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4 08:00:00留學森林

擠身英國媒體,全班只有一個台灣人的英國碩士生涯

剛到英國時,即將回台的學長對我說:留學就像是做了一場夢,但他沒說是好夢還是惡夢。在快要完成碩士的現在,這句話一直縈繞在我腦海裡。一年內不只在英國經歷跨張鳥事,還去非洲從事紀錄片拍攝、被學校選送到馬來西亞參加活動,現在回想起來可以說甘苦參半,同時也訝異時間過得如此之快。

2015年6月28日,在匆促的準備下,跨過半個地球,來到歐洲、來到英國。要說這400多個日子中有什麼改變,我想知識與經驗的累積是最多的,當然文化衝擊也有,沒有想像中的不適應,反倒覺得台灣變化才大(XD)。

先說說我所讀的大學-伯恩茅斯大學(Bournemouth university)所在的伯恩茅斯,她一個位於英國西南部靠海的城市,這十年來觀光領域快速發展,由於得天獨厚的沙灘與好天氣(相對其他城市來說)成為英國人眼中暑期觀光勝地,根據統計每年會有超過百萬的觀光人口,並且為當地帶來近千萬的收入(一種十倍大墾丁的概念)。另一方面當地居民年齡層較高且議會保守派成員居多,可以看出是個相當「英國」的城市。

而關於大學,擁有24年歷史的伯恩茅斯大學,相較於其他學校,是屬與相當年輕的。學生總計近兩萬人。其中觀光旅遊學院及媒體學院,在英國名聞遐邇,同時也吸引需多歐洲學生前來就讀。而我之所以選擇伯恩茅斯大學,也是被其有名的多媒體新聞碩士課程吸引,然而這也是挑戰的開始。

記得是在當兵時萌生出國留學的想法,當時鎖定英國是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所吸引,再加上碩士課程可以一年完成,開銷可能沒那麼高,於是開始著手做功課,不過,總覺得應該要有工作經驗再出國比較合適,於是退伍後,在一番努力嘗試之後,進入了夢想中的新聞媒體產業,並且很榮幸的到了產業龍頭TVBS新聞台服務。

然而,曾經在傳統電視媒體服務的我,一年左右就離開了,主要是因為網路媒體蓬勃發展,傳統電視卻固守成規,或許能頂著這十年,但未來呢?隨著一家家興起的網媒,觀眾,尤其青壯年族群,已將網路、社群媒體當成資訊的主要來源,倚靠觀眾生存的新聞媒體,如果不採取應變,下場可能是晚年潦倒,當然,記者也是一樣,不進則退,而國內沒有相關科系,但國外早已蓬勃發展數十年,這更堅定了我出國的想法。

在經歷過每個英國留學生都體會過的:「為了申請學校撰寫英文自傳與讀書計畫」與「雅思語言鑑定考試」這兩大關卡後,我選擇BU 的 Multimedia Journalism。一來是因為它是英國國內頂尖的媒體學院,教授大多長浸淫在業界,甚至有在業師來學校兼課的,師資可以說無法挑剔,雖然地處鄉下,但能體驗道地英國風土名情且生活費相對便宜;二來在科系選擇上,我選擇實作性較強的科目,並且是多媒體記者,涵蓋平面、廣播、電視、數位等四個領域,再加上必修的業界實習,讓我覺得充滿挑戰並且能夠獲益良多,再完成了申請,並通過線上面試後,綠取了。

然而前面說的挑戰正要襲來,先從語言開始,關於英文,其實在台灣時,自認除了寫作外,聽說讀都不錯,在雅思測驗中也拿到不錯的成績(7分左右),但僅這樣的程度,一般的科系上課或許可以,在我所就讀的多媒體新聞系實在不行,採訪的前(找資料)中(採訪)後(寫作)完全無法跟上英國同學,不只本地生,德國,挪威,西班牙,越南,印度,泰國,美國等同學也有語言上的優勢,了不起和中國學生平起平坐,在上課初期實在痛苦。 

不過人家說,不會讀書就要靠朋友,藉著非裔美國同學的大力幫忙,推心置腹的將我當成朋友,每天上課聊下課電話聊,讓我的聽力和口語進步神速,我相信沒有這樣的練習,只靠自己讀書,一定沒有今天的流暢,而習慣了這個語言後,對閱讀與寫作更不排斥,漸漸掌握,現在看新聞可以了解80%,與往日比較起來實在相差甚遠。(過去像是鴨子聽雷!看三分鐘就忍不住關了!)

再來是專業的部分,我所讀的多媒體新聞系,重實做少理論,涵蓋平面寫作、廣播新聞、電視新聞、電子雜誌設計、網路新聞、紀錄片、深度調查、天災與戰爭採訪、平面攝影、動態攝影、影像剪輯,理論面包涵媒體法律、全球化、新媒體研究等等…看起來非常多,但對我來說,每一項都是我的熱情所在!(在此感謝爸媽的支持、遊學顧問的好建議)

英國教育採責任制,簡單說,學習的責任全在學生身上,老師不太會手把手地教,或許有人認為付了這麼多學費,這樣很不值,但其實不會,因為學校提供相當豐富的資源,各式攝影機、相機、鏡頭、apple平板、電腦、全套設計軟體、24小時全年無休閱讀空間,其實算是值得,只不過國際生的收費硬是比歐盟學生貴一倍,實在讓人覺得不好受,但也成為要比他們好的動力。

文章轉自: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