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04 00:39:48小曦

晨曦隨感︰走鑣也轉型?

從來沒有追看電視劇的習慣,但三色台的<<熱血保鑣>>,卻是近幾年來,少有令我著迷的一套。雖然打著古裝武俠劇的旗號,但武打場面其實不多,反而內心戲的比重更大。劇裏除了些老掉牙的大家族爭產奪權情節外,還是以如何去經營鑣局的劇情為主線。

不知是否因為自己的經濟學心態作祟,總覺得編劇與導演,都在劇中投射出對香港經濟的感情。可以看出,新舊兩代大掌櫃的經營手法,著實不同,上一代的經營模式,是大量借貸,使得短期資金充裕,將鑣局大規模經營,雖然利息費用高昂,流動比率亦低,但最後也能獲得相當的盈餘,這是一例;新一代大掌櫃的財政管理,則著重於開源節流,盡量減低利息支出,雖然規模較小,但成本控制得宜,也不失為一種妥善的經營方法。

有一點是兩位管理者都貫徹始終的,就是對周邊山賊“買路錢”的支出,一角一分都不能少,這表現出“小財既出、大財方入”的道理,硬要將他人應得之報酬納入自己袋中,往往會弄巧成拙。故事發展至後期,更見吸引,清朝政府將在全國興建鐵路,走鑣已成夕陽行業,若不求變,三五年內終究要湮滅在歷史洪流中。

這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像以前的英國,煤炭生產量很高,無論在內銷還是外銷的數字,都在國際上首屈一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部份煤炭工人都失業,無他,石油已漸漸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燃料,失業的工人即使再等,也斷不能用煤炭去取代石油,這種非週期性的失業問題,便是經濟結構改變下的產物。香港製造業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但到今天,香港生產成本已遠高於其他周邊地區,若要繼續生存,必然要走著由製造業,轉移高新科技產業的唯一道路。

很明顯,<<鐵血保鑣>>是一貫的大團圓結局,會友鑣局最終發展成會友漕運。表明了,雖然改革難度很高,付出的代價亦大,但只要跨過這難行的第一步,前路就變得平坦。這不僅暗喻著香港,在世界變遷極快的時代裏,其實澳門也很值得借鏡,那管是親兒還是誼子,只要有能者,便能當管理人。窮則變、變則通這個簡單道理,如果小城的管理者,人人能懂,我們便能安然地立於這個世代。

當然,澳門能否有一群高瞻遠足、不怕別人誤解、勇於“背黑鍋”的大掌櫃,還得要看看我們的彩數如何。


(<<熱血保鑣>>經濟的聯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