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09 15:10:19雨霑

香港可助國家公共外交

香港可助國家公共外交  

楊雨霑   

2010年 11月 19日 00:00    中國窗     

香港商報

  http://www.hkcd.com.hk/content/2010-11/19/content_2637193.htm

 

    在國家政壇興起一個新詞汇,叫做「中國公共外交」。簡單說,就是透過民間活動和媒體去感動地方甚至外國群眾,提升國際形象和地位。從北京奧運到上海世博,筆者可以在現場感受到熾熱氣氛和群眾的激情。世界真變了,西方人對國家的觀感由「敵對」轉為「模糊不清」,而港人的愛國心也加強了,這是筆者慶幸的事。

 

    助國家成可親強國

 

    中國發展公共外交,困難重重,往往投資大回報不彰。奈何國家需要急切發展公共外交,方可以高度融入國際圈子,使西方摒弃冷戰思維和圍堵心態。中西薈萃的香港,憑藉國際視野、先進公共設施和管理、高度自主的媒體和備受西方尊崇的法治和自由經濟制度,應可成為國家發展公共外交的引擎和推動力,貢獻祖國并帶來重大經濟和文化機遇。可惜部分港人只顧往昔,或過分標榜所謂的現存優勢,故步自封。

 

    無可否認,香港過了高增長期,但悲觀有用嗎?「生命力是激發出來的,有意義的人生更需要用生命盡情去揮灑!」生命力不僅在於堅持,還在於重新再來。國家可以成功實現經濟改革,在於大膽創新。現在國家在經濟上攀到新高度,但質量還未夠好,軟實力仍較弱。香港想重回神采煥發的日子,就要協助國家轉型為大而可親的強國。國家未來5年需要消費,未來10年需要換民主文明新形象。香港可以創造愛國文明消費嗎?

 

    有資源才有愛國建設,「一國兩制」能夠高度維持,某程度上有賴國家對特區政府的信任和對港人的關顧。所謂「愛國文明消費」,就是把愛國資源投放在社會文化各方面。香港作為「一國兩制」的實踐區,應能吸引內地的「愛國文明消費」,如內地富豪到港募捐資助非牟利團體,或各方參與國家級盛事和民間智庫活動等等。這是香港大事,奈何不少市民盲目反對香港成為盛事之都,或千方百計阻擋與內地融合的大趨勢。這種心態,是源自人文精神還是霸權主義呢?

 

    亞運可成公共外交平台

 

    就以「香港申亞」為例,部分政黨運用傳統思維分析「成本效益」,而忽略了香港亞運成為中國公共外交平台的重大意義。站在國家來說,2023年是很特別的一年,因為它是香港橫越回歸銀禧年和進入后普選期的時刻。

 

    隨着國家的政治改革發展,筆者相信國家亟欲透過國際平台展現「文明大國」的風釆。香港作為國際窗口和公民社會,難道不能夠借助香港亞運發展跨區域文化交流和公共外交培訓基地?須知道,香港的相對優勢在於中西薈萃、公共管理優越和兩文三語,而政府和很多機構也慣於面對大規模游行和傳媒炮火,善用民調和交流團,這些優勢不是文明進步的需要嗎?

 

    說不定到2023年,很多中高層干部和國企領導派到香港接受公共管治培訓,而北上時接觸到的市場推廣員、導游、形象和禮品設計師、研究所和智庫職員、政治公關、培訓導師和社工等等多是港人。你們說香港還沒有希望嗎?

 

    香港要彈起,社會要和諧,港府須看透國情和港情,善於引導香港和內地的資金和技術,跟港人的夢想和自我價值結合。透過協助發展公共外交,香港可以轉型為愛國文明消費場所、跨區文化交流基地和展覽盛事之都。若香港成為國家軟實力的增長引擎,相信香港的區域經濟地位將更受重視,發展跨區文化科技產業和金融創新更如魚得水。

 

    上海勢難替代香港,因為不是「一國兩制」,也不是最好的中國公共外交窗口。而香港作為高透明度管理中心,勢將成為一些敏感行業如金融業的區域龍頭。

 

    香港人不應輕易放弃或盲目反對,請多學習亞運銀牌得主黃蘊瑤的拚搏精神吧!香港的機遇是拚出來的,夢想是一步步實現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