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彰化的贈禮~蘋婆(鳳眼果)
台灣是個寶島,擁有豐富的物產,一年四季有各種水果瓜果,但有一種「果」既不是水果也不是菜,而是作為主食,它叫作「鳳眼果」,原名為「蘋婆」。
蘋婆和蘋果完全沒關係,這名字有點難記,倒是「鳳眼果」是以它的外型來稱呼的,比較容易記得。其實,要不是彰化的朋友隨口跟我提起,我還真不知道這種可食用植物,居然在台灣是唾手可得(據朋友說,在路邊就有得摘取)!
我想自己也是鄉下孩子(小時候常在路邊採野生小番茄、桑葚、野菜之類的食物),怎麼我會不知道這個東西呢?於是我問問其他人,好不容易問到一位同事說他知道,結果他是把「掌葉蘋婆」誤以為是我講的蘋婆,難怪他說什麼「那不是很臭嗎」,原來是搞錯了!
雖然說蘋婆被稱作是「台灣四、五年級生的零嘴」(新聞:8月才吃得到!員林百果山「蘋婆」盛產 口感超像童年美食),但我回家問爸媽(他們剛好分別是四、五年級生),他們都沒聽過也沒吃過,難不成…真的只有中南部人才知道嗎?!
我想台灣很多人應該和我一樣對它很陌生,來稍微說一下蘋婆小百科吧~
.起源:《台灣通史‧農業志》中提及「賓婆(蘋婆的別名):種出西域,漢代傳入中土。樹巨葉大,春初開花,成穗結實,有房,外青內紅,熟時自剖,有子二、三,削皮見肉,如卵黃,故亦名鳳凰卵。煮湯和糖,味勝栗子。」
.分布:在中國大陸南部(廣東、廣西、雲南等地)、台灣、印度、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等地。
.產季:約在5~8月間開花,7、8月成熟結果,因果形像美麗的單鳳眼,而有鳳眼果的別稱。
.吃法:直接蒸煮,或伴其他食材(如煮雞湯、與排骨燉煮等)入菜。
.功效:溫胃、殺蟲、治蟲積腹痛、翻胃吐食、疝痛、清熱止咳、消除熱氣、腹痛、養肝。
注意!蘋婆對人類是安全食材,但對貓狗等動物屬劇毒,微量即可造成急性腎衰竭與神經損傷,極可能致死!
我覺得很奇怪,既然蘋婆是在路邊就可以長的植物,為何只在中南部才有,沒有大規模栽種?朋友說,因為要吃它很麻煩,得要採(剪)、去(外皮)、洗(洗去黏滑)、煮、剝(殼)。但我就比較偷懶一點,可能只會等它自動熟成掉落,這樣就省去前兩道工夫了(笑)~
蘋婆是營養的食物,富含維生素A、蛋白質等營養素,且中醫認為蘋婆具有溫胃殺蟲、健脾止瀉的作用以及驅蟲的功效,一些典籍上也有記載,例如:
明代姚可成編輯的醫書《食物本草》中有記載蘋婆可「治臟腑生蟲及小兒食泥土,腹痛,癖塊積硬。養肝膽,明目去翳,止咳退熱,解利風邪,消煩降火。」
《生草藥性備要》中則記載蘋婆可「治小兒生天婆究(小兒爛頭瘍)煅存性,開油搽;消熱氣,煲肉食。」
據中國的研究分析結果:
每100公克鳳眼果含有60.4克碳水化合物、20.3克蛋白質、2.8克脂肪,鳳眼果的蛋白質(其為「完全蛋白質」)為栗子的4倍之多。其總多酚含量為401.8微克/毫升,優於同樣具有良好抗氧化能力的核桃(245.4微克/毫升)。也有研究顯示,鳳眼果萃取物對於乳癌細胞具有抑制、毒殺癌細胞的作用。
我自己實作一番,用最簡單的方式---丟電鍋蒸煮,其實煮完殼就裂開了(有些沒裂,但也不難剝),食用上不會不方便。仔細觀察,發現它分成四層:褐色外殼、褐色膜皮、黃色軟殼(可吃)、黃色果肉。前面兩層不要吃,黃色部分都可食用,它吃起來沒有栗子香甜,但還是有一點味道。
蘋婆像栗子一樣,煮完不用馬上吃完,即使放冷了也很好吃,或是煮完不用去殼,放冰箱保存也可以分天吃。不過要注意的是,它是屬於主食,澱粉含量較高,所以不要吃過量,一人一天吃個十顆左右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