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信解品第四》窮子喻讀書心得筆記(五十五)
自謂客作
真如是人人本具。
佛陀體會了宇宙萬物,世間生理、心理、物理,全都包括在他的本覺慧海中,無事不知,無法不明,所以一切他全都,攝受在他的心靈境界。
他覺悟的那個心靈世界,要讓眾生都能夠瞭解,卻是沒辦法,所以才始自鹿苑轉法輪。三寶具足,佛寶、法寶、僧寶,僧團開始在人間,向人類說法。
法譬如水,能夠洗滌心靈的垢穢。有接觸到佛法,有道理入心的人,就不會內心的煩惱蓬蓬颺,佛陀就是要這樣教育眾生。
從鹿野苑開始「四諦法」,再來就是「三十七助道品」,以及「十二因緣觀」,這些法都已經入心了,所以「從此法化生」化成我們的慧命;用生命換慧命。
慧命,從哪裡生起?將法聽入耳根,而進入,銘刻在內心中,成長我們的慧命。
「窮子喻」譬喻窮子是佛陀的弟子須菩提體會之後,他懺悔的告白。「我過去就是這樣獨善其身,佛陀所說的大法,我沒有興趣,要入人群,我們很怕,所以佛陀四十多年間的真實法,我們還徘徊在門外,還沒有進來。」這是須菩提他們,四位弟子來到佛前共同表達的心聲。
長者已經脫下了,莊嚴的衣服,走近這位貧窮子的身邊,已經與他相處到能夠談心了。觀察他的行為,這個人已經瞭解他很認真做事,而且品德很好,都沒有看過他有惡的品性。
「自今已後,如所生子」。現在你的品德這麼好,很乖,我要認你當兒子。這樣開始,「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這樣以「父子」相稱。這是譬喻「已證初果」,就是修行證果。
佛陀在鹿野苑時,三轉四諦法輪。第一轉法輪,憍陳如體會了;體會到,這就是表示初果已證。再第二次、第三次,五個人通通得初果了。初果也叫做「預流果」,就是已經接受了這個法,就能夠再進步,這叫做「預流果」。
佛陀是為眾生而修行,為眾生成佛。佛陀要捨家,棄掉恩愛,出家修道,這樣才能「攝御諸根」。這個「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緣著外面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諸根緣外面的境界,不論是聲音或是色彩等等,它會引導人的心。
修行,是修行者發大心的一個名稱。
凡夫就是紛紛擾擾,是非不清,糊里糊塗,世間聞聲起舞,製造煩惱夫。
佛法道理慢慢洗滌無明、心靈的垢穢,無明垢穢洗清淨了,自然就回歸真如本性,回歸到無為。無為,就是真理的意思。
學佛,最重要的就是覺悟,覺悟的人就是菩薩。菩薩叫做「菩提薩埵」,「菩提」就是「覺」,「薩埵」就是人,意思就是說覺有情的人。
雖然覺悟沒有放棄人間,願意入人群中,在人群中造福,能夠體會人為什麼,這麼多的是非、苦難、人禍、饑饉等等,所以「洗欲垢淨」。
人間禍福這樣相隨,福在前面,禍在後面。
就像佛經中有一位,求啊求啊,求財神,很虔誠地在求,這麼虔誠地求,就一位很漂亮的女人,婦女,很漂亮,就來了。「妳是誰?」「我是你邀我來的,我是送財寶來的人,我是財神。」後面又來了一位,也是女人,卻是全身醜陋,髒兮兮,不整齊。
主人就說:「我要請的是前面這一位,我不是要後面這一位,這位是誰啊?」「這位就是『敗壞。』」「我是為什麼?我只要請財來,財寶來,我不要這種『敗壞』的人來。」但是這位女人,她就說:「我們兩個是姊妹,到哪裡我們都是相隨的。」「有」的時候,總是沒有永遠「有」,所以我的妹妹,她所負責的是這樣來「敗壞」。
佛說成、住、壞、空。「有」的時候,每項都隨著時間,慢慢慢慢一直產生出來,大地什麼都富足,全都有了。時間再接著來的,那就是眾生所造作的業力,就慢慢毀傷、破壞。
貧窮子,已經進來做事了,在打掃。父親脫下他莊嚴的,身上所穿著的,靠近孩子,能夠談心了,也安慰他:「你就在這個地方好好地做,這裡會再幫你提升,讓你得更多的福。」所以雖然孩子在這裡,覺得很溫馨,很高興,很有安全感,不過「猶故自謂客作賤人」。「雖然我可以永久住在這裡,不過這裡不是我的家。」
這是譬喻「修諸道法,卻仍不知堪任紹繼大任」。
修行,這些法,空、苦、無常,這些道理都懂,「四諦法」也了解,「三十七助道品」,也都有在修,「十二因緣法」,也都清楚了,但是只是去除煩惱。自己還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所以「猶故自謂客作賤人」。
「施他」不是只有一直想要,取得自己所擁有,應該要一直對人群付出,就是布施。
用心聽法,要「諦聽」。聽法要很用心,不只用心聽,聽了之後還要「背誦」,要一直背誦,法背入心,才不會忘記。
「受持」不只是會背而已,要好好受持。受持,法都瞭解了,我們就開始要演講、傳法。將法聽清楚入心了,有人不會,將它傳出去。「開演」,開講演說。
「諷誦」要早晚誦經,將此經聲遍虛空法界,好好地「思惟」。
佛陀的慈悲,為了要教育眾生隱實施權,他將他所覺悟的那個境界、所體會瞭解的大道理,他將它暫時隱起來,隨順眾生的根機,也就是這樣來教育眾生,這種降尊就卑,愛護眾生就如疼惜一子,他對每一位弟子,都是用平等的方法,隨他的根機,投給他的教法。
從「信解品」開始,四位僧團中的領導者,四位大尊者,由須菩提領導。
看到舍利弗,智慧第一,已經也受了佛陀的授記,體解了佛的心懷,瞭解了佛陀所教育的,無不都是要發大心、立大願,行菩薩道。
佛陀的教育,希望人人對人、對大地、對事、對物,真的要開闊愛心,這不只是獨善其身。
長者接近了貧窮子,同時用種種方法去接近,去輔導他,教他如何工作。
二十年間一直都做這樣的工作。「二十年中」,「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合起來是二十年間。在那個地方徘徊,這就是一種譬喻,也就是須菩提自己的表白,過去二十年間就是這樣過來。
慢慢佛陀再說《般若經》,《般若經》這二十二年間,須菩提體會很深了。空,「諸法皆空」。
須菩提是「解空第一」,瞭解了空的道理,凡事全都是合成的,因緣果報合成的,這些因緣果報若將它分離,道理就又歸零。
善惡的道理,就是人去招感來,才有「苦」、「集」,「集」了種種種種的因緣,這樣製造很多人間的苦相。所以須菩提很同感,瞭解了,所以他稱為「解空第一」。
施權,就是從鹿野苑中開始,所以小乘法。
「二乘之人」是聲聞、緣覺「得少為足」他們聽到這些法就很歡喜了,覺得很滿足了。去除煩惱,就不會再來生人間輪迴,這是這些修小乘法的人「得少為足」以為這樣就究竟了。
發大心,立大願,法入心之後,就要「起自行動」。「佛心己心」法入心身體力行菩薩道,這才是真佛教,才是真的是修行人。(202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