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5-04 03:35:11帶著語言障礙在飛

再說教改----大學法人化的趨勢

(道草2001年12月5日新聞)

日本文部科學省於今年六月公布「大學的結構改革計劃」,明示出今後日本國立大學的重大變革。具體計劃包括國立大學獨立為「國立大學法人」,鼓勵「產學連携」的方式帶動學術研究配合業界所需要的方向發展。

教育改革計劃作為國家政策的一部份,終極目標不單只是國立大學內部的變革而已,文部省的遠景是「從大學開始改革,促進日本經濟活性化」。國立大學一旦獨立化成為法人,為自籌經費必需多與業界合作,配合業界所需的研究才能獲得更多補助。如此一來學院將不再只是獨立研究的場所,學術發展的方向將受到經濟利益牽引,研究的成果也有機會化為可獲利的商品。

日本的教育改革將大學整合進國家經濟發展的藍圖裡,使所謂的「結構改革計劃」洋溢濃厚的重商主義色彩。文部科學省更進一步在預算編列上規定「各校應配合文部科學省所定之中期目標制定計劃,交予文部科學省審核通過後始分配預算」,將學校當作國家政策「執行機關」的目的溢於言表。可以預見未來的學術研究勢必要與產業共存共榮,因此國立大學「獨立」法人化之後到底能維持多少「獨立自主」,相當令人質疑。

新的教改理念基本上否定了以往將教育資源分散到地方的構想,反而試圖重整零散的教育機關,重點培植排名在前的三十所大學(約占日本公私立大學總數的5%)。財力較弱的小規模大學為求生存,已經各自研擬與他校合併的計劃。

依據朝日新聞十月底所作的調查,國立大學有三成以上反對文部科學省的「改革計劃」,認為不過是「肥了舊帝大,瘦了小學校」。然而事實上,「結構改革計劃」所帶來的威脅對舊帝大名校來說也一樣劇烈。位居日本大學首席的東京大學亦為此成立了「東京大學21世紀學術經營戰略會議」,以籌劃因應未來法人化之後的種種衝擊。

國立大學法人化的作法非獨日本在進行,近年台灣熱滾滾的教育改革目標之一也是提高國立大學自籌校務基金的一定比例,1998年將教育預算15%的最低門檻撤消之後,國家對教育的投資已經明顯縮減,未來可見的「國立大學法人」必需更八面玲瓏才能向企業廣結財源。規模小的大專院校除了和日本一樣走向併校一途外,只有在優勝劣敗的自然競爭裡遭受淘汰。

學校的生存競爭激烈,學生是否從中受益?未必見得。學費自由化之後,理、工、醫學院所的學費將與文法院所的學費產生落差,著名大學因為挹注更多經費辦學,也勢必將成本反映在學費上,如此一來,低所得家庭的子弟想進入名校或熱門系所等於難上加難。大學公設的目的原是使優秀的清寒子弟也享有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法人化」若成為台、日兩地教育改革的大勢,不禁令人質疑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否也將因此產生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