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之神與強勢之鬼(分析篇)
↑眾神齊聚~認得幾個神呢?
《流浪神差》與《鬼燈的冷徹》這兩部作品,前者為魔幻冒險,後者是黑色幽默,但都很日常卻又很顛覆我們的認知,其背後的意涵更能歸出幾個重點:
一、看見自己擁有的
夜斗曾向日和說明:「我們(神明)不是不會被看到,而是不容易引起注意,其實他們都能看到,就如同不被你注意到的服務生,被當成了背景。雖然一旦被認知,就會作為人類共存於意識中,但很快又會被忘掉了。」其實人也是一樣,總會忽略身旁的人事物,所以能夠擁有深刻的記憶,或是成為別人的記憶,都是非常重要且珍貴的,然而太多「忘了」讓我們等於是親手將擁有的寶物丟棄,是十分可惜的。
曾聽過身邊有人分享:「什麼是熱情?熱情不是很誇張、很瘋狂,而是『在乎的心』,只要你在乎,就會有熱情,所以說熱情消退什麼的,就是你不在乎了。」於是乎,在人生旅程中,我們得到了很多,同時也會失去一些人事物,不得已的也只好坦然面對,但若是自己揮霍而丟棄的,這又有什麼意義呢?
在真喻(曾是夜斗的神器---伴音)領著夜斗一行人去平交道旁除魔時,夜斗所說的:「會想到自殺的靈魂,早就被心魔所佔,連神器都做不成,不管是死掉的,還是活著的都無藥可救。」乍聽之下覺得冷漠,日和也因此誤會,但最終拯救人們時,夜斗說:「我不想讓他(被妖蠱惑而想自殺的人)在這些傢伙(指神器)面前死得輕於鴻毛,再痛苦再難過,都要好好感受生命之重。」日和才感受到:神器們都是仍渴望活著的人,在這些人面前輕生的人,夜斗無法原諒……。德國作家兼詩人的歌德也有一句名言說:「白活等於早死。」我們會想拋棄一件事物,必定是看不見它的價值,試想,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生命都可以丟棄(與「被奪走」不同),那他在人生中又會在乎什麼、獲得什麼呢?
↑不要說是神,就算是人也不會這樣自我介紹吧……=.=
二、去做了才是你的
社會上大多數的人很會說,但真正動手去做的人卻不符比例,上至政客下至一般民眾,都有這樣的人。先前看過一篇文章,說孩子的不講理是從小父母的形象深植心中而成,因為大人失信於孩子卻不道歉或讓自己接受懲罰,反而用身分去壓孩子(比如答應孩子某件事,卻因個人因素或不得已因素而失信,當孩子因失望而不悅鬧脾氣時,反而被父母打罵或指責「不乖」),讓孩子從小認為「大人就可以不講理」,長大後自然也覺得如此,反過來對年邁的父母進行無理的要求,卻因此落得「敗家子」或「不孝子」的稱呼(不是「不肖子」喔!就某種程度來說,這樣很「肖」他的父母),其實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如果父母(大人)做好身教,自然可以教會孩子正道。就像《流浪神差》裡,日和崇拜蟷野大人百折不撓的精神,因此自己也不斷勉勵自己,就如蟷野大人說的:「要做就用自己的拳頭去做。」所以日和發覺與其要求夜斗去做,不如自己出手幫助,才會讓自己變得那麼勇敢。
在《鬼燈的冷徹》裡也有出現(從基層升遷)鬼燈與西方貴族別西卜來訪時的對話,顯示出類似的意義:
鬼燈:「別西卜大人是貴族啊,好厲害哦~多好啊,到哪都能擺譜(超反諷的語氣)。」
別西卜:「我說,貴族也有貴族的煩惱,就像雜草可能永遠不會懂蝴蝶蘭的煩惱。」
鬼燈:「(臉更黑)對,鬼燈確實是雜草,不過在溫室裡長大的蝴蝶蘭,一旦被蔓延的雜草吸收掉養分就會枯萎了。不過你說(像你這種人)是蝴蝶蘭,倒覺得更像是霸王花!」(蘭花可是君子的象徵呢!別西卜的比喻汙辱到蘭花了ORZ)
所以現今許多「靠爸/媽族」明明自己沒什麼努力卻不斷炫耀自己的擁有,在失去時卻又埋怨上天對他不公,這對真正努力的人來說是諷刺,對不懂事的年輕人來說是種扭曲,也難怪現在小孩的價值觀令人費解,比起努力磨練而成功的人,能夠嫁入豪門或一步登天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實在是此風不可長哪!
三、珍惜選擇、謹慎選擇
當我們「看見擁有」、「努力獲得更多」,生命開始豐富,這時可能面對「滿」的情形,我們得抉擇:什麼要放入我的生命?什麼要從我的生命中捨棄?
「取捨」一直是人生的課題,就如夜斗說的:「神器原本是人類,是人類,就會犯下罪孽,怨恨、恐懼、嫉妒、焦躁、悲傷、慾望…這些舉不盡的例子,都會產生心魔,而這些罪孽將變為痛苦,通過神器教會我們何謂善惡,善惡雖由人定,但神明並無此概念,所以神明,可以做任何事,即使是傷害任何人、殺死任何人……」這段話給予我們一種新的概念,將人化被動為主動,大多數人會覺得我們被神規定、不乖會被神處罰(從小就被灌輸這種觀念),但其實善惡的感受,最能區分的反倒是人,就如大黑(小福的神器)告訴日和的:「神明的存在源自人們的願望,廣為人知的神明會不斷被祈願被崇拜,但無名之神不同,他們甚至無法留在人們的記憶裡,要如何讓自己不被遺忘?就是有人祈願則無事不做,只因這是某人的願望……」神才是被要求的,那人擁有的自主性,是不是神也可能會羨慕呢?
我們常說「心中自有分寸」,也有「人人心中有一把衡量的尺」等類似的話,所以我們應該是「因為知道這不好而不去做」,並非「怕被處罰而不去做」才是,若抱著這樣的心態,人生就不會有太多無奈。
↑主要是裡面的句子很有趣,地獄的環境哪~表面看起來很歡樂,對亡者就…喀、喀、喀……
四、要創造什麼樣的環境
在《流浪神差》裡,雖然我說過一開始不喜歡一直做壞事的雪音,但仔細想想,讓雪音有可變壞的機會的一大原因也是改住在日和家所致,夜斗曾告訴過日和:「與這房子不同,神社或祠堂屬於神域,在那裡可以不受妖的襲擊。夜晚讓棲息於黑暗中的妖開始活動,這是誕生魔的時間,尤其是那傢伙,恐怕承受不住……」而日和原本就是個溫柔善良的女孩子,她覺得這樣對雪音比較好,才會帶他來家裡住,但她忘了一點:去瞭解目標對象的需求。
在許多時候,比如像父母給予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盡量滿足孩子的需求,這是大多數父母願意且盡力去做的,但有多少孩子因為這樣而變得如他們期許的一樣好。就像日和盡力照顧雪音,給予他溫柔與包容,還帶他逛街、買東西,但最終雪音仍變壞了,這一定不是日和原本所想得到的。
夜斗只問日和:「你有好好照顧那個孩子嗎?」然而在雪音偷了東西,胡謅是日和是買給他的,面對夜斗的反問求證,日和為了不想讓雪音被責罵而包庇他,但這並沒有幫助到雪音,反而讓雪音處於夜斗說的「黃昏」(逢魔之刻=光明與黑暗之界)。
我們給身邊的人(包括家人、孩子等等)什麼的環境,就會形塑出他們應有的樣子,有的父母或伴侶會抱怨對方什麼都不會,卻不思考自己是否照顧太過周全,一味的抱怨讓對方也找理由反駁,使得感情被破壞了。其實,這是由於我們忽略了自己創造了什麼樣的環境給對方。切記:人會影響環境,而環境也會影響人。
五、擺在對的位置
這不只是指人,也是指各種事物。
就像《鬼燈的冷徹》第一集出現的桃太郎單挑事件,桃太郎總覺得他身為打鬼英雄,就應該不斷的打鬼,連他身邊的三隻動物都對他總是不顧其他就做出莫名的事而感到不滿及困擾,而鬼燈的比喻是「就像公司裡有個總是莫名其妙就熱血起來的傢伙,會讓其他員工無所適從」。
桃太郎是打鬼英雄沒錯,但都已經離開人世,而且來到與鬼島不同的地獄,還做一樣的事,自然會被視為找麻煩的傢伙,鬼燈也告訴他:「我們可和鬼島的那些小混混不一樣,可是拚命地在工作的,憑什麼非得被你打敗不可!」幸好桃太郎被鬼燈打了一巴掌後清醒了,而鬼燈也適時予以安排工作,讓三神獸到不喜處(處罰虐待動物的人)就職,而桃太郎到天國的桃源鄉採桃子。人才適得其所,又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充分顯示管理者的智慧。(其實看著看著,真的有種看企業管理概論的感覺……)
另外還有印象深刻的《喀嘰喀嘰山》那篇。在那本書有點詭異,主要是說一隻兔子用謊言和計謀殺了一隻狸貓,感覺兔子好腹黑喔!其實是狸貓有錯在先,但是可能有人還是覺得兔子做得太過分,所以鬼燈說:「這隻狸貓,用杵殺了老婆婆,再用老婆婆的肉煮湯給老爺爺喝,那種事怎麼能簡單和解!」又說:「最近現世的圖畫書(指的一種以圖書為主,連接畫頁來表現人物與情節的故事書),很多都刪除了殘酷的部分,若不知道狸貓做的事有多殘酷,就會怪兔子報復太過分了,那就是本末倒置,想想兔子在製作給狸貓的泥船時是何種心情呢!」
在《論語˙憲問》裡,當學生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孔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也就是說「以德報怨,何以報德?應以直報怨」,如果我們用恩惠去回報仇怨(惡),那麼又能拿什麼來回報恩德呢?(善)應該以正直來對待仇怨,以恩惠去回報恩德。(善惡之行不能一視同仁)
鬼燈說:「惡有惡報,天網恢恢,這是地獄最重要的教條。」其實人類社會也是一樣,無論是規(畫圓之器具)或是矩(畫方之器具),都得畫出一道邊界,而這個邊界是不可撼動的,即世界的真理(如果真理可以更改,那就不叫真理了)。當然鬼燈是說得比較誇張:「(如蜘蛛之絲)要像這樣,時刻帶給亡者絕望,為鬼者,必須殘酷無情,寬恕、慈悲,那種事交給佛陀去做,你們只要嚴厲懲罰他們的罪過。」這句話其實也是告訴我們:我們做「人」該做的事,不要妄想成為「佛」,有的人因信仰而走火入魔,記得某法務部長為了廢死而說:「我願為他們(死刑犯)入地獄。」天哪!他何德何能這樣決定?(他以為他是誰?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蕯嗎)那麼,那些被死刑犯害死的人呢?他們的生存權誰替他們爭取?
把人事物(包括自己)擺在對的位置,我們就不必羨慕神、懼怕鬼,因為我們才是有能的「人」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