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血汗醫院突然變成熱門話題,議者將醫護過勞的責任,完全歸諸醫院經營者。醫護人員流血流汗早已是傳統的一部分,他們基本要求並不多,只希望維持專業尊嚴,讓付出能夠有價值。
但現在的專業尊嚴已經被破壞殆盡,一方面是醫病關係緊張,引起的醫療糾紛不斷增加,甚至出現打醫師的怪象;另一方面則是極度壓縮的健保給付,使醫師的行醫自主權,受到健保局核刪的桎梏。
血汗醫院這類指責的邏輯,是醫院只要有盈餘,就應全部回饋員工。若然,則政府應該調查所有公民營機構是否都遵循此原則。如果營利歸諸股東、經營者或國庫,或將營利應用於擴大規模,都可算是血汗公司嗎?
醫療給付幾乎都來自健保,在醫療成本大幅成長的同時,健保給付卻一直緊縮。雖然外界一直有醫界浪費的誤解,但醫師收入下降、健保給付不足以因應成本上升則都是不爭的事實。衛生部門推動的評鑑工作,已經大幅提升醫療品質,但因而提高的醫療成本,並未反映在給付上。類似的事例還有很多,例如健保局要求兒科基層簡表給付必須多開藥水,卻沒有對應地提高兒科基層給付,而是降低沒有藥水的兒科處方,這是不合理地打壓兒科給付。
選舉時合理提高國家醫療給付總額的政見,到目前還是空頭支票。議者又以藥價黑洞之類的議題責難醫界,卻忽略了最近的健保點值幾乎都沒有全額給付,全部打八折或九折不等。這就好像規定月薪三萬元的工作,老闆以入不敷出為由,每月薪水少給三千元、六千元,全台灣大概只有醫界可持續十多年一直忍受這樣的不公。不只如此,所有醫院醫師的健保給付都會被核刪,每個月幾千元到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不等。我們的血汗工作真的很不值錢,有時還虧錢。醫護悲苦最大的根源是「血汗健保」。
過勞似乎是醫護人員的宿命,台灣的醫護人員沒有怨尤地,一直兢兢業業地以助人為職志。除了健保給付偏低的困擾之外,醫師們也都沒有勞基法之類的法律保障。勞基法開始實施前的公聽會中,大家同意醫師應該要有類似勞基法的特別法律保障,但現在醫師過勞的問題被發掘出來之後,這種保障依舊闕如。
過勞的醫護人員需要保障,這不是責怪醫院管理者就能解決的問題。有遠見的為政者,應該要有魄力突破健保給付不足的困境,並給予醫護人員適當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