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12 22:50:57theo

12/18/02基礎暗房(二)ε上課筆記

沖片
預濕→顯影→急制→定影→水洗→水洗促進液→水洗→水滴斑防止液→晾乾

預濕(1~3mins)的作用→使底片均勻濕潤

軟片受光→產生潛影(鹵化銀粒子曝光)→「黑化」→沖洗後成為底片

顯影→將曝光的鹵化銀粒子轉換為金屬銀→底片成像

急制→酸性中和顯影液鹼性→停止顯影

定影→去除未曝光之鹵化銀粒子,定影時間為當片頭成透明後的時間的兩倍

水洗→洗除藥水(主要應該為定影吧!)

水洗促進液(Hypo clearing agent)→目的在於清除定影液,增長底片的保存期限

沖片的建議溫度一般為20°C,因為這是歐美國家的標準,在台灣,一年難得有低於20°C的日子,所以需要降溫,在25°C的室溫下,使用大量的水控制溫度,即為水浴,盆中水的溫度可設為18.5°C~19°C,水位的高度要高過放置藥水的罐子的1/2~2/3
(根據我的經驗,把溫差除以4~5左右的數字,用20去減,得到的溫度就是水浴槽水的溫度,這樣一般顯影溫度都會在±0.5°C之內,甚至都為±0.1°C)

Tmax專用液的建議溫度為24°C(據說用Tmax專用液會有增感的效果,但我未試過,不能肯定)

顯影液

1.藥水種類→Kodak, D76, HC-110, Tmax....→Ilford, ID11... ,HC-110的微粒子表現不好,但階調表現佳,適用於大尺寸的底片(Ansel Adams很喜歡用的顯影液)

2.顯影液可用原液或稀釋液顯影,以D76原液與1:1稀釋液比較其優缺點:
原液→效力強,顯影時間短,可以多次使用,效力不固定,適合保存
稀釋液→效力弱,顯影時間長,單次使用,效力固定,不適合保存

顯影時間長,影像較銳利,反差較大

3.溫度20°C

4.溫度計的準確度

5.攪拌的方式與強度

6.藥水量須固定,衝擊力道才不會改變

7.沖片(顯影)時間

3.5.7會影響到顯影量,亮部受顯影量影響,暗部受曝光量影響

軟片特性曲線
縱軸為濃度,橫軸為曝光量,完全為曝光的片基即有一段濃度-片基濃度,在受到一定強度以上的曝光量作用,軟片才會產生濃度的變化,在趾部(最暗部)緩緩上升,到了一定曝光量則變為直線上升-直線部(斜率變大)到了肩部(最亮部)則再變為緩緩上升

曝光量會決定暗部的濃度,顯影量則會改變肩部的濃度與直線部斜率,使得反差改變,顯影量越大,反差越大,顯影量越小,反差越小

p.s.

漸漸的在瞭解沖片與照片真正的關係,原本只是知道,但卻不曾十分的在意其細微的變化,只覺得沖出反差還可以的底片就可以了,但在經過一再地瞭解,一再的放相,發現到了,只有最好的底片,才有可能得到最好品質的照片,如同Ansel Adams所說,底片如同樂譜,照片如同演奏,好的樂譜加上好的演奏才會有精彩的演出,邁向嚴謹的專業之路中。

如何在35mm的相機中如此控制嚴謹的品質,不是不能,是要不要做,可以用多台機身,拍攝不一樣反差的場景,可以用一台機身,將一卷底片做不同反差的處理,可以在拿起相機前,用測光表瞭解畫面的反差,可以用預視,去改變畫面的反差,知道了結果,只是要不要做,只是做不做,當然,先有穩定的沖片過程,才能去討論這一些問題,先找到所謂的N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