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29 21:10:57Thanatos
寫不完的城市
我們週遭的這些日子,都是漂白後的光鮮亮麗的。
就在每一口啜飲著碳酸加味水的時候,融蠟紙杯上的「LOVE」會帶給我們一種幻覺;好像我們不是在吸取額外的卡路里熱量,而是安分的在舔食愛情的玉液瓊漿。
我們也會去拍貼坊給自己找一些除了成績、發票與唱碟之外,能為青春找到更多藉口的證據。兩隻腳踏入店門口,左顧右盼,忽視店員小姐的年輕明朗以及質疑目光─反正入荷日期機器身上都自有標明,就請不相干人等更清閒一點的等待打烊後支領的時薪吧。我們相準了一台拍貼機,如果決定是它,就會是它了,不會改變的─至少在投下硬幣之前不會改變,而投下硬幣之後槌打著刻意被店家跳線的退幣鈕也不能改變了。我們忽然一次的見面應該也是這樣的刻鑿的罷!運氣佔了百分之一的話是讓我們遇到,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九則是互相捅對方簍子給捅出來的。總而言之,我們的這一餐速食吃得有點漫長,長到我們對於拍貼機上的相框選擇過少都還會邊發牢騷邊按下確認以表達我們心不甘情不願的OK。
偶像劇,西門町下課時間後趕著參加制服博覽會的國高中少女,沒有給我們什麼指教,我們倒是道聽塗說的拙仿起時下被貶抑的次文化所謂的最「亮」的姿勢以迎接傻瓜的一聲喀嚓。三分鐘後,可以拿多餘的備分去發送給親朋好友的券子,值回票價似的出爐了。偏偏在光線不充足的霓虹下,它們的背景根本一點也不亮,輪廓瞄起來也是粉粉的,好似臉上忽然因為抹上了過多的底妝,一抹就抹出肉芽來了。算了,也好,甩一甩十六格同形狀同影像的藝術照,以為現在的成攝技術還不夠好到可以速乾;受到來自身邊一群仍是留著清湯掛面頭的小女生的注意,我也只能默認自己對於跟隨時代趨勢的不長進,或是對於化學原料生疏的脫節了。
甚至連寫作,我們也因為參考資料太多,而不知道要去附庸誰的風雅?我們乾脆號稱師承無門,獨立思考,獨自創作。但很抱歉的,我們就是活在這麼個已經跨越兩個千禧年後的又四個年頭;我們的詞句都是經已被先輩們千千萬萬的滾過來輾過去了,我們的劇情也一向是逃不了自古以來就存在著的那些種定位模式。於是我們只能依賴個人在這個被預言即將毀滅的星球上所還擁有,與同類們一同呼吸氧氣的那一丁點獨特性,來證明自己的寫作手法是萬中無一的;可是齊頭式的義務教育─它,號稱平等─卻抹煞了我們最後的可能。強烈的排他性,非自然的線性傳承,不給想破頭的年輕我們一席屬於枝頭的輕盈。老幹已定,盲梢陡生,一個又一個世紀,爬得是手忙腳亂卻又樂此不疲的驚人。四肢於攀爬中,有所謂的三點不動,一點動的訣竅,這同時也表示了,在上頭的領先者有三點多餘的力氣可以給下方的人多些「壓力」。爬樹,手腳並用是最原始的基本方式。聰明的,有些辦法的,自有其他妙招。在象徵性的意義上我們說這種妙招是「創意」。就好像利用梯子或是繩索做為爬樹的輔助工具一樣,有了創意似乎可以讓後起之人多點迎頭趕上的機會。只是創意的來源很難,我們在寫作時,管他紙下墊著的是卡爾維諾還是徐志摩,最多是讓我們感覺到,鋼珠筆滾動起來會比較來的有力氣而已。
自上頭而來的抨擊聲音是一陣亂雹似的猛打,如果樹下不是有著深紅煉獄般的萬劫不復,那麼也可以把我們殛的倒地匍匐。大自然中的雷聲大雨點小用在爬這棵樹時可是完全不適用的,當樓梯聲來了,我們還能怎麼做?還不就是四點不動,冀看能不能捱得過?至於我們是從何時開始跳到這一棵樹上的?是怎麼跳到這一棵樹上的?我們的寫作手法是獨特在哪裡?已經都不重要了。
看著這些符號,我們總是報以或許,相互了解的微笑,以為這麼一來會更好。
就在每一口啜飲著碳酸加味水的時候,融蠟紙杯上的「LOVE」會帶給我們一種幻覺;好像我們不是在吸取額外的卡路里熱量,而是安分的在舔食愛情的玉液瓊漿。
我們也會去拍貼坊給自己找一些除了成績、發票與唱碟之外,能為青春找到更多藉口的證據。兩隻腳踏入店門口,左顧右盼,忽視店員小姐的年輕明朗以及質疑目光─反正入荷日期機器身上都自有標明,就請不相干人等更清閒一點的等待打烊後支領的時薪吧。我們相準了一台拍貼機,如果決定是它,就會是它了,不會改變的─至少在投下硬幣之前不會改變,而投下硬幣之後槌打著刻意被店家跳線的退幣鈕也不能改變了。我們忽然一次的見面應該也是這樣的刻鑿的罷!運氣佔了百分之一的話是讓我們遇到,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九則是互相捅對方簍子給捅出來的。總而言之,我們的這一餐速食吃得有點漫長,長到我們對於拍貼機上的相框選擇過少都還會邊發牢騷邊按下確認以表達我們心不甘情不願的OK。
偶像劇,西門町下課時間後趕著參加制服博覽會的國高中少女,沒有給我們什麼指教,我們倒是道聽塗說的拙仿起時下被貶抑的次文化所謂的最「亮」的姿勢以迎接傻瓜的一聲喀嚓。三分鐘後,可以拿多餘的備分去發送給親朋好友的券子,值回票價似的出爐了。偏偏在光線不充足的霓虹下,它們的背景根本一點也不亮,輪廓瞄起來也是粉粉的,好似臉上忽然因為抹上了過多的底妝,一抹就抹出肉芽來了。算了,也好,甩一甩十六格同形狀同影像的藝術照,以為現在的成攝技術還不夠好到可以速乾;受到來自身邊一群仍是留著清湯掛面頭的小女生的注意,我也只能默認自己對於跟隨時代趨勢的不長進,或是對於化學原料生疏的脫節了。
甚至連寫作,我們也因為參考資料太多,而不知道要去附庸誰的風雅?我們乾脆號稱師承無門,獨立思考,獨自創作。但很抱歉的,我們就是活在這麼個已經跨越兩個千禧年後的又四個年頭;我們的詞句都是經已被先輩們千千萬萬的滾過來輾過去了,我們的劇情也一向是逃不了自古以來就存在著的那些種定位模式。於是我們只能依賴個人在這個被預言即將毀滅的星球上所還擁有,與同類們一同呼吸氧氣的那一丁點獨特性,來證明自己的寫作手法是萬中無一的;可是齊頭式的義務教育─它,號稱平等─卻抹煞了我們最後的可能。強烈的排他性,非自然的線性傳承,不給想破頭的年輕我們一席屬於枝頭的輕盈。老幹已定,盲梢陡生,一個又一個世紀,爬得是手忙腳亂卻又樂此不疲的驚人。四肢於攀爬中,有所謂的三點不動,一點動的訣竅,這同時也表示了,在上頭的領先者有三點多餘的力氣可以給下方的人多些「壓力」。爬樹,手腳並用是最原始的基本方式。聰明的,有些辦法的,自有其他妙招。在象徵性的意義上我們說這種妙招是「創意」。就好像利用梯子或是繩索做為爬樹的輔助工具一樣,有了創意似乎可以讓後起之人多點迎頭趕上的機會。只是創意的來源很難,我們在寫作時,管他紙下墊著的是卡爾維諾還是徐志摩,最多是讓我們感覺到,鋼珠筆滾動起來會比較來的有力氣而已。
自上頭而來的抨擊聲音是一陣亂雹似的猛打,如果樹下不是有著深紅煉獄般的萬劫不復,那麼也可以把我們殛的倒地匍匐。大自然中的雷聲大雨點小用在爬這棵樹時可是完全不適用的,當樓梯聲來了,我們還能怎麼做?還不就是四點不動,冀看能不能捱得過?至於我們是從何時開始跳到這一棵樹上的?是怎麼跳到這一棵樹上的?我們的寫作手法是獨特在哪裡?已經都不重要了。
看著這些符號,我們總是報以或許,相互了解的微笑,以為這麼一來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