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12 21:25:41哈姆熊&蕾特莓子

硬餅

《迂迴與進入》,硬餅。也許是翻譯的關係,讓我讀得非常費勁。



依照我對語言學的認識,第一章主要是語意學與語用學的範圍來解讀中國對群眾意見的操作。觀察毛澤東後期、四人幫被捕、鄧小平平反的媒體運作,從這裡可以看出第三章的順帶一提的引言:形式放過本質。保持形式的樣貌,以加減法的方式借由同義詞作關鍵遞換意義的「趨向」,最後會不會提出表達「趨向目標」且區隔原來起點意義的詞彙,要看局勢是否偏斜至對發布者絕對有利的情況,甚至不需要提出,以方便日後繼續操作同一議題。



第二章從希臘與中國的軍隊作戰模式探討各自思維的差異,但否定此一平行比較的區別能力,進而追尋支持各自偏好思維模式的基礎,以絕對劃分出起點的差異。否則,水平比較現象只能看出數量和喜好的差異,使得兩者幾乎沒有什麼根本的不同,比較也就失去意義。



最大膽的質疑是迂迴表達制約下的中國,是否也阻止了民主制度的推進和發展,對於希臘而言,投票-自由-瞬間決定-方陣-軍勢正面對決,是一組完整的群體思維,尤其在西方「投票」與「自由」緊密的關連,使得「自由」在中國的表達方式是否也是「投票」受到作者質疑,因為投票帶來的是瞬間決定,是方陣、軍勢正面對決的思維,與中國奇、迂的思維完全不同。那麼,在中國,自由該如何表達?當然,希臘也談詭計(métis),但作戰從來不以此為出發,僅作為權宜之計,因此作者同時質疑,克萊塞維茲的戰略理論是否根本從未建立起來。



對西方來說作戰並不從謀略上獲得勝利,亦即不從非正面力抵的情況下決定勝負。這裡的力應當包括了外交、戰爭等任何從直接行動獲得利益的力,定義的重點在於起點的直或迂、奇或正。對中國來說:直也是迂,迂也是迂,迂而直;正也是奇,奇也是奇,奇而正。中國的中心永遠不動而變動隱藏著所有可能,保留最多的主動能力。因為對方一旦以直接和正面姿態出現,對於我方來說,剩下一切的變因都掌握在我方。



第三章,似乎對西方人而言比較實用,主要是對詩傳統下中國士人的批評權力進行概論式的導引,並且否定希臘神話以寓意解讀諸神行為亦適用於中國詩經之解讀。對中國來說,詩經的內容並不涉及神話世界的「他物」,而是提供政治教化的準則、民情風俗的展現,對公卿大夫士而言是實在的溝通工具。這是中國士人長久以來批評的最佳工具,將聞者陷入解讀疑惑中,藉著解讀過程達到批評的效果。也就回應了第一章的「形式放過本質」,在批評的過程中,保持了形式的合諧,卻依然可以符合變化內容的需求。作者視此為一種權利,亦即,他認為中國人掌握了某種表達的權利和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