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03 13:46:39tjuku

缺血性股骨頭壞死 遺傳基因找到了


【聯合新聞網 記者林進修/報導】

缺血性股骨頭壞死的致病因子拼圖中,始終缺一塊10~15%「原因不明」的神秘區塊,深深困擾著醫學界;如今,來自台灣的研究團隊終於解開這個謎團,研究論文昨天刊載於全球醫學期刊排名第一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台北榮總骨科部骨折創傷科主任陳威明表示,缺血性股骨頭壞死是相當常見的骨科疾病,美國約有30~60萬名病例,每年約新增1萬5千名病例;台灣目前則有10萬名病例,且每年增加4、5千名。輕症患者走路時鼠蹊部及大腿內側會疼痛,重者有行動困難、長短腳、長期仰賴拐杖或輪椅的困擾,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缺血性股骨頭壞死的常見原因中,除了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酗酒、創傷、放射線照射、潛水伕病及凝血功能異常外,仍有10~15%屬原因不明。他們的研究就是證實遺傳也是導致缺血性股骨頭壞死的原因之一,且找到致病基因,一舉解開「原因不明」的謎團。

陳威明首先發現2個家族性股骨頭壞死的病例,經與陽明大學、國家衛生研究院進行染色體定位及基因選殖,歷經2年,才定出這2個家族病例的相關基因,都位於人類第12號染色體。稍後,中研院生醫所也發現另一家族,在提供臨床資料與檢體的合作下,共同完成此一重要研究。

陽明大學研究員劉郁芬表示,當她們找出這3個家族時,真被嚇了一大跳。第1個家族4代75個成員中,16人已罹患缺血性股骨頭壞死;第2個家族5代77人,16人罹病;至於第3個家族則是3代35人,6人罹病,發病比率高得嚇人,在在顯示缺血性股骨頭壞死也是種體染色體遺傳疾病。

經深入研究發現,這些家族性缺血性股骨頭壞死的成員中,都帶有一個位於第2型膠原基因(COL2A1)的外顯子(exon)上,由鳥糞嘌呤核苷轉換為腺嘌呤核苷的基因突變,而此一突變又影響到第2型膠原重要的重複序列(Gly-X-Y),產生由甘胺酸轉換為絲胺酸的胺基酸變異。

劉郁芬解釋,膠原是動物體中含量最豐富的單一種蛋白質,第2型膠原又是一種細胞外間質蛋白質,存在於人體中的軟骨及眼球玻璃體,一旦第2型膠原基因突變後,會導致軟骨成骨不全、遲發性脊椎骨發育不全等骨骼疾病,當然也會引發缺血性股骨頭壞死。

率先找到缺血性股骨頭壞死的致病基因後,陳威明已私下告知這些家族性患者,「一定要小心下一代!」因為他們體內第12號染色體很可能已有變異基因,終其一生得面臨股骨頭壞死的威脅。為此,他提醒這些家族成員,一旦鼠蹊部、大腿內側莫名其妙出現疼痛,就應立即就醫,接受X光、核磁共振攝影(MRI)或血清基因篩檢,若確認已出現症狀,可透過核心減壓術等方法,緩解病情,避免年紀輕輕就得置換人工骨髖關節。

當然,一旦檢出為遺傳性缺血性股骨頭壞死的「準候選人」,等於拿到「免酒精牌」,一定要遠離酒精,並儘可能少服類固醇,為自己多存些「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