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 提婆達多品 讀書心得筆記(一)
修行所以叫做修行,就是要經得起,耐得住!不論是順境、逆境,是善的因緣、惡的因緣,應該如何選擇?
環境有逆有惡,是不是耐得住?是不是退失道心呢?這就要自我檢討。
所謂修行,就是要照顧好道心,既選擇這條道路,愈是逆惡的環境,道心若是堅固,就是愈益修行。「能受天磨方鐵漢」
提婆達多雖然是佛的弟子,今生此世處處害佛,它就是要讓我們了解,釋迦佛修行的過程是多麼辛苦。
「為表逆緣並示釋尊──釋迦牟尼佛無怨」。要感恩他,逆增上緣來時,要感恩要忍,堪得忍怨。
在《法華經》裡,〈提婆達多品〉,佛陀還要為他授記,這就是報恩。在這樣的環境中,他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
在〈提婆達多品〉中,又有「龍女聞經,現前成佛」。一個八歲的小女孩,聽法,那根機很利,轉個身,她就可以成佛了。這就是為顯出了此經的殊勝,《法華經》的殊勝。
提婆,梵文,譯字不譯音,它的意思,提婆就是「天」的意思;達多是「授」的意思,他的名字,應該叫做「天授」。
「斛飯王之子」,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那就是斛飯王他年紀大了,還沒有孩子,所以他向天祈求,求子,所以因為這樣,夫人懷孕了,生出來這個孩子,他就為他取名叫做「天授」,是天賜給他的孩子。
提婆達多的弟弟,就是阿難。同父同母生的兩個孩子,同時來出家,一個是這樣處處逼迫佛、害佛,一個是這樣這麼的循規蹈矩,這麼的貼近佛心,為佛的侍者,這就是這樣,這段故事很長。
佛與提婆達多,「往劫中累世之事」,累世的因果,因緣很多。他與他是堂兄弟,一定有因緣,但是卻是要與他對敵,這就是冤敵。「雖亦曾從佛出家」,今生此世是從佛出家,但是他「意在學佛之神通」,期待自己能炫眾,要顯出讓大家認為他「我不輸佛」。
總而言之,在順逆境中,都要固定我們的道心,這無不都是善友。所以佛陀還會為提婆達多授記,所以這也將他當作善友。
修行乃是一件美德,人格圓滿的德行。心要很堅定,不論遇到什麼樣的人,的道心要守得很堅固。
學佛,要去體會,佛修行不是一生一世,修行是要經過累生世。
釋迦牟尼修行的過程,就是要用大慈悲,平等,苦樂自在。
這是釋迦牟尼佛要修行的過程,他所修的行,就是要培養這分大慈悲,視一切眾生都是平等,這叫做慈悲等觀。
不論是順,或者是逆,這都是增長道心,是增上緣,這無不都是,修學佛道的人的善友。
釋迦佛他所要求的,不只是證佛果,他還要求能開示,一直到眾生悟入佛之知見,這就是釋迦佛他的用心。求能聞、能信、能解、能行、能證,還要求能開示、悟入佛知見,要眾生都能悟入佛的知見,這就是求《法華經》的決心。
「小教事度」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就是勤精進,記憶都是在生生世世不漏失,行菩薩道。
大覺者,所以能成就,就是莫忘初心,最早最早那念心,生生世世沒有讓它漏失了,不論是什麼樣的環境,他就是誓願修菩薩行。
學佛,要學得什麼都不用執著,不用留戀,願意付出。
學佛,要用善解、包容的心。
人家若對我們怎麼樣,我們趕緊轉個念,善解、包容、感恩,你對我這樣,我很滿足了,用這種知足、善解、包容、感恩,面對著世間種種的緣,無不都是增上緣。
逆增上緣呢?或者是善的增上緣?若想要修行,知道什麼樣的環境,都要去適應,才有辦法,真正求得滿足六波羅密。
求法的心要很懇切,世間有很多不能改變的,一變就亂了,求法同樣的,也不能改變,一變,佛法就會散失掉,所以要時時殷勤,多用心!
體會、了解了,「如是知現逆事,人為所懼惡者」,這就是要知道,修行的過程,要很透徹了解,人生,所面對的人,要很清楚,不離開善、惡、順、逆,這樣的人生接觸,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差不多是這樣的類別。
四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長阿含》、《雜阿含》。世間種種法,這就是小乘法,法超越了這小乘的法,叫做大乘。
「富貴學道難」,只要有心,就不困難。
六波羅密就是叫做六度。
三圓滿:行圓滿 果圓滿 師圓滿
「行圓滿」,需要行要圓滿,那就是聽法,要「聽正法,依法修行」,要生生世世,「復能為他如法演說」,不只是自己修行,還要為他人如法講說,這自利利他之行要圓滿。
「果圓滿」,就是「由六道行因滿,趣佛果圓滿」。不只是說法而已,又是在這「六道」中,我們也都不失去,「六度」的記憶;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我們要具足,沒有失去了「六度」,在這「六道」之中,這樣去利益眾生。
生生世世要修行,不能欠缺就是師。
師圓滿:師即受道之師 謂能以佛所說之法 教誡於我 復能引發一切梵行 令得滿足 是名師圓滿。(2022.03.27 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