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1 21:14:58Tellme

讀書樂



刊於「金門日報」副刊文學 2015.08.18

古人讀書有所謂的「十年寒窗苦讀」。三更燈火五更雞,只為了進京趕考,一試中舉衣錦還鄉,若是名落孫山則等三年再來。

十年寒窗就只為了寫一篇,皇帝老爺喜歡的文章而已!只不過要寫這篇文章可要讀會那,四書五經和那諸子百家。不僅要讀會還要能通,也就是融匯貫通。

從那「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風雅頌」到「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的五行數術都要讀要通。

所以古人若科場失意者,還能路邊擺個攤,做那「鐵口直斷,不準免錢!」的小本生意,為人指點迷津逢凶化吉。

字寫得好的也能擺個寫字攤,幫人寫寫家書或招貼,賣個字畫糊口度日。利害的還能幫人寫狀書,與人爭訟。

現代讀書可不同了,國民義務教育到底是權利還是義務呢?

九年義務教育前,小學五年級就開始惡補。

小時候讀的是台糖公司的代用小學,為什麼叫做代用小學,已無可考!

到了五年級,每天下課要上輔導課,老師藤條打手心,那聲響可是此起彼落不絕於耳,當然打的是學生的手心。

到了六年級,原本五年級的三班變成兩班!由兩位「金剛級」的老師來擔任導師。

到了下午四點半降旗後,霹啪!霹啪!的藤條抽打聲音就在,鳳凰木樹蔭下的教室傳出。

測驗少一分抽一下,兩個導師好似武館的武師在比武,么喝之聲與打手心的聲響交相爭響。

「好裡加在」的事是,當我升六年級時,「九年義務教育」已確定要實施了,更重要的事是,這個代用國小要「結束營業」了。

學校開始禁止老師打學生,收集了所有的藤條在操場上,一把火燒個乾淨。倒是可憐的老師,原本上課拿藤條的手,不知要擱在邊比較好。

第一屆國中要升高中那一年,補習又復活了。除了補習外,還要換戶口轉到明星國中,或找名師當家教。比起當年的惡補,不僅傷身還傷神。

我那妻子的姊姊的兒子上國中時,想盡辦法轉到明星級的國中,還編到所謂的好班。班上所有任教老師的生日全都打探清楚,一年三節加上生日大壽之日,送禮拜訪不敢掉以輕心。為的只是要能考上一所好高中!學生傷神傷身的讀書補習,家長卻要在前哨打探「師況」,開路搶灘做先鋒。

上了高中,想考大學那可不得了。英數理化樣樣得補,下課上補習班,晚上還有家教等著,家長還要忙著接送。早上起床就開始補,記得以前最流行的是「克補」現在呢?聽說是雞精加冬虫夏草或者靈芝加當歸。

那現在的小學生不用補了嗎?當然照補無誤!現代的父母大都要上班,孩子下課由安親班接送,拿錢請人安親。到安親班寫完功課就沒事了嗎?或許吧!但是爸爸媽媽還沒來接啊!怎麼辦?安親班會安排學才藝,書法、棋奕,繪畫等等。也就是琴棋書畫樣樣有,還有珠算和心算。

只要家長出錢,珠算心算還能參加鑑定呢!當年兒子小三時珠算已三級心算二級,全縣比賽還拿了兩座獎杯回來!只不過兒子常問我,珠算心算上段後能做什麼?嗯!只是您老爸去接您時,臉上有點光吧!

兒子小一時有一回去看牙醫,在等候時兒子和醫生的女兒玩起了積木。兒子三兩下就把那所謂的科學積木,組合的變化多端。醫生竟然問我:「您兒子的積木是在那兒補習的?」「啥!我幫他補的!還可以吧?」堆積木還要補習?是錢多還是頭殼有問題?

以前家族裡的孝子賢孫要考大學時,若不考醫學院,爺爺總會說:「不讀醫科讀大學做什啥?還不是幫沒有讀冊的提皮包!」調皮如我總會說:「敢有影?」「那耶無影?王永慶敢有讀冊?陳啟川嘛無讀冊!有讀冊攏替伊咧賺錢!」嗯!確實有影!

現在是多元入學的時代,聽說要學生少上課多讀書,按照興趣性向多元讀書。女兒國三那年,有一天參加國中的某個多元入學說明會後對她說:「對不起喔!那天到學校聽說明會,教務主任說他也弄不懂,因此要退休走人!所以您看著辦吧!」

讀書最樂?現代的學生只要政策法令一改,就人仰馬翻無所適從!連帶家長老師都跟著雞飛狗跳。沒有升學或考試壓力的讀書,才是最快樂的!

泡一杯咖啡或香茗,打開音響或者在樹蔭下看本好書,才能真正體會讀書最樂!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
寫作習慣 2015-10-04 02:12:16

能讀會寫
是種福氣