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 信解品 讀書心得筆記(七)
若能離煩惱垢染,自然就得到清淨法。要如何才能回歸清淨法來?那就要如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聖人。
雖然說聲聞是小乘,緣覺是中乘,菩薩是大乘,分成小、中、大乘,但是修行,都是要從煩惱無明去除開始,所以受持,就是要如三乘人。
學佛,要從離煩惱染垢開始。
一切法無大無小,佛法都是平等,「無大無小,無漏無為」,漏盡了沒有煩惱就已經足夠了。
小乘者執著在自己,獨善其身。必定要「學佛大悲大智,廣度眾生」,這樣才是真正報佛恩。
人人本具真如本性,具有大智慧般若,可惜凡夫人間都不知。
長者找到兒子了,也是要用智慧,不斷接近,慢慢牽引。〈窮子喻〉用一位貧窮子的故事,來譬喻人人迷失了,真如本性,不是真如本性不見了,是自己迷了,所以沒有認識,自己的真如本性,也不知道自己也是含藏著,真如藏性,裡面就是般若,就是智慧。
違背了覺性,向外面的塵、無明去會合,就像那位貧窮子一樣,往外去了。(詳見【靜思妙蓮華】《信解品第四》窮子喻)
學佛,其實人生無常才要很積極。小乘法雖然是斷煩惱,分段生死已斷,但是心能夠很堅定嗎?能來來回回入人群中,上求下化?我們能堅持這樣長久的時間嗎?這要有辦法堅持下去,才是真實斷煩惱。
「因核果海,真得道不虛」。一顆種子落土來,好好地修,一顆種子就有很多很多的成果。
長者就是先調伏貧窮子的心,循循善誘到他願意接受,父親才開始召集很多人,向大家宣布:「這個是我的兒子,是我的親生兒子,我所有的財產都是我兒子的。」付一切財物。
學佛一定要很用心,來體會佛陀所教育的。佛陀的教育要願樂,要發心立願,歡喜心接受菩薩道。
「菩提」就是覺,這條覺悟的道路,就是要修一乘大法。
菩提道就是大乘之因,是開闊的大道,大菩提道直,是一條康莊大直道,需要菩薩身體力行。
迦葉尊者等,他們表達出過去如貧窮子一樣,雖然看到那麼多寶物,不敢想那是我的。現在知道了,佛所得的覺道,也是自己本具有的覺道,「我等今日,得未曾有」,已經心開意解了,這念獨善其身的心已經打開了。
迦葉尊者等很虔誠,用感恩心,向世尊佛陀表達他們的心意,自己表達出感恩。
修行最重要的根本,那就是要守戒,要知戒守戒。
凡夫就是不知道要戒,所以不斷犯戒,犯戒而不自知,所以愚茫,就愚癡、迷茫,五道四生不斷輪迴,那就是因為心不知戒。
若時時心念戒,憶持無忘,自然就懂得,防止身口意之惡。
慈濟人,開始要入慈濟發心要投入慈濟大團體的行列中時,必定要見習、要培訓,不只在臺灣是這樣,全球都一樣。
這種愛的戒律,在大愛中要持戒律,這就是慈濟的規矩,也是修學佛法的基礎。所以這個「戒」是一個大團體,一定要有的基礎。佛陀的僧團中,也不能沒有,所以這就是學佛,我們必備的功課。過去佛陀對僧團重視戒律,全球慈濟人培訓,也是重視戒法。
覺悟的根本就是要持戒,當一心持淨戒,行大乘道者,行菩薩道、大乘道者更需要持戒,這是學菩薩道者的本分事。
「梵」,就是清淨的意思。修行必定要,去除煩惱、無明種種。
修行者就如在擦一面鏡子一樣。
梵行:指四眾威儀,廣指三無漏學。謂菩薩無空有二邊愛著之染,名之為淨。
以此淨心,運於慈悲,與眾生樂,拔眾生苦,故名梵行。
愛的力量就只是在一念間,人人將這分愛,清淨無染的大愛,利益眾生的愛,佛陀是這樣,我們應該也是這樣。學佛的心不要減少,時間總是不要浪費。
佛陀對眾生那分愛,給眾生一分一分的愛,引導眾生入如來室。
福從做中,做得很歡喜,慧從善解得到真自在,這都是要在人群中所得到的。
到底如何來報佛恩?「內行承教,尊法供養」,這是最大的供養,這叫做行的供養。
佛陀所要的,是人人體會自己本具佛性。要趕緊向上求佛道,向下,入人群中去度化,身體力行,才是真正報佛的恩。
佛來人間要將人人的心調合都是一佛心,就是一法,捨己同他。若沒有捨去自己的成見,就無法去化度眾生。眾生的法,就是修菩薩道的行。
為了要利益眾生,佛陀以身作則來教化,用身教來教育眾生,用四悉檀、四攝法來度眾生。
「蘊」,行蘊。行蘊就是這麼的微細,這樣不斷地運轉,不知不覺,世間一切大自然法則,就是這樣無聲無息逝過,無形無跡地遷變。
慧命,人人都是永恆的,能行菩薩道,立願「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還要「四無量心」,「四無量心」,要慈悲喜捨去付出,這就是契佛心,行菩薩道,這才是真報佛恩。
福慧雙修,在一念心,這一念心就是,「恆持悲愍求菩提」。
「四悉檀」就是世界的普施。為人悉檀,就是為人普施。
四悉檀:第一、世界悉檀,第二、為人悉檀,第三、對治悉檀,第四、第一義悉檀。
我們還要「四攝法」,要投入人群,利益眾生,布施給眾生,愛語,同事眾生,不是獨善其身。(2022.02.07 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