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9 08:00:00Tinkle

台灣特殊村里名

前兩篇分別整理了【台灣怪奇村名】、【台灣怪奇里名】,以分類來說,比較偏向生僻字,不過除此之外,台灣還有其他特別的村里名,我將它們分為「趣名類」和「美名類」。

 

【趣名類】

.老師里-台北大同區

此地在清代時即是大浪泵之宗教信仰中心,亦是教育場所,尤以咸豐至同治年間,為大龍峒文風最盛,人才最多時期,秀才舉人多至30多人,故有「五步一秀,十步一舉」之美譽。因轄內有一座三級古蹟老師府(大龍峒仕紳陳遜言的宅第。生平力倡文教,聘名師,藏典籍,設書房,教育子侄諸孫,並容納遠到而來的學生。),故命名「老師里」。

.屈尺里-新北新店區

原為曲尺後改為屈尺。關於地名緣由有兩種說法:一為新店溪至此地轉彎,流勢形狀如L型。二為以前該地是屈尺番社居住區域,以原住民稱該地之音名之。

.鄉長里-新北汐止區

鄉長里沒有鄉長喔(只有里長)!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前期,鄉長厝地區為一街庄,稱為「鄉長厝庄」。鄉長厝舊稱「香頂厝」,香頂厝名字的由來是早期這裡有一戶製香人家,居民就以香頂厝為名,而台語發音與鄉長音似,久而久之這裡就以鄉長為名。

 

.荖阡里-新北八里區

荖阡音同「老千」,但不是因為這裡的人出老千,而是因為此區草地豐茂、老樹蓊鬱,故名荖阡,昔稱荖阡坑莊。

 

.店子里-新北三芝區

店子里不只一家店,而是很多店。乾隆末年,同安人盧姓由淡水竿蓁林來此闢墾,其後人口漸增,由於地點位於北投 、淡水翻越大屯山地的道路會合處,故形成小型市街,稱店子街或後店。

.入船里-基隆中正區

在清代、日冶初期,即稱「三沙灣庄」,昭和6年(1931),改訂町名,因原二沙灣澳,日本人將其闢為陸軍的小艇碼頭,取名「入船」,即是象徵此二沙灣船澳的功能。當時的入船里即屬入船町的一部分。民國35年,沿用入船町而命名,

.書院里-基隆仁愛區

光緒19年(1893),創設崇基書院及文昌祠(位於蚵殼港下游河畔),舉人江呈輝呈准設立,是基隆設庠序之始,亦是唯一縣學,故名。

 

.龜山里、兔坑里-桃園龜山區

「龜山」這個地名滿常見的,因為宜蘭有個龜山島,但這裡特別的是,居然吧「龜兔」放在一起了!不過它們沒有要進行「龜兔賽跑」,而是一個是山一個是坑(欸?這樣立判高下了,所以龜贏兔輸,結局不變)。

龜山之地名,說法有二。一說因本區壽山嚴觀音廟前,有一山丘,狀如龜形。緣此,昔時嶺頂稱為龜崙頂,而舊區公所一帶稱為龜崙口,乃平埔族龜社之原住民(Cournangh)聚居之所,山以社音得名。兔坑起源於往昔坑谷中,野兔成群,故漢族先民於至此開墾營生時,便以「兔仔坑」為之命名。另有文獻紀載,早期此地山谷縱橫,原住民盤據,清治時期政治權力有所不及,以致常為盜匪逃避官府追緝藏身之處,故有「土匪仔坑」之稱。

.雞林里-新竹竹東鎮

舊稱「雞油林」,「雞油」乃是指「櫸樹」而言,因此地多櫸林,故名。

 

.四座里-新竹新埔鎮

「四座里」以前稱為「四座屋」,是因為有四棟以磚瓦蓋的房屋而得名。

 

.象鼻村-苗栗泰安鄉

村名由來,以位於宛如大象長鼻的千兩山腳而得名。由東南邊遠望山峰,周圍形狀猶如一隻大象之頭部,頭部兩旁稍凸,正如大象之耳朵,頭前兩旁稍凹如大象之眼睛,山坡地由此象東南緩緩而下,直入大安溪,狀似大象之鼻子,日據時期,日警佔據山頭,稱此地為象鼻。台灣光復後,象鼻村成立。

.好修里-彰化和美鎮/好修村-彰化埔鹽鄉

好修里不是「好修理」,而是閩南語「很燙(熱)」的意思。好修(原名「好脩」)又名火燒庄,嘉慶年間立於南勢埔之大石碑-徵收完課諭示碑,其碑文中就有好脩庄。傳說是其東北方的瓦磘村,古時候設磚瓦工廠多處,每當季節風強烈時,從窯裡冒出的火煙,被風吹到好修村上,常引起火災,因此「火燒莊」流傳至今。

.媽厝里-彰化溪湖鎮

里名源自里內一聚落「阿媽厝」,由來有二:其一,據本鎮鎮誌記載,據稱舊時為一位老婦人所住的聚落,這位老婦人的子孫便稱她所住的村落為「阿媽厝」。其二,據當地耆老口述,阿媽厝聚落有一條圳溝,為了方便當地居人方便穿越此圳溝,便於圳溝中埋設一空心大水管,管上鋪土,搭建成當地簡易便橋以利通行,而這一空心水管的閩南語發音似「奄空」,附近又是村落聚集地,很多人為了方便描述當地的方位、聚落,就以空心水管的旁的聚落,「奄空」、「厝」的描述代替村落的位置或名稱,一傳十,十傳百,大家口耳相傳,加上無準確的文字協助記憶和記載,慢慢地,「奄空厝」、「奄厝」、「阿媽厝」的稱呼就這麼成了居民口中的「阿媽厝」。

 

.漢寶村-彰化芳苑鄉

之前有個當地新聞,說漢寶村沒漢堡,於是弄了一個得來速的彩繪,因為引起話題。昔日漢寶村為舊濁水溪的出海口的一個漁村,故名為「溪底」,又名「漢寶園」,園即旱田之意,漢寶這個地名為戰後才改的。

.蜈蚣里-南投埔里鎮

蜈蚣里舊名為「蜈蚣崙」,譯自泰雅族之語,乃是「食雞」之義。應是因此地當時盛產雞;而所謂「蜈蚣」是取其「百足」之意,指此地為「百足之丘」。

.荷苞村-雲林古坑鄉

村內有一座荷苞山,從斗六市的南聖宮往西看,山形像含苞待放的荷花,所以取名為「荷苞山」,「荷苞村」一詞亦是由此而來。

.棋盤村-雲林古坑鄉

舊名為「棋盤厝」,昔日此地秀才高中任官,回鄉豎旗祭祖御賜旗幟,在家門前豎立旗竿掛御賜旗幟因而得名「旗竿厝」。後來居民將「旗竿厝」變音為「棋盤厝」台灣光復後改為棋盤村。

.書院里-嘉義西區

里內東南隅原係清領時期「書院」所在,里內子弟勤於讀書向學,常有不凡成就,故以「書院」為新里名。

 

.考試里-嘉義布袋鎮

明末清初鄭成功逐走荷蘭人,先民由福建陸續移入定居,當時部落中有人參加考試中舉,遂命莊前之水潭為「考試潭」。民國三十九年行政區調為考試里。

.長短樹里-台南後壁區

地名的由來有兩個說法,一為明鄭時期漢人移民進入此區開墾,見嘉南平原矮樹參差,故取名為長短樹,二則為由此地原名「長苑樹莊」而來。

 

.什乃里-台南善化區

傳說是因為清朝時「社內」(位於今溪美里)內有五處糖廍,其中一廍為臺南巨商所經營,其將第十個姨太太安置在此,以利互相照料, 故有「十奶」之名,但有學者考證認為「什乃」之名應來自平埔族語。

.看東里、看西里-台南歸仁區

這兩個里的名字是一對的,一個看東、一個看西,人們來到這裡,也是東看西看(笑)。看東里清代屬「歸仁北里看東厝楊厝莊」,光復後楊厝依房屋坐向(或說水流方向)而分村,坐東朝西在西半部稱看西村,坐西朝東在東半部則稱看東村,後改為里。看西里在看東里的西邊,原為楊厝西半部,

 

.龜洞里-台南關廟區

「龜洞」在清初地名原稱為「猴洞」,是由平原地形入山的重要關卡。 故在清領初期乾隆年間即有軍隊 進駐,並有漢人入墾成庄,經過百年的聚落發展,於日據時期,人口已超過一庄規模,便將「龜洞庄」拆為兩部份,成為「龜洞第一保」,和「「龜洞第二保」,後者於戰後改設為「龜洞村」,後改成「南雄里」,居民認為與地方歷史背景不符,發起連署並通過法案,改回「龜洞里」。

.拷潭里-高雄大寮區

「拷」音似河洛裡「濃稠」,為乾涸的蓄水潭之意,此處因潭水不多,故乾季可見底部泥沼而得名。

.姑山里-高雄大樹區

早期地名為「姑婆寮」,其來源有三種說法:其一為清朝土匪眾多,許多女人因丈夫早死而成為姑婆,因而得名;其二為該地早期姑婆芋密生而得名;其三則來自原住民平埔族馬卡道族的「穀倉」之音,馬卡道語穀倉念作Kuvan或Kovau,音近姑婆而得名。戰後取姑婆寮之名與該地多山地而命名為姑山村,後改為里。

.三奶里-高雄大社區

舊為「三奶壇庄」之西南隅,是以村內供奉之三奶夫人命名。據說臨水夫人陳靖姑、李三娘、林紗娘一同上閭山跟隨許遜真人學法,後來又下山回鄉里傳法,被認為是閭山三奶派的開山祖師,並合稱為「三奶夫人」。縣市合併後,將「三奶村」改為「三奶里」。

 

.龍肚里-高雄美濃區

龍肚庄於乾隆二年(1737)開庄,由原籍大陸鎮平的涂百清率領涂、鍾、宋、陳、羅、蕭等六姓20餘人,從屏東高樹的大路關,北越荖濃溪渡過當時的龍潭湖,故稱此地為「龍渡」。再因地處龍形山系之間,像位處於龍的肚子部位,因此再稱為「龍肚。此地是美濃區僅次於瀰濃庄開發的古老聚落,在清朝時便有了「六堆米倉」之譽。日據時期,瀰濃、中壇、龍肚三區合併為美濃庄,戰後改為里

 

.塔樓村-屏東里港鄉

塔樓此名來自平埔族馬卡道族大社搭加里揚社分社之一的聚落塔樓社,據1650年荷蘭大員當局所做的統計,塔樓社為全臺灣最大的原住民部落,約在兩千人上下。有另一說是塔樓村先民來自福建,散居四處、開墾荒地,因居民科中舉人,搭建樓房而被稱為「塔樓」。塔樓村先民多來自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乾隆年間此地設有「搭樓汛」。日據時代此地被改為里港莊第六保,直至光復後始改為塔樓村。

.鐵店村-屏東里港鄉

昔日稱打鐵庄或打鐵店,為舊時有唐山老師父在此開打鐵店而來,村民以閩籍為主,居民務農為生。光復後改稱鐵店村

 

.硫黃村-屏東萬巒鄉

舊稱硫磺崎(一寫作「硫黃崎」),據傳此地曾埋有製造砲火的「硫磺」,故名。日大正9年(1920)後,硫磺崎庄、三溝水與四溝水於同為四溝水大字。光復後,「硫磺崎庄」與「三溝水」合併成一村,稱為「硫黃村」。

.馬兒村-屏東三地門鄉

當地排灣族部落名為「馬兒部落」,但與馬無關,是於日據時期舊稱為「manul」而得名。

.打鐵村-屏東新埤鄉

康熙40年(1701)左右,越過東港溪到溪州溪流域在南埔庄居住,因為移民日增,先民再經數次遷移來到打鐵庄(打鐵村)拓墾定居下來。先民初到時有幾家製造鋤頭、鐮刀等農具鐵店,因此命名。於民國39年行政區域調整而改為「打鐵村」。

.茭白里-宜蘭市

舊名為「一結仔」,清末稱為「一結庄」,因漳州人將開發之地冠以「結」字,墾伐團隊再以十人為基礎劃分成數個拓墾單位,稱為「結」,數十結再成為一「圍」,一、二、三、四、五則為開墾的區段。。光復後,因境內湧泉發達,加上番仔溝圳等水利設施,水源豐富,水質清澈甜美,茭白筍種植普遍,而定名為茭白里。

 

.拔雅里-宜蘭頭城

拔雅音似「拔牙」,但和拔牙無關。此地舊稱拔雅林,為番石榴林之閩南語,昔日因番石榴樹遍野,故稱為拔雅林。民國39年行政區調整方案,將原來三字之里名簡化為「拔雅」二字。

.蓁巷村-宜蘭員山

蓁巷音似「真相」,但這裡可沒藏什麼祕密啦!舊時為噶瑪蘭族的據地,珍仔滿力社與擺離社據於此。當地早期蓋屋用山棕(臺灣桫欏或筆筒樹)當柱子,牆壁則以「菅蓁壁」(菅芒莖)編成牆壁再塗上「牛屎土」,屋頂蓋稻草或甘蔗葉(較有錢的人用茅草),因此得名。

 

.電光里-台東關山鎮

根據文獻紀載,電光最早稱為「雷公火」,相傳是因為這裡有泥火山,在夜裡這一帶隨處可見火光,會移動變化,但不會燃燒。居民認為那怪火是閃電引起,而閩南語將閃電說成雷公,所以用「雷公火」稱呼。 日治時期因為有泥日治時期因為有泥火山以及日先照的優勢,而又有「日出」與「電光火」等地名別稱。民國後改名為「電光」,亦有一說是因為這裡有用電土製成的竹炮,聲音震耳欲聾,有如雷聲而得名。

根據史料及部落口傳史,距今約150年前左右,當時清廷要求雷公火部落歸順清朝。清朝派兵攻打時,有火槍和可遠距離發射之砲彈,但是部落僅有刀而已。電光曾經以電土加水點火燃燒,作為照明用。所以相傳電光青年們就利用這個原理,製作出竹砲。但是竹砲不像火藥,沒有殺傷力,僅能發出巨大聲響產生嚇阻。青年便藉由竹炮,使在遠處攻打之清兵以為部落也有火炮,便開槍發射,等待彈藥放盡,青年領袖便率眾殺出以近身搏鬥,擊退清兵獲得勝利。

.大鳥村-台東大武鄉

由來有三種說法,一是部落近海,海邊有若干大石露於海面,大石上經常有大鳥棲息;二是村落附近的山形似大鳥展翅而得名,三是相傳此地於百年前山區經常出沒盤旋覓食的大鳥,姑且借傳說之大鵬鳥稱之(排灣族語zakazakaw),傳說曾目睹啣抓著小嬰兒飛上天,族人為防範大鵬鳥突襲,均揹著嬰孩工作,其翅膀之大足可覆蓋屋頂,因此族人稱此區為「大鵬鳥的地盤」藉以命名之。日人亦以此而命名。

.大王村-台東太麻里鄉

據傳排灣族遷移到此地建立的第一個部落為加拉班,因部落增長,頭目之弟又建立第二個部落,名為利力霧,之後利力霧部落也擴張,再建立一新部落,就是拉加倫部落。大王村之名據說是舊時當地頭目權勢如王,雄霸太麻里、大武沿岸各社,是當地勢力最大者,被尊稱為「大王」,因此亦稱此地為「大王」,沿用至今。

.三間村-台東長濱鄉

舊名為「三間屋」或「三塊厝」,據說早年因為有三位老友同時移居來此,比鄰蓋了三間茅草屋,故名三間屋。並不是說只有三間房屋。

 

.紅頭村-台東蘭嶼鄉

蘭嶼原稱為「紅頭嶼」,傳說當盛夏日落西沉時,自臺東遠眺蘭嶼島可望見泛紅的霞邊映著紅頭岩,彷彿是趴在海上的紅色頭顱,故稱為紅頭嶼。光復以後,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鑑於「紅頭」的名稱極易引人聯想到紅蟲毒害的恐懼,便以其為蝴蝶蘭之產地,故改稱為「蘭嶼」。戰後將紅頭部落和漁人部落合併為紅頭村。

.料羅里-金門金湖鎮

早期稱為羅庵村,轄料羅、新塘兩個聚落,以規模較大的料羅聚落命名,改名料羅村,後改為里。早在宋朝便有「料羅」的記載,《泉州府志》:「紹定(1229年)年間,海寇狓猖,知府真德秀,巡海道,屯要害,遣將擊賊於料羅,賊遁去。德秀遂經略料羅戰船。」明末也有「鄭芝龍受撫,與盧毓英合兵斬海寇李魁於料羅」的記載,鄭成功亦於永曆十五年(1661年)從料羅出發東征澎台。

 

【美名類】

.龍陣里-台北大安區

這個名字讓人聯想到舞龍舞獅,其實此地原稱「大加納保」,光復前名龍安坡,光復後為龍生里之一部份,於民國48年依法自成一里名曰「龍陣」。63年12月1日劃分出龍雲、龍翔二里。

 

.螢雪里-台北中正區

這個名字很美,但這裡有沒有螢不清楚,不過確定沒有雪,若是螢光似雪也很美呀!
在日據時代為川端町螢橋段之一部份,光復後劃分為數里,各里均冠以「螢」字以示劃分。

 

.清白里-台北內湖區

清白里和這裡的人是否為清白良民無關,也不是當地人特別強調清白。日據時期為番仔坡最東端之一部,光復後為台北縣內湖鄉紫陽里之一部,民國62年由紫陽里劃出,因當時軍方興建之大陳義胞眷村清白新村位於本里轄區,故命名清白里。

.留侯里-新北板橋區

里名緣於漢朝的張良黃石公的故事,亦有一說認為與板橋知名林本源家族始祖「林平侯」有關。

.仙洞里-基隆中山區

因境內有仙洞巖(舊名靈仙洞最勝寺、靈仙洞最勝禪寺、基隆仙洞辨天宮,簡稱仙洞)聞名,為基隆地區最大的海蝕洞佛寺,相傳曾有仙人在此修道登天,「仙洞聽潮」為早期基隆八景之一。亦為附近地名仙洞庄、仙洞町、仙洞里的命名依據。

.仙宮里-新竹東區

昔日地名仙公間,即今翠碧岩,日據時代屬赤土崎堡,人煙稀少,以後外地人陸續遷移散居各地,民國34年台灣光復後,稱仙宮里。

 

.蟠桃里-苗栗頭份鎮

舊稱「番婆莊」,清代乾隆年間,泉州人林耳順率領30多位閩、粵人士,和平埔族訂約開墾,林耳順開闢並建番婆、菁埔等12莊。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稱「蟠桃庄」,依照《頭份鎮志》的紀錄,稱蟠桃一詞為日治初期由該地宿儒陳展鴻所改,民國後沿用。

.薰風里-台中大甲區

薰風取自在清領時期建造的大甲石堡的南門(薰風門)之名。

 

.快官里-彰化市

此地為從前入內山(南投、埔里)之交通要衝,因為山、溪相逼近,形勢險阻,清朝光緒年間設捕快於此,以保行旅之安全,故得名。

.趙甲里-彰化二林鎮

一度思索「趙甲」音似「造假」,到底要歸為趣名是美名,最後還是按原字意為主。

趙甲是由「潮嘉」而來,亦即該村原為潮洲及嘉應洲人氏(廣東客家人)聚居之地,故稱「舊潮嘉」,而潮嘉之福佬音與「趙甲」相近,故被誤記至今。

 

.牛眠里-南投埔里鎮

此地原為眉社泰雅族的活動區域,清朝道光年間,有來自今日台中豐原一帶的三個平埔族巴宰族人入墾當地,因此未以原居地的部落為名,而以當地一座狀似臥牛的山巒為名,於是稱為牛睏山,「睏」在閩南語即為睡眠,因此後來改為牛眠山,今屬牛眠里的範圍。《鳳山縣誌》中云:「牛眠山,若眠牛狀」,因此山之形近似眠牛之貌,故名。

 

.回歸村-嘉義水上鄉

因近北回歸線標誌,故命名為回歸村,村內設有北回歸線園區。

 

.姑爺里-台南新營區

地方耆老代代相傳楊姑爺和其古墓的歷史傳說,相傳當地開基祖楊瑞璉是鄭成功的妹婿,鄭成功的妹妹鄭婉下嫁楊瑞璉,人稱「楊姑爺」,姑爺里(俗稱姑爺庄)即因他而得名。

另外也有傳說,約在343年前,鄭婉由楊瑞璉的部將護送回府城娘家,回程時在今下營鄉境的下橋頭港遇上土匪被殺害。鄭婉的墓塚,在過去採訪紀錄中有記載到她的墓跡在民國40年初尚存,後來卻不見了。而楊姑爺死後則葬在姑爺庄的東側,墓前有12生肖和戰士石雕像,但地處急水溪河床地,因河水氾濫,致深埋地下,傳說因此地上農作物長不好,另有傳說逢雨夜,在墓地上空會有金光閃爍射向天空。奇妙的是,新營市誌寫到,遍查鄭藩下官爵表中,並未提到楊瑞璉此人,至今無法正名。

.王爺里-台南六甲區

王爺里在日治時期為「王爺宮第一保」,民國35 年(西元1946 年)改設為村, 引用「王爺」而為村名。

 

.子龍里-台南佳里區

子龍里乃是由於區內有一子龍廟之故。清朝康熙30年(西元1691年),佳里興堡東勢寮村民為求精神寄託,決定築草寮供奉神明。此時村人林廷龍於溪中捕魚,發現溪中有一塊漂流木盤旋不去,亦無法令其隨溪水沖走。拾起後才發現上面被白蟻咬上「常山趙子龍」(趙雲,三國時期蜀漢將軍)字樣,村民認為是神意,而將此木供奉於草寮。之後有陌生唐山木雕師,自稱來自唐山泉州,聲稱趙將軍托夢於他,希望他將漂流木雕成金身,才將此木雕為大、小趙子龍將軍像,東勢寮亦於此時改稱子龍廟。因趙雲為後主劉禪封為永昌候,因此該廟亦稱為永昌宮。

另外曾有新聞報導:子龍廟琉璃瓦修不好 白馬踢的,說是多年前子龍廟重建,把原位在廟後的子龍騎馬救主的塑像,移至靠近琉璃瓦牆的小花園內,過了3、4年,那邊的琉璃瓦牆,其中有9塊琉璃瓦老是無緣無故掉下來,廟方修了4、5次,琉璃瓦卻老是脫落。信眾說,圍牆沒被車子撞,施工也應該沒有爛到修理5次的,讓人嘖嘖稱奇。坊間穿鑿附會說,琉璃瓦會掉落,是趙子龍的坐騎白馬踢的。最後廟方開會決定不修理了,所以現在琉璃瓦牆上有一小段是沒有瓦片的。

.坐駕里-台南善化區

來一說因為鄭成功曾經到過這裡,以坐鎮駕到之意而名為坐駕,另一說則與鄭成功的部將劉國軒坐駕至此有關。

 

.佛壇里-台南南區

佛壇里的舊地名為「佛祖壇仔」,是因為當地一座超峰寺祭祀佛祖媽。早期佛壇里常常發生瘟疫,後來,同安里同安宮的玄天上帝指示居民請東方的佛祖來鎮壓,便從高雄縣大崗山請來佛祖媽(觀音媽),最終順利解決,當地人也把超峰寺稱作「佛祖壇仔」。光復後改名為佛壇里。

 

.理想里、幸福里-台南安南區

原為漁塭地,其後有理想建築公司前來開發,經過填土後建築而成千戶房屋,由於里民對理想建設公司懷念,因而取名為理想里。幸福里則是因原名「幸福新城」,故命名幸福里。

.媽祖宮里-台南安南區

原指位於媽祖宮廟東南邊的民房,同治年間廟宇被沖毀之後,村民遷至現址,後來加上陸續來墾的人民,形成「媽祖宮庄」。民國35年改稱顯宮里,但因「顯宮」閩南語口音常被誤認為「省躬」,經里民連署過半後,於2021年改名,得名自鹿耳門天后宮與過去的媽祖宮大字。

 

.龍子里-高雄鼓山區

「龍子」看似尊貴,但變成「籠子裡」就好像不太妙,但還是選擇原字意,歸類於美名。日據時代,本里原屬於內惟區會管轄,設置龍子町內會,管轄「龍水」及「凹子底」兩部落,遂取「龍」與「子」兩字命名延用至今。龍水的地名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說當地灌溉水源來自龍泉寺旁的龍目井,故稱為龍水。另一說是愛河河道彎曲,有如龍的形狀,所以稱為龍水。

 

.孔宅里-高雄小港區

原名「空地仔」,因地廣人稀而得名。後來取諧音而稱做孔宅。

 

.縣衙里-高雄鳳山區

里內有曹公祠(1992年改為曹公廟),供奉對當地民生頗有貢獻的清朝臺灣府鳳山縣知縣曹謹,因此得名。

.為隨里-高雄岡山區

鄭成功來台後設兵屯墾,參軍陳永華曾將軍隊駐紮在今日岡山之地,屯墾鎮營的名號,就逐漸成為墾地的地名,其中前鋒鎮親隨營演變為今日的為隨里。

 

.筆秀里-高雄橋頭區

舊名叫做「畢宿」。明朝末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設立二十八宿營,畢營這個村莊由於位置居中,就成為二十八宿營的軍事行營單位之一,名叫「畢宿」營。後來由於村民認為「畢宿」名稱不雅,於是就改稱為「必秀」。光復後改稱為「筆秀村」。

.空翔里-屏東市

陸軍飛行第八聯隊於1936年擴編為「陸軍第三飛行團」,為了因應人員編制擴增,而在1941興建了崇仁新村(空翔區)的此批日式建築群,戰後由國民政府空軍六聯隊接收此區宿舍,改稱為崇仁新村空翔區。

 

.耆老村-屏東九如鄉

清朝時期有出名的大老(賢達之士)---來自福建省的陳文轉夫婦來台,看中此處的地理環境良好,遂定居於此,且,希望此地居民皆能長壽,故得此名。

.水璉村-花蓮壽豐鄉

水璉名稱來自荷蘭語「sibilian」譯名,意為「美麗的村落」。另也有一說,水璉名稱源於台灣原住民族群阿美族語的「Ciwidiyan」 (知維地岸)意思,該詞白話即「滿是水蛭的地方」之地(阿美族稱水蛭為「維地」)。《番俗六考》中將此地名譯成「水輦」,台灣日治時期稱「水璉尾」,台灣戰後以閩南語取「Ciwidiyan」的諧音而將這個地方改稱「水璉」。

 

.銅門村-花蓮秀林鄉

銅門舊稱為「同門」(太魯閣語:Dowmung),乃太魯閣語中「山麓的平坦之地」。大約在300年前,原本居住在今天的仁愛鄉合作村附近的太魯閣族,翻越奇萊山、能高山,來到木瓜溪的河階地開墾,慕谷慕魚(太魯閣語:Mqmgi)即是來到此地開墾的家族。後來日本人開鑿完成「初音奇萊橫斷道路」(今能高越嶺古道東段)。因當地產銅,且為路的隘口,故取名「銅門」。且村內的銅門部落善於鍛造傳統的太魯閣砍刀,是目前台灣原住民唯一懂得鍛造刀具的部落。

.見晴村-花蓮萬榮鄉

主要居民來自可巴洋(Kebayan)地區。1914年6月日軍佔領可巴洋地區,9月設兩個「駐在所」,一在可巴洋, 另一在巴托諾夫。日警以巴托諾夫地勢高聳,展望遼闊,故名「見晴」,日據時便稱之「見晴社」。戰後民國36年改村,沿舊名以『見晴』稱之。

.珠螺村-連江南竿鄉

源自所在的澳口海灣佈滿圓珠狀的礫石(小鵝卵石),呈現綠、白、藍等各種顏色,狀似圓珠,再加上海藻黏附後的偽裝,像極了馬祖海域潮間帶常見的螺貝類生物「珠螺」。

 

.青帆村-連江莒光鄉

原名「青蕃」,據說舊時為船隻避風補給及交易要地的澳口,因有外國人在此活動居住於此而得名,後來才改為「青帆」。在往昔繁華時,有「小香港」之別稱。

即使有一些重複或相似的名稱,由來不盡相同;也有一些轉化到與原意完全不同的名稱,這些都是過往的歷史軌跡,名字呈現性格與特色,也是一份祝福與期望,這些特殊名稱與其他一般村里名相較之下,反而更令人印象深刻,不知當地居民是否也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