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20 14:33:46piggy
量化指標背後的迷失
在投資分析裡,我們時常利用統計出來的量化指標,作為基本分析或技術分析的研判標準。但是這些量化數字的背後,是否完整呈現出實際的狀況?或是研判的參數有客觀一致的標準?
就以衡量國家競爭力排名指標為例,最常見的有「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以及「世界經濟論壇WEF」兩個機構,兩者評鑑出來的結果可說是大異其趣。
以去年2006年的評鑑結果,在IMD排名第一的美國,在WEF僅排第六:在WEF排名第8的德國,在IMD名列第二十六;至於台灣,在IMD排名第17(2007年滑落到第18),在WEF排名第13。
為何在同一個受測目標,會有這麼大的差別?觀察這兩大評鑑機構,無論是在量化的經濟指標或是制度面的質化指標,都有不同的分項參數,而且權重比例炯然不同。
在IMD的評鑑項目總共有312項,其中2/3是來自於統計指標,另外1/3是透過對外商的都是問券訪查瞭解一國的人力資源、企業效能、文化開放、社會政治穩定度等非量化指標。
至於WEF對競爭力衡量指標則有不同的看法,統計資料只佔1/4,其餘3/4來自問券訪查結果,區分三大指標:創新因素、基本需求以及效率提升。台灣在創新指數排名最佳,名列第九,其中每百萬人獲得的發明專利,台灣成績遙遙領先其他國家。但是當我們深入分析之後,發現台灣的專利申請主要來自製程專利,原創專利反而較少,這是量化數字背後無法「一兼兩顧」的缺憾。
因此,台灣今年在IMD的排名落後,透過量化數字的分析比較,我們可以瞭解分項差異以及改善的目標?至於非量化指標,重點在相對數字的比較,和過去相比,瞭解哪些項目有進步?哪些項目是退步應該加以改善?
若只是以絕對數字高低來自我解嘲說台灣仍然領先哪些國家?就會落入「見樹不見林,逐末而忘本」的窘境,這反而對台灣的長期發展是不利的。
就以衡量國家競爭力排名指標為例,最常見的有「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以及「世界經濟論壇WEF」兩個機構,兩者評鑑出來的結果可說是大異其趣。
以去年2006年的評鑑結果,在IMD排名第一的美國,在WEF僅排第六:在WEF排名第8的德國,在IMD名列第二十六;至於台灣,在IMD排名第17(2007年滑落到第18),在WEF排名第13。
為何在同一個受測目標,會有這麼大的差別?觀察這兩大評鑑機構,無論是在量化的經濟指標或是制度面的質化指標,都有不同的分項參數,而且權重比例炯然不同。
在IMD的評鑑項目總共有312項,其中2/3是來自於統計指標,另外1/3是透過對外商的都是問券訪查瞭解一國的人力資源、企業效能、文化開放、社會政治穩定度等非量化指標。
至於WEF對競爭力衡量指標則有不同的看法,統計資料只佔1/4,其餘3/4來自問券訪查結果,區分三大指標:創新因素、基本需求以及效率提升。台灣在創新指數排名最佳,名列第九,其中每百萬人獲得的發明專利,台灣成績遙遙領先其他國家。但是當我們深入分析之後,發現台灣的專利申請主要來自製程專利,原創專利反而較少,這是量化數字背後無法「一兼兩顧」的缺憾。
因此,台灣今年在IMD的排名落後,透過量化數字的分析比較,我們可以瞭解分項差異以及改善的目標?至於非量化指標,重點在相對數字的比較,和過去相比,瞭解哪些項目有進步?哪些項目是退步應該加以改善?
若只是以絕對數字高低來自我解嘲說台灣仍然領先哪些國家?就會落入「見樹不見林,逐末而忘本」的窘境,這反而對台灣的長期發展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