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推薦書《閒人出租》
2018年,日本出現一位名為「閒人出租」的男士,標榜「什麼都不做」,為客人提供「純粹需要一人份存在的情況(想去獨自一人不方便進去的店、湊人數玩遊戲、賞花佔位子等),只需要支付來回車資和餐飲費即可」服務,聽來不可思議,但他卻真的執行了許許多多的任務,至今完成數千件,甚至引起媒體注意,爭相報導且出了書,書名就叫作《閒人出租》。
在2020年又推出真人日劇--《閒人出租》(又名《什麼都不做的出租先生》),這種真人真事改編的作品較能引起我的興趣,但我卻是看完書之後再去看日劇,來做個對照比較,很好奇編劇會怎樣呈現這個人這段神奇的人生經歷呢!
【關於書】
先來談談書中內容。
首先副標就告訴我們作者的心聲:「出租無用的自己,尋找嶄新的生存之道。」
關鍵字:無用、嶄新。「無用」是世人對作者的評價,其實作者在成為「閒人出租」之前,也和一般人一樣,讀完大學出了社會,在出版社工作一段時間,可是生活並不順遂,甚至被主管說:「你真是可有可無的的存在。」即使辭職變成在家接案的自由工作者,也還是備感壓力。
而且,他也受到哥哥因大考失利搞壞身體、姊姊因就業不順而自殺的影響,雖然他自己是歸究於家庭教育,他是這麼說的:「也許是(我們家的小孩)從小就幸運地不必背負沉重的負擔,父母也採取放任教育,為此,我們不太關注世間重視的能力,所以一旦出了社會,也得比別人多努力一倍。雖然姊姊身為社會人的性能,不符合面試公司的期望,但對我來說,姊姊只要存在這世上,就有她的價值。然而,家庭和社會認知之間的落差,會帶給社會價值很低的人很大的壓力。」
我覺得是一半一半,家庭教育固定影響深遠,但自己在與社會其他人接觸(包括學校及其他人事物)時,其實就會開始有所影響改變,我自己也這樣,我家也是採放任教育,只是我們從小就得背負沉重的負擔,成長過程中,可說是伴隨各種大大小小的壓力長大的,且隨著年齡增長,壓力倍增。當然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感覺他的個性不是積極熱血的類型,加上一連串衝擊,變得低落也是難免。
在他的妻子察覺到這樣的情形之後,所幸願意贊同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於是他想到的是:什麼也不做。這是一個非常「嶄新」的決定,也開啟他「嶄新」的人生。
或許有人也覺得奇怪:什麼也不做,那活著要幹嘛?一般人平時會偶爾耍廢放空,但長期這樣似乎不太可能,畢竟還有日子要過,除非經濟充裕,不然是做不到的吧!的確,我們都會這樣想,但作者並不是這樣,所以我要先說他的遭遇以及身心狀況,後面才能理解他為何這麼做。
雖然有個不太樂觀的背景,但他能想出「閒人出租」這樣的創意,我還滿佩服的,畢竟我是個喜歡創意、喜歡有趣事物的人。作者說:「世界上所有服務和工作,都是以『做什麼』為前提,顛覆這樣的前提,正是『閒人出租』的獨特所在。」
打開書的目錄,它有五個章節:
.【什麼都不做】任務是純粹提供一人份的存在。
.【不流露個人特色】沒有彰顯個性的必要。
.【不縮短人際距離】即便如此,也不會讓人感到孤獨。
.【不受金錢束縛】正因不收費,所以可以隨心所欲。
.【不對抗AI】不努力追求高效率。
這些看起來有點像是「幻想」又像是「理想」字句,真的滿令人好奇的,他究竟是怎麼想的、又想做些什麼呢?我們接著看下去。
所有創意都有個契機,會在某個點上啟發,「閒人出租」的想法也是如此。據作者所言,他最開始接觸到的是「存在工資」這個名詞,這也是個奇特的創新名詞,意指「人僅是存在,就能獲得工資」,也就是說「什麼都不做的人也有存在的價值」,這是一位名為「心屋仁之助」的心理諮商師提出的。不僅一般人聽來覺得不切實際,作者乍聽之下也覺得如此,但也引發他的興趣。
我覺得現實生活中,還滿符合某些情況的,例如店內沒有客人,但店員仍是照樣領薪水,因為雇主已買下他的「時間」,這是他的時間的「價值」,即使他沒有招呼客人,也沒有為店裡創造收益(不過雇主會另派其他的事給他做,例如打掃清潔)。雖然情況不一定完全符合,但基本上是合理的。
後來作者又得知某位自稱「被請客專家」的人,那位仁兄也有出了一本書《不做討厭的事,也能活得很好:三千人爭相請吃飯也要聆聽的另類人生觀》,但他是與「閒人出租」不太一樣,因為請他吃飯的人,是要「聆聽」他的人生觀,所以他必須做點事,只是「不做討厭的事」,和「什麼都不做」的「閒人出租」有所落差。不過,這也讓作者開了眼界,原來世上真的有人靠存在感來賺錢,於是作者的內心便有了更強烈的欲望,催生出「閒人出租」。
作者先前的工作是編輯,也是文字工作者,對我來說文字工作挺有趣的,因為我從事的是「創作」,可是他做的是教科書編輯的工作,雖然我沒做過,但好像不能自由的創作吧,感覺比較像蒐集資料並整理,的確比較枯燥。誠如作者所言,他雖然能順利完成工作,但日子久了,「這份工作真無聊」、「並不是為了想做而做」的情緒愈來愈強烈,工作產生了壓力。他無法理解毫無壓力地做著喜歡的事,跟懷抱壓力做著討厭的事,兩者得到的酬勞卻一樣。
的確,沒有興趣和熱情,任何工作都無法持久的,但是即使是喜歡的事,比如把興趣當成工作,還是會不一樣,多少會產生壓力,原本的喜歡與享受也會不太一樣(即使有人還是能享受工作)。我對於他說的「壓力」不太能理解的是,無論有無壓力,那是執行的人所產生的,雇主所付的報酬是在於請你來「做事」,事情不會因為做的人受到特別大的壓力、是痛苦還是享受,就會做得特別好,報酬自然也不會增加。這一點,可能作者是理工科系出身吧,與文科出身的我的想法不太相同。
就「壓力」而言,撇開出社會工作,即使在學校讀書考試不也是有壓力嗎?那作者又是如何度過的?我十分好奇,總不會到職場上才開始有這種感受與想法吧!而且在家庭也是有壓力的,尤其作者已結婚有小孩,相信也會面臨壓力吧,還是太太將這部分一手包辦,這個就不得而知了。
作者用一個很簡單的比喻說明「閒人出租」:像在看電視。電視是單向輸入,觀眾不用互動不用回應,即使呆坐著也沒關係。或許,作者就是想要這樣毫無壓力的生活模式吧!
就連他的打扮,外出時為何總是戴著帽子,他的理由是:戴上帽子,就能夠不在意旁人的眼光。這種說法,就好比現在疫情關係,大家都戴著口罩,一開始或許覺得不方便,但的確也有人說「(與人)拉開距離,反而感到比較舒適」,我想這也是類似的效果吧!而那頂帽子,也成為他與委託人見面時相認的信物,可以說是「商標」了。
不過,這和作者所說的「不流露個人特色」似乎相違,因為這樣不也是呈現出「個性」來了嗎?看似想跳脫(一般世俗),但又跳脫不了,的確有點矛盾。人是群居動物,只要和人接觸,人的個性、特色等各式比較對照 就不會間斷停歇。不知這一點,作者有沒有意識到。但他自己也說「假如太缺乏個性,反倒也會形成一種強烈的個人特色」,所以他比較傾向的是「淡化形象」(不等於零)。
至於面對委託案件,又是一個全新的認知與體會。
作者接收到的委託,大至提交離婚申請、預約生前契約,小至說出心中的祕密、分享「有個幽默可愛的女友」、去想去的店、檢討約會流程、去醫院陪病人說話、讓別人陪自己工作或練習,甚至還有「扮成(委託人)自己去想去的地方」,平凡的、奇特的都有。
作者提到:一般我們往往認為重要的事,只對朋友、情人或家人等重要對象商量。但另一方面,世上也有不少只能跟泛泛之交,或者毫無瓜葛的對象才能傾訴心事。因為交深也未必能言深,又或者由於關係親密反而難以啟齒,這些是可以理解的。一開始作者也覺得奇怪:「為什麼將這麼大的祕密告訴素昧平生的我?」但也因為「沒關係」,所以說出來給「沒關係」的對方知道,也沒關係(笑),這並不會影響到未來延續的人際關係。他也說:「關係一旦被定義後,身上就得背負著相應的期待,這樣就產生窒息感。」他比喻自己像伊索寓言《國王的驢耳朵》中的蘆葦一樣,實在是有趣且貼切!
作者雖說什麼都不做,其實想得滿多的,像是他認為「當事人雖然渴望有人傾聽自己的煩惱,卻又不希望別人給予建議(甚至有時是說教),就算傾聽的人不打算給予建議,單純表達像『不錯啊』、『聽起來很有趣』一類的正面感想,當事人依舊會產生壓力」,這一點我覺得雖然因人而異,但會去找陌生人來傾聽的人,或許真的是這樣想的吧!如果找熟識的朋友或家人,可能對方會覺得「我瞭解你」,於是妄下定論或自以為的給予建言,這種情況也滿常見的,只是當事人樂不樂意接受又是另一回事。
因此,作者在聆聽委託人傾訴時,頂多順著談話內容進行簡單應答,並不作任何評論。而我覺得他最大的賣點是他所說的:「儘管我的存在可有可無,但有個人在場,的確會讓委託人的心境產生變化,使我不禁覺得閒人出租具有『催化劑』般的效果---所謂催化劑,是種本身不會變化、卻會加快某些化學反應速率的物質。無論是不方便單獨進去的店、排演練習、工作或是打掃,盡是可以獨自完成,卻讓人提不起興致去做的事,『閒人出租』就會以催化劑的身分,發揮讓人提起幹勁的作用,減輕原本進行該活動時需要消耗的能量和壓力。」
【關於電視劇】
書與電視劇最大差異是,書中大多是作者內心想法的傳達及案例分享,電視劇表現出來的多為整體生活(有妻子、小孩甚至還有岳父母,以及委託人等等),我個人覺得兩邊一起看會比較完整,也更能理解「閒人出租」背後要表達的意涵。
但因為作者標榜「什麼都不做」(雖然我覺得他還是有做點事啦…但和我們一般認為的「做事」可能不太一樣……),在看的時候可能和我們的日常生活不太符合,我想可能不認同的人也不少吧,作者的一些想法和態度和我也是有些落差的---我尊重他,但不見得全盤認同。
不過,幸好是增田貴久這種可愛老實型的人去演,如果是其他類型的人,我可能就看不下去(我還是無法接受什麼都不做的逃避模式)。
說真的,比起書,我更喜歡電視劇。我很喜歡開頭的解說部分,感覺是藉由出租先生接到各種委託,呈現各類人所遇到的困境或煩惱(變成委託人也是主角了)。
出租先生說:「因為我覺得我適合什麼都不做。」想想,人的確是找自己擅長的事情做,才符合自然界的優勢發展,要是我就做不來「什麼都不做」(笑),這也是出租先生獨特的長處吧!
日劇多了黑粉的角色,這個設定可以說是代表世俗一般人的眼光,但那個賣雜誌的老人不知是何作用,不過,老實說這兩個角色我都不太喜歡他們…(尤其是賣雜誌的老人)。
在第2集,對出租先生說「不用勉強去公司」的太太很偉大也很有勇氣,相信沒幾個太太能這樣說得出口(畢竟家裡還有小孩要養),我自己可能也做不到。看到太太說一餐費用「目標275日圓」,如此縮衣縮食…雖然我也是個節儉的人,但沒有終點線的感覺太難了。但我理解再勉強下去,遲早有一天會搞壞自己(無論是心理或生理),要是我也會勸另一半先辭職,可是休息一陣還是要回歸常軌,我是比較傾向現實主義啦(我的想法和出租先生的岳父比較像),畢竟日子還是要過,又不是吸空氣就會飽,存款總有用完的一天---可是,要保有健康的身體和心靈也很重要,我的折衷辦法就是暫時休息,我自己也是在換工作的空檔一定要休息至少一個月以上,這樣在繼續下一份工作時,才有精力去奮鬥。
在第5集真相曝光時,其實我和岳父一樣,雖然不是很能理解出租先生所做的事,但至少明白那不是沒意義的事。老實說這樣的「成功」,運氣的成分很重,要不是後來出名了,我想出租先生一家後續變成怎樣呢?會去借錢度日?回頭啃老?還是認命的回公司上班?感覺結果都不是太好。
當然我欣賞出租先生的創意,他的「什麼都不做」並不是那種腦袋空空、無所事事的那種,所以這也是以我這種務實派還看得下去的理由。其實他的想法是很哲學的,如果單純只是標新立異,我想也不會造成這些迴響。我大致上是能明白,可是套用在目前的現實生活中,幾乎不可能以此過活,連養活自己都是很大的問題,更何況還要養家。
在劇中他自己也說:「多虧太太的支持,還有孩子目前還不懂事,才敢這樣嘗試去做。」所謂「天時地利人和」才促成出租先生的這種想法實現,也算是一種奇蹟吧!對此,我對他們只有祝福,也很高興他這樣的想法帶給人們在生活上的一些省思---「什麼都不做」不代表無用,相對的,也有人做很多事卻是無意義也無用的,最終還是回到意義面上,有意義才有價值,出租先生的意義,就是帶給人們價值(所以才會有委託)。
日劇中我特別喜歡第6集---為了幫了年輕媽媽的這一集,我很喜歡,劇中一句:「有時候什麼都不做,反而令人尷尬。」那也是因為出租先生並非冷漠的人,只是不想勉強自己做事,這和那種麻木不仁、凡事冷漠以對的人不一樣。
第8集也有個我覺得有趣的笑點,出租先生幫人家看情書寫得如何,結果指正對方說:「這裡助詞用錯了。」果然是做教科書的職業病!我懂~(笑)其實那位委託人還滿不錯的,只是感覺太急了些,會讓人產生壓力,而且與人相處的方式有些NG(看之前相親的過程),有點太執著自己的方式,融不進別人、別人也融不進他的世界。
最後黑粉整個大爆走,怒罵他:「你別用這種活法,嘲笑我們這些認真生活的人。」雖然我自己不會去學出租先生的生活方式,但他並沒有妨礙或傷害別人(除了他自己的家人會影響到之外),我也不覺得他這樣活有嘲笑到一般人,若那樣說,有錢人的活法是嘲笑窮人嗎?不盡然吧!就好比有的學霸不用花太多時間唸書,一樣考高分上頂大;有的人早出晚歸,預習、複習加上補習,可能才勉強低空掠過,那要去怪罪學霸嗎?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活法,就像一些老人家,會說自己也是苦過來的,媳婦熬成婆,要年輕人吃一樣的苦,這也是不合理的說法。每個人活得不同,所吃的苦也不盡相同,為什麼別人吃過的苦我們也一樣要吃?別人走過的路我們也不一定要走,轉個彎、繞個路,還是可以到達目的地。
不過太太說的最為中肯:「活著,有時候就是得做事情。碗不能不洗,衣服不能不洗,看不見的家務有很多呢。雖然需要什麼都不做的人,但也需要做事的人。我是支持你『什麼都不做』的活動的,可是…在你什麼都不做的背後,有人在默默做事,我希望你能理解這一點。」
這一段,拉回了現實,無論有什麼夢想、什麼欲望,最終還是得考量到現實面,如果擺平不了現實問題,又怎麼能繼續下去呢?
也許是幸運,在遇到瓶頸時得到出版社與媒體的青睞,出了書,拍了劇,讓他的曝光度大增,也帶來不少收入,希望這樣能讓他足以繼續他的夢想,繼續當「什麼都不做的出租先生」。
【總結】
書是自述版,以個人心聲想法感受為主;電視劇感覺比較像紀錄片,加上作者家庭生活及互動,重點較平均分散在各角色上。
無論哪一種版本,「閒人出租」獲得廣大迴響是事實,雖然有褒有貶,有人支持有人不以為然,而作者自己是這樣看的:「與其說『閒人出租』的存在像是『護身符』,不如說它更像是『逃生路線』。如果『閒人出租』的存在能穩定人心,我會相當欣慰。」我覺得以這樣的善意為出發點,基本上即使不支持,也沒什麼好反對的了。
我自己是折衷來想:其實「什麼都不做」也可行,但前提是有能力撐持自己這樣的「夢想」(作者的夢想是「什麼都不做的活著」),那麼在前面不也是要些努力嗎?(比如存款)結果還是得做(笑)。
世上有各式各樣的人,如果能適才適所,不起眼的人,也有不起眼的位置可待,這樣也挺不錯的不是嗎?
這本書對我來說,有三個有趣且值得每個人深思的點是:
1.社會價值=個人價值嗎?
2.「有用」和「無用」的界定標準是什麼?又或者說,有界定的標準嗎?
3.我們總說「為了自己/別人努力」,那有沒有「為自己而不努力」的需要呢?(世間萬物皆有消長,人沒有「無限」的,努力也是有限的。)
這本書帶給我們的不是答案,而是反思的提醒,相信認真思考的人,都能給自己一個滿意的答案。
上一篇:冬日名言金句
下一篇:俺語錄【20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