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30 07:00:00留學森林

原來 不只是搞怪:專訪YouTuber陳孜昊

電影《三個傻瓜》裡,被學生戲稱為「病毒」的帝國理工學院院長在與新生們的第一次談話時說道:「杜鵑從來不自己築巢,牠只在別人的巢裡下蛋,小杜鵑孵化了之後,就把其他的蛋從巢裡擠出去──牠們的生命從謀殺開始。」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自然界生物生存的法則,大自然如此,對人類社會也是如此。我們在出生的賽場上拔得頭籌,呱呱落地之後,才發現一切只是開端,我們繼續與留下來的勝者競爭;即使不清楚自己努力的理由,但為了爭取好學校,得到好工作,我們就必須鞭策自己跑得更快,才不會被別人踩在腳底下。

曾經,陳孜昊也是盲目為「錢途」汲汲營營的一分子。

「小時候覺得念書很痛苦,因為我不知道自己未來想做什麼。每個人都跟我說先念書,未來以後再說…,但到高中畢業、決定大學志願時,我仍舊沒有找到答案,只能照著去年的熱門志願序,看分數可以上哪就填哪。」大學分發放榜那天,他才知道自己錄取了經濟系,想著既來之則安之,便默默接受了上天的「安排」。

這樣的迷惘,多數的大學生都曾有過。有些人幸運地在大學四年裡找到未來方向,有些人則仍舊徬徨。而陳孜昊位於兩者之間,大學時跟朋友合作拍片,意外挖掘他對影像的興趣,卻不曾考慮它做為未來的職業。「因為我既不是相關科系出身,更沒有相關經驗,很害怕會沒有老闆願意錄取我。」這份恐懼,讓陳孜昊安於念商管帶來的安全感,一直到他延畢,去美國當交換學生一年,想法才終於產生轉變。

如果沒有興趣,為什麼要念經濟系?

「在美國,我的自我介紹通常是這樣的:『你好,我是陳孜昊,我來自臺灣,主修經濟,但是我對經濟一點興趣都沒有』。」陳孜昊說,他不清楚自己為什麼會想說後面那句話,也許是想製造點話題或幽默感。但是,美國朋友聽到他這麼說時,總是困惑地問:「那你為什麼要念經濟系?」

美國的考試制度跟臺灣不同,他們沒有分發,只能像學測那樣自行申請校系。所以,大部分的人在高中四年都會很積極地找尋興趣,大學申請的多半是自己有興趣、喜歡,以及想要持續專研的科目。「這讓我感覺很羨慕,我開始反思自己到底想追求什麼。」於是,從大一跟朋友一起拍影片的美好回憶,躍然浮上腦海。

電影《三個傻瓜》則是驅使陳孜昊脫離舒適圈的最後一根稻草。主角藍丘鼓勵朋友跟隨自己的天賦,他認為,只要將熱情所在變成工作,就算身處在劇烈的競爭中,工作仍能帶來快樂。「我看完電影後深受感動,同時下定決心轉換跑道念影像。」縱使身旁很多人無法理解,甚至為他感到可惜,可就如同法罕在說服父親時所說的:「或許當攝影師的薪水,只能讓我買小一點的房子和車子,但是我會由衷地感到快樂。」

因為察覺了自身的「想要」,陳孜昊不再隨著社會的既有價值觀起舞,視金錢為競爭的首要目標。後來他回國當兵,又返回美國念影像研究所,有位教授看了他的作品,表示很喜歡他的創意。「他希望我能堅持自己的初衷,不要呆板地聽從他人的命令,要懂得發揮自己的長處。不管未來從事什麼工作,都要記得自己是有創意的這個事實。」

教授的這番話,讓陳孜昊發現自己擅長,卻沒有把它當一回事的特質。「我的個性並不嚴肅,不管和家人朋友的相處,以及做學校的作業時,我都喜歡用另類的方式,例如在聯絡簿裡畫畫,或以拼貼來完成老師要求的功課。」以前的他單純認為是自己的個性比較搞怪的緣故,但教授卻點醒他,正是這種跳脫框架的思考方式,讓他的作品可以如此獨特。

從幾百到幾萬人觀看,這段路我走了六年

但是,陳孜昊的影像之路並非一路順遂,從幾百到幾萬的點閱率,花費他整整六年的時間。「但我不覺得這段時間是沒有意義的,反而可以趁這段時間累積內容和實力,以後有機會被看到時,才有更多的作品給之後青睞你的觀眾看。」

陳孜昊相信,創作者要懂得觀察,從生活經驗出發,找到大眾有共鳴的事物,將它稍作一些變化。「我也會加其他的元素進去,比如大家共有的回憶,或是共同看過的某部作品。」他表示,當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原本作品的架構與走向時,他做的改編就容易被發現,達到引人發噱的效果。

現在,當大眾提起「howhow」,最先想到的都是影片惡搞和無厘頭的風格。陳孜昊坦承,自己的個性跟影片裡蠻像的,只是沒有這麼瘋狂。「可能因為內心有一塊還沒有長大吧。」笑說自己仍有些「幼稚」,但把有趣的事物分享給其他人,是他成為「YouTuber」的初衷。我們問他,會不會擔心這樣的風格有時會模糊影片的重點呢?「其實不會欸,如果我真的想說些什麼,會把笑點收一些回來。」縱使其中的拿捏平衡不是件簡單的事,但陳孜昊希望可以做到讓觀眾在笑聲的潤滑中,瞭解他想傳達的事。

成名之後,很多人寫訊息問他,要怎麼樣才能當一個「YouTuber」,對此,他總是先反問—你為什麼想成為「YouTuber」?「如果只是因為好玩、好像很輕鬆,或是可以賺錢等動機來做的話,那一定做不長久。我希望能讓他們知道,你要喜歡自己的工作這件事。」留學的日子教會陳孜昊—既然無法避免競爭,與其為了符合社會認為的「好生活」努力,在不感興趣的領域裡痛苦掙扎,不如專注自己的興趣並追求卓越,成功自然會隨之而來。

不管未來如何變化,對影像的熱情都不會改變

YouTuber這份職業,可說是靠「觀眾」吃飯。問起陳孜昊會不會擔心往後沒有人繼續關注?他笑著回答:「當然會啊,但我不會想說未來應該要怎麼辦,我覺得自己能做好的事情是『把握當下』。」他認為,先關照目前粉絲群對影片的喜好程度與後續的支持力道,遠比擔心未來不看他影片的人更重要。

做好眼前可以做到的事,即使未來因為平臺或影片內容的問題,導致支持熱潮不再,也不會留有太多的遺憾。「因為我知道自己是喜歡拍攝影片的,除了當YouTuber外,未來我可以當編劇,或是擔任幕後的小小剪輯師…。」陳孜昊相信,不管未來怎麼變化,他對影像的熱愛都不會改變。只要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不管是從事任何行業,都會發自內心的感到快樂。

這一路走來,陳孜昊最感謝的人是父母。「他們雖然對課業要求很嚴格,但當我想要學習任何事物時,他們都不會特別阻止我,反倒是選擇支持。」也因為父母的陪伴,讓他敢勇於嘗試,在歷程中得以知道哪些是自己想要,哪些則不合適。「所以,我也希望能由陪伴的心意出發,為觀眾帶來一些歡樂。」現在的網路創作者,比起明星跟觀眾之間的距離還要貼近許多,且更真實地融入生活中,藉由留言的互動,便可以輕易有溫度的進行雙向互動。

「其實,很多時候觀眾給予我的回饋會讓我覺得非常溫暖,也是我繼續前進的動力。」比如說,有些人本來害怕移居異域,看完他的影片後,反而有勇氣出國念書了。「我看了很開心,沒想到有時只是拍好玩的影片,竟然可以默默發揮一些正能量,影響某些人對人生的看法。」未來,陳孜昊希望可以拍攝微電影等時間較長的影片,花更多時間浸泡在自己感興趣的題材上。

不管是搞怪,無厘頭,還是熱情有創意,都是陳孜昊。視影像創作為一生志業的他,是否將再造另一個沁入人心的網路風潮?令人期待。

文章轉自: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