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怪奇里名
繼上一篇【台灣怪奇村名】,再著手整理台灣各地區的里名,因為村里名放在一起太多了,所以分成兩篇。
*本篇原定12/8發布,但因內文有特殊字,系統無法處理特殊字的編碼,文章排定卻消失了(詳見【排定的文章消失了!!!】,後向客服反映,改用拆字表示,於12/17補發布。
話說台灣最出名的里,應該是常上新聞的「芝芭里」(新聞報導:全台特別地名第2名 里長不怕「芝芭里」羞答答),雖然名字聽來會有些不雅的聯想,但當地人覺得因里名打響地方知名度,也沒有想要改名。
除了芝芭里,還有其他的怪里名,整理如下:
.車層里-台北大安區
「車層」地名源自「車罾」。罾,音ㄗㄥ,指的是四邊有支架的方形魚網。「車罾」為捕魚的器具,是一種以機械構造升降的漁網。車層附近有一大片水塘, 稱為「大埤」,庄民在此以「車罾」捕漁。《重修臺灣縣志》卷四〈賦役志.雜餉〉:「車罾則搭大竹棚於水中,高可二丈許, 設機軸繫繩以舉,如桔狀。」故以「車罾」為名。
.糖廍里-台北萬華區
早期先民煉製蔗糖的草屋,叫做『廍』(音同部),閩南人稱為「糖廍」,客家人叫「蔗廍」,由於製糖的主要工法有壓榨與熬糖兩道,所以是由榨蔗棚屋及煮糖間兩部分所組成。日據時期屬於綠町,因早年里內有設置糖廠(台北製糖所),故命名「糖廍里」。
.灰磘里-新北中和區
磘,讀音ㄧㄠˊ,日治時期曾有灰磘炭礦開採,戰後則是信成煤礦,當地曾設窯燒製石灰而得名。
.獇寮里-新北樹林區
獇,讀ㄑ|ㄤ,「猐」(=羌)之俗字,也是清朝時期台灣的野生鹿種。源自地名「獇子寮」,意為「原住民為打獵獇隻而搭建的茅草屋」,是樹林區唯一與原住民相關的地名。。
.二鬮里-新北三峽區
鬮,音同糾,閩南語讀音「考(平聲)」,意為用來抓取以決勝負的器具或抽取以卜可否的紙條,閩南語的「抽鬮仔」也就是抽籤的意思。早年貧苦民眾都是向地主租用田地耕種,但是每塊地肥沃貧瘠不一,為公平起見,大家抽籤決定,事前將每塊地設定為「一鬮」、「二鬮」,依此類推,抽中為憑別無異議。以舊時二鬮庄(當時人數最多之庄)地區得名
.水碓里-新北淡水區
碓,音同對。水碓是指早年農民藉水車之力,牽引槓桿、抬起木杵,用來搗米的一種石器裝置。水碓里之名承襲舊日行政區劃之水碓仔庄,據說此地乃於鄭氏政權永曆年間、清康熙年間左右,由泉州人連良溪所開闢,並於此設置水力精米碓。水碓是極為重要且貴重的農業設施,此地漸發展成街,遂設庄里以管理之。
.傑魚里-新北瑞芳區
里內有一條𫙮魚坑溪(又作鮚魚坑溪、傑魚坑溪、桀魚坑溪、八分溪),為基隆河支流。𫙮魚,又作鮚魚、傑魚、桀魚,即今日之香魚。
.下罟里-新北八里區(八里區亦有「頂罟里」)
罟,音同古,為用網捕捉魚或鳥獸之意。舊時為漁戶聚居捕魚之所,地理環境相對於北方頂罟而稱之,早年為「下罟仔庄」,1920年(日治大正9年),該庄改制並雅化為「下罟子」大字,
.石〈石曹〉里-新北坪林區(台南龍崎區也有「石〈石曹〉里」)
〈石曹〉,音同槽。道光初年(西元1782年),安溪人陳金來等十八人開闢。溪底有石,狀若槽,故名。
.芝芭里-桃園中壢區
芝芭是凱達格蘭族南崁社名的譯音漢字,《淡水廳志》中寫作「芝葩里莊」,早在1610年代的《福建海防圖》中就在桃園地區標示「芝巴山里」的地名。
.草漯里-桃園觀音區(高雄彌陀區也有「漯底里」)
漯,土壤積水的濕地。因在沙丘內,往昔排水不良而淤積為沼澤地,許多野草生長其間,為了避免陷入爛泥的危險,人們須手持鐮刀割下許多高草,並將之鋪在積水、泥濘的爛土上,才能勉強辛苦地前進,因此得名。草漯是觀音鄉開發最早的地區,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稱為「草漯庄」,戰後改為村。
.校椅里-苗栗後龍鎮
為早年平埔族「新港社」故居地的一部分,日據時期稱為「校寄埧」(又稱「校椅霸」),一說據說是因周遭地形似椅,雅稱金交椅,後轉化成「校椅」。
.中嵙里-台中東勢區
嵙,音同科,是大甲河客家族群的特殊用字,用以描述客家人居住在山邊的地形狀態。轄內有中嵙溪。
.槺榔里-台中清水區
音同「康郎」。早期先民來台開墾,經過危險的黑水溝(台灣海峽) ,由現在的台中港登陸進入陸地,第一個休息站就是槺榔地區,部份先民留居於槺榔,因生長諸多槺榔樹(又名「「台灣海棗」),聚落遂以大槺榔、二槺榔、三槺榔為地名,後將海尾、牛埔厝等鄰近小聚落納入為槺榔里。
.龜壳里-台中大安區
壳,通「殼」。有一說是相傳清朝末年,從中國移民來台灣的人民眾多,許多人從大安港上岸,當船靠近大安港時,見到陸地上一崙一輪的沙丘,好像是烏龜的背殼散佈在沙灘上,於是人們就將位於大安港南側的這個地方,叫做龜殼。另一傳說是日據時期,有一位蘇姓人家找到一塊地要興建房子,當地基築成立好樑柱之後,半夜卻傾倒了,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的勝,讓蘇姓人家的房宅久久無法完工。一天夜裡,蘇姓主人作了一個夢,夢有一位長者告訴他,這個地方是龜神的穴居,而新建房子的樑柱正好壓在神龜的背上,白天神色不敢驚動,晚上神龜一轉身,樑柱就會傾倒,所以請主人務必移動地基。這個奇聞傳遍了大安港,於是蘇姓人家的宅地,就稱作「龜壳」。
.溪埧里-台中烏日區
埧,音同具(舊時另有一音為「壩」),「堤塘」之意。「溪心埧」位於烏日的中心點,西側猫羅溪支流橫漫,而其眾多沙質沖積地上,分布了大量淤水池,推測「溪心埧」因此地形而得名。溪埧里為沿用溪心埧舊名,去中間心字。
.硘磘里-南投竹山鎮
音同回搖,指的是燒陶器(硘是陶器的閩南語發音)。硘磘丘陵地土質適合製作缸甕,在清朝雍正年間發展出設窯燒陶場,是由廖姓先民首先帶入,當地人將製磘場命名為磁瑤厝(硘為磁之俗稱,磘為窯之俗寫)。陶瓷磚瓦在台灣民間習慣上稱「硘磘」(亦有書寫成「磁磘」)。硘磘及崎頭兩聚落則組成硘磘里,以里內最大聚落「硘磘」為名。
.埒內里-雲林虎尾鎮
埒,音同勒,為矮牆、界限之意。據說埒內北面後壁溪(即新虎尾溪 )每當夏季颱風來襲或多雨季節,溪水暴漲,常釀成水災,溪水一湧一湧、一波一波、一埒一埒地流過庄外。當時里民為了防止水患,便於東北面邊緣築一道矮土牆防堵,居民住於土牆以內,故稱「埒內」 (目前尚遺留有埔壟遺址);一說埒內因在溪水埒(掠)過之內,故而取名叫埒內。
.汫水里-台南鹽水區
汫,音讀ㄐㄧㄥˋ或ㄐㄧㄥˇ,閩南語意為「淡」、「軟弱」。當地河灣內有兩個港口,先民將含鹽分較重的港口稱為「鹹水港」;而含鹽分較少的港口稱為「汫水港」(意思是淡水的港),兩港皆有對外航運功能,並聚集為一市街,後因汫水港口淤塞,失去海港功能,且鹽水港較汫水港繁榮,生活型態便逐漸以務農為主。
.坔頭港里-台南鹽水區(高雄鳥松區也有「坔埔里」)
坔,音同地,大多指水道、濕地、土疙、爛泥厚度等地貌。「坔頭港」因有急水溪支流貫穿其中,以致地質泥濘,居名出門都要經過溪床,土中有水、水中有土,不堪交通而得名。一說居民行走其中,走起來有「坔坔」聲。
.檨林里-台南西港區(高雄大樹區也有「檨腳里」、屏東潮州也有「檨子里」)
檨,音同奢,意指芒果樹。過去境內因有許多芒果樹而得名。檨林是閩南語「檨仔林」的簡稱。
.鯤鯓里-台南將軍區
鯤鯓,音同昆身,鯤為傳說中一種大魚;鯓原作「身」,即身體之意,後加上魚字邊特指魚隆起的背部。鯤鯓是比喻沙洲在海上遠觀有如大魚背部的意思。台灣因外型及面積廣大,亦有鯤島之稱。 台南腹地,多有沼澤潟湖之地,康熙35年(西元1696年)年高拱乾《臺灣府志》就有記載:「青鯤鯤,西臨大海。」自古以來在台南當地便出現許多以「鯤鯓」為名的地名。
.唪口里-台南新化區
唪,讀音ㄈㄥˇ ,為大笑之意。里名由來是根據主要聚落唪口而名,為「大唪社口」之簡稱。地名由來有二:其一,是從林投巷口,後來不知何原因轉變成唪口。其二,有曰大唪口社之簡稱,該社為大目降社的分社之一。
.擺厘里-宜蘭市
「擺厘」本為宜蘭地區原住族群噶瑪蘭平埔人的稱呼,意指即是「埤墘」(水邊高地),類似於閩南語中的「浮洲地」、「溪洲」。
.嵵裡里-澎湖馬公市
嵵,音同時。根據耆老口述,地名由來是聚落北邊有一座山,形似清朝為官者所戴的紗帽,因而取名紗帽山,而聚落正位於紗帽所延伸出來形似「匙」狀的冠耳(帽沿),台語稱為「匙(si)」,音似「嵵,便命名為「內」,與嵵裡讀音接近。 光復初期曾與井垵里合稱「嵵垵里」,民國40年又改回「嵵裡里」。
.井垵里-澎湖馬公市(澎湖有許多「垵」的地區,如內垵村、外垵村、水垵村)
垵,音同安。由來有兩種說法,其一是:井仔垵有一口古井,這口井不是很深,卻終年有水,水質甘甜,往昔嵵裡缺水時,皆來此取水,因此古井很出名,所以稱為井仔垵。 另一說法是從地理形勢而言:井垵聚落的東邊有一個俗稱為「龍頭」的臺階地,沿階而下,就像井一樣深邃,而井垵的內港又是低地,有如一個「垵」,所以稱為井仔垵。
以上里名也有許多生僻字,甚至是字典上找不到的字,這些都代表各地的歷史或地理背景。看著看著,反而覺得芝芭里並非最特別的,我覺得「二鬮里」的抽籤最為有趣,「龜壳里」的龜神故事也挺有意思的。
不過,光是這些篇幅無法一一說完,近期會將剩餘內容整理出【台灣特殊村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