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03 12:29:30terese

P A C (父母、成人、兒童)

我二十多歲的時候,美國有一本暢銷書叫作 ”I’m OK, you’re OK” (我很好,你很好)。他的理論叫作 P A C (父母、成人、兒童)。

他的意思是,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個性),都可分為三部份。所謂父母部份,就是我們從父母、學校、社會學來的價值觀或是習慣;成人部份是我們經過理性思辯後的客觀看法;孩童部份則是發乎自然,天真、感性、衝動的一面。三者平衡是最理想的,任何一種太強都不一定好(也要配合環境,做出適當的行為)。夫妻間的溝通,如果一方用的是成人,另一方用的是兒童,就可能有衝突。如果兩方都用父母,卻有不同的價值觀,當然也會有問題。成人太多的話,可能也會很無趣。(請哈克大師糾正一下。謝謝。)

我覺得,我的個性組成,說不定有六、七成都屬於兒童,而我的老公則相反,兒童部份大概只有兩成不到。可能因為我是六個孩子中的老么,生活壓力的事永遠輪不到我來擔憂,玩樂的事一定先帶我去。我老公則為四個孩子中的老大,家境又窮苦,求生存的壓力一定是他最先感受到的。因為個性不同,所以我會覺得老公不夠浪漫、風趣;他則認為我花錢衝動,陪他應酬時表現不得體。

結婚以前,兩人常做的事,不外乎看電影、吃夜市、騎自行車、摩托車,跟教會朋友郊遊、開會、辦活動。需要嚴肅、理性的事情較少,生活壓力也還沒開始。結婚以後,尤其是有了孩子以後,責任、壓力大得不得了,屬於孩童的一面就難得出現了。老公讀博士的最後一年,又要寫論文,又要賺錢養三個幼小的孩子,忙得連見面的時間都沒有。我有時一整個禮拜沒有跟一個大人說話,每天累得連笑容都擠不出來了。剛回到台灣時,以前的朋友覺得我怪怪的,連打招呼的笑容都沒有了。我也覺得自己的本性受到很大的壓抑。

現在生活方面輕鬆了,童心越來越恢復,正好可以陪著孫兒們玩,返老還童。


上一篇:點閱率

下一篇:三 P ?

to 正康 2008-03-03 15:47:03

你爸生你較晚,經濟穩定,所以壓力較小。你不必分擔父母的壓力。可能有關係吧。
李澐從三歲就幫我照顧妹妹或被罵了。

mom 2008-03-03 15:31:01

去美國參加李湉婚禮的那年,是李澐第一次跟我提到你。她說,“有一個台灣來的男生,說我的笑聲好好聽。好久沒有聽到這樣的讚美了。”我一聽就喜歡這個男生了。
這樣的介紹就是在“小王子”書裡會看到的語言。我被打動的就是我的C (兒童)。因為你的相貌、財力、學歷,對我都不重要。

去年夏天 2008-03-03 14:52:54

我是老大,有個弟弟,但我的組成元素是P=30%, A=20% and C=50%,澐中規中矩,應該是P=A=C=33.33%,我和澐組成成份還是有些差異,但匹佩性我覺得是驚人的高^_^ (應該還有些部份不是PAC模型可以解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