  用法:先將藥物冷水浸泡約1小時後即行煎煮,煮沸後改文火,繼煎30分鐘,每劑藥可煎服3次。
  
  功用:滋補肝腎,烏須生發。主治:脫髮及鬚髮早白。
  
  加減:肝腎虧虛甚者(多為斑禿),加枸杞20克,菟絲子20克,女貞子20克,五味子10克;風盛血熱者(多為脂溢性脫髮),去熟地、黑芝麻,加蟬蛻10克、白蘚皮20克,地膚子10克,苦參15克,丹皮10克,川芎10克,蜈蚣3條(研末服);兼氣滯血瘀者,加紅花10克,桃仁10克,芝芍15克,雞血籐30克。
  
  驗方二組成:制首烏全當歸柏子仁炒紅花
  
  制用法:上藥研粉和勻,加密調服,每次10克,每日2次。
  
  功用:補腎養血,活血通絡。主治:普禿。
  
  中藥流治療脫髮共17藥方
  
  方劑1白礬、郁金各等份,制用法:研末制蜜丸。每次4-5克,日服2次。
  
  適應症:脫髮方劑2代赭石適量,制用法:研細末。每日2次,每次3克,白開水沖服,連服2-3個月。適應症:脫髮
  
  方劑3芝麻花、雞冠花各60克,樟腦1.5
  
  克,白酒500克
  
  制用法:將芝麻花、雞冠花撕碎,泡白酒內,密封,15天後過濾,再將樟腦入藥酒中使之溶化。以棉簽蘸藥酒,塗搽脫
  
  適應症:神經性脫髮方劑4何首烏30克,白米50克,冰糖適量,制用法:做成米粥食用,長服有效。適應症:脫髮長久難愈
  
  方劑5何首烏、黃芪、黨參、黃芝麻、紫河車各30克,枸杞子、補骨脂、當歸、熟地、菟絲子、懷牛膝各
  
  20克,側柏葉、苦參、丹參、熟棗仁、柏子仁、遠志各15克,熟附子、巴戟、淫羊藿、炙甘草各12克
  
  制用法:共研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10克,早晚1次。早期脫髮,1-2劑可愈。
  
  適應症:脫髮方劑6首烏籐20克,葛根12克,生地、蟬衣、辛荑花、當歸、仙靈脾、紫草、菟絲子各10克
  
  制用法:製成糖漿500毫升,每日3次,每次服50毫升。適應症:脂溢性脫髮

本文援引自: http://tw.myblog.yahoo.com/jw!4_ltTWaFGRlZDPIlaXb6ln4-/article?mid=-2&next=29484&l=a&f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