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識成智】——安頓身心的力量
【轉識成智】——安頓身心的力量
⠀
止觀即是定慧。調息,是禪修入門,調心,是修定的主要方法。佛教的禪觀,是以五蘊的自我為基礎,捨離一切妄境,向內心深處觀照。
⠀
凡夫的身、心、世界,是由生滅無常的十八界所組成。六根接觸六塵,念念皆是一合相;六識中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屬於五蘊中的「受」,五蘊中的「想、行、識」,則是意識的分別與執著。
⠀
受、想、行三蘊與識蘊密不可分,心向外投射為色蘊,形成心理、精神與生理、環境的互動結構。精確地說,受蘊、想蘊屬於行蘊的一部分,「行」的特質是相續流轉,微細的「行」只有在禪定中洞察得到。
⠀
當意識通過意根緣法塵,我們會注意到:有一層內在作用,能夠觀外在的念頭在轉動。這二層作用常常混在一起,所以偶爾覺察到惡念生起,但很快地被這個粗念拉走,警覺心就散了。如果我們能穩定覺照力,念頭的作用就會減輕,然後慢慢消失。這個工夫比較偏向「止」,止息自己,不隨境轉。當攝心漸漸純熟,便能依念修定,依觀發慧。
⠀
識蘊,極其深奧。原始佛法只談六識,將修行聚焦於意識。為了微觀業的力量,大乘唯識學將第六識定義為分別識,再區分出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
⠀
八識心王的運作是一體的。阿賴耶識儲藏我們生生世世的業習種子,前五識是單純的觸境感受;如何超越煩惱,必須先淨化第六識的意識流,與「妙觀察智」相應,並在一切境緣中鍛鍊平等心,當第七識的我執、法執都放下,則是「平等性智」現前。轉識成智,即是空的實踐。
⠀
【資料來源】
📚《心的經典》☞https://pse.is/R6YVZ
📚《禪門過關》☞https://pse.is/QTSKE
📚《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 ☞https://pse.is/P6RPF
⠀
【圖片來源 / 林昆賢】
⠀
⠀
📌 想看更多請搜尋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
歡迎按讚 追蹤 訂閱 及分享
►FB粉絲專頁
►Line 官方帳號
►IG @ddc.com.tw
恭錄自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上一篇:🛎【學佛新手Q&A】
下一篇:🛎【學佛新手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