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10 12:34:15打個雷吧

亞洲人喝酒易臉紅 吃米種的因?

大陸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宿兵團隊,最近在《進化生物學》期刊、《科學》雜誌發表最新研究,認為新石器時代,稻米的種植與飲食文化的出現,導致了以米為主食的族群產生基因變異,這應也是亞洲人飲酒容易臉紅的主因。

人體代謝酒精,主要依賴乙醇脫氫(酉每)(ADH)與乙醛脫氫(酉每)(ALDH)的酵素運作,前者把酒精代謝成乙醛,乙醛會造成臉紅、心跳加速、血壓下降、頭暈、噁心等不舒服症狀;後者再把乙醛代謝成醋酸鹽,而醋酸鹽則無不適感。

過去的研究發現,染色體上胺基酸的序列,會決定酒精代謝到乙醛、醋酸鹽的速率若ADHs代謝速度快、ALDHs代謝慢,乙醛會迅速累積,飲酒的人就會有臉紅、頭暈等不良反應;反之,若乙醛很快分解掉了,不適感就不明顯。耶魯大學Kenneth Kidd等科學家並發現,上述基因變化,與ADH1B的第四七位胺基酸ADH1B*47His變異有關,該類變異並大量出現在東亞與西亞人身上。

在這個基礎上,宿兵團隊選取中國、泰國柬埔寨地區的卅八個族群、二二七五個樣本,分析其體內的ADH1B*47Hisu變異。發現江浙地區的樣本九九%存在相關基因突變,中西部地區有六、七成,藏族則只有一成四有同類突變,東向西遞減的趨勢明顯。

同時經分子定年分析,研究人員判定變異發生在一萬到七千年前,恰好吻合揚子江流域,開始種植水稻的時間;而基因突變較多的群體,也來自水稻種植區。

此外,考古亦證實九千年前,中國南方已出現發酵飲料,因此,研究人員認為,針對酒精代謝的基因變化,是為了保護早期農民,在利用發酵提高食物營養價值的同時,阻止其過量飲酒、減輕酒精對身體的傷害。

澳洲人類學家克諾認為,此研究顯示文化在演化過程發揮相當重要的影響。之前,也有研究顯示農業出現,和人體內其他消化(酉每)的出現有關。但由於科學界對於基因變異的時間有不同的推論,因而,讓亞洲人「臉紅」的,或許不只是大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