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14 20:32:37普普

古砲台巡禮:大武崙砲台

歷史背景:

數百年來列強不斷侵略台灣北部重要港埠「基隆」,清廷為了防禦外侮而在此廣建砲台。「大武崙砲台」正位於基隆西北方,居外木山基隆港因為位處北台灣要津,自從西方列強覬覦中國利權以來,這四百年內,在一次次與外國勢力的角力戰中,基隆始終立於重要地位而不墜,加上昔日盛產煤、金、銅等礦產,更是歐亞諸國意圖佔據之地。

西元 1626 年西班牙人、西元 1642 年荷蘭人、清朝道光廿年鴉片戰爭、光緒十年中法戰爭,甚至中日甲午戰後日本人接收台灣之際,基隆港都首當其衝。為了守護家園,自清朝提督姚瑩、總督劉銘傳以來,乃至於後來佔領的日本人,無不積極於臨海險要之地興建砲台與要塞,以加強基隆港的軍事防務系統。

現今所見的大武崙砲台,正確的創建年代不詳。但據其構造及設計特色來看,應為日據時期所改建之結果。砲台四周設置石垣,內部可區分為入囗通道、營房及砲盤三區、入囗通道窄小,有利於防禦;營房有房舍及山洞二種類型,以備平時和戰時之用。砲盤道以一條峽谷形的通道相連接,每個砲座以二尊大砲為一組,分置左右,中間鑿地下室,作為貯彈之用。

砲台防守的範圍包括由西側海岸進入基隆港的航道及萬里、野柳、金山沿海一帶。另外在砲台北端,有一觀測台,作為戰時觀察目標物之用。從這些進步的設備,可推證大武崙砲台應該是屬於較近代的軍事設施。大武崙砲台規模宏大,保存完整,現在雖然已經喪失軍事用途,卻仍保存著豐富的歷史價值,被列為台閩地區的第二級古蹟。


建築風格、特色:

大武崙山位於基隆西北方,是外木山漁港的南邊的丘陵,也就是在基隆名勝-情人湖的上方,因其地勢險要而成為扼守基隆港口西側的重要據點。清朝中英鴉片戰爭之前可能就設有據點,大概已損毀。日據時代曾有大規模整修(以現在留存的建築物來看應是日據時代改建之結果)。而國軍亦曾在此駐守,光復後軍方列入港埠要塞管制區,解嚴後才解除管制。

整個大武崙砲台的遺址保存得相當良好,包括營區大門步道、洞窟營舍、一般營舍、東稜堡、北稜堡、南稜堡、外垣步道、避彈壕、彈藥庫、砲盤區、蓄水池、觀測台等等,將整個山頭做最好的戰術配置,建材是以砂岩、鐵水泥、火燒磚等砌成,範圍廣闊。從砲台入口進入,首先會經過有碎石子的路,這些石子具有禦敵、防蟲、防滑的功能,石子的空隙可以排水止滑,而敵人走在上面所發出的聲音則可以引起警衛注意防禦敵人,碎石路上沒有掩僻物可減少蟲子聚集。

 

走完上坡步道抵達營房區,則是官兵操練、住宿、休憩與作戰指揮的地方。營房區可分為一般營房與洞窟營舍兩種,平時利用一般營房,戰時運用洞窟營舍。在洞窟營舍上方置小土丘,有吸、避彈作用。這裡的營房有三間,大小及功能都不一樣,最小間的是指揮所,較大的是軍士官廳,最大的是士兵通鋪,在營房上的小土丘則有吸彈的作用,可以減少受到攻擊時的傷害,進入第二間的軍士官廳,與指揮所最大的不同是地上多了兩排方形石基,石基中央還有一方形凹洞,牆面上也有一些凹孔,這些設施遺跡是當時鋪設木床的基座,現在的稱之為「柱仔腳」。 

 

大武崙砲台最特別的東西是「防爆孔」,防爆孔在天花板上,作用在於受到攻擊時可以快速排解壓力,減少傷亡,而防爆孔平時也有通風及通信功能。兵營門楣的做法,是以磚頭採捲拱式砌法以營造彎弓的形式,這種門楣與窗楣可以承受更大的力量,原理與石橋一樣,愈壓愈穩固。

 

門的上下方有凹洞,是「天地閂」的遺跡。在兩兩洞窟營舍的中央,設有突出的「水檔」讓由牆內滲出的水不致影響牆面,而能直接滴入水溝。斷水槽也是砲台可見到的設計,仔細看在屋簷外圍有一條凹入的溝槽,它是防止雨水回流的裝置,因為雨水回流時,會因為溝槽的阻斷,雨水不是往側邊沿溝槽流下,就是直接接受地心引力的作用而滴入水溝,這樣就可以保持牆面的乾爽。

 

一般營舍與其他砲台區幾乎相同,是用砂岩以丁字砌法築成的牆面,配上杉木製的屋樑與陶土製的屋瓦覆蓋而建成,開窗的方式也是上拱而下方,但值得注意的是,窗台都不是水平的,而是有向外傾斜的趨勢,以求順利排除滴在窗台上的雨水。它的門楣與窗楣則是以模具預鑄而成,同樣具有較佳的承載力。屋樑依現存的「雞爪形」遺跡可以看出是屬於複式桁架的形式,以最少的建材提供較大的支撐力。

 

營舍邊有一間廁所,大小號分離,牆邊留有通風口,下方有污物清理孔,算是相當先進的設計,屋外則有一蓄水池,提供官兵清潔之用。

 

廁所旁的斜坡馬道往上方走,是一個三角形的地帶,稱為東稜堡。是當時護衛砲台區的火槍隊,在出任務前的集合地,馬道的前緣靠近海的一邊有一連串的矮牆,則是火槍隊防守時的依托,馬道(外垣道)則可環繞砲台區一週,沿著馬道則設有水溝,以收集所有的雨水,平時可供洗滌之用。

 

 

在北稜堡與南稜堡則有避彈壕的設施,一直一彎曲,深度都是 1.8 米,是官兵遭砲擊時的避難所,當砲擊發生時就迅速跳入避彈壕內,事後才由石階爬出。避彈壕的建築是以砂岩用「人字砌」法築成,壕溝的底部並有完善的排水管,避免積水。

 

繞了一圈後回到入口附近,可以看到最大的一個蓄水池,是以一再的沉澱與過濾原理經過三池的作用才注入蓄水井,可以提供全營區的飲用水,由於水溝的設計相當完善,至今還有蓄水功能。蓄水池的上方由石材遺跡看來,原本應有木製頂蓋的設計,以防止葉片、雜物掉落。

 

「炮盤區」,共四門砲,兩兩一組安置在二個砲座,各設置有地下室的彈藥庫,牆厚約一公尺。「彈藥庫」上方覆蓋一層土堆,乃為增加吸彈作用;正門上方有弧形設計乃具有遮雨的功用;入門處設置有橫向的檔牆,可以避免流彈與火星波及彈藥的危險。

 

「輸送道」則為斜坡設計,可更有效率的運送彈藥與砌械、零件。

 

這兩組砲座屬於小型的 28 釐米口徑榴彈砲,子牆較低但足以保護砲座及人員,儲彈孔也較小,儲彈孔則也有鐵門或鐵鍊以茲關閉,現在只剩青銅製的後鈕遺跡。在砲座地上有一大型長方形凹洞,是當時大砲的基座,基座後方有扇形凹槽,是大砲改變射角的砲軌遺跡,使砲台有 120 度的砲射角可供選擇。這兩組計四門砲,可扼守基隆港西岸海邊與來自萬里方向的鞍部咽喉,軍事地理上的位置相當優越。

 


歡迎蒞臨首頁:http://mypaper.pchome.com.tw/tiger_wpm


相機:Fuji FinePix HS20 EXR。

閃光燈:Metz 54 MZ-4i。


記錄:Tiger Wu

E-mail:tiger_wpm@pchome.com.tw


 
參考資料>>>

大武崙砲台:http://loto.oec.com.tw/antique05.htm

大武崙砲台:http://loto.oec.com.tw/images/chenyasen.htm

關塞雄峙 大武崙砲台: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anlo1/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