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09 15:21:10雨霑

智庫可在港茁壯嗎?

智庫可在港茁壯嗎?

 

 2010年 12月 18日 00:00    中國窗

 

    城市智庫資訊科技政策研究召集人暨研究員楊雨霑

 

    話說80后青年領袖向其他青年介紹智庫時,有青年問:智庫屬於理財嗎?原來他聽錯了,把智庫誤作「置富」。青年領袖向筆者苦笑,慨嘆青年缺乏時事常識,因「智庫」這詞,甚少見於時事版。筆者慰解,說:「不要灰心,積極建設公民社會,至少有您我和眾青年。」他聽后彷彿釋然,筆者續道:「青年已不賴,畢竟看財經或求職版算是積極。置富啊,誰不想?」「下次應表明這非置富理財,但比網路灌水具意義。投資可賠本,智庫卻可贏取友誼和自我認同感。一流財經專家和學者,都可成為朋友。」

 

    各界對智庫存疑

 

    筆者相信,各界聽了上述一席話后會有不同理解:智庫搞手會苦笑,傳媒應大惑不解,而高官們更若有所思。

    對於智庫搞手,幫助青年贏取友誼和尋找自我認同感是苦差,因他們最想匯聚民間和專家智慧,透過「較嚴謹的討論」為社會事務和未來發展表達創見,最終為國為港凝聚公民力量,建構較理性的公民社會。各智庫賢達任務很「神聖」,可嘆的是,在民間和政府缺乏支持,社會傾向將不滿化成「怨恨」、「網路罵戰」和「示威游行冲擊」橫行的情况下,吸引有政治立場的人士已不易,若要凝聚沒有政治立場的人士和專家更為困難。不少智庫轉為積極搞飯局、交流團和研討會,希望吸納新血和收支平衡。

 

    隨着時間轉移,部分智庫「人數壯大」,影響力加深,但「庫房」空空如也,只能勉強苦撐,用「打游擊」的方式,向社團或學會謀求「有限」資助其論壇和調查研究,又或者,放弃自身的獨立專業性,淪為政治附庸或工具。這不能算錯,始終思考后應化為行動,研究成果背后應有市場。筆者相信,智庫朋友會苦笑,因要說服「金錢至上」的港人積極發揮「正能量」之餘,又不能擺脫智庫「市場導向」的魔咒,是非常困苦的。首要是「置富」對傳媒而言,搞智庫就是「搞政治」,是影子政黨或政壇資料供應商。傳媒只關心智庫政治言論和行為,忽視智庫作為「朋友的力量」,不看它為「解決難題」和「拓展人脈網路」的中介組織,更不視之為跨業界、跨政黨和跨區網路。筆者相信,傳媒應大惑不解。對他們來說,智庫不是提交新聞稿或時事評論的撰稿人嗎?

 

    對於高官們,智庫「做大做強」有利統戰,但他們從不積極提供政策支援。

 

    據Roundtable沈教授說,某智庫團體得到政府合同后,所負責研究的竟是「公廁人流研究」這類高官不放在眼里又不得不做的項目!從這個角度出發,智庫頂多是「廉價低層技術官僚」,建設公民社會,似乎「濆氣」。對於高官,或若有所思:青年統戰做還是不做?需不需要智庫的正能量?

 

    當各界對智庫存「很大疑問」時,智庫還能走多遠?若智庫不對困難和機遇作積極思考,只愈發困惑。試問迷失的人和組織能「茁壯成長」、「培育成才」嗎?

 

    或許,從本文首段的對話中,可找到解難方法。青年不是說過要置富嗎?智庫不是朋友網路嗎?只要作適度調整,不硬抄外國「不符港情」那套,從自身網路上發掘商機,以商業公司、顧問公司和社會企業模式支援其非牟利組織,再以智庫的「眾人平台」特性,拉攏不同社團和民間組織多方合作,用「又傾又砌」方式爭取公共資源。「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智庫和各界賢達應深刻反思。做「公廁人流研究」或不「智」,財庫不懂發掘更屬「反智」。香港的智庫能否茁壯成長,一切唯心造,首要是令組織「置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