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0 21:00:26Tellme

靜思妙蓮華 化城喻品 讀書心得筆記(二)

佛佛都是經過了無數劫修行,生生世世都是上求下化。

佛陀過去是對機逗教,眾生根機不整齊,佛陀耐心、愛心,運用智慧,投眾生機而說法,作三乘的教育。

佛的本覺,人人本具,人人都具足本覺慧海,無限量數的智慧,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等等智,智慧是一直解釋一直深,深,深到歸於虛空法界,無不都是收攝這深廣、又深又廣的智慧,收攝在佛的本性。

佛說很多很多的法,適應很多人的根機,將這些人的根機已經向於同一個方向,佛陀收攝過來為一乘,佛陀「直說法」,直接說智慧之法,這種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深又廣。

〈譬喻品〉,舍利弗更表達出,對一乘法很透徹了,佛陀就舍利弗授記了。舍利弗是經過了〈方便品〉的攝受、〈譬喻品〉中的授記,是上等根機,舍利弗得授記。

中等根機如迦葉等,他們四位就從〈譬喻品〉過後,〈信解品〉開始,就完全信解了,信解佛陀過去的用心,反省自己,懺悔過去空過光陰,已經到年老了,現在了解本覺慧海,就是要從入人群中歷練過來,這個道理都很清楚了,所以就做了貧窮子的譬喻。

佛陀聽,了解弟子真的是體悟了,就以〈藥草喻品〉,說諸法是平等的,只是人的根機差別。

人人與佛同等,平等慧性,智慧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本覺慧性,大家要更加珍惜,要很用心接受法,不只是獨善其身,還要發大心立大願。

菩薩道的起頭,就是要發弘誓願開始,這個願要真正是種子粒粒入心地裡,要自己為心地農夫,好好地自我心地耕耘,還要真正展開大心。

福慧雙修「兩足尊」,兩足,福要足,慧要足。

福,就是投入人群才能造福,慧,是在人群中才有辦法體會。

人生就是覺與迷,如人人的一隻手,手心向上或者是向下,就如同人心,是一念善或者是一念惡,都同樣是一念心,趕快反迷為悟,反惡為善。反掌不斷來討,不如不斷付出,這只是在一念間而已。

佛陀的說法,「法說一周」,是〈方便品〉到〈譬喻品〉,這當中,舍利弗深深體悟,所以「為舍利弗授記」。

「喻說周」,那就是在〈譬喻品〉的火宅三車(喻),之後才再〈信解品〉、〈藥草喻品〉與〈授記品〉。

三界火宅外面布三車,讓大家趕緊先脫離火宅,之後才再〈信解品〉,經過了四位弟子,他們來表達他們的覺悟,表達他們過去浪費的光陰,這麼長久的時間,四十多年間,佛陀所說法,竟然他們只是守在獨善其身,無法去體會佛心,所以懊惱懺悔,信解之後,反省懺悔了,佛陀開再以〈藥草喻品〉,再堅定大家的心,讓大家更加信心。

〈藥草喻品〉,要加強大家知道,不是法對你有分別,是你自己的心量不夠,只有接受這樣而已,這是〈藥草喻品〉的用意。

後來授記了,堅定了大家的心,打開了心門,用大根、大智、大量來接受法,所以這是〈藥草喻品〉與〈授記品〉的用意。

因緣一周:化城喻品、五百弟子受記品、授學無學人記品。

佛告諸比丘大家都有成佛的機會,大家要善聽。

〈化城喻品〉敘述過去的因緣,過去釋迦佛他自己本身的因緣。

「諸比丘」,也能叫做羅漢,有五百人,羅漢的翻譯,「華言無學」,也就是說「羅漢修行,精進勇猛,心不放逸,故名羅漢」。已經在佛的座下修行,聲聞得果,叫做「羅漢」。光是佛的聲音來聽,這樣叫做「聲聞」,聲聞,法入心了,得果了,名稱叫做「羅漢」,羅漢的翻譯,「華言無學」。

羅漢已經聽法,都已經透徹法的內容,所以很認真修行,已經不必聽,他們也有辦法;小乘法他們都了解,要如何修行的方法,他們都清楚了,「苦集滅道」、「十二因緣」等等的法都清楚,叫做「無學」,因為他們已經證果了,也就是說,「羅漢修行,精進勇猛,心不放逸,故名羅漢」。

他已經對法都很清楚,所以這些比丘,佛陀這樣說,「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那時候有一尊佛,名叫做大通智勝如來。

這尊佛在世,他有十六王子,出家為沙彌,從佛聞《法華經》。佛入定後,這十六王子(沙彌)就承擔起弘法的責任,這十六王子,沙彌,他就開始各個領著法,所有的世界去講說,為大眾複講《法華經》。這是十六王子成為沙彌,就是出家修行了,這十六王子之中,其中第十六個,這位沙彌成佛了,從那時候開始,生生世世修行,一直到成佛,就是現在的釋迦牟尼佛。

「如來,如者真如也。」每尊佛十號具足,那就是十號的德具足。乘,就是「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所以名叫做「如來」。

學佛,一定要很清楚,清楚在我們的人生過程,真的是面對著無量無數苦難眾生,若沒有經過很多苦難眾生,人世間,哪有辦法去覺悟呢?

所以若只是獨善其身,守在自己的範圍,只是斷見思無明,無法超越,無法將塵沙惑完全去除。

看到那個地方,辛巴威,出生在那個境界裡,很苦啊,(二○○八年)朱居士回來臺灣,開始他說出了他接近慈濟的因緣,他曾經在那個地方被人搶過,一次再一次被人搶,所以他也想,就是要回饋給當地,但是做善事 同樣又被人搶,他覺得,這樣再做好事有用嗎?看大愛臺到「做不夠」,所以他發大心,開始在非洲那個地方,他就和南非開始聯絡,開始他走入慈濟,在那個地方面對著苦難的孩童。

孩子讀書是以天為蓋,以地為載,沒有什麼屋頂,沒有什麼牆壁,他們在上課時,怎麼老師邊說話,孩子就邊一直移動位子,到底是怎麼回事?

原來他們那裡的石頭很大顆,石頭可以遮蔭,有陰影,石頭大,太陽從那邊出來,石頭能擋住陽光,所以孩子就隨著太陽,閃避著陽光轉,就是繞在石頭的周圍。原來,陽光很大,頭上沒有遮蓋,周圍沒有牆壁。

所以因為這樣,這個訊息慈濟知道了,所以慈濟趕緊為他們去設計,就是簡易教室,慈濟用七頂簡易教室,這樣翻山過海,真的很長的路,經過海運,又在那個地方翻山,因為辛巴威是內陸,所以卡車還要再運載很長的路,才能夠到達。

我們臺灣的志工菩薩也過去了,慈濟的慈誠菩薩,宗教處的誠浩,他們也過去了,他們去看了,回來一段時間,他們也常常跟大家分享。

甚至那裡的孩子讀書之認真,他將那個筆記本,他們沒有課本,沒有什麼東西,老師都是在黑板上,綠色的板,他們在那裡用粉筆寫,寫到那塊黑板,小小塊,變成灰色的,而且那塊黑板又沒地方掛,每天早上如果要上課,孩子就要爬很高,將那塊黑板掛得高高的,老師寫好字掛起來,學生才在那裡抄,抄寫,抄下來的課本、筆記本,字寫得好像印刷的字一樣。

誠浩也把人家孩子的一本筆記本,他也帶回來,來作見證,那個地方的環境是這麼差,無法形容,如果沒有這樣拍攝,看到孩子趴在那裡寫字,如果沒有看到,那本筆記本拿回來,我們真的不敢相信,這樣的環境,那些孩子有辦法克服這麼惡劣的環境,他們的心,能在那個地方接受到教育。這種人間的苦相,人間的智慧能夠克服,只要你有心要做,沒有做不到的事情,只要你有心要學,沒有學不會的功夫,這就是他們的用心。

學佛真的是要很用心,慈濟的簡易教室在那裡搭建的期間,多麼辛苦,那裡的男人很少出力,不想做粗重的工作,這些粗重的工作,都是一些媽媽。

那時候,在影片上看到他們,整個地上都是石頭,那些簡易教室要搭建起來,地上要平,看到那些媽媽在那裡掘,土地硬邦邦全是石頭,石頭又不小,就要很多人合力將石頭搬移,這真的是很難得。

那些女人、婦女就是萬能,她又要生孩子,還要養孩子,還要做家事,還要養家,還要做粗重的工作,這在我們臺灣,臺灣這個社會比較看看,你若不見苦,不知福。

這七頂的簡易教室,在八天的時間,將它搭起來,因為臺灣也有一群慈誠菩薩去,張世問居士帶領人去,這群菩薩去成就那個地方,八天,七間簡易教室完成,孩子不必再邊讀書邊躲太陽,他們不必再躲了,他們已經能這樣,頭上有屋頂,周圍有牆壁。

但是這是簡易教室,要如何來為這個國家,再讓它有更健全的學校?這麼多年來,看到他們的精進,看到他們這樣投入在慈濟,這種行菩薩道,看看那個地方,真的要為他們的教育,「智慧為梁,大愛為牆」,應該慧與愛,應該要趕快給他們,有一個很好的地方。

距離很長,有心,沒有做不到的事,所以要用心學佛,時間長久,我們才是要好好歷練,不要怕時間長久,三千塵點劫,這麼長久的時間這樣過來,釋迦佛都能,那麼長久的時間以來,來到二千多年前,佛陀出生在人間,他的時間有多長,所以這麼長的時間,佛陀做得到,人人應該也要發這樣的願。

過去的空間,三千周遍,這麼的開闊,到底從哪裡來?哪裡去呢?來去度眾生。

看,辛巴威,這麼長、這麼遠,同樣地,臺灣,我們也能去到那個地方,去成就他們,讓那些孩子不必躲太陽,現在我們也做得到。

近與遠,久與長,只要有心,不必去計較時間多久,只要有心,不必擔心路多遠,總是下一念心,對的事情、該學的法,我們學就對了。

釋迦牟尼佛說佛成佛因緣,每一尊佛都是要十號具足。

十號,那就是表示,佛十號的德圓滿。

人人本具佛性,人人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清淨無染的真理,所以就是乘著這個真理,人人本來具有、人人可通徹的道理。

菩薩是因,成佛是果,菩薩因的過程,結果就是成正覺,「乘如來之道,從因來果成正覺」,那就是成佛。

聽聞佛法就是能得,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叫做三智圓融。

正遍知就是智慧,智慧深如海。

明行足,明行足,要淨三業。明行,樣樣都要很清楚、很透徹、很了解,一切全都具足,要從淨三業,身口意三業,同時「萬行圓福慧足」。

修行,人群中說話,一定要說有教育的話、淨化人心的話,要開啟眾生轉迷為悟的語言,開口,無不都是法來教化眾生,行,無不都是利益人群,在人群中無不都是造福人間,心、意,時時去除煩惱,起心動念無不都是利益眾生。

一個人的全身行、口,利益眾生,行,利益眾生,心,造福眾生,像這樣萬行具足,要不斷生生世世來來回回,就將身心完全透徹無污染,明徹如琉璃,一點點都不污染,福與慧具足,就這樣過來,這就是修行的過程。

應供:斷一切之惡,應受人天之供養。

正遍知,就是具一切智,於一切法無不了知。

不只是自己斷了一切惡,修一切智具足,天地萬物,無一不了知。

正遍知:謂具一切智,於一切法無不了知。

明行足:明即三明也。行足者,謂身口意業正真清淨,於自願力,一切之行,善修滿足。

善逝:善是能,逝是往。善從迷鄉往於智地。

世間解:謂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解了。

無上士:謂業惑淨盡更無所斷。

調御丈夫:佛能調御一切可度之丈夫,使入修道。

天人師:六趣中之天與人無不以佛為教師。

佛:謂智慧具足,三覺圓滿,故號為佛。

世尊:以佛具萬德,世所尊重故也,又於世獨尊。

佛,就是智慧具足,三覺圓滿,所以稱名為佛。

世尊,就是佛具萬德,世所尊重,所以稱為世尊,又於世獨尊,這就是佛他的德。

具足這樣的德,所以能稱號「如來」,乘如實之道而來成正覺,二「應供」,應受人天的供養,三是「正遍知」,

真正遍知一切法,所有一切完全都了解。

佛有十種尊號

一、如來: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

二、應供:應受人天供養。

三、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

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等三明,與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等五行,悉皆具足。

五、善逝:自在好去入於涅槃。

六、世間解:能瞭解一切世間事理。

七、無上士:至高無上之士。

八、調御丈夫:能調御修正道的大丈夫。

九、天人師:佛是一切天人的導師。

十、佛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學佛不只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麼簡單而已。知道人人有佛性,人人要修行,修行的開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直來回來回,善從淺而深,這才是真正要去了解,要去探討。

「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每一號其中,就是具足了圓融的萬德,這種萬行、萬德很圓融,才能福慧兩具足。

「滅」,是即涅槃,滅見思塵沙等無明三種妄惑;「度」,是度分段變易兩種生死,大患永滅超度。

佛陀教育就是要滅,滅就是涅槃。涅槃,那就是寂滅,也是寂靜的意思。寂靜、寂滅,意思就是說,一切的虛幻無明,見思、煩惱完全滅除,這叫做滅。

佛來人間是度有緣人,哪個地方有緣,與誰有緣,誰就能在那個地方來度化,就像釋迦牟尼佛。

一位貧婆,佛陀就會向阿難說:「阿難,那位是你應該度的,去吧,你去度她。」這眾生與佛的緣,也有個限量。

佛法不離世間法,但是這世間法要如何才會圓,才能圓滿,才能一切都清淨,無掛礙、無染污,這就是修行的難處,那是很難,就是難才叫做修行。這些難,就是無明在複製。

度,是度分段、變易,分段生死、變易生死。

分段生死就是這麼粗相,生、老、病、死,人人都是逃不過,在這分段生死,哪怕是聲聞、羅漢。佛陀來人間,他也有一段時間,從生到入滅是八十年,這一段時間,這叫做分段生死。

但是聲聞、羅漢、緣覺,他們已經了解道理,不要與因緣糾纏,所以才會取獨善其身,不敢再來分段生死。所以要度,想要度過這分段生死。

「滅度」要放在很長很長的時間,修行的過程,「塵點劫」,很長的時間,這樣從無始一直到現在,無法說它的開頭,一直到現在,還有未來。(2022.02.20 夜)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