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3 19:49:41Tinkle

不乖: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的事


        看到這個標題,有些人並不太陌生,因為侯文詠有出一本同名書,而這也是我們在創作坊常告訴孩子的觀念:創意是由自己發想,不是別人給的標準答案。那本書裡頭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根據辭海的解釋,所謂『乖』指的是:孩子懂得道理而不淘氣。換句話,「乖」指的是順服。 也許有人要問:這樣的乖有什麼不好?在我看來「懂得道理,不淘氣」沒什麼不好,問題出在這個孩子懂的『道理』到底對不對,有沒有道理。」

大人都喜歡「乖」小孩,這是無庸置疑的。其實我不是個「乖」小孩,也不想當「乖」小孩,應該說我從小在大人眼中就是個「乖寶寶型」的孩子,偏偏我心裡不這麼想,小時候傻傻的,父母說什麼是什麼,隨著書讀得愈多,想得也愈多,慢慢的,話也多了,從「好」、「知道」,到「為什麼」、「何必要這樣」、「我覺得不需要如此」……爸媽都說:「書讀得愈多,愈會頂撞父母。」反駁就是頂撞嗎?說明自己的想法就是忤逆嗎?我不認為。還是他們比較想要一個傀儡娃娃,就像扯一下就動一下的木偶一樣,我覺得這樣的孩子並不會比較好玩。

我思考著為什麼他們會解讀為「頂撞」,也許原因是在於他們用的都是肯定句(也可以說是命令句),沒有用疑問句問我的意見,所以我只能用「是」或「否」來回答,當不同意時,也就只能表示否定了。但是疑問句也有不一樣的地方,如果只是問「好不好」,答案一定只有「好」或「不好」,只有是非題而沒有申論題,讓我們沒有發揮想法的空間。

想起大學時,曾留學美國的班導師總是在課堂上使勁喊:「快點反駁我!把我問倒啊!我以前的教授都是這樣教學生的!」這可是打破我們的固有的思想,反倒班上的同學有些難以適應,雖說要問,但一時也不知問什麼。以前國小的老師總是高高在上,別說言語上的反駁,就連質疑的眼神都被列為「不敬」,所以除了上課之外,看到老師就閃躲;國中的老師有幾個比較開明的,我們還敢稍微開開玩笑的提問(我們並沒有真的不敬),以致高中就開始以「問老師問題」為英勇的表現。隨著說得愈多,慢慢的覺得理所當然,在學校如此,在家自然也如此,不過家裡總不是學校,不見得接受這一套。不過我喜歡這樣子,因為不「乖」,可不代表「壞」,而且還多了一些自由。

當然自由必須建立在自律之上,自律就要先找線索,建構邊界,而不是胡亂判斷。有的人會覺得我很亂來,生活上看似平順但並不安逸,但就目前,我總結我的人生,的確是不「乖」才得來的。因為我不乖,所以至今一直塗塗寫寫,沒有放棄文字;因為我不乖,所以我敢大聲說話了;因為我不乖,所以我讀大學了;因為我不乖,所以奔走各地,留下許多回憶;因為我不乖,所以靠自己的力量出國了;因為我不乖,所以到外地去工作;因為我不乖,所以當了作文老師。

這些看起來很「乖」的路,其實都是由許多不「乖」鋪陳出來的。從小父母覺得我很「拗」,因為我不太容易「聽話」,要說服我,必須要有道理,但道理只是普遍觀念,至於適不適用於我身上,又是另一回事了,這就是個別差異。所以要我「乖」,必須有兩大關卡。就像我的腸胃和一般人不太一樣,進食必須非常小心,當大家都認為壞掉的不能吃,這是普遍觀念,但其他的「安全」食物我能不能吃,又是另一套標準,甚至嚴格說起來沒有一定的標準,只能靠當下的直覺判斷:我現在能不能吃?雖然有時會判斷錯誤,但隨著練習一百次,有時比醫生的判斷還精準。

就我自己所體驗的,一個人的身心都沒有一定標準,那更大的群體、社會、世界……標準又存在嗎?我認為只是參考吧!畢竟我們所認同的邊界,是自己創造的,每個人組合的方式都會有所不同,所以才有需要磨合的地方,即使我們每個人都如此獨特,但仍要謹記原則:不乖,不是壞,它仍有善良的心意,使我們不只發光,也能散發芬芳。

上一篇:黑皮消暑行動

下一篇:賽德克「狗」萊

柏誼 2011-12-11 20:43:32

其實我也不乖耶
但我看起來很乖啦

週五小圓桌的旁聽者 2011-10-17 23:24:14

青鳥和綠豆
看起來都很乖
其實是很怪

很乖的綠豆 2011-10-15 06:18:08

大多時候,
在許多的標準裡,
我應該算是一個很「乖」的人,
只是不曉得為什麼
大家同時也覺得
我是一個很「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