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03 02:25:41theatrenia

柔性力量

<圖:悅翠坊一人一故事團隊>

每天讀考試用的東西,補習,又或者是備課,其實對我而言都是一種消耗,沒有新鮮活水可以流通,想看戲看電影看雜書補充一點能量,卻又沒有時間。腦子太過疲累,導致真的有點空檔時,卻只想變成一顆弱智的沙發馬鈴薯,任憑電視轟炸神經。

所幸每週三晚上我都會去Playback的團練,算是最近混亂生活中稍微可以喘氣並且有所收穫的時間。

今天晚上的討論,圍繞在playback形式是否可以探討比較深入與尖銳的社會議題。我還記得在英國時,有次向Jonothan提及playback,他說:「It’s too California!」言下之意,似乎暗喻Playback對他而言,太過偏向「溫情路線」的「分享」,而少了更深刻的內涵及社會批判性,相較於他(或說「英國路線」?)在應用戲劇上,偏重社會批判角度的立場,playback似乎過於「鬆軟」,沒有力道。這觀點,和今天小伃提及鐘喬的想法也頗為類似,似乎對有強烈社會改革意識的應用戲劇工作者來說,playback立基於「傾聽」這樣溫暖的氛圍,革命的意味太薄弱,也太容易限於個人情感的抒發,而無法擴展到更大層面的思索。

今天團隊討論的,便是「playback」真的沒有這樣的可能嗎?

我個人非常同意Jonothan曾多次在他文章或課堂中提到,戲劇之於教育或社會最大的力量,在於他能夠使人「有感受」。事件本身之於人,其實是疏離的,戲劇性的演出或活動,使得疏離的外在事件,成為內在感受,而這些內在感受,正是刺激人思考並且改變的動力。比方:地球暖化議題,對於許多人來說只是口號,只是無關於己的遙遠事件,然而,如果能夠使人對這個議題「有所感」,那麼這樣的感受就會刺激個人「在乎」並且「關注」,進而達到思考後改變的目的。而像TIE的操作與目的之一,正是藉由戲劇演出,激發觀眾連結內在感受並引發討論,達到教育的目的。

我認為,playback因為其「無條件傾聽」的特質,在情感面上同理多過於理性的討論,但這並不表示它只能限於情感的抒發。我相信小伃今天說的「故事與故事間對話」的力量與可能,當我們聆聽到他人的故事而有所感動時,同時也啟動了自己對他人故事的理性關注---因為有感受,所以願意關注。它或許不像民眾戲劇或TIE在議題探討上有非常強烈的企圖,但卻是另一種柔性的方式,使人從情感面、從心,去相互聆聽、體諒、接納。而這種軟性的「革命」在台灣現階段社會中是絕對必要的,當我們一板一眼理性的討論許多爭議時(比方政黨傾向),往往忽略了對方情感面的那一部份。但仔細思考,多數人對於許多議題其實是感情用事的,當我們可以開始試圖同理或真正傾聽不同意見的內在感受時,並且「感受他的感受」,或許才能看到對方在表面立場下的深層動機,而藉此展開相互尊重的契機。

只是,playback操作形式從「個人」出發,觀眾必須直接從「個人」開始分享故事,而非像TIE這樣有戲劇演出包裝的保護(站在「旁觀」立場討論劇中困境)。對觀眾而言,要直接以「個人」在眾人前討論尖銳或有爭議性的話題,確實有進入與信任上的困難(尤其東方文化中「避免衝突」的群體意識更容易大大降低觀眾願意說出不同想法的意願)。主持人要如何引導,是否有與其它應用劇場形式結合的可能,或是增加演出後的配套討論…etc.,我想也都是這個討論未來會繼續持續以及我們要思考的部份。

紀錄的有點雜亂,因為我自己也還在思考這些問題。但我相信柔軟的力量並不比直接的衝擊沒有力道,有時,它或許能夠進入以及影響到人心更深層的部份。廣的來說,藝術在社會中扮演的正是這樣的柔性力量。

小伃說,在playback裡,「等待」是很重要的。故事會自己在對的時間冒出來---當觀眾、演員都準備好的時候。我很喜歡小伃帶領課程以及主持演出的質感,她總是給人一種從容並且溫暖的印象,這樣不急不徐的態度,或許就是一種自然的「等待」,並不是消極的放任,而是開放一個不強制、不壓迫的氛圍,讓每個人都能慢慢的讓自己準備好,讓故事跑出來。

這樣的從容與等待,不只在playback,不只在教學,對我來說,更是生活中必須學會的耐心、溫柔與緩慢。

上一篇:誰和誰的故事

Nursing Essay Writers UK 2019-04-30 21:33:46

Its worth reading whole article with quite interesting. Screenplay always play an imperative role in any kind of theatrics performance whether its about playback or live drama perform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