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09 15:30:37雨霑

辦創意亞運

辦創意亞運

 

2010年 12月 08日 00:00   商報 中國窗

    城市智庫資訊科技政策研究召集人暨研究員 楊雨霑

http://www.hkcd.com.hk/content/2010-12/08/content_2649378.htm

 

 

 

    部分市民和議員反對香港申辦2023年亞運,有幾個理由:第一、香港辦亞運付出大,回報小;第二、香港沒有足夠經驗、決心和能力發展「體育之都」,體育配套不足;第三、政府預算時常失準,最終直接成本可能遠超60億;第四、就算香港亞運有好處,也是13年后的事情,不是當前急務;第五、既然不是當前急務,為何不投資在其他民生項目上?第六、很多人也反對,若自己贊成豈不是很「另類」?

 

    不過,撐申亞民意近日急升,市民似乎意識到,申亞就是一種「轉變」,而香港最需要有意義的轉變。不少市民相信,香港可以發揮主場之利,勇創佳績。甚至有人認為,體育是文化競爭力,有利提升香港的區域地位。

 

    新論壇的最新民調指出,如果香港跟澳門和深圳合作申亞,舉辦「大珠三角亞運」的話,支持者比反對的多10個百分點以上。由此可見,市民期望辦一個有特色的亞運會,而非一面倒反對。

 

    香港不是不要辦,而是如何辦得更好。既然很多市民都認同申亞,政府和議員何不積極發揮創意,在未來13年,推動一個有意義的亞運,帶來體壇和文化新轉變,突破經濟和體育發展的樽頸?公帑并非不能用,關鍵是「用得其所」,對香港的長遠社會發展有裨益。

 

    作為愛國知識分子,筆者視亞運為體育事業的重要里程碑,把體育事業看作整個社會轉型和社會建設的重要部分。這不是簡單的體育配套問題,而是巧妙地透過亞運,將香港轉變為新世紀「創意城市」、「環保城市」、和「健康城市」,把香港在世界地圖上的一點放大。

 

    香港辦創意亞運,政府和議員們須理解何為「體育運動」。「體」的簡體字是「体」,一邊是人,一邊是本,寓意以人為本,讓人們在體育中獲得樂趣,完成人性的超越。香港舉辦亞運,必須選擇合適的競技項目,配合本地獨有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發展。

 

    縱觀人類歷史,在農耕時代出現了田徑,工業時代出現了賽車。在信息時代,發展「電子競技」已經是大勢所趨。所謂「電子競技」,是以電子游戲為基礎,昇華出來的體育活動。這是人與人之間心智之對抗活動,綜合了高科技、動漫、傳統體育和傳媒等元素,在內地已經有2600多萬名電競愛好者,相關產業規模高達3千億人民幣!

 

    電子競技是知識型社會變革的產物,受到「創新型」國家高度重視。韓國擬向亞奧會申請,把電子競技納入仁川亞運項目。香港怎可以輕易錯過亞運主辦權,為了60億而放弃巨大的商業機遇?

 

    據筆者理解,亞運包括7個非奧運項目,而韓國積極地將「電子競技」加入其中。香港舉辦2023亞運,正切合未來10年的國家宏觀戰略,大力推動大珠三角區的創意科技產業,并協助香港和廣東腹地向高增值經濟轉型!

 

    筆者認為,若香港能成功申辦,在7個非奧運項目內,我們可積極舉辦電子競技、龍舟和鐵人三項。龍舟競渡是本地文化傳統,成為亞運項目后,我們就可以向全世界推介本土文化和城門河風貌。另外,筆者亦建議,舉辦亞運鐵人三項,讓選手們沿觀塘海濱長廊競跑,橫渡維港至北角后,再沿着東區走廊進行單車終極比拚。

    「香港亞運」向全球展示出經濟新輪廓,這不是比旅游和地產廣告更有效益嗎?「維港鐵人亞運」向全球揭示水資源和環保的重要性,這不是比環保人士搞游行更別出心裁嗎?

 

    筆者明白,60億不是小數目。正因如此,筆者建議上述亞運項目,希望會大幅增加商業贊助金額。眾所周知,動漫商、旅行社和地產商一向對廣告宣傳揮金如土,相信這個「創意亞運」必定吸引他們!筆者亦建議,香港在亞運開幕前,舉辦體育舞蹈嘉年華和國際搶包山比賽,讓全城市民和旅客們升溫。

 

    「香港亞運」不是面子工程,成功與否在乎政府和議員們的創意思維。在英國,謝菲爾市就是透過運動盛事完成城市再造,由一個失業率高企的工業城市蛻變成為「運動之都」。至於北京,也是透過舉辦亞運,把亞運村發展為中央商務區,吸引了世界人才和資金的投入,從而加速城市現代化。香港經濟已到了十字路口,亞運不就是敲開創意產業那扇門的一塊磚嗎?

 

    亞運,讓香港契機自我完善和改造。香港申亞,給港人一個創意空間去籌劃和建設未來。花開堪折直須折,今天不訂下清晰目標,勇往直前,難道10年后能急起直追?莫讓香港亞運成為河套區第二,只講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