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殊勝行|淨空老和尚開示
普賢行願殊勝行|淨空老和尚開示
三月十四日(農歷二月二十一)是普賢菩薩聖誕。諸佛菩薩的名號皆是顯我自心,普賢菩薩是顯示我們的自心大願。
「釋迦一代時教,惟《華嚴》明一生圓滿」,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要講到一生圓滿成佛,只有《華嚴經》,《華嚴經》把成佛的因、緣、果都說得清清楚楚。「而一生圓滿之因,則末後普賢行願品中,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且以此勸進華藏海眾」,華藏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生成佛,他們怎麼成佛的?《華嚴經》最後的一章,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才真正圓滿成佛。
世尊在《華嚴經》上說: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普賢菩薩在華藏世界代表的是行門,菩薩行歸納為十大綱領,稱十大願王,十大願展開,就是整部《大方廣佛華嚴》,圓圓滿滿的願行都在其中。每一條都包含著無量無邊的境界,每一條都是以一真法界為本體,每一條都含攝著從初發心到佛果地上圓滿的境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普賢行願品》的宗旨。
✨十大願王略說如下:
一者禮敬諸佛
「禮敬諸佛」,諸佛包括的範圍很廣,不僅禮拜佛菩薩,情與無情皆要平等禮敬,這才是普賢行的禮敬諸佛。十願是對治我們眾生的十種病根。禮敬是對治我們的輕慢、貢高之心,我們對於一切人總以為自己比別人高,輕視別人,所以用「禮敬諸佛」來治這個病。
二者稱讚如來
「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這十種稱號是通號,每一尊佛都有這十種稱號,它的意思就是今佛如古佛之再來,所謂佛佛道同,佛所證的境界完全相同,這是第一個講法。第二,《金剛經》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是指法身如來。
如來與諸佛有什麼不一樣?為什麼不說稱讚諸佛?諸佛與如來是有差別的。經上講佛、諸佛,都是從相上說、從事上說;講如來,是從本性上說。在事相上,我們要平等恭敬,沒有分別執著。佛菩薩,我們尊敬;凡夫、鬼神,我們也尊敬,尊敬之心與禮貌,與尊敬諸佛沒有兩樣;乃至於敬物敬事都沒有差別,這叫禮敬諸佛。稱讚就不一樣。禮敬是無條件的,稱讚是有條件的。惡人做惡事,不能稱讚他事情做得好。殺生與偷盜也不能稱讚。殺生與偷盜的人,我們要禮敬,但是他們做的事,我們不能稱讚。稱讚是有條件的,必須他的善行與自性相應;與自性不相應,我禮敬而不稱讚。這種修行方法,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裡看到。五十三位善知識示現在各行各業中,有些行業值得讚歎,有些行業不能讚歎。善財童子禮敬五十三位善知識,頂禮三拜,右繞三匝,跟對佛的恭敬態度完全相同,並讚歎他們;但是,其中三個人,只對他們平等禮敬頂禮而沒有讚歎。勝熱婆羅門代表愚痴;甘露火王脾氣大,代表瞋恚;伐蘇蜜多女是妓女,代表貪愛。貪瞋痴是三毒煩惱,善財沒有讚歎。稱讚是讚美,他的言行值得我們效法,可以做我們的榜樣,這才得到大眾的讚歎。言行不值得大家效法,就不能讚歎。
普賢菩薩的稱讚是稱性的,不同於平常的讚美;因為用心不相同,目的不相同,境界也不相同,如同佛之互相讚歎。
稱讚如來遠有一層非常深的意思。如來是講真如本性。一切諸佛的真如本性,跟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是一不是二。稱讚如來就是稱讚自己真如本性的性德。一切法不離自性,我們聽一切有情無情的音聲,無論是風聲、雨聲,外面這些車馬聲,一切的言語音聲,無一不是讚歎如來之聲。如來是什麼?是我們自己的本性,性德,都是從性德裡面流露出來的音聲,還讚歎性德。這一願,稱讚就是對治毀謗。
三者廣修供養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什麼叫法供養?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這是法供養裡面最重要的七個項目,排列在首位決定是最重要的,即「如說修行」,如佛所說的。一定要甚深信解,要把它變成我們自己的實際生活。真正依照佛所講的來修行,這才是真供養。
四者懺悔業障
「懺悔」是修學裡面重要的一個科目。十願前四願是修行的根本,若是沒有敬心就不能入門;沒有稱揚、讚歎之心,不能去除我們的障礙,不能親近善友;不修供養沒福報。「懺除業障」,業障懺除之後,這才成為一個法器,才有資格接受佛法。否則,縱然遇到善知識,遇到佛法,自己本身業障太重,遇到了無法接受,還是沒用處。所以必須要修懺除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
「隨喜功德」是去除嫉妒的障礙。肯隨喜,絕對沒有嫉妒障礙,不但心裡面隨喜,還要盡心盡力的幫忙。如果不能盡到心力,不是真正的隨喜,隨喜要盡到我們自己一分心力,幫助他,促成他。隨喜功德能夠生起自己平等的善心,所以功德無量無邊。
六者請轉法輪
「請轉法輪」能夠消除我們自己多生多劫謗法的障礙。謗法一定有的,因為在以前沒有接觸佛法,毀謗佛法在所不免,這一生沒有,生生世世難保沒有,一定要把這個障礙消除。佛法每一部經裡面都有啟請的人,這個啟請的人就是請轉法輪。一切眾生不知道佛法的殊勝,必須要依賴那些已經覺悟的菩薩們發心來請法,大眾才有聞法的機緣。所以請轉法輪這個啟請的人與講經的功德沒有兩樣,是相等的。請佛來講經,佛講經功德很大,啟請人的功德與佛講經一樣大。沒有啟請就沒有法會的出現。
七者請佛住世
十願的層次,首先是隨喜,隨喜之後就要請講經,不但請講經,還請他常住在此地別走,一定要「請佛住世」。如果我們發心來學佛,要想常常遇到正法,在正法中修行,將來能得正果,心一定要清淨,才能夠感應道交。請佛一定要清淨心來請,請轉法輪、請佛住世的心更要清淨。
諸佛如來的示現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盡虛空遍法界的;換言之,諸佛如來本來就住世。但是這種境界,一般說來都是法身大士才能夠體會得到,像我們初學的人沒有辦法。所以勸請,這裡面也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依智離識,所謂「依智不依識,諸佛常現前」。智,理智,要有理智,識是感情,我們時時處處都能夠用理智,而不動感情,與佛就接近、就相應了。心地清淨,智慧明朗,佛者覺也,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就是諸佛常現前的樣子。
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 十者普皆迴向
這三條都是屬於迴向。「常隨佛學」屬於自利,「恆順眾生」屬於利他,第十願是總迴向。第八、第九願是自利利他,二行之體,不能恆順眾生就不能利他,不能常隨佛學就不能自利。「普皆迴向」是迴向三處,即菩提、眾生、實際。
古德教給我們修普賢行願的人,只要安心觀行,一就能化成無量,無量也能夠歸納成一,與經上所講的境界無二無別,法喜才能現前,所謂法喜充滿,才能得到真正的樂趣。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刹。」這四句是總迴向,由這個地方才能真正顯示出菩薩的大慈悲心,大慈大悲普遍的利益一切眾生。菩薩念念不忘眾生,而且對眾生一個最大的願望,希望大家都能同生西方極樂世界,圓證菩提。
恭錄自 淨空老和尚講演
恭錄自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