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31 21:26:37Tellme

靜思妙蓮華 譬喻品 讀書心得筆記(十四)

賴索托,還有南非(慈濟人),去史瓦濟蘭,他們要培訓,他們要見習。不是像我們這裡,車子一開就到了,進到裡面,有電風扇,有冷氣,有屋頂,有地板,有椅子可坐,有一個莊嚴的道場;不是,這些全都沒有。

看他們在培訓,以天為蓋,以地為載,那個地方是地大人稀,到處都是很難走的路,不過,在那個地方,他們還是要培訓,所以一個人傳過一個人,將慈濟的精神,將靜思法脈,在那個地方帶動,也帶動他們念佛,也帶動他們接受法,因緣果報都會說給他們聽。

培訓,合起來二天,三百多人。讀「靜思語」,說心得,說出了他們的村莊裡面,有病苦、有孤老、有殘廢,是如何病,他們如何去照顧,如何付出。他們信心堅固,他們發心,他們願意這樣做,那就是因為,他們已經將法入心了。

雖然人間很苦,在那個最極苦的環境中,他們也用快樂歡喜心去付出。

在五濁惡世中,心能夠無染著,能夠入人群中度眾生。

深著我見,增益瞋恚,這種惡行,就是「三毒熾盛」。

深著我見,增益瞋恚:以上是惡行,即三毒熾盛。

深著我見:即邪知偏見毒。

增益瞋恚:謂於違情之境,不順己意,心生忿怒。

「深著我見」,我見,就是邪知、偏見,若有了邪知、有了偏見,那個心就產生了誹謗的毒氣來,自然他就「增益瞋恚」。

佛陀來人間開示眾生,就是期待眾生,能夠體會真實的道理,希望人人能夠發大心、立大願,行菩薩道。

有一位廈門的少女,母親陪她來,廈門的慈濟人送她們過來花蓮慈濟醫院。

這位少女,她出生就是一直畸形。

她生下來就是兩隻腳翻轉過來,二十六年間,她腳底不曾踏過土地,是用膝蓋後面,膝蓋的背面翻過來跪著,這樣在走路。

這位少女她很陽光,她的心理很健康,看了是很甜。她,好因緣,廈門受人輾轉介紹,這樣帶她來看看,陳英和院長,榮譽院長,他接到這個個案,很用心說:「有可能。我會很用心想辦法,將她翻轉回來。」

雖然這個刀是很困難,可能要分成五次,到了五月中旬,第五刀成功了,開始石膏為她包好,到了六月三日,開始為她拆石膏,拆下來之後,站起來了!二十六年來,第一次兩隻腳腳底踏著土地,那種歡喜,無法我們替她形容。不只是她歡喜,大家都歡喜。

這位少女,她有這樣好的因緣,遇到她生命中的貴人。問她:「妳有什麼心願?」「希望我能站起來,能穿裙。」

終於讓她穿到裙子了,終於站起來了,看她走路的形態,是那麼的淑女型。

發菩提心,就是覺,覺有情,入人群中,入人群中叫做造福。

要造福要用什麼方法?就是六度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發大菩提心就是智慧,六度行,那就是修福,所以這兩種都是出世善根,菩提根就是覺性,要身體力行,入人群中,就是善根,信心很深,善根很大,所以願意發大乘心。

三無漏學,戒、定、慧,隨時懂得選擇。對的,心要定下來,要堅定志向,這明了決定,就不會迷失。

法,不分老少。本性是永恆,不論是今生來世,這個本性沒有增減,沒有年齡老或者是少。只要有心受法,來接受法入心,如來本性這樣展現出來。

學佛是需要深心,深心,就是根要深入。信,我們要深信,願,要深願。學佛者,深心才是道場。

若能夠深心的道場,自然就增長功德。「功」,是內修,「德」,是外行。

「常修慈心」的人,「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這樣的人,「念念相續,沒有間斷」,就是自度度人,法用在當下,所以在這身口意業,無有厭倦。隨時都要學,隨時要獻身命,就是重佛法,將佛法納入心來,日日為法向前進。

修行就像在耕心田,而且要將它照顧得很乾淨、很單純,只是一樣,就是稻穗,稻子在田裡,要把它照顧長大。

除了「五戒」以外,現代,現代人會疏忽掉的,會犯錯的,在慈濟也要戒。不論是要再提醒他不要喝酒,不要抽菸,不要吃檳榔。喝酒、抽菸、吃檳榔,對身體是有害無益,尤其是對一個人的形態,外表也有損,不只是損害身體,也損害人的表相,這個形態。還要管他交通,要守好交通規則,這就是保護,保護他的生命,保護他的安全。

「諦」就是道理,身心與人、事、物的接觸,真正體悟佛陀所說的法。所以,「守持規戒,並行慈悲忍辱行」,這是修行的要點,要真正要用心,才有辦法體會這個真理,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

其實佛法是很簡單,只要能用心、真心、深心、細心,將所有的心思集中,佛法其實就是只有一個道理。這個真理,原來是無形無相,只要心能去體會,這就是佛陀要告訴我們的法。

佛陀在三藏十二部經,按照眾生的根機,「譬喻言辭」,用種種法,就很明顯了,又再法中有法;法中有法,再舉例因緣,再舉例用譬喻,種種言辭方法,無不就是要讓我們了解。法本來就是很簡單,為了解釋,就變成很多很複雜。

「種種因緣譬喻者」,就是「通達三藏十二分教」,就是三藏十二部經。「能說法無礙」。用種種方法來譬喻言教,來說法無礙,這叫做四無礙智。

學佛之後,法已經入心,入心之後,還要和大家來分享。要和大家來分享,我們要有「四無礙智」。

「四無礙智」,第一,就是要「法無礙智」。法入心來,道理全都通達,甚至所有的諦,真諦道理,我們要將它分門別類,什麼樣的人的根機,用什麼樣的法來向他講解,這就是「法無礙智」。

第二,「義無礙智」。那就是了解了所有的道理之後,不只是依文解義,應該法入心,是要很深入,不只是說:「了解了,知道了。」應該這個義理要入心,通達無礙。

第三,那就是「辭無礙智」。那就是要通曉各種的語言,能通裡面的意義,要如何去演說。現在要通曉各種語言很難,用臺語說話,很多人聽不懂臺語,不過我就是只能用一種的語言。所以,說法要有多種的語言,應該是很好。

第四,就是「樂說無礙」。就是說,不論怎麼說,了解的法若能說得很通徹圓融,這就是很好的道理。常常「樂說自在」。

「十二分教」,就是一切的經教內容分為十二類,叫做「十二部經」,也叫做「十二分教」。

十二分教:長行、重誦、孤起、譬喻、因緣、無問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議論、授記。

第一、長行:以經文直說諸法相,不限定文句字數,因行類長,故稱長行。

第二、重頌:既宣說於前,更以偈頌結之於後,有重宣之意,故名重頌。

第三、孤起:不依前面長行文之義,單獨發起之偈頌。

第四、因緣:述說見佛聞法或佛說法教化之因緣。

第五、本事:記載佛說各弟子過去世因緣之經文。

第六、本生:載佛說其自身過去世因緣之經文。

第七、未曾有。記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事之經文。

第八、譬喻:佛說種種譬喻以令眾生容易開悟之經文。

第九、論議:指以法理論議問答之經文。

第十、無問自說:大乘義章、優陀那經、阿彌陀經等,係無人發問而佛自說。

第十一、方廣:謂佛說方正廣大之真理的經文。

第十二、記別或授記:是記佛為菩薩或聲聞授成佛時名號的記別。

佛法總稱是大覺道。為什麼要學法呢?為什麼需要信教奉行?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了人身,遇到佛法,有因緣每天聽,應該要很珍惜這個因緣。

三藏十二部經,在《法華經》裡都包含著,所以「佛法總稱大解脫道,不執空有入大乘道」在這本經中多用心,就能與「法身舍利,如來中道」,能夠會合。

十種出世善人法:善,即順理之義,謂行此十法,皆順理之善法。

若能這樣順著這十種法,所有的道理就都能順。做人順理,這樣叫做善人。這善的人,有兩種,一是止,二是行。

「止」,就是戒,防非止惡。

「行」就是修行。

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

這全都是平時在身、口、意業。身有三善,那就是不殺、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這就是口的四善。心,也有貪、瞋、癡,所以在身、口、意三業,我們可以轉十惡為十善,所以要「止」與「行」。

聽法、學佛,學佛而聞法,要學佛的慈悲,學佛的智慧。(2022.01.31 夜)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
(悄悄話) 2022-01-31 21: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