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7 06:00:00留學森林

創新大學評鑑方式—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發表的「2019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University Impact Rankings 2019)備受全球矚目。該排名以17個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中的11項作為評核各大學對社會影響力的標準,包括良好健康與社會福祉、教育品質、性別平等、正當工作與經濟成長、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減少不平等、永續發展市鎮規劃、確保永續消費與生產模式、氣候行動、和平正義與健全司法、促進目標實現的夥伴關係。

因為迄今為止並沒有針對SDG蒐集資料的先例,從蒐集過程中,參與機構投入了大量時間、人力資源和協調,以確保提供的數據、政策和證明文件在截止日期前能夠整合、核實並提交給《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這是個極大的挑戰;事實上,參與的556個大學校院中,僅有25%、約141所提交了所有11項永續發展指標的資料。

這些參與學校可以檢視向專刊提交的證明文件,並確立改進所需的目標。此外,學校可以查看在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的進度,並擁有一份將永續發展指標納入其學習和教學的路徑圖(roadmap)。

世界大學影響力並不是聲譽或傑出表現的排行榜,主要涵蓋大學對社會的影響力,同時兼顧「經濟成長」、「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三大面向,不同於以教學和研究為評估重點的世界大學排名(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也不是用來衡量學校對於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影響力,但針對大學對其當地社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所付出的貢獻,提供了有用的見解。

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共有11項評核標準(measurements),其中一些評核標準可能需要進一步完善,例如大學女性撰寫的總研究成果比例,作者的性別由資料分析公司Elsevier估計,而不是學校提供。增加專刊用於將文獻書目計量資訊與每項SDG相對應關鍵詞的能見度,會對大學有所幫助。減少研究指標的權重也是另一種改進方法,最好更加重視學校的知識足跡(knowledge footprint),尤其是這些知識足跡對當地社區及地方的影響。透過著重於非研究指標,大學影響力排名將為世界各地的許多大學校院提供更公平的競爭環境,否則這些學校將無法彰顯貢獻。

由於每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指標的性質,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芬蘭、紐西蘭、韓國、瑞典和英國的大學在前10名和前20名中占據主導地位並不奇怪。

與大多數全球排名相同,許多來自最先進教育系統的學校大放異彩,該排名也提醒了學校必須建立強大的系統,以便蒐集整個大學的統計資訊。

在11項永續發展指標排名中,除了強制性的第17項「促進目標實現的夥伴關係」外,其中第3項「良好健康與社會福祉」和第4項「教育品質」,是大多數參與的大學校院皆提供資料的項目。相較之下,只有一半的學校提供第12項「確保永續消費與生產模式」及第13項「氣候行動」的數據和證明,意味著大學在這方面仍有改進的空間。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無庸置疑在努力創新排名榜這一方面取得了成功,這樣的結果亦歸功於全球500多所與其合作的大學校院。

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首席顧問Angel Calderon認為,大學影響力排名需要改進評核方法,以確保來自中等收入經濟體的大學有機會發揮,並強調在個別永續發展指標和大學使命的背景下,這種排名可能更適合用於國家或同一地區的基準上進行比較。

文章轉自:教育部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